那麼你覺得自己是商品嗎?

從出生的時候,我們被稱為新的生命降臨於這個世界;到了孩童時期,我們成了某人的兒子/女兒;到了社會,我們成了某公司主管/經理;甚至到了結婚,我們稱為了某人的老公/老婆。這一生,我們有很多的標籤,也給人貼了很多標籤。哲學上一個很詭辯的說法,當摘除了這些標籤,你究竟是誰?可是很悲哀的發現,當我們摘下了所有的標籤,其實我們絕大多數成了流水線上的產品,只有共性沒有特性。只有少數在社會的洪流中依舊保持真我的人,存在著他人不具有的特質。

年齡越來越大,成了朋友口中的大齡剩女。各種層出不窮的逼婚,也走上了以前十分反感的相親。兩個人的線上交流就像是逛商場的時候走進一家店,不管是基於店鋪裝潢還是活動促銷等等,反正就是機緣巧合在那個時間點遇上了。經過買賣雙方的博弈,好像產生了一點點購物慾望。接著就開始了商品的挑選,家庭出身就相當於生產地,家境富裕就相當於歐美進口,如果出身貧寒那就對不起了,只能把你歸為義務小商品批發之類;學歷工作收入相當於材質款式實用性等;過了28未婚的女性就相當於貨架滯銷商品等等,在相互打量中默默為對方打上了價碼。最近一個即將要步入婚姻殿堂的朋友,因為一些事情與男盆友的關係按了暫停鍵。原來是雙方在給彼此打分的時候,男方說出了給女方打負分,女方跟男方說減50分。

有時候在想,好像純粹的感情越來越少了,我們被這個社會裹挾而前。夾雜著對這個世界的慾望,以及對於他人的渴望。好像人們離那種喜歡就在一起,不喜歡就分開的時代越來越遠。在一段感情中不是應該感情是最重要的嗎?可是現在我們卻越來越難看懂另外一個人,所以我們只能選擇把所有的條件攤開揉碎了,變成可量化的指標。大數據時代,我們用盡我們所有的能力蒐集數據信息,然後分析價值,評估風險,設立預案。可是到最後,感情去哪了呢?

我其實也不能免俗,年齡越大後好像真的沒有辦法那麼容易的喜歡一個人。昨天在跟朋友聊天的時候說到,如果我的生活加入另個人並不能使我更幸福,那為什麼一定要多個人呢?她一直說我軸,沒有愛因為磨合的幸福婚姻千千萬,為什麼一定要追求精神層面。最終我們誰也沒能說服誰,長久的沉默後她說了一句,按照你自己想要的活吧,這輩子其實就這麼長。也許在未來的十幾或者幾十年裡,我還是會仍舊於苦惱我是誰?但我一定知道我不是那貨架上的商品。那麼你覺得自己是商品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