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保险:“老”世界“新”市场,养老产业呼唤新模式

北京2020年3月14日 /美通社/ -- 自2000年起步以来,中国养老产业逐步发展,也引发了越来越多值得探讨的消费问题。又是一年“3·15”,今年的养老产业消费又会呈现什么变化?中国是全球老龄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规定,60周岁以上的人确定为老年。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即意味着处于老龄化社会。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止2018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6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9%。中国老龄化加速,越来越多的省份正在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至2018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2.49亿,占总人口的17.9%。2.49亿老年人口,这个数字比巴西的人口总数还高4000万;约等于俄罗斯和菲律宾的人口总和;是英国总人口的3.77倍;相当于10个澳大利亚人口总数。而“镜子的另一面”则是,2.49亿的老年人,也是2.49亿的市场机会。全球范围来看,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持续加快,促使养老需求不断增加,带动养老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庞大的老年人群规模,催生了巨大的健康养老相关产品和服务需求。2018年我国养老市场规模为4.6万亿元,预计2021年将达到9.8万亿元。2018年全球健康养老市场规模达到10万亿美元,预计2021年超过15万亿美元。

在大家保险集团日前发布的《2020中国家庭保险需求调查报告》中发现,关于未来养老生活,只有14.8%的消费者选择“子女或亲戚照顾”。

“老去的世界”背后,却是一个“新生的产业”。在2000年之后,中国养老产业开始初步发展,养老服务业开始萌芽,养老服务项目开始进行试点经营。在2010年之后,中国人口红利逐渐减少,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从2011年的13.7%发展到2018年的17.8%。

中国也逐渐形成了“9073”的养老格局,即:90%身体状况比较好的,愿意和子女在一起的老年人,采取以家庭为基础的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依托社区的养老服务中心,提供日间照料;3%的老年人通过机构养老予以保障。

【新市场的难解课题】

目前,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出现成熟的发展模式和完整的行业规范。“缺乏规划和指导”“产品质量低”“服务供不应求”“缺乏支撑与动力”等问题,仍然成为困扰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并且,中国养老行业标准、行业组织发展还相对滞后。此外,医疗服务作为养老服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养老服务市场中仍有一定缺失。

大部分产品和服务更偏重于护理功能,针对失能、半失能、慢病老人的医疗产品不足。随着“医养结合”的不断深入发展,如何让医疗和养老更好的结合成为解决现有养老问题的发展重点。

此外,养老这个“朝阳产业”,目前仍处于市场开拓阶段。一方面,国内养老产业的多数消费群体受“高存款、低消费”和“子女消费为主”的传统消费观念影响,消费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刺激和提升;另一方面,多数项目仍然缺少清晰、可持续、可推广的商业和盈利模式。

同时,养老行业仍存在供需错配现象,城市核心区养老服务供给尚仍待补足。截止2018年底,全国养老服务机构近3万个,养老服务床位746.4万张,但床位空置率居高不下。调查显示,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空置率超过40%,川渝地区养老地产项目空置率更高达47.5%。养老机构“一床难求”与“门可罗雀”的冰火两重天,暴露出老年人养老需求和现实供给之间的巨大鸿沟。

【消费者在想什么?】

《2020中国家庭保险需求调查报告》中发现,近七成人群愿意采购市场化养老服务,其中,选择“在城区的养老机构养老,与原居住地/子女距离较近”的占比最高,达到24.5%,选择“在家养老,采购上门护理及日常养老服务”的其次,占比23.1%,反映出中国人家庭观念强烈,不愿意给子女增加负担,又依赖家庭和熟悉环境的心理状态。

大家保险:“老”世界“新”市场,养老产业呼唤新模式

中国家庭对于市场化养老服务的分析

同时,在面对面访谈中发现,“在城区靠近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养老”的方式对于部分消费者是刚需,其家人曾经有过被急救经历的,尤其关注离三甲医院的距离,如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甚至愿意接受急救中心作为替代方案。

在养老需求方面,“定期体检服务”“就医绿色通道”“上门基础服务护理”成为消费者最关注的需求。

大家保险:“老”世界“新”市场,养老产业呼唤新模式

不同人群对市场化养老养老服务的态度分析

反观目前的养老行业,大型养老机构多位于远郊区县,地理位置偏远,周边医疗等配套设施不足,且远离子女和熟悉的生活圈。与之相对应的是城市核心区高品质养老机构的严重供给不足。

以北京为例,在老年人群最为密集、老年人口抚养比最高、养老需求最集中、医疗资源最为丰富的主城区,高品质的养老机构寥寥无几,绝大多数高端养老机构位于五、六环甚至远郊。此外,目前多数养老机构仅能满足老人吃住、照料、安全的基本生活需求,但缺乏衍生性服务,如专业护理、康复训练、医养结合等项目提供不足30%,难以满足老人日益多元化、个性化服务需求。

【新需求呼唤新模式】

新需求催生了新模式,如何将优质物业、养老运营、资本运作等领域合作方强强联合、深度绑定,盘活并升级城区闲置资产?这成为了养老市场的新命题。

针对这个命题,大家保险集团提出“城心养老”新模式,集“康养服务+医疗服务+保险服务”为一体,并辅以安全、规范的财富管理工具,同步满足财富管理与健康管理需求,形成一站式的健康养老生活解决方案。

大家保险已在北京市三环内核心区域锁定三家高品质养老机构,共计可提供约1500张养老床位,将有效缓解城市老人缺乏就近的品质化养老服务的痛点,实现老有所养。

“在城市核心区打造高品质养老机构,满足了老人临近医院,靠近子女,融入社会的养老需求,更契合了中国老人重视天伦、不愿脱离熟悉生活圈的文化心理。”大家保险集团创新总监汤宁表示。

养老机构位于城市核心区,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综合性三甲医院资源,方便老年病和慢性病的日常诊疗,如遇突发情况,更能保证救治的及时性。此外,坐落城市核心区位,老人和原先熟悉的居住环境仅有“一碗汤的距离”,既可保有独立的生活空间、享受高品质医养服务,也便于家人和亲友每日探望、陪伴。而便利的商超、公园、饭店、公园等生活配套,可让老人不脱离原有的生活圈,延续烟火气的城市生活。

此外,通过有效获取城市核心区存量资产,改建为养老设施盘活闲置物业,不仅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力举措,也高度契合党中央发展养老产业的政策导向,为全国供给侧改革和老龄事业发展提供示范作用。

同时,这种轻资产的发展模式建设周期短、资金压力较小,可快速实现养老床位供给,满足日益紧迫的养老需求,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