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頭活水 悟詩家法門——讀《詩學“活法”考索》有感

探源頭活水 悟詩家法門——讀《詩學“活法”考索》有感

《詩學“活法”考索》

年終歲末,庚子新春。曾明教授的專著《詩學“活法”考索》(商務印書館2019年12月第1版)付梓刊行與讀者見面了。本書聯繫創作實踐,將宏觀考察與微觀分析融為一體,對宋代詩學“活法”說的歷史演進、理論內涵及詩學實踐進行系統深入的考索,尤其重點闡發胡宿首創“活法”的“珠丸”法,蘇軾實踐“活法”的“打通”法,呂本中建構“活法”的“蘇黃互補”法,釐清三者的前後演進過程。在堅定文化自信的當下,《詩學“活法”考索》的出版,精準的闡釋了中國文化智慧,提升了傳統文化中蘊涵的現代價值、時代精神。作者將考證與論述相結合,描寫與解釋相結合,對詩學“活法”說的產生進行探源溯流,對其內涵進行歸納演繹,對其文本進行鉤沉爬梳,對其文獻進行考釋論證,在此基礎上勾勒出宋代詩歌創作和詩學理論發展圖譜,把“活法”說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詩學“活法”考索》一書,結構宏闊,邏輯嚴謹,分為上、中、下三編,共十二章。在上編的三個章節中,作者爬剔清理、正本清源,從名稱和內涵兩個方面,詳實地考證了“活法”說的源流。是胡宿用生動恰當的比喻——“珠走盤”闡釋了“活法”說豐富的內涵,將“珠走盤”之“體”(名)與“活法”之“用”(實)圓融無礙地結合起來,從而使其“活法”說成為中國古典詩學的一個富有表現力的命題。胡宿在《文恭集》卷五《又和前人》一詩中言:“詩中活法無多子,眼裡知音有幾人?”其“詩中活法”當是呂本中“活法”說之所出處,比呂本中提出“活法”早幾十年。當然,胡宿“活法”說的提出,離不開對前人思想的繼承發展。從先秦起,再到“永明詩法”注重音律美,“直尋說”、“三易說”、“彈丸說”、“方圓互補”、“丸子走盤”、“珠落玉盤”、“珠走盤”等一系列經典文論,胡宿都兼收幷蓄,去粗取精。在方法論層面,胡宿繼承前人所論而不守舊,努力做到“參古定法,望今制奇。”因此,“活法”說的提出,為中國古代詩歌由“唐音”向“宋調”的轉變奠定了理論基礎。胡宿也成了這個轉變時期不可或缺的關鍵人物。

在中編的六個章節中,作者通過大篇幅的爬梳剔抉、推陳出新,探賾索隱、鉤深致遠,縝密地考證解讀了蘇軾積善眾體、無體不備、無體不活的創作實踐。蘇軾是“活法”說的集大成者,所論所作都體現出“活”。如蘇軾的哲學思想,就包含著深刻的“辯證法”。對同一事物,他能從縱、橫兩個維度觀察,做到“一”與“多”、“恆”與“變”的辯證關係。蘇軾徹底打通了詩、詞、文、書、畫等各種藝術門類的界限,強調“共通”的藝術經驗,還進一步把政治、學術、文學融為一體,注重經義與詩賦並重,打破學科界限,為宋詩繁榮發展做了理論上的準備。在實踐中,蘇軾主張學習方法、理解參悟、運用知識材料要“活”;主張一切都在運動變化之中,要順應實際情況而變,文隨意動、以辭達意、以辭達理、當行而行,當止而止、都體現一個“活”字;主張“以文為詩”與“以賦為文”的文體互補更是體現“活”;因此,在創作中才能如“兔起鶻落”抓住靈感,做到“天巧”與“人工”、“無意”與“有意”合二為一的境界。可以說,蘇軾把“活法”說擴展運用到極致,成為了“活法”說的實踐者、完善者。

在下編的三個章節中,作者通過對《江西宗派圖》《外弟趙才仲數以書來論詩因作此答之》《別後寄舍弟三十韻》《螢雪叢說》《苕溪漁隱叢話》《與曾吉父論詩帖》《遠遊堂詩集序》《江西宗派圖序》《童蒙詩訓》等大量文獻的梳理解讀,辨章學術,考鏡源流,進一步釐清了“活法”說的來龍去脈。“活法”說發展到呂本中時,已日臻完善,因此,呂本中也順勢而為地成了“活法”說的建構者。雖然呂本中不是中國詩論“活法”說的首創者,但他對中國詩論“活法”說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在某些方面,仍是無可比擬的。第一,他給“活法”下了一個通達的定義;第二,他給“活法”充實了應有的內容;第三,他給“活法”的運用指出可行的道路;第四,他為“活法”探得了準確的來源;第五,他讓“活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可以說,到了呂本中這裡,中國詩學中的“活法”說終於趨於完備。同時,呂本中身體力行,將“活法”說貫穿實施於自己的詩歌創作中,對宋代詩人文化人格的層次提升起到了引領作用。

曾明教授學術功底深厚,儒雅博學,筆耕不輟。《詩學“活法”考索》一書,凝結了他多年來的學術思考,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不僅廓清了關於“活法”說多年聚訟紛紜的諸多問題,而且領異標新,建立了成一家之言的學術話語體系。在全面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的時代背景下,該書的出版當是傳統文化復興的及時“春雨”,相信會有更多的學術成果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活法”說的影響既大且廣,其闡明事物發展的深刻道理,可為復興傳統文化,溝通封閉人心,融合社會治理,指導引領現實等方面提供中國智慧。“隨物賦形”、“行雲流水”、“彈丸脫手”、“兔起鶻落”等概念,對文學現象的概括特別靈動自然,更具東方特點,更具文化精神,更具中國作風,具有永恆的價值。該書的出版,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傳播、弘揚將會產生積極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