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谜一样的人物,明明犯了欺君之罪,为何受到后世推崇?

近日,刘亦菲因电影《花木兰》大受观注,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初中学习的《木兰辞》。再看花木兰的故事,不由得使人产生了一个疑问

花木兰明明犯下欺君之罪,为什么不仅没有受到责罚,而且还被后世推崇?

花木兰,谜一样的人物,明明犯了欺君之罪,为何受到后世推崇?

花木兰是否真实存在?

花木兰的故事源于《木兰辞》,并且因《木兰辞》而广为流传。《木兰辞》中没有明确记载其年龄、姓氏、故乡等信息,明代徐渭把《木兰辞》改编为新作品,把木兰加“花”姓,此后木兰便成了花木兰。由于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的改编,花木兰是否有原型或真实存在难有定论。

《木兰辞》中的花木兰

花木兰,谜一样的人物,明明犯了欺君之罪,为何受到后世推崇?

《木兰辞》的故事时代背景是北魏北伐柔然,它讲述了少女花木兰代父从军、沙场杀敌报国,十二年后凯旋归来,拒绝皇帝赐官,请求返乡侍奉父母的故事。尽管这一故事有难以解释的漏洞,例如花木是兰如何隐瞒身份十余年的,但是这首民歌不仅向展示了巾帼英雄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也传达了中华民族的孝道传统。

花木兰,谜一样的人物,明明犯了欺君之罪,为何受到后世推崇?

《木兰辞》的结尾,花木兰公开了真实身份,那么问题来了。

第一:既然花木兰公开了身份,难免不会被皇帝得知,那么花木兰犯了欺君之罪,其结局又是如何呢?这个我们无从得知。

第二:花木兰的欺君行为本应该被后世作为反面教材来打压,为何唐朝追封她为孝烈将军,宋代又为她修建木兰祠呢?

花木兰,谜一样的人物,明明犯了欺君之罪,为何受到后世推崇?

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顺应民心:早在唐朝以前,木兰的故事就广为流传和传颂,为百姓所认可。唐太宗有经典语录“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唐朝皇帝必然懂的通过追封花木兰来获取民心。

推行忠孝:花木兰替年迈的父亲从军是孝,杀敌报国是忠,虽然犯了欺君之罪,但却全了忠孝之道。后世统治者都以孝治天下,从这一角度看来推崇花木兰也是理所当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