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被称呼为“倭人”,是为什么?

墨不留行


日本人被称呼为“倭人”,这个称呼主要来自于汉朝,在公元一百年左右,日本那个小破岛大概有100左右个国家,其中一个日本小国派使臣出使我们汉朝,当时派来的使臣长的非常丑陋,而且矮小,但是咱们大汉朝并没有以貌取人,以礼相待。这个使臣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寻求庇护,成为我们的附属国,东汉的皇帝刘秀非常高兴,多了个小弟不说,还要年年给我们上供。

于是刘秀就封了日本国王为“倭王”,倭的意思是丑陋的,矮小的意思。从此我们便称日本人为“倭人”。





历史文堂


“倭”是什么意思,就是倭瓜的意思,矮倭瓜。历史上,日本人一直都很矮,所以才会被叫做倭人。一直到近代侵华的时候,日本人还是特别特别矮,我们从当时很多影像资料上都能看得到。

寡不敌众,这是被一群倭国小矮人俘虏的中国普通战士的照片。目测图中中国军人,最少要比日本人高20cm。

根据二战时的文献记载,日本二战时对军队军人的分类标准是:

身高超过1.5米且各项指标优秀的人被评为甲种兵;

身高超过1.5米且大部分指标良好的人属于乙种兵;

身高在1.45到1.5米之间但身体素质一般的人属于丙种兵;

身高低于1.45米并有精神异常的人属于丁种兵;那些不适合服兵役的人,则被归类为戊种。(甲种兵数目仅占二战日军比例的三十分之一,即3%左右,也就是说,二战日军体格等于或者高于桥本环奈的,只有3%。桥本环奈身高151cm,体重105斤。在二战,是妥妥的超级精锐战士体格)

但是上面这只是理想化标准,实际上因为征兵数量指标,许多甲种兵实际身高也是没达到一米五的。下面我们从大量的史实照片中来看看,多图预警。

甲种兵军官,这小短腿跟鲁班有得一拼吧。

日本军官和精锐部队的真实身高,跟中国12岁小学生的体格没什么大的区别。

日军机械化部队,上图这个大胡子老兵看起来很高大魁梧,但其实他加上帽子和鞋子至少一米四五高。在日本人里面,真是算得上是一位不世出的“巨汉”。

上图为日本幕末武士真实照片。

日本名曲《拉网小调》,其中一句歌词就是“我们都是堂堂五尺男子汉!”(145厘米)。

昭和旧小说里还经常有“门外站着一名一米六高的彪形大汉”的句子。

《浪客剑心》男主角绯村剑心,按原著说身高一米五八,重48kg,这身高体重在幕末真是一名魁梧汉子,难怪大杀三方。被称为千手人屠。

日本著名演员三船敏郎。出生于中国青岛,身高一米七五。在日本人群中犹如天神下凡。

普通日军士兵告别亲人上路,有可能从此一去不回。

倭国倭国,真的是名不虚传。

抗战时期,为什么会跟他们叫小日本,因为他们是真的“小”啊……


海佑讲史


东汉时期,中日两国正式建立交往并载入史册。班固《汉书*地理志》载有“乐浪海中有倭人,分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乐浪是汉武帝封朝鲜四郡之一,乐浪海是指东海。据《后汉书*东夷传》载有“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遣使来见。光武赐以印绶。”当时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而日本还处于由原始部落向奴隶社会转变的时期。1784年,日本出土了“汉倭奴国王”的金印,证实了当时的日本臣服于东汉,受册封就是明证。

倭字之义及日本人何以被称为倭人。汉字是形意文字,倭字,从人旁,右也是矮字右半边,说明东汉之前日本人普遍矮小,且由于当时的日本还有“人面着墨”的习俗,更显猥琐,且古时有华夷之分,用倭字称日本人,用倭奴国称日本还是很符合当时中日正统与野蛮之分,中国强大先进与日本弱小落后之历史事实的。


低调与责任


古代为什么会用“倭人”这个字眼来称呼日本人,至今好像也没有太明确的定论。

在中国古籍中,有关“倭”这个字的史料是很早就出现了。例如,先秦成书的《山海经·海内东经》就提到:

海内东北陬以南者。钜燕在东北陬。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

很明显,这里的“倭”或是地名,或是政权的名字。有些人把这当成是日本与中国的早期交往证据,有些人认为此时的倭人是指东南沿海,吴越一带的居民。

当然,如果从语言的角度讲,现代的“倭”字,在日语中的音读わ(wa),与“和”字是相同的;“倭”字的训读是やまと(yamato),读音与“邪马台”是极为相似的。

如果“倭”是某些部族的“我”的自称发音,那么官方以“倭人”来称呼这些人群,也未尝不是一种解释的答案。

总而言之,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太明确的答案。


HuiNanHistory


语文,口头成语,书面成文。一起君带你来了解那些大家天天挂在嘴边,写在笔下,却不甚了解的语文。

提问:为什么古人称呼日本人为倭人?

日本人被称为“倭”源于中国的汉朝,出自《后汉书》中东汉光武帝刘秀“汉委倭王”的典故。

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公元前100年左右,在日本岛建立了100个左右的小国。其中有一个小国向汉朝派遣使臣,东汉光武帝刘秀很高兴,就封日本小国王为“倭王”,并向他们授了印记,使之成为中国的附属国。

之所以封日本人为倭王,一是由于当时的日本使者相对汉人又黑又廋又小,二是中国皇帝对周边少数民族有爱用蔑视性的称呼的习惯,以此显示天朝的权威。

倭字本意是丑陋的、矮小的、琐碎的意思。从此我们称日本国为“倭奴国”,日本人为“倭人”,对日本的其它一切称呼也都加上个倭字,如:倭傀(古代的丑女);倭奴(中国旧称日本为倭奴);倭刀(古时日本所制的佩刀,以锋利著称);倭股(日本产的缎子);倭夷(日本海盗)。有的史书干脆把日本人和我们东方周围的少数民族统称为“东夷”。“东夷”也就是“东面的野蛮人”。

一说,倭人,《论语》中认为倭乃九夷之一;汉代以来专指日本列岛的人。本无贬义,可能于元明时期开始带有贬义。


水墨鄂州


倭人(わじん)一词专门指代日本人,具有很长久的历史演变。从东周春秋时代开始,传统华夏文明就秉持一个华夷之变的文化观念,宣示正统,对外部各族都称为夷狄蛮方之类。

中原各个王朝成立后,对周边的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大致都认为没有开化,称呼上基本也比较粗鄙,如身毒、匈奴、鬼方、猃狁、狗奴、狗邪,濊貊等。在先秦孔子的《论语》中,就认为倭乃九夷之一。直到元明两朝,倭人才具有了强烈的贬义色彩,大概是和元代征讨日本和明代中后期倭寇浪人侵扰东南沿海一带有关。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

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自汉代之后,朝廷把日本列岛的人统一称呼为倭人,曾经还钦封王位,发放表明统治权的玺印,赏赐给倭王礼物。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中国对倭人的认识也没大的区别,还是停留在自然条件与地理方面,比如《晋书》中就记载:

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国,地多山林,无良田,食海物。好沈没取鱼,亦文身以厌水禽。旧有百余小国相接,至魏时,有三十国通好。

唐代前后,日本来华谴唐使增多,据说是女皇帝武则天改倭国为日本,日本这个词才广泛出现在中国文献内。

自此,之后历代都和倭国多有交流关注,不断变化,还形成了诸如倭寇,倭夷,倭傀,倭娘,倭妥,倭刀等派生性词汇。比如明代袁可立《请讨篡逆疏》中记载:

又系倭夷之婿,废立之举,实借倭为之。

汉字博大精深,意义很多元。从音韵学和训诂学意义上,倭人会意从禾从女,本意是形容庄稼长不大不高,植物的尺寸小了一号,果实大而枝干矮小,就像是一个人弯下腰不起来,显得低一点的意思。当然,倭人不仅仅是指代身高矮小的内涵,如《说文解字》的倭字就解释为:顺貌,从人委声。所谓委,包含了逶迤曲折的意思。

也就是说,不单纯是因为个头矮小。之所以普遍叫做倭人,还因为山高路远,漂洋过海,迂回婉转,道路曲折,派遣使节来华朝贡通商不容易。而且,传统古代中国人大多认为日本列国多山,普通老百姓都基本都住在非平原地带,进而有了倭的扩大意思。到了近代时期,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才从弹丸小国的形象摆脱,被各个国家正视。

以上就是倭人这个习惯称呼的意义来源和历史演变,颇有一些文化类型学和汉字词意考据的意思。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秦右史


日本人被称为“倭”,开始于我国的东汉时期。大约公元前100年,日本岛建立了大约100个小国,其中一个小国向汉朝派遣使臣,光武帝刘秀很高兴,便封小国王为“倭王”,并授了印记,它也就成为我国的附属国。

当时日本作为一个封闭岛国,食物资源有限,矮个子较多,很适合生存。倭字,本意是丑陋、矮小、琐碎的意思。光武帝封日本人为倭王,是因为日本使者生得又黑又瘦又小,加上我国皇帝对周边少数民族喜欢用蔑视性称呼,好显示天朝的威严。 从此,我国对日本的称呼都加上个倭字,如倭奴、倭傀(日本丑女)、倭刀(日本佩刀)、倭股(日本缎子)、倭夷(日本海盗);有的史书称为东夷,即东面的野蛮人。

我国汉、魏、晋、南北朝时称日本为倭。隋唐之后,日本开始接受汉文化,就对倭人称呼很反感,于是向中国皇帝提出改名的请求。《新唐书》介绍了日本改名的经过:670年,日本派遣使者,祝贺平定高丽。使者说,学习中国文字后,不喜欢倭的名字,要改名为日本,即靠近日出的国家。唐朝早期的几个皇帝都没有同意,直到武则天当政时才同意赐国名日本,从此倭国就叫日本。

日本统一后,国名定为“大和”。在日文中,倭与大和的发音都为“yamato”,为了好听点就自称大和民族。日本人崇尚太阳神,所以将太阳视为本国的图腾,国旗上有个太阳,叫太阳旗。所以,我们的抗日影视剧中称日本为“倭寇”,称太阳旗为“膏药旗”。

元、明以后,中国又将日本人称为“倭人”,其原因是我国东南沿海常常发生日本强盗入侵事件。《明史》最早将“倭”和“寇”一起使用。倭寇中的寇字,最初用是作动词,表示侵犯。《明史》中大约60处都是如下的记载:倭,寇山东临海郡县;倭,寇雷州;倭,寇福州;倭,寇浙江;倭,寇上海;倭,寇嘉兴等。

按现代的翻译法,倭寇就是“日本侵略”的意思。由于明朝倭寇长期的入侵行为,倭寇被赋予了坏人的形象,也成为日本侵略者的意思。最终作为名词而被使用,这样日本人的形象从“倭”到“倭寇”,渐渐形成了蔑视性的称谓。(网络图片)

[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掉相关内容]


天宁阁


一,倭和日本人称倭人的由来

日本人被称为“倭”源于中国的汉朝,出自《后汉书》中东汉光武帝刘秀“汉委倭王”的典故。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公元前100年左右,在日本岛建立了100个左右的小国。

其中有一个小国向汉朝派遣使臣,东汉光武帝刘秀很高兴,就封日本小国王为“倭王”,并向他们授了印记,使之成为中国的附属国。

之所以封日本人为倭王,一是由于当时的日本使者相对汉人又黑又廋又小,二是中国皇帝对周边少数民族有爱用蔑视性的称呼的习惯,以此显示天朝的权威。倭字本意是丑陋的、矮小的、琐碎的意思。

从此我们称日本国为“倭的奴国”,日本人为“倭人”,对日本的其它一切称呼也都加上个倭字,如:倭傀(古代的丑女);倭奴(中国旧称日本为倭奴);倭刀(古时日本所制的佩刀,以锋利著称);倭股(日本产的缎子);倭夷(日本海盗)。

有的史书干脆把日本人和我们东方周围的少数民族统称为“东夷”。“东夷”也就是“东面的野蛮人”。

二,日本人由倭人改称日本人的原因

中国于汉、魏、晋、南北朝时称日本为倭。其后,倭和日本两名并称〖Japan〗,并逐渐改称为“日本”。

隋唐之后,日本开始大规模接受汉文化,随着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因此对“倭人”称呼越来越反感。再加上崇拜太阳 的传统,开始渐渐喜欢起“日本”这个国号了,于是,向中国皇帝提出改名的请求,中国皇帝答应了。

从此,日本人一词开始在中国流行。据历史记载,隋炀帝给日本国书里开始开始“日出之国的天子”的句子。《新唐书》220卷《日本国传》介绍了日本改名的经过:咸亨元年,日本派遣使者,祝贺平定高丽。

使者说,学习中国文字后,不喜欢倭的名字,改名为日本,即国家靠近日出的地方。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则明确表示“倭国在武则天皇后时改名日本”。

三,倭寇称呼的由来

到了元、明以后,中国又开始将日本人称为“倭人”,根本的原因则是中国东南沿海发生的日本强盗入侵事件。这也是“倭”带有贬义意味的根本原因。

《明史》最早将“倭”和“寇”一起使用。在《明太祖实录》一书中,记载了洪武二年倭寇劫掠山东、苏州、崇明的情况。

当然,《明史》中的“倭寇”中的“寇”字,最初是用作是动词的含义,表示“侵犯”。《明史》中大约有60处大半都是像如下的记载:“倭,寇山东临海郡县”(洪武纪卷2),“倭,寇雷州”(洪武纪卷3),“倭,寇福州”(成祖纪卷 6),“倭,寇浙江”(世宗纪卷18),“倭,寇上海”(汤和传卷126),“倭,寇嘉兴”(胡宗宪传205)。

照现代的翻译法,倭寇就是“日本侵略”的意思。由于明朝倭寇影响的巨大和倭寇行为的长期性,长此以往,日本人整体被赋予了坏人的形象。“倭寇”也终于成为“日本侵略者”的意思。

《明史》中“倭寇”终于作为名词而被使用,这样日本人的形象从“倭寇”到“倭”,渐渐的成为蔑称。

四、倭寇在中国沿海的兴起,主要起因是日本内战中一部分武士(尤其是九州、四国地区的)的领主被兼并,他们自己流离失所,大量沦为海寇,于是成群结队到中国沿海来冒险。要说在日本国内有什么强大势力撑腰,没看到过有何证据。

倭寇到极盛时期确实动辄以千万计,攻城略地,但这中间很大程度是中国自己的问题。其一,所谓成千上万的倭寇中,很大部分是“汉奸”,有和倭寇勾结的中国海盗,有趁火打劫的中国地方豪强势力。

这种倭寇实际上是以日本职业军人为骨干,中国匪徒为羽翼的混成部队。在戚继光之前平倭最得力的胡宗宪,主要功劳就是打击这些“中国倭寇”。胡曾经设鸿门宴,捉拿了徐海、陈东、麻叶等几个最大的中国倭寇头子,随即攻陷他们的城堡,很长时间搞得正宗的倭寇失去了内应,进退失据。

其二,中国军民过于文弱,战斗力低下。有一则令人非常痛心的记载:十几二十个倭寇(日本人)登陆之后四处流窜,绕着南京城外围杀了一圈,所过之处,鸡犬不宁,总计杀伤中国军民竟然上千。

虽然最后被围歼,但这样的记录真是耻辱。日本倭寇的战斗力确实很强,比正规明军高明得多。

名义上是官兵打强盗,实际上却是中国的外行对付日本的职业军人(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语)。

戚继光平倭的方针是用江浙“苦大仇深”的本地人,练出一支几乎是私人所有的精兵,听话而效死力,比正规军指挥得力。在战术上戚继光是个天才,发明了类似近代的小分队协作战法。

比如他的“鸳鸯阵”,并不是什么大阵势,而是十来个人一组,前面几人用丈多长的“狼筅”(削尖的大毛竹)扫荡,后面的藤牌手保护,勾镰枪和刀手擒拿斩杀。这样的分工协同战术在当时是很先进的,足以弥补中国方面单兵战斗力的劣势。

尤其是在江浙沿海的地形条件下,大多是短兵相接的步战,倭寇的主要武器是比较短的日本刀,戚家军的战术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一抓一个准。十几年中戚、俞(大猷)的军队几乎把沿海倭寇的主力斩杀殆尽,水师方面又攻陷了倭寇的海上巢穴,于是戚继光之后,倭寇遂平。直到朝鲜战争,中日军队才又对阵疆场。

五、抗倭英雄戚继光、俞大猷(拼音:yóu)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几千人袭击浙江台州、桃渚、圻头等地,戚继光率部队在人民群众的配合支持下,先后九战九捷,歼灭大量倭寇,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卢镗、牛天锡也在宁波、温州大败倭寇。浙东的倭寇被全部扫除。

第二年,倭寇大举进犯福建,从温州来的倭寇与福宁、连江的倭寇一起攻陷寿宁、政和、宁德,自广东南澳来的倭寇与福清、长乐等地的倭寇攻陷玄钟所,并延及龙延、松溪、大田、古田、莆田。

倭寇在距宁德5公里的横屿,凭险固守,官军与倭寇相持一年多。新来的倭寇又在牛田,兴化筑营固守,互为声援,使福建频频告急。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剿寇。戚继光攻下横屿,斩首2600。

又乘胜攻下牛田,捣毁倭寇巢穴。倭寇逃向兴化,戚继光乘胜追击,连夜作战,连克60营,斩首无数。戚家军进入兴化城,受到了人民的热烈欢迎。戚继光回师福清,又歼灭登陆的倭寇200人。同时明朝将领刘灦也屡败倭寇,盘踞在福建境内的倭寇几乎被全部消灭。 

戚继光返回浙江后,倭寇又大肆劫掠福建沿海。嘉靖四十一年底攻陷兴化府城,在城中烧杀奸淫掠夺,无恶不作,盘踞两个多月才弃空城退出,经岐头攻陷平海卫(今莆田县平海),以此为巢,四出骚扰。福建再次面临倭患的威胁。明朝调新任福建总兵俞大猷和先期援闽的广东总兵刘显与戚继光一道抗击闽倭。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四月,戚家军再次进入福建。在攻击平海卫倭寇的战斗中,戚家军为中军,担任正面进攻,俞大猷为右军,刘显为左军,从两翼配合攻击。

二十一日,戚家军以胡守仁部为前导分兵三路,以火器打乱了倭贼前锋骑兵,乘势发动猛攻,俞、刘二部从两翼投入战斗。

倭寇三面受敌,狼狈窜回老巢。三路明军乘胜追击,将敌人围困于巢中,并借风火攻,荡平了倭巢。此战只用了四五个小时,歼倭2000多人,解救被掳男女3000多人,明军收复兴化城。平海卫之战后,戚继光又率部消灭了原侵扰政和、寿宁的倭寇。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又相继大败倭寇于仙游城下、同安王仓坪和漳浦蔡不岭,斩获颇多。其后戚继光又在福宁大败倭寇,并与俞大猷一起最后扫清了福建境内的倭寇。余倭逃往广东。至此,福建倭患基本平定。   

俞大猷也是一位抗倭英雄。在福建境内的倭寇被平定后,广东倭患严重。广东的倭寇主要是由俞大猷平定的。

他在任广东总兵前,就招收过漳州农民武装6000人,到广东之后,先后调汀、漳等地军队1.4万人到广东,其主要部分就是他在福建招收的那支队伍,到广东后,俞大猷又招募和组织农民武装力量,在抗击倭寇的战斗中获得很大成功。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在海丰附近的战斗中,农民武装花腰蜂等英勇杀敌,取得了胜利。俞大猷领导广东军民歼灭了广东境内的倭寇。至此,东南沿海的倭患被最后平定,这是爱国军民共同奋战的结果。   

倭寇的侵掠骚扰,给东南沿海地区的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平定倭患,使人们能安居乐业,发展生产。

在平定倭乱的过程中,明朝政府的一些官员认识到,“海禁”既不能限制私人海上贸易,也不能防止倭寇。反而驱使沿海居民走上武装走私的道路,与倭寇内外勾结,为害颇大。

嘉靖末年,比较有远见的官僚,纷纷建议政府解除海禁,发展海上贸易。到明穆宗隆庆时,明政府开始取消“海禁”,准许对外通商。这无疑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正常的海上贸易和东南沿海商品经济的发展。


半米食光


2007年7月25日 一,倭和日本人称倭人的由来 日本人被称为“倭”源于中国的汉朝,出自《后汉书》中东汉光武帝刘秀“汉委倭王”的典故。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公元前100年左右,在日本岛建立了100个左右的小国。其中有一个小国向汉朝派遣使臣,东汉光武帝刘秀很高兴,就封日本小国王为“倭王”,并向他们授了印记,使之成为中国的附属国。之所以封日本人为倭王,一是由于当时的日本使者相对汉人又黑又廋又小,二是中国皇帝对周边少数民族有爱用蔑视性的称呼的习惯,以此显示天朝的权威。倭字本意是丑陋的、矮小的、琐碎的意思。从此我们称日本国为“倭的奴国”,日本人为“倭人”,对日本的其它一切称呼也都加上个倭字,如:倭傀(古代的丑女);倭奴(中国旧称日本为倭奴);倭刀(古时日本所制的佩刀,以锋利著称);倭股(日本产的缎子);倭夷(日本海盗)。有的史书干脆把日本人和我们东方周围的少数民族统称为“东夷”。“东夷”也就是“东面的野蛮人”。 二,日本人由倭人改称日本人的原因 中国于汉、魏、晋、南北朝时称日本为倭。其后,倭和日本两名并称〖Japan〗,并逐渐改称为“日本”。隋唐之后,日本开始大规模接受汉文化,随着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因此对“倭人”称呼越来越反感。再加上崇拜太阳 的传统,开始渐渐喜欢起“日本”这个国号了,于是,向中国皇帝提出改名的请求,中国皇帝答应了。从此,日本人一词开始在中国流行。据历史记载,隋炀帝给日本国书里开始开始“日出之国的天子”的句子。《新唐书》220卷《日本国传》介绍了日本改名的经过:咸亨元年,日本派遣使者,祝贺平定高丽。使者说,学习中国文字后,不喜欢倭的名字,改名为日本,即国家靠近日出的地方。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则明确表示“倭国在武则天皇后时改名日本”。 三,倭寇称呼的由来 到了元、明以后,中国又开始将日本人称为“倭人”,根本的原因则是中国东南沿海发生的日本强盗入侵事件。这也是“倭”带有贬义意味的根本原因。 《明史》最早将“倭”和“寇”一起使用。在《明太祖实录》一书中,记载了洪武二年倭寇劫掠山东、苏州、崇明的情况。 当然,《明史》中的“倭寇”中的“寇”字,最初是用作是动词的含义,表示“侵犯”。《明史》中大约有60处大半都是像如下的记载:“倭,寇山东临海郡县”(洪武纪卷2),“倭,寇雷州”(洪武纪卷3),“倭,寇福州”(成祖纪卷 6),“倭,寇浙江”(世宗纪卷18),“倭,寇上海”(汤和传卷126),“倭,寇嘉兴”(胡宗宪传205)。 照现代的翻译法,倭寇就是“日本侵略”的意思。由于明朝倭寇影响的巨大和倭寇行为的长期性,长此以往,日本人整体被赋予了坏人的形象。“倭寇”也终于成为“日本侵略者”的意思。《明史》中“倭寇”终于作为名词而被使用,这样日本人的形象从“倭寇”到“倭”,渐渐的成为蔑称


勇者77276217


方圆论坛观点

中国古代惯有的传统地盘是“九州之地”,也就是。而除了九州华夏族之外《论语》中还提到了九大蛮夷之族也就是所谓的“九夷”。倭人就是九夷之一,泛指的就是日本列岛的人。而日本最早也被称为倭国。所谓“日本”这个词最早是在七世纪末的时候在中国出现。《二十四史》中的《旧唐书》记载,日本人不喜欢被称为倭国,所以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日本。寓意为日出之国。但从《史记正义》中看倭国之所以改名为日本是被武则天勒令改名的。倭国人不敢违背武则天命令所以才改倭国为日本。


当然了从最早的秦汉时期开始,当时整个世界的中心就是华夏九州。而其他国家统一被称为蛮夷之地,因为当时其他地区都属于未开化或者半开化的野蛮人种。比如印度最初就叫做“身毒”。匈奴等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被称为“鬼方”。而日本则被称为“狗奴”。朝鲜半岛等国被称为“狗邪”。最早开始倭人一次并没有贬义。但从元朝开始倭人开始开拓航路在中原海域进行劫掠。所以也被誉为海寇。而海寇多以倭人为主。所以最后就形成了倭寇一词。


关于倭人的来历也有很多说法,最为大众所熟知的就是秦朝时期秦始皇派遣徐福带领三千童男童女去寻找海外仙山寻求长生。后来徐福一无所获又担心被秦始皇降罪。所以就带领着三千童男女定居在日本列岛之上。而这些童男女和本地土著结合之后生下了后来的日本人。

另一种说法是倭人最早起源于中国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后来有一直族人迁移到了朝鲜半岛。在朝鲜半岛生根发芽并且建立了国家。也就是朝鲜半岛最早的“辰国”。后来“辰国”的一个分支又迁移到了和朝鲜半岛隔海相望的日本列岛。之后辰国这一支族人就在日本列岛生活下来也就是后来的倭人。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