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禎不死,去了南京,南明會不會和南宋一樣,再堅持幾百年?

橙爸講歷史



不好說,如果崇禎帝歷經帝都被攻陷的恥辱,能洗心革面痛改前非,說不定可以再興大明江山。如果還是剛愎自用生性多疑,那麼半壁江山馬上就要拱手相讓清朝了。

為什麼這樣說呢?

我們先以歷史資料來說說崇禎帝這個人,崇禎帝寧死不屈的風骨我們是肯定要敬仰的。但他的馭人之術,說不好聽的,真是一塌糊塗。

就以明朝名將盧象升和孫傳庭來看,盧象升是看似崇禎帝信任他,封他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卻派太監高起潛還有大臣楊嗣昌牽制盧象升,結果盧象升只有五千老弱病殘,力戰清軍而亡。

孫傳庭是崇禎帝一再催促他出戰,結果孫傳庭戰死。更讓當時天下將士寒心的是,崇禎帝竟然認為孫傳庭炸死潛逃,不予給其追封和家人撫卹。

崇禎帝就是這種老套路,自己瞎指揮不說,經常性派太監監軍,對於忠心耿耿的大將根本沒有信任可言。

所以李自成進軍北京之際,崇禎號召天下勤王,點名諸如劉澤清和左良玉這些實力派勤王,結果他們各種推卸不過去勤王,只有一個唐通率領八千兵馬勤王,還是過去就被崇禎帝派了一個太監去監軍,就這樣明朝亡國了。

以明末歷史來看,崇禎帝實際上已經使武將失去對朝廷的信任,地方已經開始軍閥化,也就是說朝廷已經對地方軍隊達不到行之有效的控制了。

所以如果崇禎帝逃到南京以後,如果依舊還是以前的老樣子,那麼對外是清軍和李自成虎視眈眈,對內是地方軍隊軍閥化,自己控制不了,加上他猜忌武將,又喜歡殺大臣,那麼內憂外患之下,南明是根本堅持不了幾年的。

當然如果崇禎帝經此大難,大徹大悟痛改前非,能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並且是賞罰分明,會親忠臣遠小人的話,別說南明堅持一百多年,就是復興大明江山都是有可能的。


宋安之


南宋在退居江南之後,還是存在了近一百五十年,這是因為南宋的財政和軍事體系還沒有完全崩潰,南宋最大的威脅還是外部的金朝,內部農民起義並不嚴重,很快就鎮壓下去了。


但是明朝不同,明朝末年的財政體系已經崩潰,而且朝廷對於地方軍隊的控制名存實亡,這些人大多數並不忠心明朝,而且明朝內部爆發的農民起義問題十分嚴重,在這些問題的制約下,即使崇禎去了南京,也很難維持國家。

此時明朝內部農民起義不斷,而且中央也失去了對各路軍閥的控制

李自成以及張獻忠率領的農民起義軍不斷在明朝內部攻城掠地,尤其是在明朝的被李自成攻佔後,明朝對於地方的掌控徹底失去控制。

地方上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已經在李自成和滿清兩頭搖擺。擁兵二十餘萬的左良玉就是個兵痞,手下人馬雖多,但是既不聽明朝調令,而且打仗更是一觸即潰,用不了也不堪用。

此時的明朝能打仗,而且忠心為國的武將基本上都已經殉國,明朝在軍事上已經一敗塗地。


崇禎勤政但是能力卻不出眾,國家此時也沒有賢良的大臣輔佐,有的話崇禎也不會重用

看看崇禎早期的執政風格,有能力有作為的大臣基本上都不受他重用,他重用的大臣大多是能力一般,但是打擊政敵的手段卓越,基本上都是這類人。

像是孫傳庭、盧象升這樣的大臣最後卻只能殉國,守衛山海關的袁崇煥被殺,崇禎雖然勤奮,但是卻是真的無能。

要知道在崇禎執政十多年內,就換了十六位內閣首輔,基本上朝政混亂到了極點,按照崇禎的執政風格,即使到了南京也很難會有好的發展。


此時的明朝經濟也已經崩潰

南宋之所以能夠延續,這是因為南宋的經濟還沒有崩潰,南宋靠著海貿以及各類商稅還可以維持國家的穩定。

但是明朝不同,明朝最大的問題就是經濟體系已經崩潰,朝廷的稅收基本上都要靠著加重百姓身上的賦稅,這樣導致百姓的負擔不斷加大。

明朝的權貴階級基本上都在逃稅,尤其是明朝的各地皇族,這些人就是回家的蛀蟲,基本上不收商業稅,不開海禁,只是一味地從農民身上獲取利益,明朝的經濟很難維持。

總得來說,崇禎即使去了南京,也很難繼續維持明朝。


東方大史


如果崇禎帝朱由檢不自殺,而遷都南京,明朝很有可能延續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

眾所周知,崇禎帝朱由檢的個人品德非常好 ,胸懷大志,勤政愛民,兢兢業業,節儉自律,不好女色,甚至後來改變國家命運的絕代佳人陳圓圓被送到崇禎帝面前,崇禎帝也能坐懷不亂,最終將她拒之宮外。

崇禎帝的人品甚至讓他的對手都非常佩服,滿清皇帝皇太極雖然多次長驅直入進攻中原,卻只是燒殺搶掠,而從來沒有全力進攻北京推翻崇禎帝,在崇禎帝自殺以後,滿清的多爾袞甚至打出為崇禎帝報仇的旗號。大順皇帝李自成雖然已經在西安稱帝建立政權,在包圍北京的時候,李自成卻出人意料地向崇禎帝提出嚮明朝稱臣,要求崇禎帝封李自成為西北王並幫助明朝平定滿清。無論滿清還是李自成都沒有討伐崇禎帝的檄文,像李密討伐隋煬帝,徐敬業討伐武則天那樣慷慨激揚的檄文。因為在滿清與大順首領的眼中,崇禎帝還算是一個值得尊重的好皇帝。

如果崇禎帝遷都南京,由於崇禎帝的威望比較高,無論李自成的大順還是多爾袞的滿清應該都不會對崇禎帝窮追猛打,吳三桂也不會投降滿清引狼入室,崇禎帝保住半壁江山問題不大。

另一方面,崇禎帝朱由檢剛愎自用多疑殘暴的性格讓他在治理國家方面犯了太多低級失誤,可以說崇禎帝是導致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比如崇禎帝自毀長城冤殺明朝頭號抗金名將民族英雄袁崇煥,比如崇禎帝冤殺明朝名將西洋火炮專家孫元化,比如崇禎帝重用奸臣太監造成抗清名將盧象升戰死,比如崇禎帝棄用抗金名臣孫承宗導致孫承宗被清軍俘虜自殺,比如崇禎帝除掉劫富濟貧的大太監魏忠賢 重用劫貧濟富的東林黨,造成官逼民反天下大亂。

這樣治國無能殘殺忠臣能臣讓親者痛仇者快的崇禎帝,即使偏安江南,也很難中興明朝,最多讓明朝苟延殘喘的時間比後來的南明政權長一些。


厚德載物49847


提到崇禎,你的腦子裡面最先想到的是什麼?是不是一個少年登基,剷除魏黨餘孽,大快人心,一生勤勤勉勉,卻終究滅國,自縊而死的皇帝形象。

崇禎這個人真的給我們後人留下了很多可以評說的地方,那麼假如當時他沒有吊死在那顆歪脖子樹上,而是選擇南逃,那麼他能否再為瘸腿的大明朝續命百年呢?

我的答案是很有可能,且看我跟大家分析一下。

如果崇禎南渡的話,那麼憑藉長江的天險,他可以以此為防線,組織軍隊進行防禦。歷史上很多次戰爭都證明,只要把長江守住,那麼南方基本上可以安然無恙。

而如果崇禎真的這麼做的話,努爾哈赤短時間內很難突破防線,畢竟他也要休整軍隊。而且堅船利炮的準備也是需要時間的,努爾哈赤的北方軍隊適應南方的作戰環境也是需要時間的。

再看兵力的補充。崇禎帝仍然為大明朝正統的皇帝,對天下人就還有約束力,那麼他就可以發動南方各地官員招募軍隊,趕緊練兵。兵力可以得到有效的補充,而這個過程中還可以培養將帥之才。反觀努爾哈赤,脫離建州大本營,他的軍隊死一個就少一個,很難從征服的地方得到補充。長久下來,努爾哈赤肯定會著急速戰速決,那麼肯定會露出破綻,崇禎帝就可以趁機抓住戰機,絕地反勝。

還有一個就是補給線。努爾哈赤如果佔據北方,固然可以獲得一定的補給,可是北方連年災禍,糧食很大程度上要靠南方供應,自給自足都很費勁。而崇禎帝在南方則就沒有這個顧慮,佔據天下糧倉,補給不成問題。

當然這是最理想化的局面,崇禎帝也面臨著很多要命的局面。

最大的隱患就是農民起義軍,南方也有農民起義軍的一部分,怎麼解決他們這是擺在崇禎帝面前的一個大難題。解決不好,估計農民軍再把他的老窩給捅了,估計也不是什麼難事。

還有就是他自身的問題,用人不疑是他最需要學會的。可以看他執政期間,官員大臣因為他的疑心被弄死的不在少數。比如袁崇煥,這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如果他學不會這一點,很可能面臨虎落平陽,無人可用的局面。如果這樣,等待他的也只有死路一條。

如果他夠聰明的話,他可以想辦法團結南方的大商人和大地主,在政治上給予他們優厚的地位,團結了他們可以解決軍費開支等錢財問題。這無疑是非常有必要的。

即使這一切崇禎帝都做到了,也不過是為大明朝續命百年,而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大明朝的窮途末路。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氣數將盡。”此時的大明朝就已經是氣數將盡,窮途末路了。

當然這一切都是我自己的假設,水平多有不足,大家多多發表意見,我們一起討論。


聽歷史說話


歷史上沒有一個皇帝在軍事上還有希望的時侯,放棄首都逃跑的

唐玄宗是在潼關大敗之後,咸豐是在八里橋慘敗之後逃跑的,軍事上再無希望,跑也就跑了,

對於崇禎而言,軍事上一直還有希望,按常理來說,李自成打至北京,一路需要攻擊前進,吳三桂則是在自己地盤裡增援,比較理想的狀態是,吳三桂與李自成決戰於居庸關,如果失敗了,崇禎再走,也是來的及的,正是由於在軍事上一直還有希望,使崇禎皇帝不能走,造成等到李自成圍城以後再想走也走不了,可以想見,皇帝那種絕望失望失落的情緒。

為什麼皇帝不能隨便走.,根本原因在於,皇帝之所以是皇帝,不是因為能力水平高於常人,而是明陵躺著那些老皇帝的後代,正是如此,輕易放棄祖宗墳墓的責任是皇帝無法承受的,軍事上沒有希望,事急從權尚可理解,軍事上有希望,宗室唾沫星子就能淹死人,另外,皇帝輕易走了,北方的軍事力量必然絕望,繼而投靠敵手,帶不走,最好是能同李自成拼光,這樣就算逃到南方,也有一口喘息的機會。

所以,在北方軍力仍有一些精銳的情況下,崇禎逃走是一步必然的死棋,只是崇禎沒有料到,北方將領個個望風而降,不肯為朝廷出力。如果崇禎料到這一點,恐怕他也沒有理由說服自己,北方將領不肯為朝廷出力,但是南方將領會為朝廷出力,恐怕他會更加絕望吧


天天好心情12398


不可能,仍會滅亡。

一、江北四鎮形同軍閥,不聽指揮;

二、崇禎決不肯招安鄭芝龍集團和闖、獻餘部,無法組成新軍;

三,財政困難仍無法解決,到南京後他的威信更低了,即使籌集到一筆錢,也會被軍閥搶走;

四、吳三桂仍會降清,和清兵聯手打敗張獻忠、李自成後會渡江南下,江南軍力無法抵抗北方雄師。

所以,仍會滅亡。也許崇禎考慮到這個問題,才堅決不肯南遷,寧願自盡煤山吧!


阿斌270202161


個人以為可能性很小。

第一,內部問題。即便是崇禎朝沒有廢除皇家鷹犬錦衣衛,太監集團,明朝也不過是延緩了衰落,實際上明朝二百多年,文官,勳貴後人,士紳等利益集團已經盤根錯節,這些人勢力會越來越大,到時候根本不是皇家可以左右的。正德,嘉靖,萬曆,天啟,明朝中後期無數皇帝嘗試從文官手裡奪權,結果不是年紀輕輕沒命,就是莫名暴死。聯想到明末幾個大案和文官集團在明朝最後一刻表現的前因後果,我覺得十有八九就是文官搞鬼,後宮也好什麼也罷,他們形單影隻沒人撐腰能如何?典型的例子就是嘉靖時期宮女想謀害嘉靖,最後審訊結果就是背後有人,而且不是半夜採甘露幹活這麼簡單。

第二,儲君問題。南明時期內鬥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名分之爭,隆武和魯王,隆武和永曆都因為名分鬧得不可開交。在這些宗室眼裡自己的地位和榮華富貴,一直是比民族利益和團結大局重要的。弘光,永曆是萬曆的孫子,是天啟,崇禎的叔伯兄弟,按照血緣他們比其他宗室都比正統近,他們一樣沒人認。何況隆武和魯王?即便你是所謂的正統,其他宗室也一樣有理由不認。最有把柄的一點,崇禎祖先是朱棣,不是朱標,不是朱允炆,這個默認的君臣名分也一樣有人會不承認: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有的是藉口。你皇帝被打的落花流水,大不了其他王爺和他們底下的勢力鬧著說你是無道昏君。

第三,錢的問題,明末最大的問題就是錢,即便拋去官僚士紳人等,明朝還有好幾萬宗室,連這些人見到自己家搖搖欲墜都一毛不拔,何況別的人呢?有一句話,法不責眾,也有一句話,官官相護,這些人團結起來,你能奈何得了嗎?而這些少數人佔有的是天下大部分財富,不是搜刮的民脂民膏就是從皇帝手裡中飽私囊。你不能讓他們掏錢,即便你抵擋得了李自成和野豬皮,還有張自成,王自成,家豬皮,到時候還是剜肉補瘡。

第四,小農思想的老百姓沒有覺悟。當年宋朝被金朝和元朝困擾的時候,最北邊反抗的時候,中部和南部老百姓沒當回事,同樣,在明朝末年,東北漢族人被屠殺,西北,華北和南方的漢族人也沒有同仇敵愾。中國的老百姓幾千年束縛在土地上,根本就沒啥眼界,更別提民族意識和憂患意識,等到剃髮易服和屠殺這樣的民族壓迫浪潮興起的時候,為時已晚。野豬皮和蒙元能多厲害?過去人口不如漢族百分之一,如今也不足百分之十,結果他們靠皇協軍取得天下,多數漢族人全部高高掛起,這值得反思。要是所有人都團結一致對抗野豬皮,不多說,一億多人,一人一口吐沫野豬皮他們都要被淹死了。

第五,南明內部對主要問題,按照哲學說法主要矛盾,認識錯誤,在南明和滿清半壁江山對峙的時候,作為弘光政權的兩個領導者史可法和馬世英,他們提出了聯虜平寇的荒唐主張,即借滿清攻打張獻忠,李過。甚至幻想滿清劫持一番就會偃旗息鼓,很可惜當初北宋滅了遼朝以前也是這麼想的。

先不說官逼民反,大家都是漢族人,滿清是異族,而且張獻忠和李過已經管南明政權示好。幻想滿清劫持一番滾蛋?趙匡胤說過一句話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人家吃都吃了你指望人家吐出來?啥叫一山不容二虎?南明內部更有人舉例子石敬瑭的例子告誡史可法,馬世英。結果他倆不聽,我不知道他們倆眼裡自己所謂的名節比民族利益重要還是真的大腦缺氧,而且不僅僅他倆,這個荒唐可笑的主張南明大多數人都支持,除了張煌言,堵胤錫等少數人覺得奇葩。整個南明都是這種認識不說,到了後來,不僅僅李過,張獻忠大局為重,李定國,鄭成功也這樣做了,甚至不計前嫌的付出,結果內部還是排擠他們,大大的賊寇帽子扣在他們身上,鄭成功和李定國會師被攪和黃了,李定國兩厥名王,滿清也抵不過豬隊友內訌拆臺損害大,都是這種鼠目寸光,自私自利之輩,南明怎麼可能不滅亡?


放學後的teatime


"厚"文確實。祟禎名"檢"不自檢。剛愎自用,優柔寡斷,迂腐不堪,很像朱元璋頭子朱標。如接受李自成西北王之"降",南遷國都,與永曆合力,高官籠之"三桂",清狼敢長驅直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雷霆唬住"東林黨,努而哈赤己死,皇太極那內鬥,多而滾乃一勇夫也。就是滿那文有範同程,武有洪同疇等漢叛,也只能觀望駐足自保一段時間。之後,朱王朝得以自新,改革,與大順聯合,共同抗金,用不了"八年",還會有滿清誤我中華"六佰年"?


用戶1007348997316樹


一,不會。

1,民心幾無。

2,軍心已散。

二,也不希望它會。

1,分裂的中國,會遭列強分割支解。

2,統一的中國,雖然弱小,會遭列強欺凌,但它一口吃不下,會給華夏仁人志仕,一個猛醒,一個療傷,一個奮起的機會…


六福雅士


去了南京也一樣會亡國,忠臣都被殺盡了,沒有人幫他賣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