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普通百姓的命运转折“寒人掌机要”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一直是产生科举以前的政治格局基础。魏晋时期的诗人左思曾有诗《咏史》: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历史上普通百姓的命运转折“寒人掌机要”

因为能拼爹,豪门大族的子弟再白痴也能颐指气使当大官、家中藏下百万金、强取豪夺美人归;因为没靠山,寒门子弟再有能力也只能是种地打杂勉强糊口,家中总无余粮,娶老婆更是难上加难,更不要说一展胸中报复,踏上人生巅峰了。寒门士子终其一生也只能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历史上普通百姓的命运转折“寒人掌机要”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没有民富,哪来国强?财富与人力被掠夺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就极易产生将个人、家族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的军阀割据;而度日维艰、苟活于世、生而无望的普通百姓们则只能选择“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命运归宿。

历史上普通百姓的命运转折“寒人掌机要”

“军阀”,让中华大地饱受蹂躏,是垄断利益者的代名词

然而寒门的希望自晋乱之后有了转折,到至隋朝开始,科举制度的实施更让活在底层、只能选择被支配的老百姓们终于有了希望——改变命运、步入统治者阶层的希望。但是,隋朝的科举制度触犯了既得利益集团门阀豪族的底线,打破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权力垄断,为什么他们不反攻倒算呢?科举制度又是如何在短短的隋朝一代即被认可的呢?不是那些豪门世家不想,而是因为他们不能——存在了一个半世纪的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为了进一步稳固政权,开启了历史上的一次漫长而又影响深远的大改革——老百姓的命运转折——“寒人掌机要”。

历史上普通百姓的命运转折“寒人掌机要”

寒门子弟登上政治舞台,打破了世族垄断政治的格局

“寒人掌机要”是南朝刘宋时开始产生的政治局面,由宋武帝刘裕开创,到宋孝武帝刘骏时全面完善而形成的一种政治局面,并被此后的南朝各代所延续。不仅贯穿整个南朝,也被汉化改革后的北朝所借鉴以对冲门阀贵族对皇权的威胁,进而影响了整个南北朝历史的政局走向,并延续至隋唐。

历史上普通百姓的命运转折“寒人掌机要”

刘裕建宋,重用寒门士子

东晋末年,战乱不止,东晋政权先后遭受了王恭叛乱、孙恩之乱、桓玄之乱、卢循之乱等大灾难,使得国土被军阀割据,原先的东晋门阀士族在这持续混战中遭到了重创,皇权借助门阀势力共理天下的政治局面已经难以为继。而基层一线战斗出身的、以刘裕为代表的寒门庶族势力趁势崛起,成为了实现国家统一、政权稳固、推动历史进程的基本力量。

历史上普通百姓的命运转折“寒人掌机要”

刘裕出身寒门,他以军功夺取天下,先后平定了各个割据势力,代晋建宋掌握政权,在此过程中,寒门庶族势力也因军功而地位不断得到上升。又因集权中央,极大的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军政实权,并建立了一支完全隶属于中央的实力强大的“台军”。之后的齐、梁、陈三朝也都延续了这种政治格局,而北方政权在汉化过程中不断借鉴和吸收汉族政权的成功治国经验,使得中国政治历史终于结束了东晋时期士族专兵的局面,改为重用寒门庶族士人,以寒人执掌中枢机要,参与朝政、议定国策。而终南朝一个半世纪,门阀士族虽仍高官厚禄,但所担任的职位大都限于清流雅职,难有实权,随着时间流逝,在整体的政治格局中逐渐被边缘化,而寒人所担任的如中书舍人之类的官职,品位虽低,但参与机要,出纳王命,具有实权。终宋、齐、梁、陈四朝,军政实权,均由寒人掌握。

历史上普通百姓的命运转折“寒人掌机要”

寒门子弟改变命运,更效忠于皇权

“寒人掌机要”使寒门庶族势力逐步控制了政治中枢,为寒人集团登上政治舞台,进而取代士族奠定了根基,也为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当北周覆亡,隋文帝杨坚南下灭陈朝,一统中国后,成功延续了南北朝的改革经验和改革成果,顺利地推行了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进一步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从而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并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繁荣局面。

历史上普通百姓的命运转折“寒人掌机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