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北平有誰救濟過窮人開過粥場,得有個厚德之人吧,誰知道?

熊老頭65806008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個問題怕是隻有薩胖才能回答了。

很多人不知道,從清代以來,北京就有粥廠。

所謂粥廠,類似於今天美國的慈善食堂。

在冬季的幾個月,為了防止貧民餓死,政府出面搞了粥廠。

貧民去粥廠,會領到一個牌子,憑藉牌子可以領到一份粥。

這種粥不是那種很稀薄的稀飯,還有不少米的。正常來說,吃了這樣一份粥,最低程度能夠保證今天不會餓死。


到了民國時期,隨著八旗鐵桿莊稼的取消,這裡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旗人瞬間成為赤貧的人。

他們以前白吃白喝慣了,沒有生存能力,粥廠就變成救命的地方。

到了1928年,民國首都定為南京以後,北平失去了首都的特殊撥款,一瞬間淪落為二三流的城市。

當時北京的市民相當窮。

根據調查,沒有救濟就過不了冬天的家庭,佔全市人口的六分之一;勉強維持一家吃飯,不能有任何其他開銷的家庭,佔全市人口的一半。

當時認為北平的窮人已經超過中國任何一個城市,必須擴大救助面。


於是,粥廠就更多了。

清代粥廠全部是國家的,私人不能隨便搞

到了民國時期,粥廠主要分為三種。

第一是國家的。

1931年,北平粥廠共29處,其中官辦的4處,民辦的14處,其他的都是官民合辦。

官辦的不說了,其中民辦和官民合辦的,主要分為宗教組織 和 士紳。

其中宗教組織最多,包括佛教、道教和基督教。

士紳也不是我們想象的地主,主要是商人組成的商會。


可見,民間慈善力量已經超過官方。

1928年貧民人口占全市人口的 17. 66%,1934 年這一比例下降到 9. 90%。

這說明粥廠有著很大的作用,讓一些家庭得以擺脫貧困。

另外,保證人們至少有口飯吃,也避免了男盜女娼的現象。



這裡面的出名人物,第一是 五臺山普濟佛教會籌辦開設 4 個粥廠,其創辦人是楊萬春。他的母親楊陸成真女士,個人捐資舉辦該會第一粥廠。

每日領粥賴以存活者不下兩千餘人。

至 1931 年,開辦三年來,粥廠用款已達 1萬銀元鉅款。楊陸成真女士能夠如此慷慨,實在讓人欽佩。


北平市政府因此 呈轉內政部,請以褒獎,內政部核准後報請國民政府頒發匾額,以昭激勵。

薩沙個人覺得,這種慈善機構應該再搞一些。

很多案件的兇手,就是進城後找不到工作又沒飯吃的人


薩沙


在民國時期開一場舍粥的慈善活動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有很多達官貴人社會名人等都參與了。 尤其是于謙的父親與老爺子更是十里八鄉的大善人,他自己見不別人受苦😂

在民國時期的北京或者是北平開場舍粥這種慈善活動既有官辦的也有民辦的,官辦的在北洋軍閥時期由民國民政部在指定地點辦理每天一早一晚有兩次,舍粥的對象主要是乞丐與流民粥場有巡警看守。如果有衣冠整潔不像流民乞丐的巡警會將其趕走,畢竟粥的數量有限的佔便宜的人多。

民辦的主要由寺院教堂或者是由達官貴人鉅富商賈失意政客或者是軍閥人口等等組成的慈善團體,比如說積善堂紅萬字會等。他們舍粥一般主要是在發生大的戰亂自然災害以及瘟疫的的情況下,或者是冬天尤其是三九嚴寒時,他們舍粥沒有規定的時間與地點 但一般會提前知會官府方面太有關人員來看場或者是監督。

另外民國時期的慈善行動不僅僅侷限於舍粥,還有收容掩埋流民乞丐的屍體,收流救濟流落街頭的兒童或者是殘疾人,以及冬天舍冬衣慈善行動。

民國時期的慈善家有很多,最著名的有北大校長蔡元培、五四運動中被火燒趙家樓的曹汝霖、末代攝政王載灃,歷屆北京商會的會長與會員們,還有白雲觀的大道長,以及城內各寺院的主持方丈們。由於本人資料有限,不能一一列出,所以在民國時期雖為亂世,但還是有一些有錢人肯伸出援手幫助窮人弱勢群體的。


用戶夏天的風


剛進入民國,原來保家衛國的八旗先烈的軍屬烈屬,一下沒有了來源。還好,根據清室優待條件,溥儀還住紫禁城,那時候皇室在北京很多地方都開粥場,上邊寫皇恩浩蕩。很多人就排隊取領粥。有的還抱個枕頭,裝作是抱孩子,就可以領兩份。民國初期,八旗後裔比較多,但後來連年的軍閥混戰,吃不上的人多了,但開辦的粥場卻不見增加。

過去傳統相聲裡有一段《開粥場》,講的是一位大善人幻想自己發財以後,開粥場施捨救濟窮人的笑話。故事的背景是舊社會。那年頭還是窮人多,穿綾羅綢緞、吃煎炒烹炸的只是少數王孫貴戚,富家大戶。老百姓破屋土炕,日做日食,失學失業,家無隔宿糧者居多。要是能住上兩三間房,有餘錢剩米就算是中產階級了。要是有人說舊社會好,他不是閉著眼睛瞎說八道,就是人家過去是財主。那年頭十年九災,北京又是個消費型城市,經濟落後百業凋敝,老百姓流離失所衣食無著者很多。因此也有些積德行善的富戶人家,開設粥場救濟窮人。《殘冬京華圖》上畫的就有這麼一處粥場。粥場是用杉篙和蘆蓆搭建的臨時場所。在粥場的大門上寫著“紳立濟貧粥場”。顯然這不是政府設施,而是由開明士紳開辦的。只可惜窮人多,粥太少,粥場到時就要關起大門,那些來晚的饑民父老只有餓肚子了。

國民政府遷都南京後,北平社會發展遭到重創,粥賑依然是北平社會救濟的重要手段。1928至1937年,據統計北平的民辦粥廠數量多於官辦粥廠,且集中於某些區域。這一時期粥廠有了常設的官辦組織,粥廠的制度化建設得以進一步加強,官方組織與民間組織之間的互動靈活多元。從救濟功效來看,粥廠的設立在有效解決貧民問題、補近代化救濟手段之不足、緩解政府救濟資金匱乏之窘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粥廠畢竟屬於積極救濟理念下的消極救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