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在袁崇焕带领下取得宁远大捷,又为何被后人屡屡质疑?

夏目历史君


崇祯上来就是天天换宰相玩,换了50个,平均3月一个。杀总督7人,巡抚11人,派兵部职方司郎中马绍愉秘密跟满族人义和,大臣陈新甲泄露议和被处死,李自成打进京城,才想起来分送太子跟3个儿子去成国公朱纯辰等人家避难。杀掉6岁昭仁公主,砍了15岁长平胳膊,然后砍死数位嫔妃。催懿安张皇后自尽,逼周皇后自尽后,骑马跑到东华门被阻,又跑到齐化门,没跑了,最后歪脖树吊死,左脚光脚,(跑丢一只鞋)右脚穿红鞋,天灾哪朝哪代都有,好好的国家,弄的民不聊生,折腾到让灾民打进皇宫,灭了的朝代真不多。明亡不是因为崇祯杀了多少人,杀掉袁崇焕,而且不应该上来就杀魏忠贤。宋高宗杀掉岳飞延续朝代167年,战略崇祯定,战术还是交给魏忠贤。政令能到地方。三月一个,下面官员刚找首辅谈话,结果就发现首辅好像又换了,明末大趋势可以说因为小冰川期,二三百年不遇的寒冬,北方游牧民族牛羊都冻死,空前团结一定南下,经济上来说美洲银矿跟日本银矿发现,世界大量白银冲击银本位,银价大量贬值。日本难得的德川和平时期,日本银矿白银大量走私进来换取米面油丝绸。国内银的购买力疯狂下降,民不聊生,假设明末清不出兵,就是李自成的大顺国,有没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西藏,内蒙?1840年才出现中国这个概念,如果清不入关,二战长城以北可能多了一个韩国,或者说另外一个尚武的日本?…欢迎大家回复我!




客观的看历史


老袁蹲在水晶后面开大守住了敌人一波进攻,迫使敌人推下高地清野,虽然对扭转局势没有鸟用,但苟下一波希望就在,劣势局没团灭就是大捷


aluminiums


袁实非大将之才,固守一城拚死惨胜。而帝无识人之明,以重任托之,袁亦殊乏自知,终有惨死之果。


轻舟已过123重山


宁远大捷可以说是明朝战争中最具争议的一场战役。


一般而言,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的大捷都是斩敌数万,死伤无算这些字眼,可是我们去看关于宁远大捷的战争记录,心里面难免会质疑一句:


这特么是什么大捷?


《明实录 》记载:


“兵部覆辽东经略高第,题宁远捷功,奴夷首级二百六十九颗,活夷一名,降夷十七名”。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中则称:


“二日攻城共折游击二员,备御二员,兵五百”。


无论是哪一种史料记载,宁远大捷在很多的眼中都算不上真正的大捷,甚至就是在吹牛逼。


天启六年正月,努尔哈赤统军号称十一万(可能是虚数,实际兵力并没有这么多)进攻宁远城。


我们可以看一下,在努尔哈赤进攻宁远城之前,辽东的局势是怎么样的?

自从萨尔浒之战后,明军在辽东的所有据点已经荡然无存。

  • 开原---铁岭一线

  • 抚顺---清河一线

  • 沈阳---辽阳一线

  • 广宁一据点

他们只能将军队的防御重心放在了一条狭窄的辽西走廊上,并且在这条辽西走廊上面布置重兵把守,防止努尔哈赤带领后军军队冲杀到山海关关城下。


努尔哈赤屡屡在辽东据点取得大捷,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进攻的步伐愈加的急促。而宁远到山海关一线是极为重要的防御据点,努尔哈赤想要从这里轻而易举的通过,恐怕后金的铁骑再怎么凶猛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闻知努尔哈赤挺兵进攻的时候,作为经略的高第下令将宁远外围防线内撤,袁崇焕执意驻守于宁远城,同时连夜加固城墙,修筑炮台,将十一门红夷大炮抬到了宁远城上,抵挡后金的军队。


努尔哈赤挺兵抵达宁远城下的时候,为了试探在山海关的明军是否会出兵援救,遂下令让军队直接越过宁远城,将大营安置在了宁远城西南方向五里的地方。


可是,山海关中的明军最终还是无动于衷。


如此一来,驻守在山海关和宁远城中间的努尔哈赤不仅仅可以下令全力攻城,还能够时刻防止山海关中的明军救援宁远城。


努尔哈赤此举,也让袁崇焕驻守的宁远城彻底成为了一座孤城。


努尔哈赤在准备好一切之后,遂下令阿敏带领三万大军攻打宁远城,三万大军受挫。攻城受阻的阿敏遂下令将大军分为三路,从不同的方向进攻宁远城,可城上炮火密集,终究还是没能顺利攻下宁远城。


阿敏三万大军败北之后,努尔哈赤又下令让皇太极统领三万大军攻打宁远城,仍旧无法攻下宁远城。


攻城两天,后金军队一无所获,。


在第三天的时候,努尔哈赤下令让蒙古将领武纳格统兵攻打觉华岛,觉华岛是明王朝辽西走廊上极为重要的军资储运站,这里藏有大量的军粮和物资。


可是,这里的兵力守备薄弱,仅有七千多人。宁远之战前夕,袁崇焕曾经下令让觉华岛河口凿开,防止后金的铁骑轻易渡河偷袭,没想到天气严寒,刚刚凿开的河口,仅仅在努尔哈赤下令攻打宁远城的时候就已经恢复了原貌,后金军队得以顺利挺兵抵达觉华岛。


觉华岛一战,岛上七千多守军被重创,战死岛上,所有粮草器械被大火付之一炬。


努尔哈赤这才愤然离去,放弃了对宁远城的攻打。


按道理而言,这场所谓的宁远大捷打得实在是太过憋屈,后金军队仅仅被重创了五百多人,这算是哪门子的大捷?


可是,宁远之所以被称为大捷,它的意义不在于人数的多少,而在于这场战争是明军和后金军队在从战略防守变成了战略对峙的一个关键时刻。


1619年,萨尔浒大战。


1626年,宁远大捷。


七年的时间,如此漫长的岁月中明王朝在辽东一退再退,几乎已经到了一种退无可退的境地,整个明军的防御据点被后金大军强势压制到了辽西走廊那一条狭长的地带。


七年未曾有过军队能够抗衡后金铁骑,七年未曾有军队能够击退后金军队,这是何等的屈辱?


这种时候打胜一场战役,叫大捷怎么了?


吃你家大米了?喝你家汤了?


历史总探长


宁远“大捷”,一直以来被视为明朝对后金取得的第一次正面作战胜利,被明熹宗称为:此七八年来所绝无,深足为封疆吐气!



从军事层面讲,自萨尔浒惨败后,努尔哈赤率领他的八旗兵在辽东予取予求,除了熊廷弼的几次治安仗小胜,及毛文龙背后偷袭外,明军在辽东真的是一败涂地,丝毫没有可以拿的出手的战绩。从士气上说,宁远之战前不久,关宁铁骑还刚刚遭遇柳河之败,一仗就阵亡了一个从二品的副总兵外加一个正三品的参将,士兵损失上千,最重要的是,事后兵部核查这几年孙承宗练兵成果,号称十万八千的关宁军,最后竟只有五万七千,一半人吃空饷,这实在狠狠打了东林党的脸,也极大挫伤了明军面对后金兵的勇气,“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浮夸言论又开始沸沸扬扬。



于是,在此情此景下,袁崇焕的一万孤军,能够在努尔哈赤亲率八旗主力的猛攻下,坚守成功,击退来势汹汹的女真人,就显得难能可贵。而袁崇焕取得的胜利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颓丧的明军士气,前兵部尚书王在晋称赞他说:“柳河败绩,士卒西奔,崇焕狂呼邀截,使各还信地。关外城堡,幸而得存。”现兵部尚书王永光则说:“柳河之陷,无处不逃,独袁崇焕一军屹然不动。”由此可见,宁远之战,其战略心理价值远胜于战役本身,这是朝廷公认的。



而之所以引起质疑,最大的问题是大家避而不谈的:觉华岛惨案。后金兵攻城三日不克,被红夷大炮轰死了六七百人,便把怨气转向了邻近的觉华岛。岛上驻扎着七千多明军水兵,还有七千多商民,共计一万五千人,由于缺少陆战装备,也没有堡垒掩护,全岛遭到残忍屠戮,无一幸免。另外,岛上还有八多万石粮食,全部落入后金之手,两千多艘各种船只被焚毁殆尽。两相对比,显然宁远“大捷”是不能抵消觉华岛的惨案的。

最关键的是,觉华岛惨案原本可以避免。在战略设计上,觉华岛是由水路为宁远输送物资的重要枢纽,可以视为犄角,孙承宗督师三年都是这样的,相安无事度过。然而直到此次努尔哈赤杀来,大家才意外地发现,觉华岛周边海面会与陆地连为一体,这个致命的疏漏从来没有被人发觉,或者被重视,这就在惨案的发生埋下了地雷。当八旗兵快打到宁远,袁崇焕才匆匆忙忙组织人敲开冰面,但仅过一夜,寒冬又重新将其冻上了,一切顽抗都成了徒劳无功。

从笔者的角度,宁远“大捷”胜在战略心理上,它宣告后金也不是攻无不克的,而细细衡量战损比,则毫无意外此战明朝损失更大,而且是不必要的损失,这也就成了后人屡屡质疑的原因。


春秋正义


《清史稿·卷一· 本纪一》二月壬午,上还沈阳,语诸贝勒曰:“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

这是努尔哈赤所语,亦是宁远之战的最大成果。明史由清人张廷玉所著,故亦用此说。

《明史·卷二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七·袁崇焕传》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

宁远是袁崇焕的御辽战略核心,早己提前加固加高城墙。

《明史·卷二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七·袁崇焕传》阎鸣泰主觉华,崇焕主宁远,在晋及张应吾、邢慎言持不可,承宗竟主崇焕议。

《明史·卷二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七·袁崇焕传》三年九月,承宗决守宁远。佥事万有孚、刘诏力阻,不听,命满桂偕崇焕往。初,承宗令祖大寿筑宁远城,大寿度中朝不能远守,筑仅十一,且疏薄不中程。崇焕乃定规制: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广三丈,上二丈四尺。大寿与参将高见、贺谦分督之,明年迄工,遂为关外重镇。

至清兵攻宁远,其城新筑两年。

 《明史·卷二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七·袁崇焕传》 我大清知经略易与,六年正月举大军西渡辽河,二十三日抵宁远。

三军用命,官员齐上,通判启倧亦战死!

《明史·卷二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七·袁崇焕传》明日,大军进攻,载楯穴城,矢石不能退。崇焕令闽卒罗立,发西洋巨炮,伤城外军。明日,再攻,复被却,围遂解,而启倧亦以然炮死。

清兵攻城不下,立刻转攻觉华。

《明史·卷二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七·袁崇焕传》我大清初解围,分兵数万略觉华岛,杀参将金冠等及军民数万。崇焕方完城,力竭不能救也。

秽史《清史稿》为之曲笔,只叙夺舟二千?不杀人只夺舟?可堪一笑。

《清史稿·卷一· 本纪一》遣武讷格将蒙古兵攻觉华岛,夺舟二千,尽焚其军储,班师。

清兵此时还是八旗建制,一旗七千五百人,总机动兵力不过六万,无法承受攻城之伤亡,故屠觉华泄愤而归。

《清史稿·卷一· 本纪一》宁前道袁崇焕偕总兵满桂、副将祖大寿婴城固守。天寒土冻,凿城不隳,城上放西洋炮,颇伤士卒,乃罢攻。

袁及众将因功受赏,但又转生不和。

《明史·卷二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七·袁崇焕传》经略第、总兵麒并拥兵关上,不救,中外谓宁远必不守。及崇焕以书闻,举朝大喜,立擢崇焕右佥都御史,玺书奖励,桂等进秩有差。《明史·卷二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七·袁崇焕传》崇焕既解围,志渐骄,与桂不协,请移之他镇,乃召桂还。崇焕以之臣奏留桂,又与不协。中朝虑偾事,命之臣专督关内,以关外属崇焕画关守。

宁远守城不易,清兵第一次吃了大亏,是一场胜仗。但与觉华岛之战俱为此次战役一部分,算上觉华还是败了,损失极惨烈。这一仗相似于台儿庄战役,亦打破清兵不可战胜之神话,对士气有所提振。

故宁远之战,重于士气,利于宣传,且守住宁远获得局部胜利,但观全局亦难算大胜。

袁崇焕久历宁前道,有舍身卫国之心,然总体战略以屯田开彊为主,似有不妥,野战如不能胜,徒耗国力资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