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麗:“疫”往無前的心靈使者

張曉麗:“疫”往無前的心靈使者

海報圖製作:王成應

長城新媒體記者 王成應 祝雪娟

說起深夜還不休息,中國應用心理學學科帶頭人、廊坊市紅十字心理救援志願服務隊隊長張曉麗也算得上是“熬夜達人”了。特別是從春節開始,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來襲,她拼盡全力忙碌、奔走在心理救援一線,幾乎很少在午夜前休息,通常工作到凌晨兩三點。

3月7日晚上,已經過了12點,張曉麗又給一位高二學生做心理干預。她說,這位女孩從去年11月就開始有了抑鬱症狀,今年春節遇上了新冠肺炎疫情,由於居家時間長,導致抑鬱症狀加重。女孩白天昏睡不醒,到了晚上開始折騰,學生家長擔心孩子出事,通過朋友輾轉聯繫上了張曉麗。特殊時期特別的需求,張曉麗悄然開啟了這條特別的心理救援專線。於是,每天凌晨,成了她和女孩跟蹤連線的輔導時間。

像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自從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張曉麗帶領100多名紅十字心理救援志願服務隊員和心理志願者,從春節起第一時間啟動了24小時心理救援專線,為處於疫情防控期間居家生活的廊坊市民和一線工作者、集中隔離點的密切接觸者及其家屬等群體,提供心理疏導與救援服務,緩解人們緊張、恐慌、焦慮和抑鬱情緒,“疫”往無前、全心全意地當好心靈使者。

截至目前,張曉麗和她率領的廊坊市紅十字心理救援志願服務隊已為全市上百人提供了心理疏導和救援服務,分享的心理疏導和救援知識受益上萬人。

张晓丽:“疫”往无前的心灵使者

張曉麗(左)做客電臺直播間在線接受市民心理諮詢。

“三條線”架起“連心橋”

春節前夕,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所有人的生活節奏,牽動了億萬人的心。

1月26日,大年初二,已過知天命年齡的張曉麗坐不住了。而在此時,她也接到了廊坊市紅十字會的心理救援任務執行指令。

張曉麗從業30年,也是一名有著28年黨齡的黨員,工作經驗豐富,多次參加國家應急救援工作。她是首批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紅十字心理救援專家,同時兼任廊坊市心理學會會長。疫情一發生,她的職業敏感直接告訴自己,一場重大的心理干預和心理救援戰役或將要來臨了。

“每當大災大難到來,都將帶來嚴重的心理危機。”張曉麗說,雖然自己已經意識到了,但沒有想到這場戰役會來得這麼快,而且這麼猛烈。“我知道自己肩負的責任,當時第一反應就想到了我們廊坊市紅十字心理救援志願服務隊。這個服務隊是去年成立的,平時做的心理干預都是在練兵,這次實打實的派上了用場。”她說。

起初,在新冠肺炎疫情籠罩下,張曉麗以為會有許多市民打心理救援隊的心理救援熱線,但實事恰好相反。在疫情發生的初期,張曉麗發現,人們雖然談新冠肺炎而色變,許多人出現了高度緊張和恐懼,但打心理熱線的人卻非常少。“每天只有幾個人打,心理熱線不熱,遠遠達不到我們的發心。我們去哪裡進行心理干預?”

在強烈的危機意識下,心急如焚的張曉麗積極與廊坊市紅十字會和衛健委12320等相關負責人溝通聯繫,最終創造性地提出了“1個團隊採用3種行動”的“3+1”聯動方式,開闢了疫情防控三條線心理救援模式。

张晓丽:“疫”往无前的心灵使者

張曉麗值守12320衛生健康諮詢熱線。

張曉麗介紹,第一條線是廊坊市衛健委12320衛生健康24小時諮詢熱線。依託這條熱線聚焦心理問題,接待來自不同地方不同受眾以及居家隔離和集中隔離者的求助電話,及時幫助求助者進行情緒和心理疏導。

第二條線是“溫馨在線”。2月1日通過微信建立,2月4日正式上線。每天安排心理專家值班在線諮詢和疫情期間開展心理科普,微信熱線開通後頗受網民歡迎,受益者很快就突破了1萬人。

第三條線是心理熱線延伸線。就是將心理干預服務延伸向與新冠肺炎患者有密切接觸的醫護人員,以及奮戰在基層一線的公安幹警、基層社區工作者等,通過錄制音視頻心理疏導專題,以微課堂、群互動等方式主動服務,儘可能在最早的時間內幫助他們釋放壓力。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明確“三條線”後,張曉麗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在12320、紅十字會、集中隔離點、錄製專題節目的現場,到處都能看到她不知疲倦的身影。她白天與各個團體溝通交流、訪談調研、設計方案,晚上組織團隊開會,給志願者督導培訓,大家都被張曉麗的奉獻精神所感染著。在一個多月時間裡,志願服務團隊很快從疫情發生時最先召集到位的15名隊員,迅速發展到了100多人。其中,年齡最大的70歲、最小的剛剛成年。

张晓丽:“疫”往无前的心灵使者

張曉麗(中)和廊坊市紅十字心理救援志願服務隊的志願者們。

醫護人員的“貼心人”

“最美的聲音是你們出征前的鏗鏘誓言,最美的畫面是逆行者的堅強背影……向平凡而偉大的白衣戰士致敬!”這是廊坊市紅十字心理救援志願服務隊的志願者們獨創的詩歌《戰士歸來》。3月8日晚上8點半,10名志願者在張曉麗的帶領下,冒雨分別從各自家中趕赴廊坊市集中隔離點,為即將解除隔離調整的24名一線醫護人員進行了“一對一”心理疏導,並一起為醫護人員朗誦了這首《戰士歸來》,用特殊的方式向正式迴歸家庭的一線醫護人員表達一份愛。

在疫情防控期間,竭盡所能關護一線醫護工作者,是張曉麗和隊員們的奮鬥目標。

2月26日下午,廊坊市最後兩例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標誌著廊坊收治的30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全部治癒出院。在經過多天的緊張忙碌後,那些奮戰在救治一線的醫護工作者也從戰場上歸來,開始了長達14天的醫學觀察。

為了幫助接受醫學觀察的醫護人員放鬆身心、緩解壓力,以更好的心態迴歸正常生活,張曉麗親自制作方案,為醫護人員設計了“愛心套餐”,通過連續的、漸進式的心理疏導,幫助他們放飛自我。

3月2日下午,張曉麗帶領李旭娟、高英等6名心理干預特別行動小組隊員來到了醫學觀察點,為完成救治任務後進行隔離休養的40名醫護人員送上了“愛心套餐”。這是繼2月2日慰問訪談式疏導18名120救護人員和24名醫護人員後,張曉麗組織慰問的第三批醫護人員。到達現場後,張曉麗分配了任務,志願者們各司其職,分別通過電話與醫護人員“一對一”進行互動交流,為他們在一線工作時高度疲憊的身心進行干預與疏導。

而對於廊坊市赴鄂醫療隊員,張曉麗更是一直惦記在心裡。但由於他們正奮戰在武漢一線,沒有時間直接接受心理疏導,廊坊市紅十字心理救援志願服務隊則採用發放心理諮詢卡的方式,幫助他們緩解工作壓力。“心理諮詢卡每張價值2000元,總價值10.8萬元,我們將全部捐贈給援鄂醫療隊員,其本人及其家屬可以在有效期內隨時諮詢遇到的各種心理、家庭問題,我們在第一時間給出解決方案。”張曉麗說。

张晓丽:“疫”往无前的心灵使者

張曉麗為接受醫學觀察的醫護人員進行心理諮詢服務。

“心理疏導要做在‘戰時’,更要做在‘平時’”

張曉麗對心理干預非常專業,她將目前需要心理干預的人群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高恐慌群體。這部分人在遇到突發事件後,總會往恐慌處想,聯想豐富,總把問題無限放大。第二類是高代入群體。這類人把許多不相干的事情聯繫在一起,斷片式的記憶,神經高度敏感,想不開時就情緒焦慮,易發生不良後果。第三類是高迴避性群體。這類人嘴上不愛說,有事情總是悶在心裡,一旦爆發出來就容易發生極端問題。

上述三類群體,在疫情期間必須重視。張曉麗給記者舉了個實例:廊坊市區有一位市民,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這位市民整天處於極度恐慌之中,每天都要撥打12320救援熱線,有時一天要撥打好幾次。但每一次熱線響起,張曉麗和隊員們都耐心傾聽和疏導。經過一來二去的談心和交流,最終讓這位熱線“鐵粉”平靜了心情。

“心理干預既要做在‘戰時’,更要做在‘平時’,成為平時常態。”張曉麗說,疫情後期除了醫護人員,廣大公安幹警、基層和社區一線工作者等群體也需要心理關愛。“他們在疫情防控期間衝鋒陷陣,舍小家而顧大家,有的人家中老人孩子長期無法得到照顧,容易給自身帶來沉重的負疚感。這類人群既需要心理疏導,更需要人文關懷。”

從2月25日起,張曉麗開始組織隊員針對廊坊市廣大公安幹警開展心理疏導。他們成立了疫情防控公安幹警心理疏導小組,連夜為公安幹警設計了減壓預案,並得到了廊坊市公安部門的大力支持。公安部門聯合廊坊市12320衛生健康熱線服務中心,依託廊坊市紅十字心理救援志願服務隊、廊坊市心理學會聯合組成“廊坊市公安幹警心理疏導志願服務隊”,為公安幹警送上最溫暖的“愛心套餐”,涵蓋了減壓放鬆、情緒管理、心理調節、危機干預、家庭與工作關係平衡、家庭內部關係處理的方法和技巧等內容。

“下一步,我們還將針對不同的群體,繼續‘愛的延續’。”近期,張曉麗又有了新的心理服務計劃,將結合中小學還不能復課、家庭教育問題突出等矛盾,組織老師設計、錄製親子教育相關課程,投放到教育平臺上播放。同時,將經驗、模式延伸到各個縣(市、區),進一步覆蓋到京津冀這個大區域中,讓更多人受益。

作為一名充滿愛、傳遞愛的心理志願者,張曉麗臉上一直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到如今,依舊能夠看到她時刻專注於心理援助的熱情。此刻的她和率領的愛心團隊,一直在默默無聞地堅守,在愛的旅途中堅定地行走著……

(本組照片由廊坊市紅十字心理救援志願服務隊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