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疫情賽跑的惠州“擺渡人”

<table> 與疫情賽跑的惠州“擺渡人”

接到出車指令後,吳志華和羅永秋立即開始穿防護服。 南方日報記者 廖鈺嫻 攝

/<table>

從1月19日惠州出現首例新冠肺炎疑似患者開始,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院前急救科司機班組長吳志華至今沒有休息過一天。這些天,他和組裡的同事輪流承擔起轉運確診患者的任務,連續12個小時的值班時間裡,有時連飯也顧不上吃。

和吳志華一樣24小時待命的,還有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急診醫學科的22名醫生和7名護士,以及10名院前急救科司機,共同組成了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轉運隊。他們是疫情期間的生命“擺渡人”,在首例和第62例確診患者接連出現的整整一個月裡,他們出車39趟,先後轉運56名確診患者,全過程中做到了醫務人員零感染。

每一次出車,“擺渡人”都要在負壓救護車裡忍受長達數個小時的低氣壓,加上防護服的層層包裹,缺氧、暈車是常事,但他們義無反顧。衝在危險前沿的他們知道,這是一場與疫情的賽跑,他們越快將病人轉運到感染病區,疫情傳播的風險就少一分。

●南方日報記者 廖鈺嫻

即使暈車了,也要先安撫患者

洗手、戴口罩、戴第一層帽子、穿隔離衣、戴第一層手套、穿防護服、戴第二層手套、戴護目鏡、穿鞋套……一層又一層,每個縫隙還要粘上膠帶密封,這是惠州“擺渡人”接到出車指令後需要做的所有準備工作。起初,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急診醫學科醫生羅永秋需要花上近半個小時,才能完成這一系列步驟。

從1月19日發現首例疑似患者,到2月18日轉運第62例也是截至目前的最後一例患者,整整一個月裡,羅永秋和他的同事們輪番值守,24小時待命。後期確診患者集中出現時,最多的時候羅永秋一天跑了3趟。

“每次接到指令以後,一名醫生、一名護士和一名司機先做好嚴格防護,一上車就聯繫隔離點的主管醫護人員,瞭解患者的病情,確定救護車停靠的位置;到達後,我要觀察患者的症狀,確認是否需要使用吸氧和監護等設備,再引導患者上車”,連續參與轉運工作一個月以後,羅永秋早已對轉運過程和注意事項瞭然於胸,穿防護服的速度也加快了,只需10多分鐘。

即便如此,轉運病人的路途仍不輕鬆。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王國標介紹,為了減少轉運過程中醫務人員被患者感染的概率,負壓救護車利用技術手段,使車內氣壓低於外界大氣壓,空氣在自由流動時只能由車外流向車內,連續約兩個小時處於低氣壓的環境中,加上路途遙遠顛簸,車廂裡的醫護人員和患者常常出現暈車的情況,穿著防護服的醫護人員不適感更為強烈。

護士賴海珠至今對2月4日的一次出車經歷印象深刻。那天,她與轉運組醫生楊偉平、駕駛員葉祖文一起到惠東轉運確診患者。在密不透風的負壓救護車內,來回顛簸了兩個多小時,楊偉平出現了暈車反應,幾乎要嘔吐出來,賴海珠察覺到隊友的情況後,強忍自己的頭暈不適,鼓勵他道:“放鬆、深呼吸,就快到了!”就這樣,他們一路互相鼓勵和照顧,終於將病人安全轉運到醫院感染病區。

作為醫務人員,“擺渡人”往往顧不上自己的暈車反應。“每個病人對未知的疾病都比較恐慌,受到心理影響,在車上他們會更難受,哪怕自己暈車了,我們也要先安撫患者。”羅永秋說,為了降低交叉感染風險,在車內他們不能與患者進行言語交流,只能用眼神和動作示意安撫患者的情緒,為他們做心理疏導。

“這次疫情中,每一位急診人都把自己的職責發揮到極致。”王國標記得,2月3日那天,護士包彩婷連續出車4次轉運5位患者,全天都在出車和消毒之間來回忙碌,連吃飯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但她沒有絲毫怨言,一直堅持到完成任務,“每一位院前急救的醫生護士和司機都付出很多,尤其是黨員,面對疫情第一時間衝上前線,起到了很好的模範帶頭作用。”王國標說。

與疫情搶跑,他們不曾停歇

安全接回患者並送至感染病區後,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轉運隊的醫護人員還要對救護車進行消殺——先是用酒精擦拭車內車外,這一過程需要20分鐘,隨後,再把車開到指定區域,打開紫外線消毒燈消毒30分鐘。

在救護車接受紫外線消毒的同時,醫護人員才開始對自身消毒。賴海珠告訴記者,這時他們需要非常謹慎地脫下防護服,“一個步驟沒做正確,就有可能把自己暴露在病毒面前”,3層防護每脫下一層,必須進行手衛生消毒,進入相對清潔的區域,再脫掉下一層,最後進入清潔區,脫下最後一層防護,並淋浴沖洗乾淨。到這裡,轉運患者後的消毒程序才算最終完成,前後耗時至少50分鐘。

在轉運3趟患者的那天,羅永秋幾乎沒有停歇,“剛把病人接回來,做完了消毒,就又接到下一個轉運指令,馬上開始穿防護服出發。”羅永秋說。

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醫務部副主任梁志聰告訴記者,作為省級定點救治醫院,在目前累計的62例確診患者中,除了個別自行前來就醫的,56例患者均由轉運隊出車接診至該院,出車次數達到39次,最多的一天是2月3日,在那天,轉運隊出車5次。

按照後期疫情防控相關要求,患者進行核酸檢測當天必須出結果,確診後需要第一時間送往定點醫院救治,有時核酸檢測結果在半夜出來了,轉運隊也要連夜前往隔離點轉運病人。“不能讓一個確診病例隔夜停留。”梁志聰說。

吳志華從事救護車司機行業剛剛滿10年,由於疫情,2020年成了他工作10年來最艱苦的一年。司機班的值班時間和醫護人員不同,每天僅劃分了2個班次,一個班次持續12個小時。在這12個小時的時間裡,他時刻待命,隨時準備穿好防護服——這是一道他從未接觸過的程序,起初動作不利索的他甚至要花上半個多小時才能順利穿好,如今他已經可以駕輕就熟地穿脫防護服了。

和醫護人員一樣,吳志華和司機班其他同事從1月19日至今沒有休息過一天。接到轉運指令後,他們馬上做好防護,開上負壓救護車和醫生護士一同出發。碰上病人集中確診的日子,他的一位同事從上午10時多穿上了防護服,直到晚上8時下班才最終脫下,中間歷經近10個小時,連午飯也沒顧得上吃。

在與疫情搶跑的這場比賽中,救護車司機是決定速度的重要角色。吳志華說,他們的目標就是安全快速地駕駛車輛轉送病人,“我的車開快開穩一點,他們(醫護人員)在車裡被感染的風險就低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