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監聽?一搜索就賣你電話?剛剛,警方破案了,和百度無關!

近日,江蘇省消保委對百度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稱百度旗下“手機百度”、“百度瀏覽器”兩款APP在未取得用戶同意的情況下,獲取諸如“監聽電話”等各種權限。

對此,百度方面回應稱,過去幾個月,百度與江蘇省消保委就手機應用產品的隱私保護和用戶權限管理機制問題,進行了多輪溝通,對江蘇消保委方面的疑問進行了說明和澄清。

並且,百度的手機應用沒有能力、也從來不會申請”監聽電話“權限。在與江蘇消保委的溝通中,百度介紹了各項權限的使用場景,並強調百度相關應用獲取地理位置、短信、通訊錄等授權都是在合理使用範圍內,且會彈窗提示用戶是否授權使用權限,用戶也可以自主選擇關閉。

APP監聽?一搜索就賣你電話?剛剛,警方破案了,和百度無關!

針對互聯網公司監聽是否有可能性,有記者採訪了數名聲紋處理和生物識別專家,專家表示,“有網友聲稱百度用人工智能監聽電話關鍵詞,再自動進行廣告推送,這種技術目前還無法實現。用人力更不可能,你想想這是多大的工作量?法律也不允許這麼做。”

也有認真的網友查看了自己手機中的“流量管理”,也並未發現手機百度APP中有過度的流量消耗行為。原則上,如果百度APP真的存在所謂“監聽手機”行為,那麼APP後臺必然要持續上傳音頻數據,會消耗大量的流量。網友笑言:“如果中國互聯網公司真能這麼厲害,那麼還有美國中情局什麼事?”

另外,在所謂“百度監聽”的新聞擴散出去後,又有網友吐槽到,即便百度APP不能監聽,但自己使用百度時,經常出現搜索某關鍵字之後,相關營銷電話馬上打來的情況,對方還聲稱“手機號碼是百度提供的”。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是否說明,百度將用戶搜索記錄洩露給第三方以獲利呢?

APP監聽?一搜索就賣你電話?剛剛,警方破案了,和百度無關!

事實上,關於搜索之後就收到推銷電話的這種經歷,是“黑產”在背後作祟。

所謂“黑產”,是指盜取個人信息和財產賬號用於非法盈利的團伙。首先,不法分子利用運營商漏洞,非法獲取用戶的手機號;然後,再開發出訪客手機號記錄工具;最後,將工具和用戶手機號等信息進行轉賣。

APP監聽?一搜索就賣你電話?剛剛,警方破案了,和百度無關!

(黑產盜取用戶手機號碼進行營銷的技術原理)

而購買不法分子服務的購買者,多為醫院、教育培訓、金融機構,他們從代理手中購買此服務,將“手機訪客營銷平臺”提供的惡意代碼嵌入到網頁中,當用戶點擊網頁時,他們就可以在後臺賬戶上看到用戶的手機號、手機型號、搜索的關鍵詞等各種信息,並僱傭電話客服,對訪客進行精準的電話營銷。如果訪客質疑網站是怎麼得到了手機號,客服通常會謊稱是網絡服務商提供的,讓後者“背鍋”。

APP監聽?一搜索就賣你電話?剛剛,警方破案了,和百度無關!

2017年12月6日,百度安全團隊就配合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破獲了國內首例新型侵犯用戶個人隱私黑產團伙——“手機訪客營銷”黑產,抓獲了犯罪團伙數十人,重創了黑產全鏈條。當時,著名的微博IP@平安北京 的賬號已經為百度闢了謠:個人信息之所以被洩露,是因為你訪問的網頁被不法分子植入了惡意代碼,而不是百度把你的手機號賣給了別人!

APP監聽?一搜索就賣你電話?剛剛,警方破案了,和百度無關!

一直以來,很多上網的用戶通常不會記住網站的域名,大多數人會選擇在搜索引擎上搜關鍵詞,從而進入網站。當收到不法分子的來電後,自然會聯想到網站的入口。再加上犯罪分子有意轉移責任,類似百度這種互聯網的大入口就成了無辜的“背鍋俠”。


近年來,對於這種給用戶隱私帶來巨大隱患且“損人利己”的“黑產”,有關部門和相關互聯網公司已經在全網安全檢測、網絡犯罪研究、攻擊溯源、黑產追蹤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然而,要徹底消滅“黑產”,有效保護用戶隱私,還需要有關部門和百度這種科技大公司的長期共同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