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之后的一点思考

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之后的一点思考

中国近代史 蒋廷黻

中国近代,公认的说法,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中西文化开始剧烈的碰撞,而导致了中国现代的开始。个人理解,因为此,叫近代。

近代之前,文化,文明的交流,仅限于经济,商品。这之后,由于战争的失败,经济,文化,政治,开始全方面的交流。当然,交流中带有保守,这种保守,直到现在。

从中方的角度来说,认为,是对抗,从而造成的侵略。从西方的角度,也就所谓现代文明的角度来说,只是通商而付出的代价。英方的鸦片战争的种种,就是为了通商。目的很明确。杀人,惩办,销毁货物,赔钱,割香港岛,开放口岸,为了通商。中方认为的屈辱,以及西方的习以为常,也是文化,文明的冲突。观点,概念的不同。这种冲突,直至今天。秉承观念的不同,给后来者造成了困惑。

这种困惑,也更多是政治上造成的。这一点,也是中方固有式思维。到了今天,我们讲到了禁毒,还是从鸦片战争开始讲起。当然,事是事,客观事实。解读有不同的角度。也是正常。不过,客观事实的条件下,应该把所有的事情都罗列出来。比方说,道光抽大烟,最起码,在没有登基之前,有记载。道光时期的太后抽大烟。林则徐禁烟的同时,当时朝堂的想法是,在国内,甘陕自己种植。也是有经济上的考虑。特别是贸易逆差。同时期的英国,也并没有后世对鸦片一致的看法。我说这个的目的是,应该有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一件事情,因为本身我们所处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

单说中方的观点角度。从蒋廷黻的角度,作为一个民国年间人,对这一段历史的看法,也能看出当时的人,并不是如我们现在的人,如此的觉得不堪。也是近代开始,才有了后来人的不断现代化,于是催生了后来的民国。国共两党在分裂之前的历史,从近代开始,到北洋军阀被打到,观点是大致是相同的。民国年间的人,对于鸦片战争,这一段历史,读起来起码态度是平和的,接受的。当然也有民国推翻清朝,当朝修前史的,抱着种种批判的感觉。

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这个版本的鸦片战争,很明显脱胎于此版本。大致的方向是相同的。对待清朝的感情上,少了平和,更多批判,激愤。认为腐朽的清政府,落后就要挨打。还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对待俄罗斯的态度上。

如果说列强,以英法为主的西方国家为主,在中国的割地,租界,通商口岸,很明显是出于通商的需求。但有两个国家,是出于别的考虑。一个是俄罗斯,一个是日本。中俄北京条约,瑷珲条约,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的马关条约,种种不平等条约,以及其后的日俄战争,皆以占领土地为主,也能看出,其二国家,狼子野心。

俄罗斯、日本的不断掠夺土地,造成了清朝,乃至民国期间,从国家到民族不断的加剧的紧迫感——从占我土地杀我民,到亡国亡天下。也正是这种紧迫感,通行于世界的民族国家这个概念——民族主义的概念下的国家,到了中国,演变成了中华民族这个概念。而后在抗日战争中,逐渐由概念凝聚的形成实质。跟梁启超最初提出中国民族之概念,也有很多不同。

其实国虽未亡,天下已亡。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陷北京人,在传统历史意义上,已经是破其社稷,毁其宗庙。但在签订条约之后,英法联军竟然归还首都。这对于当时观念来讲,应该是改朝换代,取而代之啊。后来如此种种做法,颠覆了时人的认知。国际的概念,非唯中国为中心的概念,已然是颠覆了天下观。这就是所谓的亡天下。国未亡,天下已亡,这也就是后来东南互保的根本原因,观念上的转变。

占我土地,杀我国民。亡国亡天下。这种紧迫逼迫感,影响直到今天。也造成了后世人,直至现代中国人走不出的一个思维怪圈。而驱使这种执念的思维,在于已经被颠覆的那种传统,或者叫封建观念。现在民众执于日本种种乱像,第一宣传,第二此等思维。此等思维的直接来源的另一个国家俄罗斯。却被慢慢的淡化,甚至消失不见。这一点,在对照本书中,显而易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