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法家三派看秦始皇作繭自縛,致大秦暴亡的原因,錯不在胡亥趙高

大秦二世而亡的原因-----成也法家敗也法家,車裂商鞅後的秦法已經變味

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在接下來的這一百多年裡,連續四位君主都能保持強勢,對戰國其他國家都能保持壓倒性的優勢。然而才剛剛平定六國,盤整華夏十六年,在最強盛的時候,傳到二世就滅亡了。有時我想,如果二世不亡,胡亥那樣折騰也他活不了幾年,秦傳到第三代,會什麼樣。即使國力稍有下降,秦也有修正的時間,開始一個強大的盛世吧。就不會有持續幾年的楚漢之爭導致天下凋敝,漢武帝舉天下之力和匈奴的戰爭了吧,就不會有儒家的假仁義影響中國兩千年了吧。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為了尋找秦滅亡的原因,仔細閱讀史書,細細分析秦的歷史,發現了秦毀於蟻穴的蛛絲馬跡。這得從法家三派說起。

諸子百家的思想,他們自身就是混雜的,互相影響借鑑的。比如孟子,他是儒家,但他的很多觀點都與墨家是相同的。而他卻又罵墨家,可見儒家也有門戶之爭。比如荀子,身為儒家,他卻充分的認同法家法治派思想。比如墨子,雖然批評儒家,但也繼承了部分儒家的思想,同時又兼具法家的依法治國思想在裡面,墨家因重點不同又分為三派,齊墨,楚墨,秦墨。

縱橫家、兵家、計然家、法家這種極度務實的學派,他們之間幾乎可說是完全相互貫通的,而且是兼用的。只是他們更注重於哪一方面而已。

從上,我們就能很客觀的來看待法家三派,法、術、勢!

法家三派的核心思想,依法治國,執法一視同仁,沒有高低貴賤,貴族犯法與庶民同罪,但側重的點不同。

法家勢派慎到

從法家三派看秦始皇作繭自縛,致大秦暴亡的原因,錯不在胡亥趙高

大秦帝國法家慎道圖片

慎到強調君王就好比龍,雲霧就是權勢。他提倡君王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首先是保證自己的權勢絕對穩固。藉助君王制定並依法執行的法律來管理好國家。

認為國家不需要賢臣,需要的是能臣,在慎到的思想中,“賢臣”指的是那些獨立見解很強,很得人心之人。這種人多了,君主就變得勢危了,百姓也許就會聽他們的,而不是聽你君主的。所以不一定用賢臣,但是可以用“能臣”,能臣就是辦事很得力的臣子,但是他們不去想多餘事情,而是一心一意的做自己的‘份內事’。同時也不尊忠臣。慎到認為,這個世界上絕對不乏忠臣。忠臣不代表他就是能臣,他不一定能辦妥事。國家需要的是忠於職守的能臣,而職守不能越過自己的職位。

慎到是一位法家的理論家,在他的理論中,一切都很合理,但實質的執行過程中,由於君王擁有了絕對的獨裁權,君王的沒有約束,那麼君王自身就要保持一個非常精明和清晰的頭腦,必須是明君。一旦遇到庸主,將寸步難行。所以慎到的勢制跟儒家推崇的忠君都有了一個同樣毛病,就是“人治”成分的擴大。

慎到的構建是,君王是個超級明君,制定很好的法律,每個人都依照這個法律依法辦事,違法的人,無論王公貴族,都依法論處。沒有貴賤和差別;這樣一來這個國家就會人心所向,人的積極性也很高。一片和諧。

慎到的“人治”是針對君王一個人,但是這個君王又是國家的主心軸,君王亂治,國豈能不亡?

慎到在齊國時期的齊威王早年不理朝政,致使內政混亂,官員糜爛,外強欺辱。所以齊威王后來勵精圖治,從自身做起,大察國內的貪官汙吏,嚴明法律。吏治清明,齊國強盛一時。後來攻進了燕國都城,差點滅了燕國。

法家術派申不害

從法家三派看秦始皇作繭自縛,致大秦暴亡的原因,錯不在胡亥趙高

申不亥在辯論

申不害對於勢派與法派是高度認可的,他也強調君主的權位要穩固,政令才能有效下達。而一系列在韓國的變法,跟商鞅的實施方案是差不多的,一樣是開阡陌,廢井田,提倡有功則賞,大用有能力的人才,強調累積國家財富,收繳各大貴族的私兵,重視兵器製造。

不過他認為光有法制和勢制這兩樣還不夠,而重點在於君王要具備心計,春秋戰國時期,臣弒君的事太多了。所以提醒君王也絕不相信任何一位大臣,人可以用,但不能過於信任。君要做到無為,讓臣子摸不準君王的心思,只有這樣做,臣子就看不見君王的底牌而有所圖謀,也少了很多拍馬屁者。

申不害提出用‘術’的方式去勘察貪官汙吏,讓他們乖乖辦事。

玩弄權術,申不害並不是第一人,其實自古以來,人為了自保,都要用術,術也可以稱之為謀略,只是術主要形容於官場的政治鬥爭中。既然有馭臣之術,必有欺君之方,爾虞我詐,你爭我鬥,反而讓朝局政治變得極其不穩定。臣子害怕君王,必然要想盡辦法欺君,又要避免其他臣子妒忌自己,而加害自己。所以申不害的術在一定時期實現了政治清明,官員盡心辦事,但這並不能長久,有部分“聰明”點的臣子,就學會了鑽空子,陷害其他政敵。

申不害授給韓國王族,導致韓國王族極其推崇這套駕馭臣子之術,韓昭侯與申不害之後的韓國,被老貴族服復辟,丟棄了申不害強調的依法治國思想,而對於申不害的“術”,則是樂此不疲。韓國之所以再無法振作,也在於“術”以根入韓國官場,根本無法給有抱負的人以施展空間。韓國最搞笑的一個陰謀術是,為了讓秦國沒有精力來攻打自己,派水工鄭國去說服秦王大興工程,修建鄭國渠。結果人家秦國巴不得,韓國得以苟且十年,結果鄭國渠修好了,灌溉鹽鹼地,秦國多出了多少肥沃的田地,使關中從此無災年,秦國更強大了。

法家法派商鞅

從法家三派看秦始皇作繭自縛,致大秦暴亡的原因,錯不在胡亥趙高

盡公不顧私的商君

商鞅堅持的是法家最主流的思想,依法治國!

這裡不是說商鞅就一點不提倡勢與術,只是商鞅知道法家的那2個思想可用,但是要慎用,不能濫用。法家強調中央集權,其實就是為了保證君王的絕對地位,使臣子沒有實力作亂。

商鞅堅決要求任何事情,只依法辦事,君王也不能逾越法律而為所欲為,對官員的作為,以定期考核的業績為準!執政成績優秀的,重賞,加官進爵;而毫無成績的,罷官辭退。鼓勵官員直言。誅行不誅心,也就是說,即使此人有重大嫌疑,如果他沒有犯法,也不能去懲治他,畢竟他並沒有做。這極大避免了君王與官員的“人治”做法。要知道,有權利的人,總是不自覺的會利用手中的權利,去保護自己的,所以當他預感到對自己有威脅時,就會先下手為強!但這有時候畢竟是主觀臆測。

電視裡經常能見的一句話:“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不得不說這話是唐宋之後儒家之言,和前秦諸子的儒家思想有著很大的差別)但是在商鞅的秦國是不允許的,你要懲治任何人,首先得有充分證據,不得你想怎麼樣就怎麼樣。

君王保有權勢沒錯,但是要贏得人心,就不能毫無顧忌,想怎樣就怎樣。必須要通過合理的證據收集,審判去處理。決不能憑君王心情狀態,就對臣子進行處罰。臣子犯錯,根據法律規定,執行相應的懲罰。臣子有重大貢獻,也要依據法律制定的獎勵措施,不能君王一高興,就亂賞。做任何事都有一個規定好的標準。這樣才能讓所有人信服。

儒家在這方面就完全沒做到,對於功臣,也許君王一高興就重賞。而如果過段時間其他人,也有同樣的價值功勞,可惜君王心情不好,就賞得少。處罰時,也是由君王心情決定,所以導致的就是臣子的不服,憑什麼他得的比我多?或者憑什麼我就要受到這樣的懲罰?

這也就是法治與人治的顯著區別之所在。

商鞅強調的就是“誅行不誅心”,任何事件都要講證據。只有公開的擺在檯面上執行,才能讓所有的人信服。心裡想犯罪和實際行動去犯罪是完全不一樣的,必須等有實際犯罪行動後才能抓捕。

那是不是“法派”就那麼完美了呢?也不盡然,只能說,它適用於當時的年代,畢竟那個時代法制是為君王服務的。法家法律的制定,也是由君王與大臣定義的,所以當時無論諸子百家哪家的思想,對於君主都是沒有具體約束。

沒有任何一個硬性指標,沒有一個對君王階段性出錯的懲罰。所以導致什麼呢?君王一點一點的犯錯,比如君王只是今天逾越了法律的一條而已,而這種做法,它不會導致這個王朝的立即崩壞。但是“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最終經過君王一步步貪婪的慾望而導致王朝的覆滅。

秦國,成也法家,敗也法家!

從法家三派看秦始皇作繭自縛,致大秦暴亡的原因,錯不在胡亥趙高

秦始皇

成也法家

法家三派真正成功的是法家的法派商鞅,他的變法使秦國不僅強大起來,而且能延續秦國的強大,傳續六代,而統一了中華。

敗也法家

秦法自商鞅之後,秦惠文王,武王,秦昭王早期都還算基本遵守商鞅的法治原則,就算偶有逾越,但也沒有觸及最根本的軍功,賞罰制度。

然而到了秦昭王后期,高層的人事任免基本就不再以軍功製為主了,比如我們知道的應侯範睢。靠著權謀遊說秦昭王廢掉穰侯魏冉,就得以當上相國,之後沒有實質性功績,又得以封為應侯。雖然做丞相和封應侯後立下很多大功,對秦國貢獻很大,但這已經違背的商鞅法的精神。要知道商鞅被秦孝公重用後,按秦軍功爵位,一步步建功立業,差不多20年,收復河西后才被封為商君的。後來範睢因舉薦官員錯誤,舉薦的官員又有通敵行為,按秦法,是要被懲處的,結果秦昭王念他立下諸多功勞,竟沒有按律法追究,還讓他繼續做相國。這是我們知道的第一個導致大壩倒塌的第一個蟻穴。後來又有蔡澤靠著遊說,沒立什麼戰功和政績的情況下有被秦昭王封侯拜相。最大的不安定因素是秦昭王不經過秦法審判流程,判白起有罪,賜死。在秦國開了君王人治的先河,王大於法第一次擺上檯面

接下來秦國不按秦法任免官員的事例就多了,呂不韋,嫪毐等等治國基本偏離了秦國的法治,呂不韋為了改變秦法甚至編寫《呂氏春秋》,製造輿論。還蓄養門客,公然違反秦不得蓄養門客,閒人,蝨民的法令。在秦國高層,此時秦法基本當然無存,秦法的功能只是用來管理庶民了。也給了陰謀者看到了秦法的漏洞

接著到秦始皇,壞法更加嚴重,雖然沒殺過功臣,但經常一怒之下就做出違背秦法的行為例如隨意頒發《逐客令》,又隨意收回《逐客令》,隨意大規模遷徙豪民等等。給人喜怒無常,隨意變更法令的感覺,所以扶蘇即使突然收到讓他自裁的命令也認為是真的了。

秦王朝毀滅的敗筆是秦始皇用了韓非的勢制(秦王見《孤憤》《五蠹》書,曰: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證明秦王嬴政非常欣賞韓非的學說),從此確立了皇權大於法律現實,秦始皇之前幾位秦王是還沒完全做到皇權大於秦法的。秦始皇違背了商鞅的“王在法下”的思想,商鞅強調的就是君王也無任何權利去逾越法律的限制。秦始皇是明君,不代表他的子孫也是。皇帝犯法,大臣已經不敢勸阻。

直到秦二世的胡作非為,施行暴政,隨意變更法律,也沒有大臣死柬。結果不僅激起了百姓不滿,連秦國官員也都紛紛不滿,導致眾叛親離,快速亡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