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哥走侄不亲,姐去门槛断,兄死叔就嫂”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小干探


五妹侃农事 | “哥走侄不亲,姐去门槛断,兄死叔就嫂”


作为90后的我,小时候经常会听到一些俗语,当时觉得这些话很有意思并且也很有道理,以为这些都是从书本上来的,但是从小学五年,书本上一个都没有,于是就问父母、问村里的老人,总会扯着他们给我讲故事。在他们的熏陶下,我到现在还是时不时的在嘴巴里蹦出一句俗语,我周围的人都很惊讶,觉得我不是这个时代的人,应该是60年代以前的人。我坐火车的时候,也喜欢扯闲篇,啥都谈。导致很多人都会靠过来,一起来分析俗语,一起曾经发生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哥走侄不亲,姐去门槛断,兄死叔就嫂”这句话的俗语是什么意思以及它的道理。

一、哥走侄不亲


走,这里理解为去世了。兄弟二人都结婚成家有小孩了,意味着兄弟各自都当家了。如果哥哥死了,那么就剩下嫂子和侄子或侄女了,慢慢的这层关系就会疏远了,原因就是一来嫂子可能会带着孩子再嫁,这样见面的机会也少了;二来就算嫂子不嫁人,去嫂子家照顾他们也不太合适,毕竟寡妇门前是非多。


二、姐去门槛断


如果能理解哥走侄不亲,那么这句话就很好理解了。妻子去世了,丈夫几乎就很少和老丈人,小舅子,小姨子这边来往了。原因也有两点,一是丈夫在事情过后一般还会选择再婚,那么有自己新组建的家庭了。二是,从感情上本来就不是很亲,也没什么血缘关系。


三、兄死叔就嫂


叔这里是丈夫的弟弟,简称小叔子。如果丈夫死了,就留下妻子和一家人了。如果丈夫有兄弟并且没有结婚的,那么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很多寡妇会选择嫁给丈夫(已死)的弟弟,或者小叔子守着嫂子过一辈子。原因如下:

  • ①一家人经常在一起,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两个人产生火花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更何况长嫂如母,小叔子一般都很尊敬自己的嫂子,并且有责任照顾他们,于是就守着自己的嫂子过了一辈子。

  • ②女子地位低,父母说啥,只能照做就行。嫁给别人也是嫁,嫁给小叔子也是嫁,这样一来,小叔子也不用愁娶老婆的事情了,二来女人依然有个依靠。

自古以来,农村娶老婆一直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在旧社会,农村人能吃饱饭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更别说娶妻成家了。即便是娶妻之后,依然是要卖命的干活,不然好不容易取回来的老婆跟着自己饿死了。拼了名的干活,身体能吃的消吗,然后就因为身体原因导致体弱多病。

古人智慧的结晶

其实俗语就是生活中的经常发生的事情,只不过被古人总结出来了。虽然不能说那些俗语不能完全正确,但是普遍在当时还是说的过去。就算是放到如今的社会,依然有很多还是有参考价值的。比如“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了,再亲亲不过三代”,也就是说在第四代绝对会疏远,其实到现在农村也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城市,在城市扎根。自然而然就跟老家那边疏远了,即便你这代不会和老家亲戚疏远,下一代恐怕已经疏远了吧。再比如“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姨娘亲不算亲,死了姨娘断了亲”,说的就是会经常和姑舅来往,和姨娘估计也就在舅舅家才能剪刀面,一般很少来往,自然就不亲了。


村里说农事


先说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哥哥过世之后,侄子与叔叔之间就没有了亲情关系;姐姐一旦过世,外甥就不会再登舅舅的门槛;如果兄长死了,弟弟就会娶了嫂子。


接下来再说说这句俗语究竟对不对。

依照我的体会,这句俗语非常片面,不完全正确。





就说说我们家自己的事情吧!

我两个姑姑、一个叔叔都过世多年了。前几天我回家上坟我父亲还给我说呢!我大表哥(大姑的儿子)去上坟买了诸多礼品不说,还硬给我父亲了500元钱!我一个表妹(我二姑的一个姑娘)路过我们老家门口特意下车看看我父亲在不在老家,结果我父亲在,于是硬塞给了我父亲1000元钱。就凭这件事情,就否定了“姐去门槛断”这一条。



我叔叔有两个儿子。我们虽然是堂兄弟,但我们感觉与亲兄弟没太大的区别。在城里虽然住的比较远,但隔一段会互相打电话询问彼此的情况,有时候也聚一聚。另外,逢年过节我会给我婶婶买礼品;我两个堂弟也会给我父亲买礼品。总之,还是很亲的。就凭我家里的情况就否定了“哥走侄不亲”。


至于“兄死叔就嫂”在社会上的确存在,我们村就有一个弟弟死了、哥哥未婚,哥哥娶了弟媳的。不过,这种现象也不是太常见。

当然,人是复杂的动物,一个人一个样子,一个人一种心思。别说侄子与叔(伯)、外甥与舅舅之间的关系了。就是亲弟兄姊妹之间闹矛盾的也非常多,甚至会大打出手,老死不相往来呢!我们村就有好几个弟兄之间互不搭腔的,还有几个弟兄之间互相斗殴的。



所以说,这句俗语非常片面,是一种“失败的总结”,不具有普遍性。


综上所述,这句俗语仅仅是对个别现象的描述,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现象,是非常片面的,应该说不足为信。


老胡说三农


我的二哥去世了,基本上是哥死侄不亲。连侄女也不亲了。也许,他们不想再多走动,我父母还在世,怕赡养爷爷奶奶吧。除了过年过节,我们去看看二嫂,给她买点年货,有时还给她个三头二百的。平时电话也很少打。

姐死门槛断就更是了。父亲有个二姑,已世十几年了,父亲和兄长们也都去随礼祭拜了。可是,十几年了,四个外甥两个外甥女全部不给父亲拜年来了,都忘记了娘亲舅大了。去年正月十八,我妈过世了,给了几个外甥打了电话,竟然一个也不来了。

几个外甥都是在姥姥家长大的,那时家里仅有的一点粮食都可着他们吃。海边有小蛤捞了,连表兄的儿子,他们的叔伯兄弟都在我家住了一个多月,管吃管住,他们挣钱自己攒着。妈妈把我们的铺盖全部给他们使用!

大姑过世了,茶就凉了,再也不认识大舅大妗子了!


村子的小王死了,他的大哥大王是个光棍子,就娶了弟媳妇。倒没有议论什么,因为怕侄子受气,他就视为自个亲生的,拿着当亲儿子对待!弟媳妇也不乐意嫁给大伯子,可为了儿子,小儿子才三岁,就再家里人的劝说下,咬牙跺脚嫁给了大伯子,开始了搭伙过日子!后来,儿子长大成人了,也有了妻子儿女,一家人生活的也挺好的!


人活着很不容易啊!左右不了别人,就强大自己吧!亲情比金钱重要。为了生活,有时吞下委屈,牢记责任,也许,日子会更好一点!


金色阳光温暖


我的弟弟死于心脏病,去世时儿子刚上高一,今年研究生了,我一直管着他的学费,他妈妈给他生活费。看似我给的不多。每年给他钱是我三个月的退休工资。退休工资一个月一千多。今年给他钱时我说他一定要考博,照着清华北大。孩子很聪明不考就亏大了,实际上他考上了我还要继续供着。现在退休的我还在工作,他妈妈倒是清闲自在,悠闲的过着退休生活。


浅笑安然后河社区售楼


“哥走侄不亲”还真是我家真实发生的事。我爸爸的亲哥哥,去世好多年了,他家里有我一个哥哥一个姐姐,我还小的时候,他们经常来我家陪我玩,姐姐还给我洗头发。我妈做饭很好吃他俩经常来我家吃饭,但是后来他们爸爸也就是我大爷(东北称呼爸爸的哥哥为大爷)心脏病突发去世了,从那之后两家人就不怎么见面了,直到现在我姐姐什么时候出嫁的?姐夫姓甚名谁长什么样?孩子多大了?我完全不知道。哥哥每年过年会联系一下,(因为过年给爷爷奶奶上坟)。这些事在我们一家人心里一直是个结。

and我们三个人长的很像的。


李东涵ya


农村俗语总是包含着一定的道理,很多俗语都是看起来简单,品起来耐人寻味。

“哥走侄不亲,姐去门槛断,兄死叔就嫂”就是一句反应农村家庭关系和风俗的俗语,放在古代有一定意义,放在现在,依然值得我们去品位。

(1)哥走侄不亲。

字面意思就是说,哥哥去世了,侄子慢慢的也就不亲了。

说一个我小时候经历的实事儿,那时候我还在读小学,邻居家有两兄弟,两兄弟成家之后一个住在两个宅子里。大哥家里有一个儿子,弟弟结婚后一直没生小孩。后来有一年哥哥出了车祸,家里只留下了妻儿两人相依为命,不得不说那两年他们孤儿寡妇的生活确实艰难,所以作为弟弟就会时常去哥哥家里照看一下侄子,帮嫂子干点活。

但是弟弟毕竟也是有老婆的人,去了几次后,老婆就有意见了,村子里闲言碎语也多,弟媳妇怕他被外人说闲话,就跟他闹矛盾,慢慢的弟弟去哥哥家看侄子也变少了,但并不是疏远,只是为了避嫌,不得已而为之,嫂子家有什么事,弟弟依然会第一时间去帮忙的。

过了一年半,嫂子自己带着一个孩子确实难过,在邻村找了个踏实的男人再婚了,侄子也跟着妈妈去了新家生活,这样与侄子的交集越来越少,慢慢的感情也就淡了。这是人之常情,没办法的事儿。

(2)姐去门槛断。

字面上去理解,就是说姐姐去世了,家里只剩下姐夫和外甥或者外甥女,这样的情况慢慢的关系也就断了。

但我认为“姐去门槛断”这句话也是要分情况的,比如姐姐去世后,妹妹为了避嫌,确实要少去姐夫家里,农村最讲究人情世故,作为小姨子去姐夫家确实会被人说闲话,慢慢的来往少了感情也淡了。如果姐夫再婚了,那么作为前小姨子就更应该避免。

但是对于姐姐的弟弟来说,作为小舅子,同时也是姐夫孩子的舅舅,偶尔去照应一下自己的外甥也说得过去,在我们农村常说“娘亲舅大”,舅舅说话还是很有分量的,哪怕姐夫再婚了,舅舅的关系不会改变,除非舅舅自己不想常去姐夫家,那么久了关系也就断了。

但说到底,姐姐去世了,作为弟弟妹妹,慢慢的也会与姐夫一家淡薄了,尤其在姐夫再婚之后,基本上来往也就少之又少。

(3)兄死叔就嫂。

字面上去理解,说的是哥哥去世了,弟弟和嫂子结合在一起,互相照应过日子。

这句话在过去确实存在,尤其一些偏远的贫困农村,一个男人结婚需要花费巨大的彩礼,而哥哥去世后,嫂子孤儿寡母的也需要人照顾,这样作为小叔子和嫂子也就互相照应着过起了日子。

但随着国家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日子越来越好,过去的“兄死叔就嫂”的事儿发生的也就少之又少了。如今农村男女比例失衡,离婚的女子尚且被人追着娶,死了丈夫的女人也不愁嫁,而如果和小叔子再婚,难免遭人闲话,所以现在农村基本上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在过去人们生活水平有限,传统观念又比较强,往往哥哥去世后,在弟弟愿意的情况下,嫂子也没意见,便凑合着过日子了。

这句俗语虽然是老辈人流传下来的,但用在农村家庭关系中,依然适用,是生命力很强的一句俗语。只不过现在随着人们思想的变化,很多人已经不再拘束于过去的礼教,哥哥或者姐姐过世后,同样能够处理好各自的关系,这样皆大欢喜,尽管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李阿冰


小豪终于学业有成,大学里考了研究生,读了博士,如今被留在学校任教,暑假里,他带着女朋友回了老家,给左邻右舍带了不少礼品。

当年若是没有这些热心的老邻居,他这样的一个无父无母、跟着奶奶过日子的小孩,恐怕是早早放弃了读书,在农村种地为生,如今小豪有能力了,他感恩这些帮助过自己的朴实农民。

小豪的父母在他年幼时出车祸去世,当时父亲开车拉石子,母亲跟车,谁知道那农用车在一截下坡路时突然刹车失灵,夫妻俩一通被夺去了生命,留下还在小学读书的小豪,还有小豪七十多岁的奶奶。

小豪的外婆岁数不大,不到六十岁的农村妇女,还有三个年轻的姨妈,刚开始有人建议让小豪跟三个姨当中的一个姨生活,也就是说让他的姨收养小豪,三个姨失去了姐妹,心里难受,也可怜小豪,但没人站出来说收养小豪。

还是小豪七十多岁的奶奶说话了:我孙子我自己养,就是讨饭吃,我也要供孩子读书。所以以后的日子小豪是跟着奶奶生活,祖孙俩相依为命,一开始几个姨还有外婆还能偶尔来看看小豪,很快大家各过各的日子,再也顾不得来看小豪,更谈不上帮衬孩子。

是左邻右舍看到他们一老一少过着艰苦的日子,除了政府给的那些贫困补助金,邻居们会在做了包子和饺子时,送给小豪和奶奶一碗,甚至在过年时邻居四伯母还把祖孙俩的年三十饺子和初一饺子给包好送去。

后来小豪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这一纸通知书让小豪和八十多岁的奶奶又悲又喜,喜的是孩子终于考上了大学,命运即将改变,悲的是不知道怎样筹集学费,这时候有人建议小豪到邻村家里经济条件已经很好的姨妈家去找姨妈帮忙,小豪犹豫了挺长时间,最后并没有去姨妈家里,他说:她们若是心里有我这个外甥,八年多了,她们又怎会不管不问。

学费最终是村里领导帮忙垫付,左邻右舍帮忙小豪缝制了新的棉花被褥,在乡亲们期盼的目光里,小豪踏上了去大学的路上,从那一刻起,他对自己说道:这些朴实的邻居才是我最亲近的人,将来我要回报他们。

农村俗语:哥走侄不亲,姐去门槛断,兄死叔就嫂。实际上就是说农村这种寡薄的亲情关系,就像文中小豪,小豪娘在时,姨们经常来家里走亲戚,那时候小豪家条件还可以,几个姨特别喜欢来,自从小豪娘没了,一开始姨们还会偶尔来看看小豪,后来索性就不管了。

哥走侄不亲,农村有句话是:孩子是自家的好。自己家里有孩子,谁还能喜欢哥哥家的侄子啊,再说了,男人主外,女人主内,男人想关心关心哥哥撇下的孩子,可媳妇会摔脸色啊,因此哥去了侄子也就不亲了。

兄死叔就嫂,这种情况很少,但绝对有,我们村就有这样的事情,前提必须是小叔子没媳妇,村里有个女人,她老公去世后,婆婆做主让她嫁给了小叔子,本来那女人不太愿意,但婆婆说如果不同意就让她走,孩子婆婆养大,房子给孩子,所以只好同意跟了小叔子。

这样的俗语不能概括所有雷同事情发生后的结果,有人会把哥哥儿子的事帮忙安排的妥妥当当,把哥哥未完成的责任帮忙完成,也有些女人在姐姐没了以后,把外甥当成自己孩子照顾,人的性格不同,所以处理事情的态度也不会相同。

俗语说的是一部分人的心态,不代表所有人,咱说它有道理它就有,咱若说它没道理,可以举一反三拿出很多例子来反驳。


悠然见东山


我弟弟2000年出车祸了,我们兄弟姐妹给老爸兑钱又给年幼的俩侄儿盖的楼房,平常都会给个零花钱。现在,侄孙女侄孙都上中学了,老远看见了都会叫声大爷爷,我也会随手给买个糖果巧克力什么的或者给个零花钱。亲人永远是亲人


北海老牧


这话有道理,现在孩子太精了,比如说哥去世了,按说侄子应该和大爷和叔亲,当前社会不是,这些孩孑大多数听她妈的,若大爷和叔有钱还行,你什么都不行,这些孩子三百六十度大转弯,他才不认自己人,弄不好他和后爹亲,我叔有个小弟,我老公有个侄子,表面上可亲了,他后爹发财了,一切向钱看齐,年老靠不住,不过有钱不给别人也给他们,我看到这两人揪心难受,没爹的孩子受苦呢。


用户6749300950


在我们胶东农村当地,在过去确实有这样“哥走侄不亲,姐去门槛断,兄死叔就嫂”的说法。不过那都是在过去,物质生活极度匮乏,忙活一家老小的吃穿用度都困难,根本没有能力分心去兼顾其它。



记得听母亲说过,我有一个从未谋面的大舅,在过去困难的年代,总是连肚子都吃不饱,山里的野菜、树皮扒回家剁细熬粥喝,极度的营养不良,加上长年饿肚子,终于让一个十九岁的小伙子卧病在床,肚大如鼓,终日只喝凉水,眼看进气少出气多,外婆跑遍半个村子,借来一瓢面,打成了疙瘩汤,想让孩子吃顿饱饭,谁知道大舅连咀嚼的力气都没有,外婆给他喂到嘴里,也都顺着嘴角流出来。

不到一个星期大舅就去世了,姥爷伤心的大哭一场。按照老家规矩,父母健在早夭的后辈不能上宗谱接受供奉。在姥爷的坚持下,亲手将大舅的名字添加上去,姥爷对外婆说:孩子到这世上没吃上顿饱饭,是我们当父母的对不起孩子……。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农村俗语里的“哥走侄不亲,姐去门槛断,兄死叔就嫂”,这种现象存在就不足为奇了,下面就让我们来聊一聊这几句俗语的由来。

哥走侄不亲。

这句俗语表达的两个意思:一是说当家的男主人英年早逝,母亲带着儿子再嫁。因为没了父亲这层和兄弟姐妹之间常来常往的血脉情深,侄子是在养父的关照下长大成人,俗话说“养恩大于生恩”,和父亲的兄弟来往不多,感情自然有些疏离。

二是说因为父亲的早早离世,侄子没有接受到父亲从小的熏陶教育,在侄子的世界观里,没有和叔叔培养起亲如一家的感情理念,互相之间缺少亲情的交流,天长日久自然就淡了。

姐去门槛断。

这句俗语说的是家里的女主人早早去世,孩子还小不懂事,缺少母亲和外婆家的联络,和母亲的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来往,这来去的门槛自然就断了。

我的爷爷弟兄六个,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姐姐——也就是我的老姑姑,28岁那年去世了,留下一个五岁的女儿。老姑父很快再娶,并带着妻女去新疆安家落户,这孩子自然和外公外婆再无联系。


一晃四五十年过去了,当年五岁的小女娃如今己经是六十岁的老太太,在当地退休安享晚年了。去年老家编家谱的时候,多方联系打听终于打通了电话,我的这位姑舅姑姑在电话里泣不成声:没想到多少年过去了,外婆这脉的亲人还没忘记我。

兄死叔就嫂。

这句农村俗语表达的是两层意思:一是兄长死了嫂子带着孩子要外嫁,这是自家的血脉,不舍得流落在外,但是儿媳妇和年幼的孩子,确实需要人帮衬,只能让小叔子娶了嫂子,成为一家人。

另一层意思是失去丈夫的儿媳妇,婆家没理由强留住人家,家里的小叔子正好无妻,再娶的话,又要人力物力来助阵,全家连吃饭过日子都成问题,能节约的自然要节约。小叔子娶了嫂子,既能抚养大哥哥的孩子,小叔子也有了知冷知热的妻子。

总之,农村俗语:“哥走侄不亲,姐去门槛断,兄死叔就嫂”说的是在过去缺吃少穿的年代,发生的一些现象。在现在的社会并不适用,现在家家户户多数是独生子女,能有个姑舅姊妹,叔伯弟兄都觉得分外亲昵,就连老家门口的左邻右舍,多年的情感联络,也是亲人般的互相牵挂。记得母亲去世后,每次回家见到村里的父老乡亲,总是不由自主的泪盈满眶,这都是和母亲相处多年的老人了,点点滴滴的记忆里,都有母亲的身影。就像一部时光放映机,全是关于母亲的故事,在记忆的深处闪闪烁烁。

何况是没了哥哥的侄子,没了姐姐后的外甥,这都是除了父母,这世上和自己血脉相联的亲人。互相亲近是情理之中的事,哪能发生“哥走侄不亲,姐去门槛断”这样的怪事呢。至于“兄死叔就嫂”,就更没有道理了,丈夫己经去世,相爱的两人阴阳永隔,嫂子本身就承受巨大伤痛,怎么能再和丈夫的弟弟结为夫妇呢,这于情于理,都是难以接受啊。

我是家在南乡,喜欢和您唠唠关于农村的点点滴滴,记得点赞、关注和转发,让我们共同学习一起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