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年项羽重用了韩信,那么楚汉争霸的结局会不会完全不同呢?

别乱发脾气


有句话叫“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意思是有才能的人,走到哪里也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创造自己的成绩,比如战国时期的吴起,在鲁国时能击败强大的齐国,在魏国时能打得秦国出不了河西,在楚国时能开创变法强楚,这就叫人才,放在任何地方,都能发光发热。

同样的道理,韩信无疑也是秦末时期的一个天才军事家,略不世出、功高无二,凭借一场又场的胜利,为刘邦打下整个黄河以北的诸侯国,同时在垓下一战击败战神项羽,最终为刘邦统一了天下,建立了汉朝,刘邦的胜利至少有一半韩信的功劳。

韩信

但是要把刘邦统一天下的原因全部归结于韩信,那也是不合理的,毕竟还有其他众多的原因,比如刘邦的用人,刘邦的政治谋略,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用政治的手段瓦解了项羽的大多数政治盟友,比如英布、吴芮、臧荼,最后连楚国的大司马周殷也投靠了刘邦,再加上刘邦召集彭越、韩信等人合围项羽,才将项羽击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项羽是败在于刘邦的政治手段上。

包括韩信北伐的军事行动也是刘邦政治手段的延续,所以韩信的存在是加速了项羽的灭亡,但不是项羽灭亡的唯一原因,韩信原本是在项羽手下的,因为得不到重用才投靠了刘邦,项羽把一个好好的人才错过了,如果历史可以重新来过的话,项羽重用了韩信,那天下局势会如何发展?

刘邦

先说结论:项羽如果重用韩信来对付刘邦的话,项羽将短暂统一天下,然后不久,将会重新天下大乱,最后又归于一统。

注意以下内容的前提是项羽重用了韩信,项羽本人就是军事天才,巨鹿一战以5万楚军打先锋,把秦军粮道冲断,然后再一举击败了40万秦军,一战封神;彭城之战,项羽以三万骑兵迂回战术,大败刘邦56万诸侯联军,堪称最为经典的以少胜多战役,项羽本身军事水平没得说,就是政治能力差得比较远,用人方面也不如刘邦,只知道自己带兵到处奔波。

韩信

如果项羽重用韩信的话,刘邦估计连汉中都出不来,项羽分封完天下之后,回到封地,首先是田荣在齐地造反,接着是刘邦在汉中北上攻打关中,项羽权衡利弊后,选择了先攻打齐地的田荣,而没有派出有能力的人攻打刘邦,才导致刘邦迅速平定三秦,再说了,没有韩信的话,刘邦也没有这么容易出汉中,当时的张良也不在汉中而在彭城陪着韩王成。

刘邦就算敢出汉中,如果不能利用一次机会迅速冲出来,那么再继续冲出汉中的可能性就会降低,一旦陷入胶着,项羽可以派出韩信率领一支军队支援章邯,如果韩信和章邯联合起来,刘邦能赢吗?肯定不能,那个时候刘邦还没有张良在身边,光靠本身的力量,连可用之人也没有几个,当时陈平也没有投靠刘邦,刘邦只有萧何、曹参、周勃、樊哙、夏侯婴、灌婴等一大批家乡人。

项羽与刘邦

就算刘邦有能力在韩信到达之前攻破章邯,那也没有能力能冲出函谷关,天下是项羽分封的,至少在当时,中原各地的诸侯王名义上还是要听项羽的,韩信作为项羽的手下,他是可以征调诸侯王的兵力,只要有韩信在,占据了整个中原地区,在函谷关一带阻止刘邦,刘邦和韩信正面对抗的话,军事能力还是差一点,刘邦加张良也许能与韩信在军事能力上持平,但这个时候刘邦没有张良,是铁定打不过韩信的。

局势如果下去就变成胶着了,等到项羽平定了齐地叛乱后,再率军前来支援,那么刘邦铁定就会失败,再说了韩信和项羽的年龄都非常小,刘邦比项羽大24岁,比韩信大25岁,就算不打仗,项羽和韩信都能耗死刘邦,如果刘邦不能速战速决的话,铁定是要被项羽+韩信打败,刘邦一败,整个天下再次回归项羽主导,当然将会多一个王,就是韩信,项羽会把韩信封为汉中王,取代刘邦的位置,把韩信封在汉中。

项羽战败

项羽主导天下后,就会面临当年刘邦统一天下后面对的异姓王问题,但项羽有超强的军事能力,但没有超强的政治手腕,况且项羽也盲目相信武力能解决一切,所以尽管项羽统一天下,但各地的叛乱不断,项羽像个救火队员一样,到处平叛,就这样过了几年。

身在汉中的韩信不断在谋士蒯通的建议下,开始反对项羽,韩信在经过几年的准备之后,终于开始北伐关中,攻打三秦,以韩信的军事能力,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击败了三秦王,并且开始东出函谷关,接着迅速收复中原,当时项羽还在梁地攻打彭越,彭越是游击战的鼻祖,根本不和项羽硬拼硬,总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逃,根本消灭不了。

韩信成功

接着韩信会联合彭越、英布一起反对项羽,项羽虽然很厉害,如果光是跟韩信对战,项羽是不会输的,可是这么多年来,由于项羽不得人心,以及残暴的性格,天下很多诸侯王都开始反对项羽,最终韩信联合了一大批诸侯王才击败项羽,项羽一被打败,韩信与英布的矛盾大了起来,两人又开始发生战争,韩信最终也击败了英布,接着收拾那些小诸侯王,然后再次统一天下,韩信统一天下之后,打着前任汉中王刘邦的名义,建立了汉朝,于是韩信就成为大汉开国皇帝。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韩信胯下之辱后投奔项梁,项梁死后项羽接管军队,韩信也就归项羽管。韩信在项羽手下当个执戟郎,有机会见到项羽的,韩信曾经给过项羽战争的建议,项羽不听。戏下分封后,项羽东归,刘邦南下,韩信就投奔刘邦了,成为“汉初三杰”!

如果项羽当年重用韩信,如果后来的楚汉战争还能发生,那么结局还是一样。刘邦获胜,项羽落败,天下还会归汉,只不过过程和道路要艰难曲折一点。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一、楚汉相争的本质是“分封分权制”与“封建集权制”相争,分封制是历史倒退,注定要失败的

历史自有历史的发展规律,当发展过程中有违背规律的现象出现时,历史自己就会纠偏,楚汉相争就是一次历史纠偏行动!

人类社会向前发展,高级的社会形态总是会替换掉低级的社会形态的,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样的,奴隶社会实行的“分封制”也必然会被“集权制”所替代。

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产物,是由落后生产力决定的。落后的生产力使得国家君主没有能力把管理的触角覆盖到全部国土面积上,只能采用分封制来解决。通过把自己信得过的亲戚或功臣分封到边远地区,就是希望这帮分封的诸侯能代表国君管理一方。所有分封的诸侯都有义务要尽的。

周武王建立周王朝后,也实行的分封制。分封的诸侯需要尽的义务有五大项:服从君主、镇守疆土、纳贡、朝觐、随同作战。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们的私心促使诸侯们越来越离心,周夷王开始,诸侯们逐渐不再尽那五大义务。周平王东迁后,礼崩乐坏加剧,诸侯之间的征伐兼并愈演愈烈,大诸侯逐渐坐大,周王室越来越式微,春秋争霸诸侯还象征性“尊王”,战国兼并后象征也没有了,当秦国一家独大后,周王室也就名存实亡了。

“分封制”必然带来“分权”、“分权”必然导致诸侯坐大“分利”、“分利”最终导致国家“分裂”。“分封——分权——分利——分裂”是分封制的弊端和死结。

秦国为了避免分封制的弊端,从商鞅变法开始,逐步实行郡县制、向封建集权制转变,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朝完全废除分封,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制对国家分裂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代表了当时的历史发展方向和社会制度变革方向。

秦朝二世而亡是亡于暴政而非集权,陈胜、项羽、刘邦推翻秦朝统治后,项羽再次主持分封,这是历史的倒退,即使没有楚汉战争,项羽的分封制也注定要失败。

韩信在分封制这一点上和项羽观点一致,两个人都是坚定的分封派,一起开历史的倒车,失败是历史的必然,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因此,项羽即使重用韩信,只要这两位贵族坚持分封制,注定还是要失败。

二、楚汉相争归根到底争的是民心,项羽暴政不得民心,刘邦仁政天下归心

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很多,对于某一场战争来说,也许统帅因素甚至一些偶然因素就能决定战争胜负,但对于长期的拼消耗的战争来说,最终胜负由民心来选择。这就是所谓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楚汉战争打了五年,算上前面的反秦战争,一共8年左右时间。这8年时间里,在老百姓眼里,项羽是个暴君,他虽然推翻了暴秦,但却给自己贴上“暴楚”的标签,主要是“屠城”和“杀降”太重。查阅《史记》,项羽大的屠城行为主要有:

——秦二世二年,项梁派项羽攻襄城,由于襄城坚守不降,城破后,项羽将一城人都坑杀。

——项梁准备攻打濮阳时,派项羽和刘邦先攻城阳,城破后项羽又屠城。

——巨鹿之战后,在新安坑杀秦降卒20多万,秦地父老恨项羽入骨。

——鸿门宴后,项羽西入咸阳,屠毁咸阳城,火焚秦宫室,大火三月不息,把财物和妇女都抢走。更加重了秦人对项羽的仇恨。

——汉元年四月,戏下分封后,把义帝迁出彭城,路上暗杀了,又把韩王成圈在彭城,后来又杀了

——汉二年冬,齐地造反,项羽统兵来到齐地与田荣会战,田荣战败逃到平原被杀,楚军一路北进,一路烧掠,焚屋无数,毁城数座,坑杀田荣降卒,屠杀无辜百姓,掳掠老弱妇女。齐地人对项羽也恨之入骨

——彭越在项羽后方捣乱,项羽还攻陈留、外黄,外黄连攻多日没攻下,后来外黄投降,项羽要把15岁以上的男子都坑杀,被外黄县令一门客舍人的13岁孩子劝说才作罢。

《项羽本纪》里,项羽屠城是家常便饭,其它的烹人、焚人等杀人手段层出不穷。项羽的暴虐行为也让天下百姓恐惧,刚推翻了“暴秦”,又迎来了“暴楚”,人心就在项羽畅快的屠城、如麻的杀人中流失。

除了屠城,项羽还杀了义帝,更让包括楚人在内的天下人失望!

项羽大失民心,不仅是关中等汉地,就是自己的楚地也如此。

垓下之败后,项羽带800骑突围,汉将灌婴带5000骑兵追击。项羽逃到阴陵时,迷路,向一耕田老农问路,结果这老农直接给项羽指向一大片沼泽里去了,耽误了不少时间,最后让汉军追上。

《汉书.陈胜项籍传》:羽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给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阴陵是楚地,楚地的农民故意指错路,可见项羽在自己的地盘上都不得人心。

反观刘邦,虽然也有屠城行为,但主要是反秦的战争中,比如颍阳等。但刘邦入关后,迅速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稳定了关中局势,关中父老唯恐刘邦不当关中王。

《史记高祖列传》: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刘邦与项羽在荥阳、成皋、广武对峙期间,屡战屡败,经常被打得全军覆没,但是有关中百姓的支持,萧何总是能源源不断组织新兵和粮草来补充前线,使刘邦能与项羽打持久战。

贾谊《过秦论》说秦朝“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话用在项羽身上也合适。项羽一手好牌打烂,民心流失是关键!

三、项羽与韩信都是军事奇才,长板再长、短板不补“木桶”同样漏水

项羽是万人敌,韩信国士无双,两人均是不世出的军事奇才。项羽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巨鹿之战一战成名。韩信背水一战,平定赵国。两人的军事生涯都充满了传奇。

项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霸王,韩信号称“兵仙”,两个人的“长板”都是军事。两个人的短板也差不多:

首先,政治上低能。

项羽政治上犯了多个严重错误:第一,鸿门宴放了刘邦,放虎归山终被虎伤;第二,放弃帝制而实行分封制,逆历史潮流而动;第三,放逐义帝并杀害义帝,使天下人失望;第四,分封诸侯不公,不是根据战功或者六国贵族来分封,而是根据自己的好恶亲疏分封,导致大部分诸侯不服,当年就造反;第五,贵族优越感十足,不重视笼络民心。

韩信政治上同样幼稚,轻信刘邦不会亏待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掉进刘邦、吕后设置的陷阱里,和项羽一样喜欢分封制,和项羽一样贵族优越感十足。

其次,经济上外行。

项羽崇尚力战,分封后,回到西楚没听说经济上有什么手段,楚汉相争时粮草经常不济,既和粮道被断有关,也和经济不足有关。

韩信经济管理上同样也不是内行,他当齐王时是蒯彻帮他打理的,当楚王时是刘邦派人当国相打理的。

其三、外交上孤立。

项羽分封后,大部分诸侯对分封都不满意,除了汉王、齐王反了以后,其它诸侯王都作壁上观,骑墙观望。项羽攻打齐国时,让九江王英布派兵相助,英布根本就不去。而刘邦平定三秦后,很轻易地就纠结了五个诸侯一齐打到彭城,端了项羽老窝。整个楚汉战争中,没有一个诸侯帮上项羽忙的。

韩信外交比项羽稍微好点,至少在打下赵国后,能听李左车的意见写信给燕王藏荼,顺利让燕国归顺,但也仅是这么一点了,其它外交上乏善可陈。

其四、人才上不重视。

项羽迷信力量,对谋士不重视,整个队伍中就一个范增,后来还被反间计气走了。另有一个大谋士陈平,始终没得到项羽重用,结果陈平转投刘邦了,不仅帮助刘邦反间项羽阵营,而且还在项羽围成皋时用2000美女迷惑楚军、助刘邦逃走。后来白登解围、伪游云梦抓韩信、荡平诸吕,陈平都做出了巨大贡献,陈平的智谋不亚于张良。这样的人才流失,是项羽最大的损失。比韩信走了损失还大!

韩信本来就是孤家寡人一个,北伐时手下将官都是刘邦的人,像张耳、曹参、灌婴等。谋士只有蒯彻是主动投靠的,破赵后主动找了李左车。除了蒯、李以外,韩信手下也没什么可堪大用的人才。

综上分析,韩信和项羽的长处都是军事,其它方面都是短板。而项羽最不缺的就是军事人才,项羽手下著名的战将有龙且、英布、钟离昧等,没用韩信,项羽照样以少击多打败章邯、王离,消灭秦军主力,为灭秦做出了决定贡献。项羽即使重用韩信,战绩也不过如此,最多锦上添花而已!

因此,项羽最缺的人才不是韩信这一类的,而是陈平这一类的,陈平这一类的智谋型、政治型人才才是项羽的短板,项羽不仅没留住陈平,还赶跑了范增,智谋型、政治型的短板不是短,直接没有了,项家王朝的“大木桶”里还能盛得下水吗?

四、项羽如果早重用韩信,“韩项相争”也许提前上演,刘邦坐收渔利

如果项羽真的重用韩信,也许不会出现“楚汉相争”,而是会出现“韩项相争”,刘邦可能就会坐山观虎斗了。

首先,韩信的愿景是封王。

韩信希望分封,在他登坛拜将后和刘邦的对话中就表露无遗。他当时说项羽小气,不愿意重赏功臣,封赏的大印在手里棱角都磨平了也舍不得给出去。如果刘邦舍得和功臣们共天下,舍得分封,那么一定会激励大家为他卖命,完全可以战胜项羽。

《史记.淮阴侯列传》: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

也许韩信对刘邦说到分封的事,刘邦不敢用韩信。彭城之败后被迫用韩信,打下赵地后,韩信建议立张耳为赵王,背后的寓意就是自己功大于张耳,怎么也得封王吧?果然打下齐地后,就要刘邦封他为假王,刘邦封他为真齐王还不满足,一定要刘邦把地分清楚才出兵垓下。

韩信如此迷恋分封,如果在项羽手下被重用,并立有大功,肯定希望项羽封他为诸侯王。

其次,项羽小气不会封韩信。

项羽是个小气鬼,韩信心知肚明。戏下分封时,项羽楚地最好的九个郡留给自己,把不好的土地分给别人,诸侯们都有怨气。

最重要的是,跟随项羽从江东一路杀过来的那帮武将,除了英布封九江王,其余能将像龙且、钟离昧、季布以及亚父范增都没有分封。

项羽即使重用韩信,能超过龙且、钟离昧吗?龙且、钟离昧、范增没有分封,也不会封韩信的。

韩信受到重用,立下功勋希望分封,项羽小气鬼肯定不会分封。如果韩信手里没兵,韩信肯定不会再侍侯项羽了,肯定会逃亡,找刘邦或其它的诸侯“打工”,争取谋取分封。

如果韩信手里有兵,项羽待他又刻薄,那么韩信就会和项羽对抗,“韩项相争”就将上演,以韩信“兵仙”的谋略,崇尚“力战”的项羽能不能打过韩信还不好说呢。刘邦有张良参谋,肯定会坐山观虎斗,在两败俱伤时,一击而破,天下还是归汉!

综合以上四点,由于分封制是开历史倒车、项羽韩信又不会笼络人心、项羽的短板也没法修补、加上项羽小气不会分封韩信,即使项羽重用韩信,依然不会得天下,天下归汉是历史的必然,无非时间持续长短而已。


一叶碧云


项羽就是重用了韩信,也不会改变楚汉争霸的结局!

1.大家都知道,韩信原先在项羽军中效力,但是当时的项羽却觉得韩信并非有所作为之人,因而也没有重用韩信,才最终造成了韩信跑到了刘邦的阵营。就是假设韩信被项羽重用,项羽会赢得最终的胜利吗?答案是否定的!虽然项羽自己打仗很厉害,也赢得了很多场重要的战役,但是项羽的狂傲自大,即使韩信留在项羽军营中效力,他最终也无法成就一番霸业的。

2.在项羽的军营中,原本就有一名谋士范增,范增是一位谋略非常厉害的谋士。范增曾给项羽出了很多条良谋计策,帮助原本处于弱势的楚军一步步壮大,甚至最后成为了各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按照正常的发展,项羽有范增这样的谋士帮忙,肯定能打败刘邦,最后一统天下,但是范增却是被项羽给活生生气跑的。

3.当初范增设计了鸿门宴,就是要项羽一定要杀死刘邦,以绝后患。可是项羽却心慈手软把刘邦给放走了。逃走后的刘邦对范增怀恨在心,最终刘邦用了陈平的离间计,成功的使项羽对范增产生了怀疑。心灰意冷的范增最终只好离开的项羽,让人痛心的是范增在回家的路上病死了。

4.为什么项羽轻而易举的就中了别人的离间计?这不是一个成熟的统帅该犯的毛病,但项羽却这么做了,这就是项羽性格狂傲不羁自大的最好表现。要知道范增可是被项羽尊称为亚父的,而范增也是受到项梁的临终嘱托才会如此帮助项羽,但是项羽却最终选择了个范增分道扬镳。项羽和韩信的关系远不如项羽和范增的关系。因此料定韩信就是在项羽军中效力也不会被项羽重用。

5项羽的失败主要还是因为自己的性格。就像刘邦说的,项羽只有一个非常好的谋士范增,但是却没有善加利用,刘邦却有张良、韩信、萧何等众多的人才,刘邦又善于抓住大家的人心,不像项羽那么残暴,在这样的情况下项羽又怎么能打败刘邦统一天下呢?


木子的人生


这个用韩信和萧何的对话来说明一下,

萧何问韩信:为何去霸王而投沛公。韩信回到:霸王太强,不需要人帮,而沛公弱,需要人帮。这说明韩信已经对项羽的能力和个性了解的比较清楚,自己在项羽那里得到了重用若没有自己的心腹大将,也很难做一方诸侯,依项羽的霸气加上亚父范增的谋略,是不会让韩信有兵权做第二个刘邦的。





正哥爱剪辑


我认为不能,能否战胜刘邦集团就要看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没有得到韩信么?我觉得不是,历史上有两个人的对项羽的评价恰好说明了他失败的原因。

第一个就是韩信,“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这个评价点明了项羽的性格特点,对只能给部下小恩小惠,却不舍得大的封赏,利益分配缺乏政治眼光,当年分封诸王就是经典的败笔,有人在去往封地的路上就造反,所以真正的人才很难为其所用,如果当年在战场上韩信是向项羽要齐王的封号,项王的反应可想而知。

第二个就是司马迁“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有天赋,有志气,也有傲气,但并不乐于学习,也不敢面对自身的不足,从起兵开始,到分封天下,到兵败自刎,他依然是最开始的那个项羽,但对手呢?萧何,曹参不过县吏出身,见识有限,但一步步做大一步步积累已成宰相之才。樊哙,灌婴,等人一开始也只是市井之徒,后来却一步步成长为将军。十年前才气过人的项羽面对的还是一群乡巴佬,五年前才气过人的项羽面对的是一群创业党,那么兵败时,才气过人项羽面对的却是一个专业团队,但他还是那个孤独骄傲的他,所以失败是必然的。

所以说,项羽之败,并非败于他人,而是败于自己。


周78042848


我是無月,感谢你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就算当年项羽重用了韩信,楚汉争霸的结局也不会不同。

刘邦是真命天子,并不是因为有韩信的而辅助,刘邦才成功。刘邦成功,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韩信一样在各方面有才能的人共同辅佐刘邦,刘邦才成功成为大汉天子。

韩信确实能打仗,但是如果没有张良的运筹帷幄,没有萧何的后勤运营,韩信又怎么能带着刘邦的士兵去打项羽呢?

韩信曾经做过项羽的执戟郎中,说白了就是给项羽做警卫的。

不要小看了这个警卫工作,在古代,一般时候,给将领或者君王做警卫的,都是有一定身份,或者受到一定程度信赖的人。

所以说,韩信在项羽那里,并不是如大家所认为的那样一无是处,无人所知。

韩信能做到项羽的执戟郎中,表示他已经在楚军中崭露头角,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韩信也曾多次向项羽献计献策,但是都没有得到采用。

其实这也没什么,因为项羽的亚父,范增的建议,项羽一样没有采用。

项羽太自信,太过信任自己的能力,因此他看问题的角度和范增、韩信都不同。范增、韩信都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做出保守的建议;而项羽则是站在主观的角度,做出激进的决定。

所以,注定了韩信的建议项羽不会采用。

范增难道没有受到项羽的重用吗?很明显项羽是重用他的,但是重用又怎样。

后人说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用不好,说的没有错。

所以韩信即便得到了项羽的重用,其下场也会落的和范增一样。

而刘邦虽然也不是什么大方的人,但他贵在擅长审时度势,对权力运用收放自如。

所以韩信到了刘邦那里,刘邦就用的很好,让韩信把才学全部使出来,最后还要了韩信的命,天底下最会做人的人,当属刘邦了。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乱世出英雄,秦末的混乱局面造就了一大批英雄人物。中原混战,群雄逐鹿,好不热闹。

在这场争夺天下的较量中,“力拨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最终输给了市井无赖刘邦,一个盖世英雄败在了一个小混混的手上。

项羽二十四岁随叔叔项梁扯旗造反,二十七岁就成了西楚霸王。战神一般的项羽勇猛无敌,一路上锐不可挡,所向披靡。帐下兵精将勇,人才无数。其中就有韩信、英布这样的厉害人物,可最终韩信和英布都投向了汉营,都被刘邦所重用,直接造成了项羽兵败自刎的严重后果。

刘邦的长处是会用人,能听得进谏言。项羽缺点是刚愎自用,忠言逆耳。刘邦一生中最重要最成功的杰作就是设坛拜韩信为大将。

韩信自弃项羽归刘邦,一路上的主要大战就有: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击败章邯,平定三秦。

″ 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抓获魏王豹,灭魏国。

″背水一战"″拔旗易帜"以少胜多,消灭赵军二十万,斩陈余,活捉赵王,平定赵国。

"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在潍水击溃龙且二十万大军,斩杀龙且。

最后导演″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垓下一战,彻底消灭了项羽的有生力量。

韩信历经大小数十战,未尝一败。一手替刘邦打造了一张金灿灿的皇帝龙椅。可以说沒有韩信就没有大汉王朝。尽管项羽有诸多缺点,但对付沒有韩信的刘邦集团,还是绰绰有余。如果当年项羽重用了韩信,那中国的历史将彻底改写,刘邦这一朵浪花将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大汉王朝也根本无从谈起。





大河桥下流


项羽推翻了所谓的暴秦,但是固步自封,满足于"诸侯之上楚霸王"的大周形式。对历史而言,政治上无所作为,是一种退步。加之任人唯亲,不能重用人才,先后失去韩信丶陈平丶彭越丶英布,连亚父军师范增都气得甩手不干了。

项羽一生十战九胜,最后十面埋伏丶四面楚歌,演出了一大悲剧:霸王别姬、乌江自刎!

如果项羽能少一点霸道,多一点礼贤下士,重用提拔天下英才,不为刘邦所用,刘邦本来是难以出头的。

但是,项羽的霸道让天下人才望洋兴叹,转而投奔爱才若渴的沛公,人才的天平倾斜了。很可惜,千年难遇的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西楚霸王,政治上保守,用人上昏庸,刚恢自用,千秋霸业毁于一旦!


夏雨风



老闲同志


现在有一种历史机械论,忘了人才是决定历史的关键因素。历史己成定局,但历史是由人演绎的。历史虽有大趋势,但历史也有许多曲折。西汉灭亡后,出了个刘秀,又立了个东汉,沒有刘秀,就不会有东汉。沒有诸葛亮,就不会有三国。同一个道理,项羽真的和韩信结盟,刘邦肯定打不过,早就被项羽干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