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宝玉挑逗金钏儿被王夫人发现后为什么跑呢?

用户8645633805217


《红楼梦》里,林黛玉以开玩笑的口吻说贾宝玉是银样蜡枪头。很不幸,这句话说对了。贾宝玉真的是一个银样镴枪头。

第三十回,贾宝玉与金钏儿在王夫人午睡时说要跟太太要她,金钏儿说:“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然后又让宝玉去拿贾环和彩云。

王夫人翻身起来,照金钏儿脸上就打了个嘴巴子,指着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宝玉见王夫人起来,早一溜烟去了。

那么贾宝玉为什么跑了,而不替金钏儿求情呢?

第一,说明贾宝玉年龄小,闯祸了,第一反应是逃跑

贾宝玉当时十二三岁,还是调皮捣蛋的年纪。此前贾宝玉已经惹了一大堆祸,例如和蒋玉菡互换汗巾,清虚观回来后和黛玉吵架,好不容易把林妹妹哄好了,又得罪了宝姐姐,让宝姐姐奚落一番。如今和金钏调笑几句,母亲有发火了。宝玉从未见到母亲打人,一见母亲打了金钏,他生怕母亲再骂自己,所以一溜烟儿跑了。

第二,贾宝玉没想到,后果很严重。

金钏是王夫人最喜欢的丫头,清虚观打醮,王夫人不去,却让金钏儿跟着玩去。宝玉以为王夫人打金钏儿一巴掌,骂几句也就罢了。

过端午节时,宝玉大约不知道金钏被撵走了。王夫人请众人吃酒的时候,“宝玉见宝钗淡淡的,也不和他说话,自知是昨儿的缘故。王夫人见宝玉无精打采的,也只当是金钏儿昨日之事,他没好意思的,越发不理他。”

其实宝玉没精打采,不是因为昨天金钏的事情,而是因为宝钗不理睬他。

宝玉没想到母亲把金钏撵走了。宝玉更没想到后来金钏儿跳井自杀。

贾政打他之前,宝玉才知道金钏自杀了。这时候宝玉心痛了。贾政打他,宝玉不觉得冤枉。反而觉得为了金钏儿和蒋玉菡这样的人死了也甘愿。

第三,即使宝玉知道后果很严重,他也不敢救金钏儿。

贾宝玉接受的教育就是儒家思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对父母不能反抗,要顺从父母,孝顺父母。王夫人做什么事情,宝玉心中不满也不敢有所表示。

金钏儿这件事情,宝玉没有想到后果如此严重。当王夫人撵晴雯的时候,宝玉就知道,晴雯活不成了,必死无疑。可是他一句话不敢说。

宝玉不是薛蟠,不敢和母亲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也不敢挑战母亲的绝对权威。说贾宝玉是银样镴枪头也不为过。


润杨阆苑


在小说《红楼梦》中,宝玉当着自己的母亲王夫人的面儿挑逗金钏儿,被发现后之所以要跑掉,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宝玉从小在贾母身边长大,和王夫人在感情上并不多亲密,甚至还有些惧怕她。

贾母喜欢孩子们,尤其是她的宝贝孙子宝玉,所以把宝玉从小就接到自己的身边,把他抚养成人,而且对宝玉宠爱有加,所以宝玉和他的奶奶贾母是很亲密的,时常地滚在贾母的怀里撒娇。宝玉经常当着贾母的面儿发脾气,就是因为他的有恃无恐,但是在王夫人的面前,宝玉是不敢这么做的。

和所有在奶奶身边长大的孩子一样,宝玉对他母亲的感情就要差一些了,别说是发小脾气了,就是娘俩儿单独在一起说笑的情况都是比较少见的,在书中唯一的一次,就是他们娘俩儿在讨论天王补心丹的药名的时候,而且那时候,旁边还守着黛玉和宝钗,正是在宝玉高兴的得意忘形的时候。

宝玉和金钏说笑,在被王夫人发现之后,王夫人当时就给了金钏一巴掌,宝玉作为儿子,怎能不感到害怕呢,自然会一溜烟儿地跑了。

宝玉自知理亏。

金钏是王夫人身边的丫头,这可是宝玉不能调笑的人。

对于父母身边的大丫头,一般都会有两种结局:一种是给男主人做妾,凤姐身边的平儿,就给贾琏先做了通房丫头,夏金桂的丫环宝蟾,最后也是给了薛蟠的。

另一种,就是由长辈选来送给自己的孩子做妾,或者是晚辈向长辈摆明了来要,秋桐就是贾赦送给贾琏的妾,而且贾赦还曾经试图向贾母讨要鸳鸯来做自己的妾。

但是,送也好,要也罢,但绝对不能是私下里勾引的。贾琏这么好色,在贾赦把秋桐给他之前,两人也只敢偷偷地眉来眼去而已,他也是不敢越雷池一步的。

就金钏的事情,贾环曾经向贾政告过宝玉的黑状,说宝玉“拉着太太的丫头金钏儿强奸不遂,”而贾政在暴打宝玉的时候,其中一条罪状就是“淫辱母婢”。可见,宝玉和袭人怎么样都行,但是和金钏就不可以。

宝玉毕竟是个大家公子,这点道理他应该还是懂得的。

宝玉是一个没有担当的大男孩。

那个时候的宝玉,充其量只是一个大男孩而已,尚未成年,遇事自然就会先害怕起来了,而更重要的,就在于宝玉还是一个没有担当的人。

金钏的事就是一个明证。王夫人发怒了,打了金钏,宝玉却不知道站在那里,应该先向王夫人认个错,把罪责多向自己招揽几句,也好减轻一下金钏的罪过,如果那样的话,等王夫人冷静下来,她也未必会执意地撵走金钏的。

然而宝玉什么都没有做,只是跑了,然后,他就不管金钏的事情了。等到金钏死掉了,宝玉到井边祭奠一下她,自认为做的也就仁至义尽了。


谁和蒲公英有约定


这事发生在《红楼梦》第三十回。宝玉在一个夏天中午跑到王夫人房里去,王夫人正在午睡,丫环金钏一边给她捶腿,一边自己也在迷迷糊糊打瞌睡。宝玉和金钏素来关系不错,这时就拉拉她的耳环跟她调笑起来。他们都以为王夫人睡着了,但原来他们的亲昵全被王夫人听在耳里。于是王夫人翻身起来打了金钏一巴掌,而宝玉见势不妙就溜了。

为什么宝玉要跑呢?我想不外乎两点,一是心虚少年见到严厉家长的本能反应,二是他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件事会带来严重后果。

那个时候宝玉多大呢?宝钗过了十五岁生日,就算按流行的说法,宝玉比宝钗小两岁,那也不过是十三岁。十三岁的孩子,本来就不用指望能有多担事,何况宝玉又是豪门贾府备受宠爱的金凤凰,平时任性惯了,要求他能够像个小男子汉一样站出来为金钏说话,未免太不切合实际。

实际上,那时候的宝玉心性未定,远远谈不上心智的成熟。要不然他也不会和黛玉三天两天地怄气,和好之后也不会因为得意忘形而跑到王夫人房里来跟金钏闹了这么一出。

那份得意暂时遮蔽了平日里面对贾政和王夫人的那份畏惧。但王夫人那一巴掌打出去的时候,宝玉肯定一下子就给吓住了,不仅意识到自己是在哪里,而且会马上想起平时老爸老妈发威的样子。趁着王夫人现在只是对金钏吼,在火力没转移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就赶紧开溜吧。

这就是小孩子的本能反应。当然金钏不能溜,一来她年纪比宝玉大,比较成熟能担事,二来她本来就是王夫人的丫环,王夫人正训斥她,她怎么能走?

结果就只能是金钏独自留下来承受结果了。

当然,宝玉开溜是小孩心性,溜出来以后他的表现很能说明这一点。他很快就被一个新发现吸引住了,忘记了正在接受王夫人雷霆训斥的金钏。这个发现就是龄官蹲在蔷薇花架下一边啜泣一边不停画“蔷”字的一幕。这种“女孩心事总是诗”的场景总是能让宝玉如痴如醉,他就静静地在旁边看了很久,后来下雨了,他还提醒这女孩别再写。

在雨中一路跑回怡红院去的时候,宝玉心里惦记的是这个尚不认识的女孩,金钏的情况早被他忘得一干二净了。

这除了宝玉总是会被女孩子吸引,“见一个爱一个”的原因之外,还因为在他的意识里,的确没有想到金钏的事情会变得那么严重。他当时跑开,主要是避免被王夫人责骂的尴尬,但他并不知道王夫人的怒气会那么强烈。书中是这样写的:

且说那宝玉见王夫人醒来,自己没趣,忙进大观园来。……

可见,宝玉只是觉得尴尬,并不认为自己和金钏有什么大错。确实,只是言语轻浮了一些,并没有做什么,被严肃古板的母亲撞见了,生气是必然的,但更多的是尴尬吧,也只是尴尬而已。批评两句,下不为例也就算了。况且金钏是王夫人身边的大丫环,就冲她的重要性,王夫人也不至于对她太狠吧。

谁知道事情会那么严重,王夫人气性大到把金钏撵走,而金钏气性大到直接跳井。

这真的是小概率事件,就连贾政都诧异莫名,因为贾府素来“宽柔以待下人”,从来没出过下人自杀这种有损贾府颜面的事。王夫人也因为这个结果出乎意料而惴惴不安,找了托词抚恤了金钏家人才算摆脱心理负担。贾政和王夫人都如此,宝玉就更不可能预见到事情会这么严重,结果会这么悲惨了。

倘若事前能够预见,他还未必会拔腿就跑,估计多少要留下来辩解几句的。但事情已经发生了,再说什么也无益。最后宝玉终究还是趁着王熙凤生日的时候,偷偷跑去水仙庵祭奠了金钏,这也说明他虽然是个没有担当的孩子,但从心底里怜惜女孩的那份善良还是实打实的。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海阔天空诗酒花


《红楼梦》第三十回贾宝玉与金钏儿调笑被王夫人发现,当时王夫人气得打了金钏儿,并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在这里可以看到王夫人的怒气全部指向丫头,她唯恐宝玉被带歪,踏错一步半步。

那既然王夫人不会将这事归咎于宝玉,他还跑什么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点来分析。

宝玉成长阶段亲贾母,疏王夫人

贾宝玉从小是在贾母身边长大的,由于老太太看着他惹人疼爱就直接带回来养了,把最好的东西,包括最伶俐的丫头都给宝玉,唯恐他受一丁点委屈,祖孙之间总是其乐融融。

而在年幼的时候,教宝玉认得几千字的是元春,书里说:“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

生活上有贾母,还有奶妈和众丫头婆子,学习上早期有元春后期直接上学堂。王夫人做母亲算是省力的,平时也不多见她对宝玉如贾母那般亲密慈爱。宝玉见了王夫人总是规规矩矩地喊“太太”,而不是像宝钗那样甜甜得叫“妈”,所以母子关系显得不够亲切。

小结:母亲的心理,事事向着儿子,有事是丫头挑唆;但是在儿子心里,自己和丫头调笑让宝相庄严的母亲知道,多少有些丢脸,又不能像对贾母一样撒娇,讨饶。连平时贾母看宝玉太胡闹也拿王夫人来吓唬他:快别这么着,仔细你娘锤你!所以宝玉只能一溜烟儿跑了,那是对于母亲的惧怕,不亲近,而不是错处被拿住的恐慌。宝玉因为这些事被贾政打过之后还说为这些人死也愿意,王夫人也不认为是他的错,他怎么会当这个是错事呢?

贾母与王夫人的教育理念不一致

王夫人对于宝玉的期望是和贾政一样的,带有功利性,希望他勤学上进,希望他不要沉溺于闺阁。但是贾母对于这些显得开明很多。

对于上学,稍微严格点,贾母便说“逼他写字念书,把胆子唬破了”

多与女孩儿在一处,贾母也有自己的考量:“我为此也耽心,每每的冷眼查看他。只和丫头们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他们。既细细查试,究竟不是为此。岂不奇怪。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等贾母发现不必为此担心,也就不拘谨宝玉在园子里玩了。

但是做父母的心不会这样宽,况且儿子的功成名就直接影响自己老年生活,家族荣辱。所以王夫人一直非常焦虑:“我何曾不知道宝玉该管?……只是有个原故......况且老太太宝贝似的,要管紧了他,倘或再有个好歹儿,或是老太太气着,那时上下不安,倒不好,所以就纵坏了他了。”她不敢深管宝玉,但是会在宝玉的丫头身上留心,提防任何风吹草动,一有不好的苗头直接发作。

所以王夫人才会对金钏儿的事件反应如此大。但是她只会处置对丫头,并不敢将这种事让老太太知道,也就不会怎么罚宝玉。事实证明确实如此,金钏儿死了之后,王夫人才对宝玉“数落教训”。

小结:虽然有贾母袒护,但是王夫人的教育理念肯定是落实到平时的细枝末节,要么斟酌着规劝宝玉,要么严防死守有可能带坏爷的丫头。这也导致了金钏儿的悲剧,但是就算宝玉留下也无济于事,在森严的家族礼法,严厉的父母双亲面前,宝玉只能敬畏和顺从。别说是金钏儿,就连晴雯病中被人从床上拖走,他也不敢吭声。因为他根本没有能力反抗,也没能力保全任何丫头。

总之:宝玉这一跑,其实是跑向父母教育期望的反方向,也可以在细微处看到他确实于国于家无望。贾府的衰败是必然的趋势,不管王夫人怎么雷霆万钧,都无法将宝玉带上正途,只是徒劳地逼死了几个如花似玉的生命,让她们成为封建统治下贵族家庭的牺牲品而已。


施无霞


回答这个问题,先来分析一下王夫人。她高高在上,实际也是苦不堪言,此人面善心毒,长于伪装。宝玉是她唯一的希望和后半生的依靠,维护宝玉就是维护自己的体面,纵使宝玉有错在先,她也不会责怪自己的宝贝儿子。她平生最恨妖艳狐媚的女孩教唆宝玉学坏,暗中布控设防,又怎么会容忍这可恶的一幕发生在眼皮子底下呢。因此,自私自利,专横残忍的王夫人也不会给金钏儿任何解释的机会,先打后骂然后赶走。

再说说宝玉。首先,宝玉心情无聊见到了金钏儿,先是挑逗,后是要人一块处,做这样的事情他当然理亏又荒唐。其次他十分清楚王夫人一~心让他用功读书,专心仕途经济,将来光宗耀祖,偏偏事与愿违,他只热衷裙钗粉脂,当面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来,他怎么会不心虛呢!

所以宝王挑逗金钏儿被王夫人发现,心虛理亏的宝玉跑了。这真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在此给恋爱中的女孩一个衷告:随心所欲的男孩轻许的诺言不信也罢,那里面全是鬼话,爱情的小船说翻就翻。




水滴石穿1980


宝玉一直是一个被保护过度的孩子,他四处惹祸,却只会逃避,而没有担当,他对任何人都缺乏一种责任感,包括读者们所认为的他的至爱林黛玉。更何况金钏儿一个下人。



贾宝玉对待问题一直是采取逃避措施的。比如晴雯芳官四儿等一众贾宝玉的爱宠被王夫人赶出大观园,贾宝玉眼睁睁地看着,没有任何措施,事后虽然探望过晴雯,却没有采取任何补救措施,听任病重的晴雯叫了一夜的娘而死去了。晴雯死后,贾宝玉为晴雯写了一篇《芙蓉诔》,但是那又怎样呢?



比如贾宝玉把林黛玉引为知己,也在梦中呐喊反对金玉良缘,只要木石姻缘,可是他为林黛玉做过什么具有实际意义的事情吗?没有,不然,在后四十回,高鄂也不会借贾母之口诬陷林黛玉对贾宝玉生了不该生的心思。



贾宝玉对他心中第一人晴雯,和他心中的至爱林黛玉生前,都不曾做过什么有建设性意义的举措,还能要求贾宝玉在王夫人掌掴金钏时,跑过去,为金钏儿求情吗?



宝玉挑逗金钏儿在先,金钏回应在后,王夫人一直就在一旁午休,两人敢如此胆大,自然是拿得准王夫人的脾性的,不料最后几句话戳中了王夫人心中的秘密,让王夫人勃然大怒。面对王夫人的怒火,贾宝玉不是承受,也不是灭火,而是逃跑了,这种结果,在看了林贾宝玉对待晴雯和林黛玉的事件后,应该很明了吧。

金钏因为与贾宝玉调情而惹怒王夫人,被赶离了王夫人身边,最后金钏忍受不了外界的压力,投井自尽,她死之后,贾宝玉到水月庵去纪念她,并且善待他的妹妹玉钏,这种操作与贾宝玉在晴雯死后写悼文的操作是一样的。



可见,贾宝玉只享受别人给他的温存和情趣,却从来就不曾想过为自己所爱的人担负什么责任。对待女孩如此,对待家族也是如此。贾宝玉曾经对着青黄不接寅吃卯粮的贾府现状,曾经说出过不管府里经济如何,反正短不了他与林妹妹的。



贾宝玉对林黛玉,对家族,对晴雯,都不成担起过责任,金钏出事了,宝玉逃走才是正常的,若不逃跑反而要出人意料了。


萍风竹雨123


宝玉跑的主要原因是害臊,就像一个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被父母发现了会害羞一样!

宝王此时也就是一个刚刚青春萌动的孩子,如果要再大一点,按贾府的规矩,没成婚之时,先放两个丫头在屋里。宝玉此时还没放屋里人显然是年龄还小。

再看宝玉与金钏互相调戏一节:宝玉先是把他耳上带的坠子一摘,又探头看王夫人正睡,就把荷包里的香雪浸润丹掏出来往金钏口里一送,金钏并不睁眼,只管噙了。宝玉又说等太太醒了就讨了他去。

可见这金钏平日与宝玉厮闹惯了,才能如此亲密默契,还说明宝玉在王夫人眼里就是个小孩子,才会养成他们在一起玩闹的习惯。

真正让金钏挨打的原因是,王夫人听见金钏的这一番话: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到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连这句话难道也不明白?我倒告诉你个巧宗儿,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同彩云去。

这番话让王夫人感到问题的严重性,翻身起来打了金钏一个嘴巴,骂他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

宝玉见王夫人起来,早一溜烟跑了!

那宝玉是见了姐姐忘了妹妹之人,见了漂亮女孩就爱,不见得是真喜欢金钏。他说要讨了金钏去也不过是好玩顺嘴说罢了。谁知让王夫人听见,还打了金钏一个大嘴巴,宝玉又羞又臊早一溜烟跑了!

宝玉在贾府中自幼被当作“凤凰“养,在他眼里所有好东西都是他的,这些女孩子们跟他亲近是自然正常不过的事,此时王夫人先给他上了一课。

紧接着“龄官划蔷”,给宝玉又上一课,及至见到贾蔷与龄官的景况明白了:从此后只是各人得各人眼泪罢了!


寻桂子


你好,我是国风

这问题有什么好问的?分明是宝玉这东西薄情负义。有惹祸的能耐,没有人担当的能力。有好色的心没有好色的胆!王夫人一发飙,他第一的选择就是逃跑,扔下本处于劣势的自己的小情人,让她自生自灭。连在母亲面前保护自己心爱的人的本事都没有,还谈什么爱不爱?

如果宝玉有担当,能在第一时间内向母亲下跪求情,承担自己的错误。即使他母亲不消气,也顶多将他两个一顿臭骂。宝玉再多跪一会儿,孩子再小,他有自己的面子。母亲至少也能给他留点脸面。就不会把全部的怒气发泄到丫头金钏身上。自然也不会把她撵出去,陷入绝境。最终羞愤自尽而死。

可他第一时间跑了。王夫人全部的怒气撒到了金钏身上,这时候自然没有人敢替金钏承担罪过,能替金钏承担罪过的宝玉跑了。剩下的只有金钏倒霉的了。所以金钏之死,不安全在王夫人一个人身上。也在宝玉的没有担当和无情!

算上后面的芳官晴雯,在红楼梦中,宝玉没有一次有过担当。也注定了他人生的悲剧!

即使是宝黛爱情的悲剧,也有宝玉没有担当的原因。宝玉完全可以在家里亮明态度:非林黛玉不娶,以他在家中的地位。应该没有人愿意违背他的意思,老太太也算上。可是他自始至终模棱两可,最终家人包办钗玉婚姻,酿成了宝黛爱情的悲剧。


国风1974


主要是问题严重,设及【奸淫母婢】。《红楼梦》三十三回,宝玉大承笞挞,原因就是贾政认为宝玉,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逼淫母婢】。三十回,一日盛暑之际,宝玉打俏金钏,笑道,我和太太说说,讨了你,咱们在一起吧。这说明母婢非经同意,是不可行不才之事的。如同贾赦,若无贾母同意,不得对鸳鸯无理!主子对自己的奴婢,具有生杀之权,但对长辈奴婢不可越礼!而金钏却告诉宝玉,【你往东小院里头拿环哥和彩云去】。彩云是王夫人奴婢,贾环与彩云在东院之事,让宝玉前去捉拿,就等于教唆宝玉学而为之!王夫人若对贾环和彩云行为事先不知,现突然听到金钏之言,竟让宝玉效仿,怎么能不勃然大怒!王夫人指着金创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们教坏了】。金钏一声不敢言语,听到王夫人要撵她出府,忙跪下哭求,我再不敢了,我跟太太十来年,这会子撵出去,我还见人不见人呢。金钏被撵,投井自尽(这是后话)。而宝玉早一溜烟跑了。问题太严重了,宝玉担当不起,也无力担当,只能逃脱而已!这是《红楼梦》作者既要告诉读者,封建礼教的威严和不可侵犯,又告诉读者,作者也是无奈啊!


大展宏图3329


《红楼梦》第三十回贾宝玉与金钏儿在王夫人午睡时调情,结果王夫人打了金钏,骂她是“下作小娼妇”,把她撵出去了。

宝玉就吓得跑掉了。


如果换作一个正常、健康的孩子,多半反应是跪下求饶,就算不替金钏求情,至少也会安静跪下一起等候发落。如果王夫人看到儿子在眼前那么可怜,八成也不好把金钏处罚得那么重。


然而宝玉并不是一个健康正常、有担当的人,他有着病态的懦弱。


宝玉自幼跟着贾母和奶妈长大,过分的溺爱、过度的小心,使得他失去了探究未知的勇气和动力。


王夫人和贾政夫妇都教子严格,贾珠就是在他们的严厉管教之下一命呜呼了。因为抓周不妥,贾政对宝玉有成见,认定他没出息,平时经常训斥。


王夫人因为大儿子死了,只剩下这个小儿子,所以也是过度保护,但是又巴望他有出息,所以有时对宝玉极为溺爱(搂着脖子摸这摸那),有时又翻脸训斥(贾母时常说“仔细你娘知道”)。这种瞬息风云突变的母子相处模式导致了宝玉的无所适从。

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宝玉习惯于每逢见势不妙,就赶紧躲开。


正常人是遇到问题就考虑怎么解决问题;宝玉是遇到问题只想马上逃开,先避开风头再说,其实,这样一来反而会在后边引来更多更大麻烦,但是宝玉没有远见卓识,他只想做个鸵鸟,把麻烦丢给别人去。


于是弱小卑贱的金钏只好独自承受了王夫人的雷霆之怒,也正因为此,金钏不服气,才投井自尽了。


此后,王夫人撵走晴雯等丫鬟时,宝玉也是只能在旁一声不吭。宝玉这样的性格,完全是家庭教育失败的后果。偏偏他又英俊招人喜欢,所以吸引了许多女孩子为了他来飞蛾投火。可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