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装的父慈子孝:为什么康雍乾祖孙三代都是“父子死后不相见”?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携手缔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盛世,却并未上演父慈子孝的经典戏码,而是关系微妙,分陵而葬,正可谓“父子死后不相见”。


定都北京后,清朝皇陵选址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即清东陵,顺治帝和康熙帝都是葬于此地。但雍正即位后,却把自己的万年吉地选在了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梁各庄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即清西陵。

伪装的父慈子孝:为什么康雍乾祖孙三代都是“父子死后不相见”?

(雍正帝的泰陵)


雍正违背祖制与父祖分陵而葬,已经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不曾想,上行下效,后来的乾隆皇帝用实际行动给了雍正一记耳光。


乾隆崇拜康熙而轻视雍正,这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乾隆对雍正倒不是有什么怨恨,只是他实在看不上雍正的为政手段。雍正的勤政爱民和雄才大略在乾隆看来,不过是严刑峻法、苛政猛虎。相对的,乾隆毕生视爷爷康熙为偶像,所以,乾隆在选自己陵址时毅然舍雍正而选康熙。


乾隆心里是打定主意要跟随爷爷葬在清东陵,但如此一来,后世皇帝也都会有样学样葬在清东陵,那么就会造成雍正帝独葬清西陵的尴尬局面,不但不利于子孙祭奠,也有损皇家脸面。那么怎么办呢?最终,还真让乾隆想出一个“万全之策”。

伪装的父慈子孝:为什么康雍乾祖孙三代都是“父子死后不相见”?

(青年乾隆画像,时年26虚岁)


熟读汉学经典的乾隆皇帝参照古代宗庙礼法中的“昭穆相间”准则,创立了清朝皇陵的“隔代同葬”制度。


先介绍一下“昭穆相间”制度。


《周礼》有言:“辨庙祧之昭穆。”郑玄注曰:“自始祖之后,父为昭,子为穆。”所谓“昭穆制度”,就是古代宗庙牌位的排列顺序,即: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二世为昭,三世为穆;四世为昭,五世为穆;六世为昭,七世为穆;二四六世为昭,三五七世为穆……以此类推。


也就是说,始祖在宗庙中居中,后世子孙则分别排在左右两列,左为昭,右为穆。始祖之子为昭,始祖之孙为穆;始祖孙之子又为昭,始祖孙之孙又为穆。如此一来,父子始终异列,祖孙则始终同列,是为“昭穆相间”。参见下图。

伪装的父慈子孝:为什么康雍乾祖孙三代都是“父子死后不相见”?

(昭穆相间示意图)


乾隆以《周礼》中的宗庙制度为蓝本,制定了清朝皇陵的“昭穆相间”准则,规定后世皇帝驾崩后,都跟随爷爷葬在一处。当然,要事先假定皇位传承一直都是父死子继。但与此同时,显然造成了实际上的“父子死后不相见”,毕竟清东陵与清西陵隔着几百公里呢。不过,乾隆管不了那么多,他就是要葬在清东陵,他就是要永世陪在康熙身边,弄出个“昭穆相间”,已经算是给雍正面子了,让他不至于孤零零一人躺在清西陵。


为了贯彻自己制定的皇陵“昭穆相间”制度,乾隆活着的时候就为继任皇帝嘉庆在清西陵里选好了陵址,生怕儿子太孝顺,以后也随他葬到了清东陵,从而让雍正面子上太难看。

伪装的父慈子孝:为什么康雍乾祖孙三代都是“父子死后不相见”?

(清朝皇帝顺序列表)


如今,清东陵中的五座皇帝陵寝分别是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清西陵中的四座皇帝陵寝分别是雍正帝的泰陵、嘉庆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和光绪帝的崇陵,外加一个末代皇帝溥仪墓。可见,乾隆之后的皇帝并未完全遵循所谓的“昭穆制度”,比如乾隆帝最爱的孙子道光帝就没有随他葬在清东陵,而是葬在了清西陵。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