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福山縣城只有三個門,南門名叫“平定門”

在煙臺市的福山區,有很多地名帶有“關”字,比如東關、西關、南關等等,追溯這些名字的歷史,都與歷史上的福山縣城有關。

看過歷史劇的朋友,對古代的城應該都有概念,通常都是四方的城牆圍城一圈,旁邊再繞上一圈護城河。在城牆上,會留出適當數量的城門以供進出。城門的數量主要與城池的規模有關,像明清時期,北京內城就有九座城門,所謂九門提督也因此而來,南京的城門數量也相當多。在縣城一級,通常以東西南北四個城門比較常見,當然也有例外,比如歷史上的福山縣城,就只有三個城門。

根據史料記載,福山於金代建縣後就逐漸形成相對簡單的城垣,但真正意義上的城池,是在明代初期才建成的。清代的《福山縣誌》記載,明永樂九年,千戶周玘加以磚石,並建城樓。

歷史上的福山縣城只有三個門,南門名叫“平定門”

不知為何,當時的福山縣城雖然也是四方形結構,但只留出三座城門,分別是東門、西門和南門,北面則沒有門,這種格局也一直延續到清末民初。從如今福山的地名中,多少也能看出一些痕跡,比如福山有東關、西關和南關,卻沒有北關。上述地名都是在相應的城門之外而得名。福山沒有北門,因此沒有北關,取而代之的是東北關和西北關,在北側城牆外的兩角上。

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已經看不到福山縣城在歷史上的模樣,只能從部分老照片中窺得一斑。其中,在三座城門當中,就有一張南門的老照片。

歷史上的福山縣城只有三個門,南門名叫“平定門”

根據老福山縣誌的記載,福山南門名叫“平定門”,東門叫“鎮靜門”,西門叫“義勇門”,從福山縣城門的修建年代推斷,這些名字的由來,應該與明初膠東沿海抗倭有關,蘊含著希望海疆平定安寧的意思。

歷史上的福山縣城只有三個門,南門名叫“平定門”

(蓬萊市區的登州府上水門遺址)

根據登州府志的說法,福山城高三丈、厚一丈,也就是高度在10米左右,厚度在3米左右。這一數據,在當時登州府轄內,已經算是比較高的城牆了,對比之下,黃縣縣城高度為二丈四尺,棲霞縣城高度為一丈八尺,登州府城蓬萊的城牆高度也不過三丈五尺。不過不知道是否是角度的問題,從這張圖片上看,似乎感覺並不算太高。

歷史上的福山縣城只有三個門,南門名叫“平定門”

(從夾河對岸遠眺福山城區)

關於南門的具體位置,暫時沒有見到詳細的記載,從現在的地圖上來看,大致在福山的城裡街和南苑街之間。在明清時期,過了這裡就算出城了,而如今,向南繼續走,一直到港城西大街,都算是比較繁華的地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