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十族”,朱棣的残忍

“诛九族”的罪名是古代族诛连坐的刑罚。什么是九族呢?就是从当事人起,往上数四代而至高祖,往下数四代而至玄孙这八代人,再加上自己这一代,正好是九族。


所谓“诛九族”,就是将这九代人杀得干干净净,一个不留。按常理说,诛九族是将当事人和其亲属杀光,直到杀无可杀,已经算是刑法之极。但是明成祖朱棣却发明了“诛十族”。


“诛十族”,朱棣的残忍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他并非马皇后所生的嫡子,但在诸子中,要数他的样貌秉性最像乃父,所以最得朱元璋的喜爱。可惜,因为投错了胎——或说投晚了胎——他没能得到太子的位子。这位子由他的长兄朱标坐了。


朱标为人温厚恭谨,对兄弟也友爱照顾,被朱元璋视为守成之君的不二人选。所以朱棣虽然略有不服,但也没什么机会,于是安安心心地做自己的藩王,戍守北京城去了。后来朱标因病身死,英年早逝,只留下了一个儿子朱允炆。


说实话,朱元璋不是没有考虑过在诸子中再选一个继承人,也不是没有考虑过让朱棣继承大统。只因,朱允炆与父亲朱标实在太像,他们一样温厚,一样仁爱。最重要的是,朱允炆长期生活在祖父朱元璋的身边,对他十分孝敬。


朱元璋老了,他实在是需要有个孙子在身边承欢膝下,到后来简直离不开朱允炆,最后自然而然地将大位传给了他,也就是历史上的建文帝。


朱允炆年幼,政治上并不成熟,才干也不如叔叔朱棣,可是他是名正言顺的九五之尊,可以号令天下;而朱棣不过是偏居一隅的北国藩王,所以他虽然看不上这个侄子,对他不服气,倒也没有妄兴篡逆的念头。


他后来造反,实际上是被“逼上梁山”,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朱允炆身边的齐泰、黄子澄等人不断地强调,如今藩王遍天下,正如汉初的时候,有着重演“封建”、裂土分疆的危险。于是大力撺掇朱允炆削藩。朱允炆采用其计,被削掉爵位、获罪入狱的藩王一个接一个,这让北边的朱棣胆战心惊。不得已,朱棣只得起兵造反。


刚开始,以一隅敌全国的朱棣屡战屡败,因为他手上的筹码实在太少了。不过因为建文帝不懂武略,军队的指挥调度屡屡出现重大失误,这才给了朱棣机会,让他打入南京。而丢了天下的建文帝则下落不明。


“诛十族”,朱棣的残忍


当了皇帝,朱棣开始对原先反对他的人进行大清洗。如齐泰、黄子澄等人都采取诛族刑罚,而抵抗最久、屡屡将朱棣打败的铁铉则被割下耳鼻、毁坏肢体,又将他的尸身投入油锅,惨不堪言。齐泰等人的妻女也被朱棣贬为官妓,供士卒随意凌辱。但是,齐、黄等人的遭遇,与一代名士方孝孺比起来,已经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原来,方孝孺才名响遍天下,朱棣也十分爱惜,不忍杀害。而方孝孺的正直名声也可以给自己的新政权加分,于是百般拉拢。可是,方孝孺对这些都不为所动。


朱棣对他说:“我本无心于皇位,现在打入京城,不过是效法周公辅佐成王而已。”方孝孺抬头瞪视:“成王在哪里?”这成王自然是指建文帝。朱棣做无奈状说:“他已经不见了。”方孝孺仍不肯罢休,接着问:“为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说:“他并无后。”方孝孺上前一步,大喝道:“那成王的弟弟呢?”朱棣的耐性终于消失殆尽,冷言道:“这是朕的家事,不劳你来多心!”于是叫他起草登位诏书。


没想到方孝孺只是写了“燕王篡位”四个大字。朱棣问:“你不怕我杀了你?”方孝孺说:“你杀了我,我也不会与你同流合污。”朱棣冷笑道:“哪有那么容易,我要诛你九族,让你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个惨死身前!”方孝孺怒喝:“你便诛了我十族又怎样?”


这句话引了一个大灾难,心狠手辣的朱棣果然诛了他的十族。这第十族哪里来呢?原来就是方孝孺过往的好友。在朱棣称帝的第八天,他特意在南京的聚宝门设刑台,诛杀方孝孺的十族。


方孝孺身为一代国士,对自己的死根本不放在心上,但眼睁睁看着亲友在自己面前被人诛杀,心里之痛实在难以述说。但他依旧没有屈服于朱棣的淫威,只是等着自己死亡那一刻的来临。对他来说,那就是解脱。


方孝孺家中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哥哥方孝闻早年便已病逝,而弟弟方孝友却被押赴刑场。不过,方孝友并不怪罪哥哥,反而在死前不断地安慰、开释他。这次大屠杀一共持续了七天,死者多达800余人。最后一个死的自然是方孝孺,他大骂不止,嘴巴被割裂至耳,又给割下舌头,处以凌迟。


“诛十族”,朱棣的残忍


人之所以为人,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有所坚持,为自己的信念努力奋斗,不屈不挠。方孝孺忠于建文帝,也许只是对帝王的愚忠,但他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就是他的一寸诚之所在。方孝孺虽只是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但他内心的力量不知比那些贪生怕死、卖主求荣的壮汉要强大多少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