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的榻上策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早。为什么感觉没有隆中对出名?

此生不悔入中华


“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这是后人对诸葛亮隆中对的高度赞誉。

另外,“隆中对”还有许多大同小异的姊妹篇,像鲁肃的榻上策以及下面这一段论述:今汉祚日微,曹操弥侨。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已观刘表,虑既

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

是不是也像极了隆中对?

说这话的人却是一个纠纠武夫,他就是孙权手下的大将——甘宁。

一员武将尚能有此见解,身为重臣的鲁肃、以及大名鼎鼎的诸葛亮拥有自己的想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杏林帅哥


公元200年,孙策被人刺杀,孙权成为了江东最大统治者,随后周瑜把鲁肃推荐给了孙权。

孙权与鲁肃畅谈了一番,随后孙权发现鲁肃是一位饱学之士,并且鲁肃还给孙权分析了当时乱世局势,这就是东吴版的《隆中对》,鲁肃提出的三分天下的战略要比诸葛亮的早7年。

当时的江东也被分成了几派,东吴朝野并不是同心同力,孙策死后,张昭等孙策的旧部自成一派,他们认为只要江东在乱世之中能够自保就可以了,无需征战四方,图成霸业。

鲁肃与周瑜则是另一派系,他们认为以江东为根据地,夺取荆州,进取西川,再北征曹魏,然后就可成就帝王霸业。

后来孙权采纳了鲁肃的意见,并重要了鲁肃,还有孙权也是看中了鲁肃的军事才华。

公元208年,在鲁肃的建议下,孙权同刘备形成了联盟并在赤壁大败曹军。

但在赤壁之战结束后,孙刘联盟却因为荆州的归属权差点破裂,后来在鲁肃的建议下孙权同意将荆州分成两家而治,荆州被孙刘两家平分了。

鲁肃为了孙刘联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不料周瑜却突然病逝了,于是东吴的重任就压在了鲁肃的身上。

在整个孙刘联盟的合作中,鲁肃和诸葛亮维护联盟形成的关键人物,也是两家最理智、最聪慧的代表人物。

公元217年,鲁肃逝世,当时他年仅46岁。随着鲁肃的离开,孙刘联盟开始破裂,东吴趁关羽攻打曹操之时,将荆州收为己有,关羽在孙权的命令下被斩杀。孙刘联盟彻底破裂。

回顾三国历史,鲁肃在江东的霸业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甚至可以和周瑜相比,周瑜在赤壁中大败曹操保住了江东的根据,而鲁肃则是孙刘联盟的发起人,促成了孙刘合击抗曹的成功局面,长期维护了东吴在三国中成为一方霸主的局势。

鲁肃的离开是东吴最大的遗憾,可以这样说,江东可以没有周瑜但是一定不能没有鲁肃,因为鲁肃才是真正可以辅佐孙权成就帝王霸业的人。


公元前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形成了军阀割据局面,你争我夺,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势下,各方势力的智谋之士,都为自己服务的一方,出谋划策,推演各自的发展规划思路。像荀彧为曹操的“两步走”谋划,鲁肃为孙权“二分天下”的榻上策,周瑜的一统论和诸葛亮为刘备“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等等。要说最为著名的莫过于诸葛亮的隆中对和鲁肃的榻上策了。

鲁肃的榻上策是在与孙权分析天下形势时提出的,当时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将接近尾声。主要内容是汉朝已不可复兴,曹操正兴不可与争,只能联合他人徐图,但曹操这时在北方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们可趁机灭黄祖并刘表,跨长江与曹操抗衡,然后并天下成大业。这个规划听起来确也很完美,但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为何诸葛亮的隆中对比鲁肃的榻上策更出名呢?其一实施的难易程度不同。鲁肃提出榻上策是在200年,当时孙吴占江东已历三世,虽内部仍有叛乱,但已基本稳定,人心安附,可以说已是兵精粮足,实行起榻上策来还是很有实力的。而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在207年提出的,当时曹操已一统北方,东吴更加稳定,刘备呢?却还是在荆州刘表帐下的寄居客,处在新野弹丸之地,兵仅有两三千,将仅关张赵。可以说以之打天下真的前途渺茫。诸葛亮能在这种颓废的形势下,洞察先机,提出隆中对策,可以说诸葛亮也真的很有自信心很有预见力了。其二实施的结果不同。鲁肃的榻上策虽使孙吴灭黄祖,占荆州,但最终结果并没达到他预测的二分天下了。相反后来天下的走势,正是按诸葛亮隆中对的分析而发展,这就是说,诸葛亮的三分天下真的实现了,诸葛亮的隆中对更具可行性和真实性。其三两者的完美程度不同。鲁肃的榻上策只是着重对孙吴以后发展方向的分析,显得笼统不具体,操作性不强。而诸葛亮的隆中对则是一篇很完整的战略规划,分析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诸方面,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当然,榻上策和隆中对比起来还应有其他方面的差别,这里就不再一一苦思冥想了。榻上策、隆中对,都是智略高士对后世的规划设想,只是天下形势的发展,最终是按隆中对的预测进行的,吸精采华,后人自然更晴睐于隆中对了。


sunjin72976689


三国的精彩,九成在于谋略。魏蜀吴三国形成过程中,都有谋士替自己的主公提出过一统天下的战略计划。

曹操方面是荀彧,刘备方面是诸葛亮,孙权方面是鲁肃和周瑜等。他们洞观天下局势,各抒己见,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一、荀彧的“两步走”



首先,今以破李封、薛兰,若分兵东击陈宫,宫必不敢西顾,以其间勒兵收熟麦,约食畜谷,一举而布可破也。破布,然后南结扬州,共讨袁术,以临淮、泗。(《三国志 荀彧传》)

其次,原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后修复旧京,南临荆州,责贡之不入,则天下咸治公意,人人自安。天下大定,乃以古制此社稷长久之利也。(《三国志 荀彧传》)

荀彧的战略规划的第一步是先东破徐州吕布,再联合孙策,共讨淮南袁术。第一步实现后,南阳张绣投降曹操,荀彧又为曹操规划了第二步:北定河北,南临荆州刘表。

这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规划,但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冬,曹操兵败赤壁而搁浅。

二、鲁肃的“榻上策”



孙权继承孙策不久,建安五年(200年)冬,鲁肃榻上建言孙权。

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三国志 鲁肃传》)

鲁肃的意思是说,汉室已经败落,曹操强大,短时间内不可灭除。我们的战略就是占据江东,和曹操划江而治。

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三国志 鲁肃传》)

鲁肃又接着分析,东吴虽不够强大,但曹操忙于北方,无暇顾及江东。我们就可以乘机剪灭黄祖,讨伐刘表,将整个长江据为己有,天下何愁!

鲁肃的“榻上策”很具体,其中心内容是消灭黄祖,打败刘表。而东吴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夏,就成功的斩杀了黄祖。同时也是在这一年,刘表病死。

紧接着,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击败曹仁获得荆州。可以说,鲁肃的“榻上策”战略规划基本实现。

三、诸葛亮的“隆中对”



当时刘备依附刘表,建安十二年(207年),他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三分天下之策。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休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的战略规划,较为明显,那就是荆州为家——西川建业——再图天下,为刘备指明了方向,很有可行性。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从曹操手里夺取汉中,诸葛亮的隆中对基本实现。

五、周瑜的“一统论”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又为孙权提出统一天下的战略规划。

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三国志 周瑜传》)

周瑜的战略规划是对鲁肃的“榻上策”的补充和延伸。

我们再细细捋捋:他是先取巴蜀刘璋,再吞并汉中张鲁,然后与关西马超联盟,以襄阳为翘板,对抗曹操,图取北方。它就是鲁肃的“榻上策”的后续。

那么,为什么说诸葛亮的“隆中对”远比鲁肃的“榻上策”有名呢。

就孙吴的兵力与所据有的地盘而言,鲁肃周瑜等人战略有可取之势。孟子在议论取天下的时候说:“虽有智慧,不如取势。”

三顾茅庐时期的刘备,兵只有数千,势力远不同于孙权、曹操。刘备那时屡次被人从存身之处赶跑,北方已经没有可立锥之地。

虽南投刘表,但处境尴尬。刘表虽“以上宾礼待之”,但是“疑其心,阴御之”。在外人眼里,是“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在这种寄人篱下,兵数千的情形下,诸葛亮替刘备谋划,确实很难。这不仅需要诸葛亮明白天下大势,广收信息,还需要远见卓识,更有胆识。除此之外,诸葛亮还要深谙刘备的素质和优缺点。

从隆中对的全篇来看,诸葛亮对人、对时、对地的分析是正确的。三国局势的发展,基本符合诸葛亮的预测。

而鲁肃的“榻上策”,只是具体一点,但远不如诸葛亮的“隆中对”步骤清晰,可操作性强,措施得当,内容丰富,包括了政治、军事、外交、民族政策等多方面。

小结:荀彧的“两步走”,鲁肃的“榻上策”,周瑜的“一统论”,他们都是在他们的主公有一定势力的前提下提出的战略规划,并且内容大多偏于争伐。

而诸葛亮的“隆中对”,是诸葛亮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情况下做出的决策。这一决策有太多的人性化,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所以要出名的多。


闲将西话


鲁肃也算是三国有名谋略家,当遇到孙权时就向其谋划布局,一统天下的策略。见识不可说不高,在曹操下江南时,促成孙刘联盟中,其功劳不小。总之,鲁肃是一位有远見卓识,有大局观的人。为什么他没有诸葛亮的隆中对出名呢?一是三国演义的作者,扬刘抑曹孙的缘故,二是鲁肃在治理国家,军事策略方面,还是稍逊诸葛亮一筹,所以鲁肃的榻上策比隆中对早,而没有隆中对有名的原因。


汉阙故人


相信大家对于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都是十分的熟悉的,毕竟对于《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的桥段都是很了解的,而唐国强在电视剧当中更是对“隆中对”进行了一番诠释,也正是这样大家对于“隆中对”十分的熟悉,那么大家对于更早由鲁肃所提出的“榻上策”却是并不怎么了解呢?

首先,看一下“隆中对”和“榻上策”分别都说了什么

《隆中对》中刘备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孤不度徳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首要申明了他想剪除奸臣,恢复汉室正常政治生态的态度。诸葛亮在此基础上为刘备筹划为:占据刘表的荆州(湖北湖南以至于岭南两广地区)和刘璋的益州(四川陕南及云贵地区),对外与孙权联合,对内发展经济搞建设促民生,在曹魏政权有重大失误或天灾人祸上下失和的情况下,由荆州和汉中两个方向出兵,霸业可成,汉室可兴!而之后的发展也是实现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而鲁肃的榻上对则等而下之。孙权与鲁肃合榻对饮,孙权问道:"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孙权的意思是汉朝衰败,四方军阀割据,我想效法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晋文公,尊崇皇帝,霸服天下,该怎么办?鲁肃直截了当地告诉他:汉朝已经救不回来了,不要去效仿齐桓晋文了,您可以占据荆州,凭借长江天险保守江东,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这是汉高祖创立汉朝一样的功业啊!后来经过赤壁之战,孙权与刘备瓜分荆州,最后也确如鲁肃所说,当了皇帝。

其次,为什么“隆中对”比“榻上策”更为人们熟知

这里首先要说的是格局,当时的刘备是依附于刘表的,只有几千兵马几十个将领,而孙权则不同,这时的孙吴历经了孙坚、孙策两代,尤其是在孙策的带领下,江东已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虽然是与当地士族存在了一些矛盾,但也是兵多将广了。

而诸葛亮提出“隆中对”,正是在刘备这样一个较为尴尬的处境之下,而鲁肃的“榻上策”则是建立在不会对孙吴造成伤害的情况下谋求政治利益的最大化,就这样的对比,就像是白手起家和在有经济基础的情况下做生意是一样的道理了,当然两个战略都是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谋求发展,虽然隆中对的战略格局比塌上对的大,但也不能断定诸葛亮的战略眼光比鲁肃的战略眼光高。

当然现有资源的战略策略,在执行的难度上也是有所不同的,毕竟刘备兵少将寡又没有地盘,而孙权则是坐拥江东,在当时的环境下,东吴的方针策略是徐徐图之,尽可能的将自己的优势扩大,自保的同时可以争夺天下,所以塌上对比隆中对就少了很多招兵买马、争夺势力范围的策略,因此从执行难度上看,都认为隆中对比塌上对要难,其实难就难在刘备要从头开始积蓄势力,而东吴已在孙坚、孙策两代时完成了资源的原始积累,隆中对的政策还要走积累原始资本的路。

最后就是实现层度不同;鲁肃提出的《榻上策》战略,没有能够实现二分局面,天下出现了三分局面。而三国历史是按照《隆中对》趋势走的,《隆中对》的战略让刘备从落魄到三分天下称帝,基本上实现了《隆中对》战略,只是刘备在等待《隆中对》天下有变这个条件时,北方未变,己方先变,造成《隆中对》战略被破坏,以至于《隆中对》只停留在三分天下的局面。所以在后世看来《隆中对》在当时对于刘备来说是非常正确的,成就了《隆中对》千古战略名篇,是中国战略篇代表作。

综上所述,就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与鲁肃的“榻上策”相对比的话,在执行难度上、格局上还是在完成度上,“隆中对”都是占据了优势的,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隆中对”的评价是比较高的,而再加上演义的描绘更是使得大家所熟知。


释心001


相对于鲁肃的《榻上策》,诸葛亮的《隆中对》更加有魄力。在鲁肃和孙权提出榻上策的时候,孙权已经是一方诸侯,继承了孙坚、孙策的基业。与此相对应的是,当时的刘备,则寄居在刘表之下,只有一个小小的新野,随时可能被曹操的大军消灭。在几乎一无所有的基础上,20多岁的诸葛亮就敢提出三分天下的目标,这是何等的豪迈,何等的意气风发。而最终历史的走向,果然和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预料的一样,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当然,就鲁肃的《榻上策》,其之所以比《隆中对》稍逊一筹,很可能是因为当时处在公元200年,也即依然是诸侯并立的时期,天下大势显然不如《隆中对》提出时更加清晰。


维C牛奶咖啡糖


三国演义本身就是以刘备的蜀汉为主开展的,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一直认为蜀汉是正统,对刘备的各种仁义之举都大书特书,极度褒奖。对曹操则极度诋毁,至于孙权也是配角,因此对于鲁肃的榻上策也是略微带过。在后世的宣传上也是刘备比较出名,如“桃园三结义”、“三请诸葛亮”等。因此我们对刘备的事都比较熟悉,其他两个人则要逊色的多。


蚂蚁历史观


第一,诸葛亮后世被捧的很高。因为当时文人的需要,后世文人想要被君王见用,隋唐之前被氏族门阀阻挡,隋唐之后更是要十年寒窗。所以他们也想要像诸葛亮那样,君王亲自来请。再有,也是后世君王的需要。他们想要这样一位能人志士帮他安邦定国。更想要一个这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能托付身后事。所以,诸葛亮的事迹就会被放大来看。而鲁肃第一个说,大汉不可扶,这在历代的封建社会时期,可是乱臣贼子。

第二,诸葛亮的隆中对后期算是实现了。算是实现了,因为毕竟是三分天下实现了。而鲁肃的先三分后划江而治没有实现。也就是说,诸葛亮是先三分后一统。实现了一半。而鲁肃先与刘表曹操三分而后划江而治。没能实现。

第三,三国时期,沮授给袁绍,毛介给曹操,都提过战略性的意见,而且后世看,都是长远且正确的。之所以没有隆中对那么出名,也是因为以上两点原因。后世文人君王不需要的榜样,没有完全实现。


香漫天下


壹零壹肆来回答。

提起诸葛亮的《隆中对》,知道的人很多,提起鲁肃的榻上策知道的人很少。因何如此?我认为是受《三国演义》影响所致!

提起鲁肃,很多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觉得鲁肃是一个忠厚老实到迂腐无用的人。其实不然。历史上的鲁肃豪爽侠义,深得人心。

《三国志·鲁肃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说他“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

本传则说他“性好施与”

鲁肃家大约是比较富有的,鲁肃却不趁机发国难财,而是“大散财货”,接济穷人,资助英雄。周瑜当居巢县长的时候,曾经向鲁肃借军粮。当时鲁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石,鲁肃就随便指一囷送给周瑜。这就是著名的“指囷相赠”故事。从此周瑜和鲁肃成为好朋友。在周瑜的建议和推荐下,鲁肃投奔孙权,和张昭、周瑜一起,成为孙权最信任的人。

鲁肃也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人。鲁肃投奔孙权后,孙权马上就接见了他,而且和他有过一次合榻对饮的密谈。这次密谈,堪称“鲁肃版”的《隆中对》。

当时孙权问鲁肃:“如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

,孙某既然继承了父兄的余功,便也想建立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霸业。先生既然看得起孙某,不知有什么办法可以教我?”

鲁肃说:“将军怕是当不成齐桓公、晋文公了。想当年,高皇帝也想尊奉义帝成就霸业的,但是不行,因为有项羽为害。今天的曹操,就是当年的项羽。有曹操在,将军怎么成得了齐桓、晋文?”

但这决不等于没事可做。做不成齐桓、晋文,做什么呢?做皇帝呀!于是,接下来鲁肃说了两句极其重要的话:“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所以,为将军计,只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那么,天下会不会有“衅”呢?会有,因为“北方诚多务也”。多务就是多事,多事就破绽百出。等到北方处于多事之秋时,我们就向西进军,灭黄祖,伐刘表,将整个长江流域都据为己有。那时,将军就可以“建号帝王以图天下”了。

这就是鲁肃的榻上策,由此也可看出鲁肃并非忠厚老实到迂腐无用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