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耳日系列科普之八】什麼是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積液和傳導性聽力下降為主要特徵的中耳非化膿性炎症性疾病,積液可為漿液性、粘液性或兩者的混合液。積液粘稠呈膠凍狀者稱為膠耳。主要症狀是聽力下降和耳悶耳痛,兒童發病率高於成人。本病同義詞甚多,如:滲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非化膿性中耳炎、中耳積液、膠耳等。


【愛耳日系列科普之八】什麼是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

一般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不明,基本上是咽鼓管功能不良,咽鼓管阻塞是造成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原因。感染和變態反應可能參與分泌性中耳炎的發生、發展。

分泌性中耳炎的分類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常見於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後起病,病程在3個月內的分泌性中耳炎。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病程達3個月以上者。多因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未得到及時與恰當的治療,或由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反覆發作、遷延轉化而來。其中中耳分泌物粘稠呈膠凍樣者,稱為膠耳。

診斷與鑑別診斷: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結合聽力學檢查結果,不難診斷。必要時在無菌操作下行診斷性鼓膜穿刺確診。

應與下列疾病鑑別:鼻咽腫瘤、腦脊液漏、突發性聾以及其它以傳導性聽力損失為表現的疾病。其中鼻咽癌為重點鑑別或排除的疾病。

本病治療原則為:清除中耳積液,改善中耳通氣引流和病因治療。

包括:① 全身使用抗生素、皮質類固醇激素、粘液稀化劑(如吉諾通)以及使用促進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質合成與分泌的藥物(如沐舒坦);② 鼻腔局部應用減充血劑和皮質類固醇鼻噴劑;③ 咽鼓管吹張,可選用捏鼻鼓氣法、波氏球法或導管法。

① 鼓膜穿刺術

② 鼓膜切開術 適用於鼓室積液粘稠,經鼓膜穿刺不易抽出;或雖經反覆鼓膜穿刺,積液抽出後又迅速積聚者。

③ 鼓膜置管術 適用於反覆發作或病情遷延,經鼓膜切開治療無效的患者;中耳積液粘稠或為膠耳者;繼發於頭頸部放療後的中耳積液,估計咽鼓管功能短期內難以恢復正常者。

針對中耳鄰近組織或器官的原發性疾病,採取相應的藥物和手術治療,後者如:腺樣體切除術、扁桃體切除術、鼻中隔矯正術、鼻息肉切除術等。

加強鍛鍊,提高身體免疫力可以預防分泌性中耳炎,擤鼻涕時勿雙手同時捏緊前鼻孔用力擤鼻涕;洗澡或者游泳的時候若有水進耳,應及時清理乾淨,保持耳道乾燥;嬰幼兒餵奶時應注意不要頭部太低;鼓膜置管期間應避免耳道進水,以防引發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愛耳日系列科普之八】什麼是分泌性中耳炎?

何貴華醫生畢業於廣東醫科大學,副主任醫師,在三甲醫院從事耳鼻咽喉工作20年,熟練掌握對耳鼻咽喉科各種常見病及多發病的診治,尤其擅長對中耳炎、聽力下降、耳鳴及眩暈的診斷及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