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人可以稱為“老北京”?

金輝4014622457855


怎樣才算真正的老北京人?大家定義不同,像我們家老爺子出生在北京,長在北京,可謂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但是爺爺奶奶都是建國初期從河北遷來的,像他們這樣的老輩人應該算是“新中國的老北京”,再往前清追溯咱們也找不著啦,太遠了!

有人這麼定義:真正的北京人是三輩以上住在老北京四九城裡、皇城根腳底下的老住家兒,才能算是老北京,怎麼著也得打民國末年就住在北京城的才能算吧。

北京人總帶著一種“豪氣”,他們不精於算計,大大咧咧,沒那麼強的功利性——這使他們不太適合做生意。北京女生和人談戀愛時很少每次都讓對方買單(當然也有例外),但如果你無緣無故每次都讓她買單估計你們也長不了。圖為在西城區語委辦進行的“選秀”。93名“老北京”趕來參加地方方言發言人面試。

老北京人愛好聊閒天。這一點可能和當年旗人整天無所事事泡茶館的遺風有關,這個算不上是缺點吧?人還不能有點愛好麼?就好像四川人好吃辣一樣。再說,他們挖苦人的本領確實一絕,即便你被挖苦得心中忿恨不已,也忍俊不禁。

地域的差異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沒必要這麼“涇渭分明”,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人口流動性比較大,各民族、地域融合成了主流,這是進步開放的表現。


哈醫生小課堂


我應該算是“老北京”了,生在北京,長在北京,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生人,在老“天橋兒”看過戲法兒,看過撂跤,崇元觀茶館兒跟著大人喝茶聽曲藝,長安戲院、吉祥劇場、廣和劇場跟著大人聽戲,年年春節逛“廠甸”,前門大街坐過老式有軌電車,從小跟著大人就著小肚兒、蒜腸兒喝二鍋頭,二十來歲就已經竄遍了四九城,滿嘴的片湯話,會兩句單絃牌子曲,也能哼幾句京戲或是評戲,我琢磨著,老不老不說,北京人是沒跑了。


碧伶居士


老北京是民間俗稱。它的提法出現,源於上世紀清末民初。

從時間上來說,老北京主要指京師之後、北京之前北平的這一段。或者說是新中國成立之前,都可稱為老北京。

從區域上來說,老北京有皇城、內城、外城之分。通常,老北京多指皇城和內城部分,即四九城,如今二環以裡的範圍。

從變化上來說,建國後的北京變化是最大的。北平之前,雖經朝代不斷更迭,但區域、文化、習俗等根本性變化不大。

由此,老北京人主要指1949年10月1日前,在四九城內長期居住、工作、生活的人。

其實,當今討論這個話題,對常人來說,沒有太多的現實意義。往高處說,瞭解北京的過去,傳承優秀文化。往實處看,無非是增加點閱後的談資。往壞處講,讓北京人盲目的優越感更加膨脹。

的確,老北京人有過去北京生活的經歷,身在多朝帝都的四九城中,耳聞目堵的歷史性人物多,事件多,趣聞多。是北京某個歷史階段的見證者。他們熱情,豪爽,大度,義氣,包容,詼諧,新潮。有政治眼光和社會見識。但同樣也有明顯的缺點:紈絝之氣太重,優越感太盛,虛榮心太強,進取精神太差,看人下碟太多,牛皮吹得太響,靠譜的事太少。

如今,北京早已不是過去狹義的北京,北京人更不是過去提籠駕鳥的京油子。各地各類優秀人才的彙集融入,給北京帶來了一股股時代的新風,讓古老的帝都充滿了發展的活力,顯得更加開放文明,更加繁榮昌盛。北京當之無愧是全國人民的首都。


老漢心語


先了解老北京城才能定義什麼是老北京人。把“北京”範圍簡單界定為“二環內”,是極其愚昧無知的想法。看看北京城的歷史沿革就明白了。民國到新中國建國初一段時間,北京周邊(所謂的郊區)被劃出,後又劃歸。但並不能抹殺掉北京大面積周邊郊區隸屬老北京的歷史。北京作為“城”的歷史要追溯到房山琉璃河的“燕都”開始……所以,不要用滿清歷史狹隘的掩蓋3000年的北京城歷史……

即使從北京作為都城算起,也要追溯到“元大都”時期,距今700多年。所以,簡單的把“二環”和清王朝與民國那簡短而坎坷的時間地理邊界作為“北京城”的界定,是無知者對於“北京”歷史的侮辱……又談何北京城,談何北京人?!!!

很容易步入的2個誤區。一個是將滿清城作為“北京城”;另一個便是將民國初到新中國成立初地理邊界的變更作為“北京城”地理邊界……這兩個誤區都狹隘的理解了北京,也侮辱了“古城”“古都”北京的偉大歷史……

再談老北京人。“老”字用於區分“新”北京人。老北京人必然要幾代人土生土長在北京這塊土地……而新北京人大多為建國初期至今因為工作學習原因遷至北京的五湖四海的仁人志士。所以,新北京人很多,老北京人真的很少。得看祖籍,至少3到4代以上祖籍“北京”。

亂就亂在很多新北京人動不動的無知狹隘的胡噴“二環裡才是北京”……“二環裡的才是老北京人”,胡說八道。試問,解放後很多滿人搬遷初內城,散落到北京周邊村落,他們就不是老北京人了?!!!……

北京城歷史不是滿清城歷史,老北京人歷史也不是建國初期搬遷到北京的新北京人歷史……

換句話說,您建國後搬遷至北京的,您這頂多一兩代出生在北京的,您真的跟“老北京人”不沾邊兒,您得看爺爺輩兒的祖籍,您這不瞭解歷史就別胡扯……


未沒有來


不說普通話,一口京腔以顯示以眾不同,開口閉口就是我們北京,好像北京是他們家的。

偶爾哼點跑調的京劇,大老爺們出門總抱個小寵物狗,卻不管它在哪拉屎拉尿。

自以為聰明,比別的地方人優越,但偶爾會做做在超市排隊搶購食鹽的事情,有的人搶購的量夠吃幾輩子的。

當年看到這幫人排隊搶購的時候,我真的想不通他們的優越感來自哪裡,可能他們不屑去看看我國的鹽橋,鹽路,還有一望無際的鹽湖……


孤旅Alone


原住居民(四合院,衚衕),有老房產(獨居或合居四合院,上衚衕的公共茅房,去衚衕口的壓水機挑水),接受並以北京文化為本源文化(北京本地話),具有一定的北京人格局(大局觀視角,市井庶民情懷),無論哪一屆哪怕是個外地人來管理著北京,也不會因管理中存有瑕疵而唱衰北京,關心國家大小事,熱心幫助外來人,不排外,以延襲舊傳統文化(提籠架鳥等)而自娛自樂等等等等,太多了


拾五


怎樣才算真正的老北京人?大家定義不同,像我們家老爺子出生在北京,長在北京,可謂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但是爺爺奶奶都是建國初期從河北遷來的,像他們這樣的老輩人應該算是“新中國的老北京”,再往前清追溯咱們也找不著啦,太遠了!

有人這麼定義:真正的北京人是三輩以上住在老北京四九城裡、皇城根腳底下的老住家兒,才能算是老北京,怎麼著也得打民國末年就住在北京城的才能算吧。

北京人總帶著一種“豪氣”,他們不精於算計,大大咧咧,沒那麼強的功利性——這使他們不太適合做生意。北京女生和人談戀愛時很少每次都讓對方買單(當然也有例外),但如果你無緣無故每次都讓她買單估計你們也長不了。圖為在西城區語委辦進行的“選秀”。93名“老北京”趕來參加地方方言發言人面試。

老北京人愛好聊閒天。這一點可能和當年旗人整天無所事事泡茶館的遺風有關,這個算不上是缺點吧?人還不能有點愛好麼?就好像四川人好吃辣一樣。再說,他們挖苦人的本領確實一絕,即便你被挖苦得心中忿恨不已,也忍俊不禁。

地域的差異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沒必要這麼“涇渭分明”,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人口流動性比較大,各民族、地域融合成了主流,這是進步開放的表現。

老北京是民間俗稱。它的提法出現,源於上世紀清末民初。

從時間上來說,老北京主要指京師之後、北京之前北平的這一段。或者說是新中國成立之前,都可稱為老北京。

從區域上來說,老北京有皇城、內城、外城之分。通常,老北京多指皇城和內城部分,即四九城,如今二環以裡的範圍。

從變化上來說,建國後的北京變化是最大的。北平之前,雖經朝代不斷更迭,但區域、文化、習俗等根本性變化不大。

由此,老北京人主要指1949年10月1日前,在四九城內長期居住、工作、生活的人。

其實,當今討論這個話題,對常人來說,沒有太多的現實意義。往高處說,瞭解北京的過去,傳承優秀文化。往實處看,無非是增加點閱後的談資。往壞處講,讓北京人盲目的優越感更加膨脹。

的確,老北京人有過去北京生活的經歷,身在多朝帝都的四九城中,耳聞目堵的歷史性人物多,事件多,趣聞多。是北京某個歷史階段的見證者。他們熱情,豪爽,大度,義氣,包容,詼諧,新潮。有政治眼光和社會見識。但同樣也有明顯的缺點:紈絝之氣太重,優越感太盛,虛榮心太強,進取精神太差,看人下碟太多,牛皮吹得太響,靠譜的事太少。

如今,北京早已不是過去狹義的北京,北京人更不是過去提籠駕鳥的京油子。各地各類優秀人才的彙集融入,給北京帶來了一股股時代的新風,讓古老的帝都充滿了發展的活力,顯得更加開放文明,更加繁榮昌盛。北京當之無愧是全國人民的首都。



福州坊巷


個人認為這裡所說的老北京絕對不是戶籍管理意義上的老北京,否則看一下戶口本不就行了?!

這裡所說的”老北京”在於其對北京政治、歷史和文化的瞭解和認知,並且還能將此在自己身上有所保持、傳承的那一種人。

北京的政治、歷史和文化當然是非常豐富多樣的。那麼瞭解哪朝哪代哪段的內容?當然要去看能代表北京或者說令北京揚名中外的那些事!政治、歷史和文化的內容真正北京出名的事應該是歷史上的皇都和新中國的首都,以及與這座都城相對應時期的歷史和文化,總之是一種城市的歷史和文化。

如果你同意以這樣的內涵來定義”老北京“,那麼,被稱為”老北京”的外沿則應該具備這兩個最基本的特徵,第一,在北京護城河範圍之內居住、生活過。第二,居住、生活三十年[約]或更多。因為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居住生活過的人,才有可能接觸和了解到北京的政治、歷史和文化。

一個世代生活在北京遠郊從事農耕的人算不算”老北京”?應該說一定是一個老北京,這樣的老北京在歷史上沒見過皇帝出行前的潑街,在當今也沒見過臨時交通管制,更沒見過威風凜凜的鐵騎護衛隊開道接送國際貴賓等等。所以,這個老北京是戶籍管理概念的老北京人,與我們現在討論的”老北京”在內容上是完全不同的。

有人這麼定義:真正的北京人是三輩以上住在老北京四九城裡、皇城根腳底下的老住家兒,才能算是老北京,怎麼著也得打民國末年就住在北京城的才能算吧。

北京人總帶著一種“豪氣”,他們不精於算計,大大咧咧,沒那麼強的功利性——這使他們不太適合做生意。北京女生和人談戀愛時很少每次都讓對方買單(當然也有例外),但如果你無緣無故每次都讓她買單估計你們也長不了。圖為在西城區語委辦進行的“選秀”。93名“老北京”趕來參加地方方言發言人面試。

老北京人愛好聊閒天。這一點可能和當年旗人整天無所事事泡茶館的遺風有關,這個算不上是缺點吧?人還不能有點愛好麼?就好像四川人好吃辣一樣。再說,他們挖苦人的本領確實一絕,即便你被挖苦得心中忿恨不已,也忍俊不禁。

地域的差異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沒必要這麼“涇渭分明”,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人口流動性比較大,各民族、地域融合成了主流,這是進步開放的表現。

老北京是民間俗稱。它的提法出現,源於上世紀清末民初。

從時間上來說,老北京主要指京師之後、北京之前北平的這一段。或者說是新中國成立之前,都可稱為老北京。

從區域上來說,老北京有皇城、內城、外城之分。通常,老北京多指皇城和內城部分,即四九城,如今二環以裡的範圍。

從變化上來說,建國後的北京變化是最大的。北平之前,雖經朝代不斷更迭,但區域、文化、習俗等根本性變化不大。

由此,老北京人主要指1949年10月1日前,在四九城內長期居住、工作、生活的人。

其實,當今討論這個話題,對常人來說,沒有太多的現實意義。往高處說,瞭解北京的過去,傳承優秀文化。往實處看,無非是增加點閱後的談資。往壞處講,讓北京人盲目的優越感更加膨脹。

的確,老北京人有過去北京生活的經歷,身在多朝帝都的四九城中,耳聞目堵的歷史性人物多,事件多,趣聞多。是北京某個歷史階段的見證者。他們熱情,豪爽,大度,義氣,包容,詼諧,新潮。有政治眼光和社會見識。但同樣也有明顯的缺點:紈絝之氣太重,優越感太盛,虛榮心太強,進取精神太差,看人下碟太多,牛皮吹得太響,靠譜的事太少。

如今,北京早已不是過去狹義的北京,北京人更不是過去提籠駕鳥的京油子。各地各類優秀人才的彙集融入,給北京帶來了一股股時代的新風,讓古老的帝都充滿了發展的活力,顯得更加開放文明,更加繁榮昌盛。北京當之無愧是全國人民的首都。



寂靜俠


現在沒有老北京人一說,老北京人指的是清朝時期的北京人,那時的京味文化非常足,交通不便,北京相對封閉,所以有了老北京人一說。

先說北京,北京最開始是金國中都,後來蒙元把金都給屠城了,建了元大都,明朝把元朝打跑了,元大都一片廢墟。明朱棣建都北京,由於元大都已經廢了,所以朱棣在元大都的南邊也就是現在的故宮位置建了北京,但由於沒有人口,於是強制調了一批江浙一帶的富戶進入北京當北京人。後來清朝取得政權,把北京的百姓趕到了南城,北城成為了八旗子弟和蒙古回族滿族的王爺住的地方。最後1900年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姦淫捋掠一年之久,殺人放火,基本上北京就沒有北京人了。

所以說老北京人指的是民國之前的北京人。據說死了幾十萬呢,逃難搬回來住的,能活下來的屬於極少數了。民國時期大量的外地人進北京居住,因為民國時期北平一直沒怎麼打仗。由於相對和平,外地移民數量巨多,北京人口也就在1945年時達到了200多萬。後來毛主席進京又帶來100多萬軍公教,北京人口達到400多萬,1952年到1958年河北省九縣一市併入北京,北京多了300多萬河北人,總人口達到770萬,計劃生育40多年,北京戶籍人口從700多萬達到了現在的1300萬,大多都是外地移民。

北京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有個說法,叫做三代都在北京,算北京人。還真沒聽說過在北京多少代就算老北京人。老北京人不是年齡,不是時代長遠,指的是明清時代的本地居民,京腔京味北京文化的北京人。結果由於北京外地人越來越多,很多外地人以為在京資歷老就可以自稱老北京了,於是以訛傳訛,都開始“您是老北京,姆們也是老北京”。哈哈哈,喝口豆汁吸個鼻咽就算老北京?都是吹!就像郊區人自稱北京土著一樣,笑死,併入北京才60多年,還北京土著?還老北京人?

我想有知識知道北京歷史的人,不會無知到講自己是老北京人。有幾個北京人沒和外地人通婚的,有幾個北京人是清朝的北京人的?有幾個人祖祖輩輩300年都生活在京師這片土地上的?


憋笑達人


我家三代都是北京人,從德勝門到亞運村到昌平現在又大紅門了,你說我哪兒人?快成游擊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