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下如何幫助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成長——臨夏州中醫醫院精神衛生中心

在新聞和自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面對鋪天蓋地而來的疫情新聞,不但讓很多成年人慌了神,而且讓不少長時間呆在家裡的孩子疑惑、恐懼。面對疫情,如何讓孩子保持良好心態?非常時期,家長該怎樣指導孩子做好心理防護?聽聽心理學專家怎麼說。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認為,人要經歷八個階段的心理社會演變,這種演變成為心理社會發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這些階段包括四個童年階段、一個青春期階段和三個成年階段。每一個階段有這些階段應完成的任務,並且每個階段都建立在前一階段之上,這八個階段緊密相連。而接下來探討的內容就是其中孩子們應該注意的幾個方面!

“新冠肺炎”下如何幫助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成長——臨夏州中醫醫院精神衛生中心

一、孩子的反應

孩子們因為年齡的不同,他們的語言以及對情緒的表達方式都不太一樣。一般而言,兒童以語言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擔心與難過的能力比起成人來的差,孩子們常通過遊戲等一些日常生活行為的改變來表達他們的情緒,例如:最近有的兒童開始會抱怨,為什麼電視要一直播“新冠肺炎”?為什麼“新冠肺炎”還不走?為什麼他們要這麼生氣?為什麼有人要爬到窗戶上面,那樣不是很危險嗎?我們不要再看電視了!不要看新聞嘛!或者有的孩子開始會玩一些與“新冠肺炎”、口罩或死亡等相關主題的遊戲,例如:這個小狗得了“新冠肺炎”,它很快的就死了!這裡有“新冠肺炎”,我們要戴口罩,不然我們會死的!或是抱怨做惡夢,夢到“新冠肺炎”病毒要來吃掉我!隔壁小區的叔叔阿姨一家人又被帶走了,他們是不是犯錯了?我不想帶口罩,那個不舒服。諸如此類,等等!孩子們對於所處環境的變化相當敏感的,只是我們是否留意到或是我們是否正確解讀他們所傳遞出來的訊息,這至關重要!

“新冠肺炎”下如何幫助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成長——臨夏州中醫醫院精神衛生中心

二、如何瞭解孩子

要了解孩子們的感受其實並不難,我們可以觀察他們最近所玩遊戲內容的主題,或是從他們對日常生活中的抱怨來了解以及和同伴之間的聊天對話等,當孩子們透過遊戲或是一些情緒化的反應出現時,我們可以加入他們的遊戲當中,也可以在一旁觀察與指導,通過孩子自發性的遊戲過程以及遊戲內容,來觀察並瞭解他們的感受,作為進一步與孩子討論疫情的依據。

三、避免不必要的恐懼

作為家長,教育孩子對於“新冠肺炎”病毒的瞭解有其必要性,但是在教育或傳達訊息的過程中,除了告訴孩子疾病可能帶來嚴重的後果之外,教育孩子如何保護自己,以及提供正面與正確的處理方法亦相當重要。過度的強調疾病的負面影響與對健康的危害,而沒有提供正面的訊息,例如疾病的治癒率、適當的防護便能有效保護自己以及全國人民上下一心對抗病毒等訊息,只會帶來精神上的壓力與不必要的擔心、緊張、焦慮以及害怕等情緒。比如孩子忘記戴口罩,家長一味指責等行為,說到底,家長的出發點都是好的,都是為了孩子,只是關心的過程中,無形中將緊張的情緒傳達給孩子或周遭的人,而孩子無力抵抗,只能默默地承受了。

“新冠肺炎”下如何幫助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成長——臨夏州中醫醫院精神衛生中心

四、當孩子情緒緊張,我們該如何做?

要如何做才不至於引發緊張的情緒呢?對兒童來說,遊戲是他們生活中最喜愛也最常發生的事件,遊戲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渠道,我們可以通過和孩子玩的過程,指導其錯誤的觀念、教導正確的防範感染、或是防護措施,讓孩子在遊戲過程中建立正確的防疫行為,並使之成為一種日常生活習慣,這樣便能在不增加孩子負擔的情形下,建立了正確而有效率的防疫行為。

五、如何教導孩子正確的疾病觀念?

對於學齡前或小學低年級兒童,我們可以透過說故事、玩遊戲、玩扮家家酒或角色扮演的遊戲,來教育孩子。例如:在遊戲過程中,老師或家長可以輪流與孩子玩「假裝醫生與病人」的遊戲,在遊戲過程中讓孩子自由地想像或假裝各種疾病的醫治過程,藉著大人們假扮病人的角色時,逐步將“新冠肺炎”病毒的症狀呈現在遊戲中,在此過程中,觀察兒童的反應或其扮演角色的處理方式,如此我們可以知道孩子們在哪些預防知識或是關於疾病的瞭解上有所偏差,大人們與孩子互換角色,此時,大人們透過示範的方式,正面地呈現正確的疾病防疫知識與防護措施的準備以及實施方式,在玩的過程中藉著大人正確的示範與扮演,將能對兒童提供一個正確的示範,讓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學習到正確的知識與防護措施。我們也要鼓勵孩子們做到勤洗手、維護環境清潔以及自我保護等行為。

六、如何讓小孩關心被隔離的同學?

對於被居家隔離的小朋友,可以建議老師鼓勵班上小朋友輪流電話問候,或是寫卡片讓被隔離的小朋友感受到關懷,隔離期過後更要做班級輔導,讓其它同學幫助他落後的課業,而非嘲笑他或躲避他。對於中高年級學生,可以利用板報設計,讓孩子也參與防疫的任務,不致於感到面對疾病時,是那麼的無力。

“新冠肺炎”下如何幫助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成長——臨夏州中醫醫院精神衛生中心

七、當被隔離的小孩回到班級時,該怎麼辦?

如何減輕孩子們的焦慮?恐懼永遠是來自無知。孩子的恐懼往往是從大人那邊傳遞而來。因此,身為小孩旁邊的大人,不論老師或家長,首先就要有正確的醫療觀念,相信原先的隔離可以解除,必然是醫學專家認定完全沒有感染的危險,所以,我們可以完全放心,敞開雙手擁抱他們的歸來。老師不妨可以利用適當的活動安排,讓這位剛剛結束隔離的小孩感覺到同學的歡迎,可以通過祝福的卡片的形式開展。透過這些活動,孩子們將可以學到助人的態度和同理心接納他人的能力。

八、如果小孩的心理愈來愈嚴重,怎麼辦?

面對“新冠肺炎”病毒,我們不可掉以輕心,無論在生理層面或心理層面,鼓勵自己與他人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與建議是極有必要的。臨床心理學專家提醒當青少年與兒童有下述的異常行為時,應格外留意:

1.睡眠太少或太多

2.總是顯得疲倦

3.守在家裡或躲著別人

4.話說得少了

5.表現任性或易怒

6.與他人有較多的爭吵或打鬥

7.在家中、學校中發生行為問題

8.吃得很多或較少

9.悲傷或焦慮

10.成績變差

“新冠肺炎”下如何幫助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成長——臨夏州中醫醫院精神衛生中心

如果有以上的情形,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那麼,隨時都可以來臨夏州中醫醫院精神衛生中心,前來心理諮詢或治療,我們為您提供最優質的心靈服務。

文章參考2003年非典時期臺灣的「心理健康行動聯盟」編制的《安心手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