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著說
需要就是合理。如果自動化程度高,產品利潤高,產品銷往世界各地,辦公室三百人不算多。如產品開發技術人員,知識產權管理人員,律師顧問團隊,產品銷往語言種類有英語、法語、德語、日語、俄語、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語等十幾種主要語國家,還要駐國外辦事處加維護服務人員等,大的國家還要設總部、分部,全世界時差關係,在國內總部還要分三套班子上班等。
費君華
在國企,合理!曾親身經歷,一家小國企非壟斷行業,600人,管理人員佔一半,中層以上人員佔管理人員一半,部長以上人員又佔中層一半,銷售沒有業績考核,也基本沒有基層銷售開發人員,沒有業績考核的銷售人員基本全是中層以上領導,什麼部長、副部長、部長助理、科長副科長一堆一堆,銷售內勤有科長,開發票也是科長,沒有業績考核的銷售部門是公司提拔中層領導最多的部門,人力資源部門就兩人,一個部長,管勞資和少量招聘,一個科長,科長就管算工資,關鍵工資還是各部門有工資核算員算好了,他只是彙總一下,公司工資標準基本只有領導級別區分,所有科員一樣,所有科長一樣,所有部長一樣,沒有任何考核,公司門衛都和技術人員工資差不多,技術人員招來一批又一批,混不上中層,也沒有工資增長,全跑了。行業形勢好,少虧點;行業形勢不好,虧得一塌糊塗。
地圖小學家
如果一個國企生產製造企業,生產線總人員150人而辦公室文員加管理層有300人,合理嗎?
對這個問題,我覺得絕大部分人的回答太片面了,150人有可能是車間人員,辦公室人員也可以包含技術和研發全球市場銷售開拓。所以也有可能這是一家高科技公司勒。
具體點說,如果是一家高科技研發生產銷售公司。
車間人員150人,包括機器人或者大型自動化設備的底層操作人員(試樣和小規模試產工人)和的清理整頓人員。
剩餘300人之,150~200人左右的技術研發,生產轉化研發。50~120人左右的國際銷售及服務團隊。30~50人左右的管理團隊,包括法律財務投融資兼併購等等啥的。
完全就是一個超級厲害的現代高科技公司。
再打個比方,我覺得如果華為自己不批量生產,蘋果一樣全部外包。那比例就應該跟這個差不多,甚至比例更懸殊!
我是老付
可以,而且這就是我理想中的現代化工廠組成,99%的生產、檢測、物流都由機械自動完成,工人是用來維護機械和處理特殊情況的,其餘都是管理人員。
這是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解決我國勞動力不足的真正途徑(而不是搞什麼引進外國人法),將過去勞動密集化生產所浪費的有限勞動力,提升為高級技術工人和高端管理人員(普及高等教育),換句話說叫把每一箇中國人都變成瓷器,不再是過去傻大笨粗的瓦罐。
這是提升人均GDP的唯一辦法,因為過去勞動密集型企業,一個工人再熟練,工作量再大,也很難讓全國人均達到6萬美元/年(美國的平均值)。
我們舉一個例子,生產A設備的廠子,原先在生產環節是半機械化,需要700名工人動手組裝;檢測環節是全手工化,需要100個廠妹檢測;物流裝卸、倉儲環節是半機械化,需要50個叉車師傅,50個裝卸工人;再加上100名管理人員,一個月生產設備2萬臺,淨收入2000萬元,則該廠人均GDP是2萬元,平均每個人可能只能領到5000工資(接近中國現在的平均工資)。
現在經過自動化改造,且不說機械化增加的生產效率,就算還是2萬臺產量,但是人工變為50名工人(只需要維護和特殊情況處理的技術工人)和150名管理人員(增加3倍),則人均GDP達到10萬元,平均每人工資能達到2萬以上(接近美國的平均工資)。
那被裁掉的那些工人怎麼辦?放心,這個工業革命的過程是一個漫長持續的過程,會伴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等完成改造的時候,基本大多數國人都完成了高等教育或專業化再教育,那時候第二產業人人都是高級技工(如現在的民航飛機檢修工)和工程師、管理人員,每個人的收入都提升幾倍。同樣數量的1000個人,原先只能支持一個產量2萬臺的廠子,現在可以支持4個。
這就是第三次工業革命向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整體過程的縮照,AI、物聯網在全自動化生產中的應用,誰開展的早,誰完成的早,誰就能領先別人一個緯度,對別人造成降為打擊。
江帥875
這個不能一概而論好嗎!一線生產設備具有極高的自動化水平就有可能啊!比如說:生產口罩的,原料都是成卷的,掛好了一直到最後封裝都是全自動的,一條生產線也就兩三個人巡查一下,沒有料了就去領料補充一下。十條線,一條生產線就算一天十萬付口罩,十條就是一百萬,嚴格執行公休假日,一年也有200個工作日,這就是兩億付口罩的產量。實際上一線人員也就四十個,這還是考慮有什麼年假事假病假的倒替。維修人員最多五到六人,庫房管理三到四人,加上叉車司機什麼的,這些加起來也就三十人。直接參與生產的也就不到七十個。疫情之前全國口罩的年生產能力也就四五十億。反之,同樣的生產能力,但是自動化水平不夠,口罩片出來了要人工整理收集,轉運到下一工序人工焊接掛繩,再有人整理後進行封裝、裝袋,裝箱打包,別說七十個人,七百個也不一定夠用的。感覺提問者不是想問關於員工和管理構架的問題,這是準備突出國企兩個字吧。在一些第三方的文章中就提到寶鋼集團一線人員比例佔70%,文章認為管理構架匱乏研發部門極度匱乏,後續的持續發展乏力且一旦現有產品受到衝擊將有可能無法存活。所以說這種構架比例的問題要具體到某個企業來具體分析,簡簡單單的一句生產企業是無法評價的。
大蝦仁1
這種應該存在,而且不少,但不能簡單的認為就是國企部門臃腫。舉個例子吧,兵器工業,航天科工,航天科技下屬一般分幾個十個院,除了總部全是辦公室人員外,各院一級的工人也少得很,工廠都是院下級的單位了。我理解的辦公室人員應該還包括技術人員,也就是設計,工藝人員,調度人員,企業管理人員,人力資源人員,財務人員,車隊人員,後勤人員,等等在你的描述裡邊。拿我們舉例,總人員可能接近2000多,現場工人應該只有一千左右人,很多工作做不完就外包,因為工廠多。外包隊也多,其餘的全是辦公室人員,包括技術,我們研究+研發人員總共三百多吧,工藝人員一百左右,其他除了工人應該有接近一千。所以跟工人人數差不多,工人隨時都可以找,但一個有經驗的研發人員要很久才能培養出來,所以,有時候工人人數不足1000,但技術啊,工藝啊等其他部門人員都還有一千左右。所以看情況吧。如果一家制造型企業工人只有那麼多人,而且相關業務部門也不多,全是些跟生產不相關的行政部門的話,那肯定是不合理的。
攜風飄凌
這東西看情況,有些企業自動化程度很高,在生產過程中只需要部分的控制員,也有企業是實行的手工活比如緯創和富士康,江蘇泰州有個全國有名的製藥廠,他的生產員工只有一千人,但是他的研發技術人員和其他技術人員就有三千人,再加上遍佈全國的銷售員二千人,再加管理和後勤物流大幾百,這合理嗎?哈哈😄
a天毅
合理,這事兒在國企太正常了,不幹活的還看不起幹活的,誰能坐著拿工資成了地位的象徵
鋒160847691
問一下有28個部門的足協他們肯定會說管理人員太少了!
英哥厭武
完全有可能!現在很多企業的生產部分是找外協的,自己的工人只負責打樣、生產少部分產品或者核心產品。設計、採購、財務、跟單、銷售這些都是坐辦公室的吧?其實作為國企這樣的發展模式更能產生社會效益-設計開發產品是需要很大的技術和資金實力的,把簡單的生產環節外發給中小民營企業,是非常合理的資源配置。那些簡單的說國營企業人浮於事的都是帶著偏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