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穿衣戴帽,皇帝头上的头戴是何物?

古人穿衣戴帽,皇帝头上的头戴是何物?

中国古人极重视穿衣戴帽问题,什么人在什么时候穿什么衣戴什么帽,很有讲究,绝不是随便的事情。人们最初由裸体而知穿衣戴帽,是出于自然的遮羞和护体为目的,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穿衣戴帽便逐渐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它反映民族特点、等级差别和时代精神,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文化现象。

古人穿衣戴帽,皇帝头上的头戴是何物?

皇帝头上的头戴是何物?

在多数的古装剧当中,皇帝们戴的帽子应该是这样的顶上一块长方形的板子,板子前后挂着一溜门帘似的珠子,皇帝一说话,一动这珠子那是叮当乱晃。那是什么呢?皇帝头上顶的那块板,不单单叫板也不能叫帽子,因为有它的时候中国人甚至还没有帽子这个概念。为什么这么说呢,东汉许慎编的《说文解字》里就没有"帽"这个字。这证明至少在东汉之前是没有帽子这一说的,这种类似帽的其实叫"冕"也可以叫冕冠。民间俗称平天冠。

冕冠是中华官场礼服中搭配冕服的冠式,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冠式,始于周代,也称"旒冠",俗称"平天冠"。与冕服、赤舄、佩绶、玉圭等同时在祭祀等大典时穿用。冕:《说文》有解:"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紞纩。"是帝王、王公、卿大夫在参加祭典等典礼活动时所戴的等级最高的礼冠。

古人穿衣戴帽,皇帝头上的头戴是何物?

冕冠主要由延、旒、帽卷、玉笄、武、缨、纩、紞等部分组成。周朝礼仪规定,戴冕冠者都要身着冕服,冕冠的基本样式以及这套冕冠制度也一直被后代所沿用。唐代进行改制,使用二十四旒。 明代灭亡以后,满清剃发易服,冕冠也随之被废除,代之以朝冠。

据传说这东西是黄帝发明的,而在两千多年前的《礼记》里面就多次提到过冕。《后汉书 舆服志下》更是详细的描写了冕的外形。"冕皆广七寸,长尺二寸,前圆后方,朱绿里,玄上,前垂四寸,后垂三寸,系白玉珠为十二旒,以其绶彩色为组缨。"

古人穿衣戴帽,皇帝头上的头戴是何物?

冕冠的旒数按典礼轻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区别,按典礼轻重来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衮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鷩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贯玉3颗。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衮冕用12旒,每旒贯玉12颗。公之服只能低于天子的衮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侯伯只能服鷩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区别,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没有后旒。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于规定的礼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许越位穿高于规定的礼服,否则要受到惩罚。天子为十二旒,周之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后来旒渐渐只限于帝王,于是"冕旒"则成了帝王的代称,同时也是帝王的象征。

古人穿衣戴帽,皇帝头上的头戴是何物?

冕服是中国历代帝王最隆重的服装,用于祭典。冕服为玄衣纁裳,即青黑色的上衣和赤黄色的裙子,象征天地的颜色。穿冕服时佩戴冕冠。

古人穿衣戴帽,皇帝头上的头戴是何物?

我们可以看看它的组成:

延——最上面的木板,又称冕板,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之意。后面比前面应高出一寸,使呈向前倾斜之势,即有前俯之状,象征国王应关怀百姓的含义,冕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旒 liu2 冕板两端下垂的玉串。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

古人穿衣戴帽,皇帝头上的头戴是何物?

帽卷 即帽身,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纱,里裱朱色纱做成。

玉笄插在帽卷两边的纽孔中,用于固定头发。

武——帽卷底部的帽圈,用金片镶成。

缨——冕板左右垂下的红丝绳,在颔下系结,用于固定。

古人穿衣戴帽,皇帝头上的头戴是何物?

充耳——缨上左右各一块的黄玉,悬挂于两耳边,象征君王不能轻信谗言。

天河带——冕板上垂下来的一条红丝带,长度可以垂到下身。


古人穿衣戴帽,皇帝头上的头戴是何物?


那么保留在今天的帝王冕冠是极为稀罕的,如今能够看到的恐怕只有在定陵博物馆里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的两顶十二旒冕冠,还有山东博物馆保存的明代鲁荒王朱檀的九旒冕冠。都称得上是国宝级的文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