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疫情是否給了中醫一個重新正名的機會呢?

寂寞的仁者


首先強調一下

中醫不需要什麼正名

中醫五千年來

推動著歷史往前走

護佑著生命的健康

不管你看還是不看她都在那

只是一段歷史的塵埃隱藏了她

當輕輕拭去那層塵埃

她依然在那閃閃發光

普照著人們暖暖的身

她就是道 道知道萬物生長之本

本之生必求於道

所以她是護佑生命的道

道遂醫行

醫行遵道


清和ys


正名?正什麼名?難道中醫名不正嗎?中醫是我們的傳統醫學,屬古典醫學的範疇,它的存在是有歷史源緣的,只不過,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中醫的市場萎縮了而以!這正如,自從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普及後,人類原用以出行的交通工具馬車,就淡出了人們選擇的視線,除了仍舊偏遠落後的地區,馬車己經失去了市場。

就本次疫情來說,其實在前面衝鋒陷陣的,還是以現代醫學為主,中醫只不過是個輔助作用而以,被某些人有意地誇大了其作用罷了!

整個抗疫治療過程中,“西醫”即現代醫學起著不可或缺的關鍵作用!從新冠病毒的確認、核酸撿測、C丅等這那一項不是現代醫學的手段,憑中醫把脈看舌苔哪一套確診得了新冠病毒嗎?這次抗疫過程中的病毒檢測、流行病學分析、感染免疫機理等都是現代醫學的理論和技術,你看哪一樣是中醫的呢?治療過程中採用的血液淨化、血漿治療、微生態平衡、細胞因子風暴的早期應對等,這一系列理論基礎及技術手段,哪一項是中醫的呢??在用藥方面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針對性特效藥物,所用藥大多是抑制緩解作用,根本就無法徹底殺滅新冠病毒,無論是託珠單抗、磷酸氯喹、阿比朵爾還是中醫的所謂清肺湯,只是說對新冠治療有成效,而不是說治療中缺了某藥就不行,這能說明中醫中藥作用有多大呢??那些沒有中醫的國外,他們治癒的病人沒有中醫中藥的介入,是怎麼治好的呢??!

現代醫學是現代科技的一部分,是人類科技發展的榮耀,當下我們應該大力研究和發展的是中國現代醫學,而不是推崇古典醫學範疇的“中醫”!當然,中醫還是有些有效經驗的,只要真能治病,就不用擔心沒有市場,人都不傻,找醫生目的就是為了治病救命的,你若能治好別人的病,救下別人的命,誰會在意你什麼醫呀!自然你會門庭若市,還擔心什麼呢?


死就死唄誰人不死


在疫情防控中,歷史證明,中醫藥不可能取代現代醫學。

鼠疫在歐洲造成幾千萬人死亡,中國東北1910年的鼠疫,死了不少中醫先生,因為既找不到病因,又找不到防控方法。後來是一個德國留學的博士採取現代醫學手段,才得以控制。

又如小兒麻痺症在全世界流行,連美國總統羅斯福都不能倖免。後來是兩個美國科學家發明了疫苗,才得到控制。

狂犬病、破傷風、腦膜炎、血吸蟲、克山病、百日咳、肺結核、虐疾……等許多傳染性疾病,都是現代醫學找到病因,從而找到防控方法。

現在的新冠,是全新的流行疾病。經過現代醫學不懈努力,找到了致病原因,正在尋求最佳治療藥物和疫苗研發。相信不久,新冠將得到有效控制。

中醫對流行病通用瘟病解釋,還要追溯到三千年前的黃帝內經和張仲景,根本不尋找病因,怎麼防控?

從歷史經驗來看,新冠疫情還是要依靠現代醫學找出病因,從而找到防控的有效途徑。


辛福先


中醫就是最先進的“後現代醫學”,是人類未來生態型醫療新模式。中西醫之爭的本質其實就是,近代百年中國全民族的“第三次鴉片戰爭”!

通過疫情大家都看到了,中西醫之爭,中醫長期落敗,關鍵是沒有“話語權”!

這是由於明清時期文化專制主義造成的,與世界先進科學話語的“斷代”。失去“命名定義”的主動權,哪會有文化主體性地位?

至於“中醫科學不科學”是在惡意轉移話題,也把“治病救人”的醫學引入歧途,不能直面中醫顯著神奇的療效,借科學的道具“跳大神”“耍流氓”!“潵潑打滾”一再阻礙中醫迴歸主流醫學。

這種面對中醫過於耀眼的療效,開啟“莫須有”的無賴抹黑模式,從梁啟超被西醫手術刀“割腎”,中醫救治胡適的糖尿病以來,就無不如此,平常人、半吊子科學教徒,就更不能倖免!

作為長期研讀東西方文化的“鄉下人”,我的思考如下:

“毛病”總根源出在,民國時期文化激進主義,過於狹隘教條的“科學主義”,是沿襲了法國孔德的“實證主義”,妄圖把人類一切知識納入科學實驗的模式。這是一再被批判的“人類中心主義”,導致西方兩次世界大戰的思想根源,地球生態惡化的罪魁禍首,在西方儘管早已臭名昭著,但在科學不發達的中國卻“久香不敗”,一直“堅挺”勃起,雄霸神州。

唉!我們的總體智慧、主流話語也太“out”了,“天國馬圈”一樣的學術界,能搞出什麼呢?樂活就給指條道兒吧!

該引入源頭活水,後現代科學觀、量子論,中醫思維、中華易道,這些先進的文化觀念……

“中醫科學不科學?”樂活的解答是:中醫就是給高燒不退的“科學”治病的!中醫負有科學“新啟蒙”、“再啟蒙”的大任!

“當鞋不合腳”時,改換的應該是“鞋”,而不能犯老先人說的“削足適履”的“毛病”!

疫情期間,把“鄭人買履”、“刻舟求劍”的小學課本拿出來學學!

樂活如是說,共勉!


樂活光陰


呼籲管理中醫的體制必須改變,成立獨立的中醫管理機構,才能從根子上解決問題。保護髮展民間赤腳中醫,一部醫師法12萬基層中醫淪為非法行醫,中醫面臨滅亡之災。一個老中醫跟我感嘆:三十年才能培養出一個好中醫,好醫生是病人培養的。恢復中醫學徒制,多建設中醫院校,振興中醫。


蝦米285271751


李躍華,這個名字,深刻在了中國14億人民的心裡,他在溫疫暴發的時候,救治好了溫疫病人,救了人的命,這是什麼行為?這是救死扶傷的行為。這是什麼樣的人?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我們都要學習他這種精神,就沒有戰勝不了的溫疫。


海玲2151


中醫是民族文化瑰寶,是西醫無法企及的超科學的人體科學。只是難學難懂,她的精髓需要深入地去細心領會,而且還要有天文丶地理丶哲學丶社會學等知識底蘊才能誤透,所以才讓一些後學者望而卻步。

西醫進入我國,由於抗生素和激素的應用,使許多疾病在短期得以康復,由此西醫逐漸佔據了主導地位,但西醫藥對病毒性疾病和疑難雜症基本愛莫能助。此次武漢疫情若沒有中醫不出馬,局面很難收拾。

中醫本來是我國的主體醫學,武漢疫情張顯了中醫這這部民族文化的國粹,今後必須進一步努力弘揚丶加強丶發展中醫。有報導稱由於地球氣溫升高,南丶北極和喜瑪哪雅山冰川在逐年溶化,被冰川覆蓋封存了幾萬年乃至幾十萬年的無數種病毒有可能漫漫的釋放出來,今後的疫情還有可能多次出現。人類有可能遭遇滅頂之災。知道恐龍是怎所麼被滅絕了嗎?如果說恐龍的滅絕是食物鏈出了問題那也不致於死光呀。所以國人必須要有憂患意識,讓中丶西醫在我國並駕齊趨,讓兩套醫學為國人的健康保駕護航。


莫柏順


其實更確切的說,應該說此次戰“疫",即是對中醫的考驗,也是再次給中醫一個與現代醫學的同臺競技,相互學習,相互印證的機會,而且表現十分突出的優秀。

因為中醫已多次的證明有獨特神奇的療效,是門先進的傳統醫學。以前有過小範圍的比試,如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費除"中醫之時。也有單獨的表現,如楊文水中醫治“骨髓炎",被聯合國定為填補世界醫學一個“空白"。還有上世紀,衛生部領導搞的請十多名“西醫"專家,與幾名“中醫"專家,對一名十多歲小姑娘的小腿“肌肉壞死“進行診治(網上有視頻)。"西醫"建議“截肢“,不然危及生命,而“中醫"專家建議,保守治療,保護肢體。領導裁決實行保護肢體治療,在忐忑不安的心態觀察治療後,完全康復。

再有"非典"時期,鄧鐵濤中醫的突出表現,也給此次中醫及時參與戰“疫"提供了依據。

等等。

當然都是小範圍的表現,遠遠沒有此次戰“新冠"的規模之宏大及爆光度之高遠。

這次“疫情"中,中醫、西醫,的專家、學者、醫護人員,同臺醫治,同床觀察,同時研究交流。甚至連"世衛“組織的洋人,都參加同臺撿驗,察看。儘管有些雜議,但消症狀,重轉輕,早出院,是有目共睹,不爭的實事。在沒有特效的“新藥"過關,與企待的“疫苗“出來前,中醫成了主要的治療用藥,向世界展示,中醫的獨特的魅力,及傳統的理念,不但不落後,而且十分超前、科學,青春活力。

中醫向世界又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祖國醫學加油!


苦善禪根1


我個人覺得,信中醫的人還是信不信的。還是不信。因為他們已經徹底的被西醫的思維洗了腦。他們有的本來就是醫生。

中醫在我國5000年文化歷史上,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與西醫的儀器檢測和實驗室檢測不一樣。中醫的療效是我們老祖宗一輩一輩試出來的。有神農嘗百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等。畢竟人體才是最精密的儀器。

我認為中醫是科學的。因為它會針對每個人不同的體質來配藥。首先辨定你到底是什麼個症狀?根據你的症狀來配藥。而西醫的千篇一律。是藥三分毒是中醫說的,對西醫而言可能不止三分毒。最根本的區別是西醫治的是病,中醫治的是人。並可能有千萬種變化。但是人只有一個。中醫的天人相應學說,把人看成是一個整體。有的時候某個部位不舒服。但是,用中醫來看的話,他的問題不一定就在那個地方,可能在其他地方。這就和西醫的理論背道而馳。

但是現在而言很多的中醫,有的絕活都丟了。所以現在應急救治只能靠西醫。通過這次疫情表現出來的是中醫治療的方法還是對的,但是國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可能不是一天兩天能改變的了的。再有就是現在真正的好中醫已經很少了。而且中醫相對而言真的是不怎麼賺錢。

所以我相信地位肯定是有一定提升。但是具體提升到一個什麼樣程度就不知道了。


九龍真一


中醫不需要正名,除非是假的。

據史料記載,中醫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時至今日已經有近3000年的歷史。雖歷經磨難,依然生生不息,與中華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

在民間,中醫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絕大多數老百姓願意接受,花小錢還能治病,老百姓肯定需要。別異想天開了,中醫一直在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