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助貧困大學生不感恩。反而認為是應該資助!個別現象怎麼看待?

愛車E族3


國家資助大學生,力度也很大。這沒有錯,證明了國家對培養人才的重視。但是,也有問題,而且問題不小。第一個問題,被資助的學生缺乏感恩之心。這是一個普遍性問題。比如講,大學生上了學,讓他們給資助團體或單位或人寫信反饋他們的生活、學習情況,這麼一個簡單事,80%以上的學生都做不到,有的寫了一封兩封,再也沒有下文,過一年半載,就徹底忘記了到底誰資助他。第二個問題,被資助的學生,確實困難,但一部分學生在上學前在家長的陪同下四處遊玩,吃喝,購置一些與學習無關的高擋商品。第一個問題令人寒心,第二個問題讓人痛心。我覺著是不是根據大三、大四的現實表現再予資助好些?





張少山Q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中國有句古話:升米恩,鬥米仇,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這讓我想起之前新聞報道了,孫儷曾經資助過的一個貧困大學生。後來上大學之後,談戀愛,學業掛科。孫儷就停止了對他的資助,那個被資助大學生竟然向媒體寫信摸黑孫儷。一時讓孫儷身陷輿論漩渦,對她自己和家人帶來不利的影響。

這就是相待農夫與蛇的故事。

施恩者往往心懷善念,對別人的資助不求回報,這是一個人愛的奉獻。當然,如果自己資助的人不感恩,是白眼狼,肯定會讓自己心寒。但我覺得人還是要心懷善念,不要因為個別人,而去改變和影響自己的初心和善念。畢竟,在這個社會上,知恩圖報的多。

當然對於,個別不懂感恩的人,那是他們自己命運的悲哀。原本上帝給你打開了一扇門,他卻自己關上了他。如果孫儷那個資助的大學生,懂得感恩的話。我相信,以現在孫儷的名氣和實力,隨便給他安排一個工作,也許可能改變了他自己的命運。結果,自己的一手好牌,被自己打個稀爛。

這也看得出,一個人命運的悲哀,除了當初的家境原因,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的人品和品性。可伶人必有可恨之處,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最後,希望我們能心懷善念,心懷感恩,感激每一個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們。更不要把別人對自己的幫助當作理所當然,更不要去索取,做人永遠不要喪失了自己的良知。


愛我所愛小娜娜


別以為拿幾張臭錢就能收買人心。

貧困不是大學生的錯,憑什麼要時刻銘記你的大恩大德?

很有一些人,好像救世主一樣,我呸,我呸,我呸呸呸!



說八道九


資助大學生,不懂感恩反而認為這是應該的,這種現象,說明了其教育存在極大缺陷。

第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錯誤。

他認為這個世界對他不公平,給予資助是別人的本分,所以也就心安理得了。當善心成了應該,事情性質就改變了。

一個人三觀的形成,依靠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家庭教育。一個需要別人資助的人,想必有其原因,或來自災難,或來自原生不足。但不管是什麼原因,靠資助只是暫時的,自力更生才是正道。當一種小便宜成了習慣,影響的將會是自己的後半生。特別是大學生,本應該具有正確的三觀,利用自身學習優勢來改變目前的困境。不懂感恩只會讓人更加看不起。

第二,一個人得到別人的資助,正常反應是感恩戴德,千恩萬謝,努力學習工作儘早回報才對。

資助?要的。感恩?沒有。這種人連基本的人格修養都沒有,就算通過資助完成了學業,可是人生最重要的品格學習遠遠還沒畢業,別想他會為別人為社會做出貢獻了。他的心裡,“人人為我,我也只為我”。

第三,當然,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和思維習慣的因素很多,社會的、家庭的、突發事件等。所以如果可以通過檢討,瞭解其原因,做針對性幫助教育,讓他建立正確的品格,善意客觀看待這個世界人和事,才是最好的結局。


學渣的春天


首先,希望大家不要因為個別現象而停止資助的行為,當然不是繼續資助你所面對的這個反目為仇的大學生。之所以產生這種現象,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先申明一點,我不是說貧困家庭的孩子不能享受高等教育。恰恰相反,我認為貧困孩子應該享受高質量的大學教育,站在更高的平臺上,才有可能和別人同臺競技。

但是,大家想必都清楚,現在除了雙一流大學,重點本科的門檻比較高。其餘的三本專科啥的,只要稍微認真,考進去都不算難,但是,這些大學學費、生活費開銷都很大,如果貧困家庭的孩子,通過自己超出常人的努力進了雙一流,那麼享受資助是應該的。但是,如果你只是平常努力,進了需要高收費的大學,就沒有必要為了大學畢業這個虛名四處求告。

第二,在這樣的大學裡求學,窮人的孩子手邊肯定是長期緊巴巴的,眼見得同學燈紅酒綠,光鮮亮麗,心裡一定會不平衡的,責怪自己的家庭沒用,自己由於貧寒的經歷,也沒有賺錢的手段,大學生的頭銜又讓自己拉不下臉來用自己的勞動力掙錢,所以,就開始腹誹、埋怨進而仇恨捐助者的小氣。到最後,不感恩都不算啥,甚至有鋌而走險的也未可知!

第三,貧困生原生家庭的養成環境。我旁邊有很多窮人,他們都很倒黴,要麼做工的時候受傷,要麼家裡人生病,他們沒有條件講究勞動保護,沒有意識講究生活衛生,出了事,怨天尤人,黯然神傷都算是能自我消化的!

第四,升米恩,鬥米仇!長期資助產生的依賴感、屈辱感、仇恨感如果不能激勵自己努力向上,還可能會反噬捐助者!


樟樹病人


中國之所以能綿延千年依然屹立不倒,跟它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及刻在骨子裡的那份教養那份濃情分不開,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感恩意識更是源遠流長。人們常說“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意思是說“他給我木瓜、桃李,我以佩玉相贈”,這句詩被人們用來表達自己對他人感恩的情感。現在雖然很多人讀起來琅琅上口,但是卻沒有幾個人能做到,就比如那些被資助卻不知感恩的大學生。

湖北受資助的五名大學生因為被企業資助而從未寫信表示感謝被取消資助資格,此事一出曾鬧得沸沸揚揚,有人對大學生表示同情,也有人說他們活該,對此很多網友紛紛為應不應該取消資助,資助了別人應不應該要求回報來投票表決,結果顯示大部分人支持不應取消資格,幫助別人不應要求回報。對於這一結果,我覺得我們是不是應該反思什麼,是什麼造成了今天這一結果。為什麼現在的人都這麼急功近利,為什麼現在的人都這麼的冷漠,把別人所做的一切當做理所當然,認為弱者就應該得到同情,誰的錢都不是大風颳來的,肉弱強食適者生存是自然界的規律,而今天我們卻高舉著道德的旗幟去指責那些強者幫助弱者是你們的職責,你們還想要什麼回報?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不應用道德去捆綁他們,但如果人人只顧自己,沒有法律道德去約束其行為,那麼社會就會亂套,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將會增加。“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我們沒有資格去過多的指責別人,但我希望每天的生活都是歡聲笑語,人與人之間會有簡單的問候、一個微笑,幫助別人後會有一句簡單的謝謝,這便已很知足。可是就這麼簡單的願望對於有的人來說就是奢求。我相信那些幫助過別人的人並不希望得到什麼實際上的回報,只是想讓他們懂得感恩,哪怕是一句簡單的謝謝,想讓他們把這份愛繼續傳遞下去罷了,但是一句簡單的謝謝都不去說的人,怎麼敢奢求他去傳遞這份愛呢!





飲茶思故人


這種接受資助,不知感恩,反而認為理所當然的人確實有,但正如題主說的是少數現象。不能因為這一小部分人的存在,就阻擋人們行善積德的腳步,讓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陷入困境。其實,資助學生總共有三個群體。

一、以國家和學校為主體的資助群體,他們不要求學生回報,但是貸款得按時還。

這個群體主要通過國家助學金和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等方式來幫助學生。國家助學金根據學生家庭貧困程度,資助金額也各不相同,一般分為春季助學金和秋季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一般在暑假期間辦理,專科生能貸6千到8千吧,本科和研究生貸款的金額能更高些。另外,有些名人富豪還會在學校設一些基金,用來獎勵和資助學生。

二、以公司或基金組織為主體的資助群體,他們也不要求回報,有的是為了樹立企業形象,有的是為盡社會責任。

三、以個人為主體的資助群體,有的人有錢,有的人有愛心,他們也是不要求回報的。這部分人有名人明星,有富豪老闆,也有省吃儉用的大爺大媽。

總而言之,資助是慈善事業,要秉承“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走的”心態做慈善,這樣不會患得患失,不會覺得付出沒有回報。那些不懂感恩的受助人,希望好自為之。資助者不需要感恩是一方面,受助者會不會感恩又是另一方面,這關乎一個人的價值觀和品性。




教育小爐子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了演員孫儷,曾經資助過一個大學生,後來因為大學生不僅不感恩還去不斷索取同時詆譭孫儷,而這個現象在當今社會甚至屢見不鮮,國內外都有,真是驗證了老祖宗的話——鬥米恩升米仇!我覺得這種現象應該從兩個角度去剖析

一方面從資助者角度來說,做這件事的初衷是好心,也是為了社會做貢獻,這種人是值得敬佩的,如果有一天條件允許,我也希望像他們一樣,但是有時候對於資助的對象也要謹慎,就像現在企業的用人規則一樣,人品第一能力第二,我覺得資助貧困也要做好選擇,同樣需要資助的人中,選擇人品合格人,不是為了將來能夠報答你,而是這種人將來成為社會棟樑,也會知道感恩,同時也會去做同樣的事去造福社會,讓社會充滿正能量!

另一方面從受資助的人來說,你的家庭條件不好不是你的錯,因為你無法選擇出生到什麼樣的家庭,但是請你記住,你的家庭不好也並不是你就可以心安理得成為寄生蟲的理由,作為一個貧困的學生,如果幸運遇到有人資助,那我認為你只應該做三件事,第一懷著感恩的心努力學習,不要辜負了別人的一片好心,第二生活勤儉,不要因為別人的資助就可以隨意揮霍,第三將來成為社會的棟樑,也應該記住曾經幫助過你的人,同時也做那樣的人!

總而言之,這個社會更需要正能量的人和善良得人,可能我的想法有些極端,但是我覺得,如果繼續資助不懂感恩不善良得人,把這種人培養成才,反而是對社會更大的禍害,與其讓禍害成才成功,不如讓他一直貧窮一直沒有文化,起碼不會對社會造成更大的影響!

以上就是本人看法,有不同看法的朋友歡迎交流!


樂姐愛分享123


貧困大學生受資助不感恩,太不應該!

認為應該,非常錯誤!

其實,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人,總是期待不勞而獲!學校裡面的貧困生家訪,我見過太多有能力勞動而情願在家吃低保的人!

我們的教育當中太少有感恩、上進的教育了,無論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是如此!

所以,

在家裡面,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付出,孩子會認為是理所當然;

在學校也從來不會顧及別人的感受,不會感謝老師、同學的陪伴;

在外面,面對別人的幫助從來都不會覺得感激,接受的再自然不夠了!

我覺得,性情方面的東西,沒有多少是孃胎裡帶出來的!後天生長的環境與外在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薄期


很正常,人在利益面前有各種各樣的表現。但這並不影響人們對公益的活動。

做公益並不是像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有錢也是很難做好公益的。

現代社會好多人為名利在做假公益,用來包裝自己或者包裝公司形象!

要做好公益必須從心開始,有始有終。

公益更是一份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