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為何會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民族記憶?

江南",對於每個中國人來說,都有著這用語言無法描繪的意義,是千年歷史長河匯聚而成的民族記憶。提起江南人們會有:紅牆綠瓦、美人、美景等等一些溢美之詞來形容它。但是"江南"為何會成為對中華民族來說美好的記憶呢?"江南"又是怎麼變成中華民族記憶裡的"江南"的呢?

江南的區域位置

江南,首先是一個區域的名字,指的是江之南。在中國人的人文地理上更多的是指長江中下游地區,自古以來都是富庶、繁榮的代名詞。人們提起"江南"很多時候第一反應就是才子佳人、魚米之鄉、富庶發達,但是"江南"成為現在意義上的"江南",也是有發展變化的,那它是怎麼發展成中華民族記憶裡的江南的呢?

"江南"的一大特點就是"富庶",而富庶也是經濟中心的意思,即便是現在江浙地區的經濟也會是很發達的。可是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不同的時期,"江南"所指代的地域名字也好,文學意象也好,都並不完全相同。

最早的江南是蠻荒之地,秦朝時期的江南,指的是湖南、湖北和江西部分地區;在東周時的江南,指的在東周時期是以吳國、越國等諸侯國所在的長江中下游,即今上海、浙江、江蘇南部、安徽南部、江西東部和北部等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在當時並不是經濟發達地區,文明也不算髮達。

唐朝設立的江南道,包括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江西、湖南、湖北長江以南部分;一直到明清時期,"江南"的地域劃分才和現在基本相同,指江西、江南省,就是人們常說的"兩江總督"的管轄區,在順治帝時撤銷江南省,變為安徽省和江蘇省,基本和現在所指的江南地區上基本一致。

江南富庶的原因

從上文不同時代的區域劃分,也可以看出,"江南"在最開始的視乎並不是"富庶"的代名詞,而且它代指的南方,在最開始也不是富庶之地,是在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經濟重心南移之後,才開始變為"經濟中心",變為富庶之地的。那經濟中心從北向南南移的原因是什麼呢?

中國的經濟中心最開始是在北方的黃河流域的,從北至南的遷移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遠古到西晉時期,這段期間北方的經濟比南方的經濟發展的要好得多,即便中心偶有轉移,也是在北方移動。就算是三國時孫權領導的東吳,號稱富庶之地,在經濟水平上,與曹操所領導的北方地區,也是不能比的。劉備所領導的蜀國,雖然也有經濟繁華的地方出現,但是也僅僅是局部得到發展,與曹操所領導的中原北部地區也是不能比的。

而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是因為政治原因,與都城所在地有關,比如東漢的都城原是洛陽,洛陽集當時的經濟、政治、文化三大中心為一體,使得洛陽地區發展的主要原因。拎一個古都西安,也是因為曾經作為都城,經濟得到很大的發展。

第二階段,從西晉末年至隋唐五代時期,這段時間經濟中心已經漸漸向南遷移,主要的轉折點是"安史之亂"。當時著名的城市中,已經分別有南北方的城市名稱了:汴州、洛陽、金陵、杭州、福州,廣州、成都、長沙、荊州、揚州等等。這時候的經濟重心南移,是因為藩鎮割據導致的小國並立,促使一些城市成為某一國家的都城,經濟得到發展,與政治仍然有離不開的關係。

並且從上文列舉的城市名稱,可以看出南北已經成並立趨勢,而政治原因所促使的北方戰亂頻發,百姓為了避亂而向戰亂較少、社會安定的南方遷移。加上南方的降雨量充足,氣候炎熱,平原土地肥沃,適宜農業發展,而北方百姓南遷還帶去了先進的工具和技術以及大量的勞動力,安定的社會適合發展經濟,加上少數民族與漢族的融合,加上南方執政者對農業、水利的重視,南方經濟飛快提升。

第三階段,從北宋到南宋時期。北宋時期江南地區主要以乾旱為主,江南的華北地區偏溼潤,江南的東部地區偏乾燥,北宋政府為了適應這種氣候,在南方積極的推廣水稻種植,在北方推廣稻麥連種和占城稻。占城稻的引進與稻麥連作的建立使得糧食生產受氣候制約的影響漸趨減少,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再者,宋朝雖然分為北宋和南宋,但是大部分的統治區域還是在南方,受後金和蒙古的侵略,宋朝的北方大部分地區已經被侵佔。南宋時,都城也已經南遷到了臨安,林升的《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就表現了都城南遷。都城南遷,使得全國的經濟中心也南移,勞動力南移,南方自然資源繼續得以開發利用,南方經濟得到更好的發展。

經濟重心南移後,人文江南形成

經濟重心南移以後,南方經濟得到發展,而經濟中心的南移隨之而來的還有文化中心的南移。文化中心的南移,使得大量的描寫江南的文學作品誕生,優秀文學作品的誕生以及流傳,使得江南從地理詞彙,多了一些人文意蘊,特別是唐詩、宋詞的貢獻!

宋詞中的江南,多美景、美人

比如白居易的《憶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將江南之景蘊含在濃濃的思念中,將江水與日光的交織描繪得如夢如畫。

比如,韋莊的《菩薩蠻》: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將江南之景描繪成:水天相交的藍,將江南隨處可見的船塢、美人如雪的皓腕寫進詩中,使人嚮往!

再比如,柳永的《望海潮.東南形勝》: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將江南的豪華、富庶、景色宜人、風土人情,都寫盡了,直接使得侵略者在看後產生了侵犯江南之意。

文學作品的傳播,使得江南聲名大旺。也讓"江南"具有了詩意,使得畫船、小橋流水、荷蓮、絲綢、湖泊、煙雨、水墨、畫舫、園林等等意象變成了中國人耳熟能詳的關於江南的印象。從人文情懷中,積蓄了中國的文化,在千百年的發展中,與富庶長江中下游地區一起,成為了中國數代人的記憶,融入了民族的血液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