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趙匡胤、趙光義都沒收回燕雲十六州,他們哪裡錯了?

在我國曆史上,尤其是唐朝以後的歷史上,幽雲十六州的歸屬對中華民族的歷史走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幽雲十六州的位置實在太重要了,說它關乎中原安危一點都不為過。幽雲十六州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中原北方門戶和防禦北方遊牧勢力的天然屏障,失幽雲,則天下難安。

柴榮、趙匡胤、趙光義都沒收回燕雲十六州,他們哪裡錯了?

​幽雲十六州(也稱燕雲十六州),即如今的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的北部地區,東西寬約六百公里,南北長約二百公里,總面積約十二萬平方公里。更具體一些的話,幽雲十六州以燕山、太行山為界可分為:太行山以東、燕山以南的七州包括幽(今北京)、順(今北京順義)、檀(今北京密雲)、薊(今天津薊州區)、涿(今河北保定涿州)、瀛(今河北滄州河間)、莫(今河北滄州任丘北);太行山西北的九州包括儒(今北京延慶)、新(今河北張家口市涿鹿縣)、媯(今河北張家口市懷來縣)、武(今河北張家口市宣化區)、蔚(今河北張家口市蔚縣)、應(今山西朔州市應縣)、寰(今山西朔州東)、朔(今山西朔州)、雲(今山西大同)。

柴榮、趙匡胤、趙光義都沒收回燕雲十六州,他們哪裡錯了?

​從五代後晉高祖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送給契丹遼國,中原門戶大開,農耕文明一直在北方遊牧勢力的威脅之下。從五代第一明君周世宗柴榮開始,歷代帝王為收復燕雲十六州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其中包括雄才偉略的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以及宋太宗趙光義。但是非常遺憾,終宋一朝都未能將其奪回,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呢?

後周時,柴榮即位後勵精圖治,通過精兵簡政、減少賦稅等一系列措施使後周國勢日強,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可以說柴榮是五代亂世中最有作為的明君,也是最有可能一統天下、收復燕雲十六州的。當時後周周邊的形勢是這樣的:南有南唐、吳越、南漢、後蜀,南平(荊南),北有遼(契丹)、北漢,這些對手中尤以南唐和契丹實力最強。可以說後周處境其實也很艱難,群雄環伺的情況下,稍有不慎的話自保都可能是奢望,更不要說一統天下了。因此,先向誰下手就是非常重要的戰略問題了,需要考慮很多方面的因素,如地緣政治、各國實力強弱、民心向背等等。

柴榮、趙匡胤、趙光義都沒收回燕雲十六州,他們哪裡錯了?

​王樸獻《平邊策》,提出先弱後強,先近後遠的戰略,先攻江淮,次攻江南,然後攻南平、南漢和後蜀,再攻契丹,北漢放在最後。柴榮非常贊同王樸給的這個框架並著手實施,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他又融入自己的思考並對戰略路線作了調整。柴榮在拿下江淮地區之後,並沒有急著去攻打江南,而是和南方最強的對手南唐暫時和好。在暫時確保沒有後顧之憂的情況下,柴榮將目光定位到北面的幽燕地區,即將第二輪進攻目標定為契丹遼國。柴榮為何會如此調整呢?

柴榮、趙匡胤、趙光義都沒收回燕雲十六州,他們哪裡錯了?

​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契丹威脅最大

在柴榮看來,對後周威脅最大的是契丹。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契丹佔據幽雲十六州,對中原王朝具有居高臨下的地緣優勢。柴榮最先對南方用兵,目的是給南方勢力以足夠的震懾,消除北伐契丹的後顧之憂。在拿下江淮之地後,威懾的目的已經達成。

二、國力、士氣強弱

後周江淮地區打了三年,勝多敗少,士氣正旺、兵鋒正盛,而且將領和兵士都得到必要的錘鍊。若按照王樸的戰略規劃,再在南方打個幾年,即使能夠搞定南方各國,經年累月的戰爭對國力、士兵都是巨大的考驗。到時候以疲憊之師去對付北邊的強敵契丹,結果就不可知了,更何況南方戰事出現不利、北方契丹背後插刀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柴榮、趙匡胤、趙光義都沒收回燕雲十六州,他們哪裡錯了?

​三、契丹對燕雲十六州不夠重視

從石敬瑭開始,契丹佔據燕雲十六州時間不算太長,因為生活習慣的原因,對新得的這片土地的重視程度並不算高。一旦住慣帳篷的契丹人慢慢和中原人一樣喜歡這片土地,加強防禦,那時候再想奪回來的難度就更大了。這在後來得到驗證,柴榮不戰而拿下三州三關,遼穆宗甚至有意放棄燕雲十六州。

四、燕雲地區民心可用

燕雲地區的老百姓畢竟受中原文化影響大、認同感強,拒絕夷化、翹首以盼王師的大有人在,就像南宋詩人陸游寫的那樣“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也就是說民心可用,若拖的時間再長一些,老人去世,後來的新人歸屬感還有多少就存疑了。

柴榮、趙匡胤、趙光義都沒收回燕雲十六州,他們哪裡錯了?

​五、契丹內訌,機不可失

此時契丹國內出現內訌,互相攻伐,各種謀反頻出,局勢動盪不安。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此等最佳時機若不好好把握,就真對不起老天爺了。若等契丹內部穩定下來,又會對中原造成壓迫之勢。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

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都在柴榮這邊,他將兵鋒北指的戰略調整也是非常正確的。柴榮959年親率大軍北伐契丹,大軍所到之處契丹守將望風而降。一個多月時間,兵不血刃就取得寧州(天津靜海縣南)、瀛州、莫州、益津關(河北霸州)、瓦橋關(涿縣南)、淤口關(河北霸州東)三州三關,直逼幽州。只是可惜柴榮英年早逝,收復燕雲最好的一次機會就這樣錯過了。

柴榮、趙匡胤、趙光義都沒收回燕雲十六州,他們哪裡錯了?

​柴榮打下了好的基礎,接過擔子的趙匡胤、趙光義兩兄弟其實也有機會奪回燕雲十六州的。不過可惜的是他們戰略方向出現錯誤,採取了和柴榮不同的戰略路線,而是先南後北,先去擺平南方諸國。在南方先吃下南平、南漢、後蜀,最後才拿下南唐。然後以疲憊之師,在北方先朝貌似弱小的北漢下手,結果趙匡胤就是在徵北漢的時候含恨而終。宋太宗趙光義後來雖然拿下北漢,但付出的成本太大,惱羞能怒下令將晉陽城(太原)毀成廢墟。

柴榮、趙匡胤、趙光義都沒收回燕雲十六州,他們哪裡錯了?

​趙匡胤、趙光義兄弟二人在先伐契丹還是先伐北漢的問題上,都出現了戰略錯誤。北漢開國皇帝劉崇是後漢高祖劉知遠之弟,北漢自認承襲後漢。郭威奪後漢而建後周,又殺掉劉崇之子劉贇。二者之間有國仇家恨,因此不管對後周還是北宋,北漢的抵抗意志是最為堅決的。北漢和契丹相互勾結,在受到攻擊的時候能得到契丹支援,還有太原堅城可以固守,攻克難度很大。趙匡胤、趙光義兄弟二人都是懟著北漢死磕,明顯是選錯了戰略對象,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有宋一朝始終沒能拿回幽雲十六州,始終被北方遊牧勢力遼、金掐著脖子,且最終亡於蒙元之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