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清政府共派了多少兵馬保衛朝鮮,與日軍對比如何?

為什麼要派兵入朝?

1882年,

朝鮮高宗李熙親政,備受寵信的閔妃及其家族逐漸把持朝政,李熙之父、大院君李昰應心有不甘的退出政治舞臺。閔妃家族掌權後逐漸摒棄了李昰應的“斥倭”政策,接受日本使臣花房義質的建議,實行軍政改革


1882年,清政府共派了多少兵馬保衛朝鮮,與日軍對比如何?

改革的結果是造成朝鮮數千軍人失業,流落漢城街頭,同時大肆剋扣朝鮮軍人的待遇,憤怒的軍人走上街頭,與市民一起向朝廷抗議。最後抗議軍逐漸演變成起義軍,處死日本教官掘本禮造,殺死日本使臣,最終造成13名日本人死亡,花房義質見大事不妙,匆忙逃回長崎。閔妃化成宮女出逃,高宗李熙急詔李昰應回朝主持朝政,這次事件史稱“壬午兵變”。


1882年,清政府共派了多少兵馬保衛朝鮮,與日軍對比如何?

花房義質回國後,隨即將朝鮮事件報告日本外務卿,經過內閣緊急會議討論,決定派出強大的陸海軍入朝,要求朝鮮謝罪賠償

在這大戰一觸即發的緊急時刻,朝鮮當局立派使者金允植前往天津面見中堂大人李鴻章,請求清廷出兵援朝,在李鴻章的左右斡旋下,清廷決定派出北洋戰艦及淮軍數營開赴朝鮮平定“壬午兵變”。

清廷一共派了多少兵馬入朝?

1882年8月,光緒帝下旨開兵入朝,計劃分兩步走,第一步先派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率領威遠、朝勇、揚威三艘快船先行入朝打探情況,第二步決定派駐守登州的淮軍吳長慶部隨船東渡入朝。

當丁汝昌帶領的艦隊到達仁川港後,發現港口已經停有一艘日本艦船,但並未發生衝突。丁汝昌感到事態嚴重,隨即派“威遠”艦回國催促淮軍開拔,留下“超勇”“揚威”艦留在朝鮮威懾日本,同時測量南陽水道為大軍登陸做準備。8月18日,吳長慶發兵,據《淮軍志》記載,

淮軍以營為單位,每營有前後左右四哨,每哨共108人,每營432人。此外營官又有親兵72人,每營有長夫(營務幫辦、雜務、搬運等)180人,加上營官1人,淮軍每營共685人。由此可知,吳長慶此次實際帶兵三營,共2055人。吳長慶走後次日,其餘兩營兵士乘南洋水師“威靖”和“澄慶”兵艦抵朝鮮。另外馬建忠《東行三錄》記載:“見輪舶五艘自西來,兵弁皆相視色喜。九點二刻,首威遠,次日新,次泰安,次鎮東,次拱北,銜尾而至。”這裡需要指出的是“泰安”、“鎮東”、“拱北”為運送軍械物資的商船


1882年,清政府共派了多少兵馬保衛朝鮮,與日軍對比如何?

由此可以得出清廷共派出由吳長慶帶領的步兵兩千餘人,“威遠”、“日新”、南洋水師的“威靖”和“澄慶”及停在朝鮮的“超勇”“揚威”共六艘戰艦及“泰安”、“鎮東”、“拱北”三艘商船

日本派了多少兵馬入朝?

花房義質回國報告朝鮮事件情況後,日本內閣決定派熊本鎮臺小倉分營步兵第十三聯隊一大隊及軍艦“金剛”、“比叡”、“清輝”、“日進”四艘,並徵用工部省民船“明治號”“和歌浦號”作為公使與護衛軍隊用船。據《袁世凱全傳》記載,在“威遠”艦回國調兵時,仁川港的日本兵艦已達四艘,情況實屬一致。


1882年,清政府共派了多少兵馬保衛朝鮮,與日軍對比如何?

因此可以得出日本赴朝兵力為步兵為一個大隊,約為一千餘人(根據二戰日軍編制估計,不一定準確)及四艘軍艦和兩艘民船

由此可見,清廷的入朝兵力佔了絕對的上風,也展現出了誓死保衛朝鮮的決心,唇亡齒寒,是中國人自古就明白的道理

可無奈的是,在後面三年時間裡,清廷由於連續的決策失誤,導致了朝鮮被日軍佔領,曾經震懾四方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