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清政府共派了多少兵马保卫朝鲜,与日军对比如何?

为什么要派兵入朝?

1882年,

朝鲜高宗李熙亲政,备受宠信的闵妃及其家族逐渐把持朝政,李熙之父、大院君李昰应心有不甘的退出政治舞台。闵妃家族掌权后逐渐摒弃了李昰应的“斥倭”政策,接受日本使臣花房义质的建议,实行军政改革


1882年,清政府共派了多少兵马保卫朝鲜,与日军对比如何?

改革的结果是造成朝鲜数千军人失业,流落汉城街头,同时大肆克扣朝鲜军人的待遇,愤怒的军人走上街头,与市民一起向朝廷抗议。最后抗议军逐渐演变成起义军,处死日本教官掘本礼造,杀死日本使臣,最终造成13名日本人死亡,花房义质见大事不妙,匆忙逃回长崎。闵妃化成宫女出逃,高宗李熙急诏李昰应回朝主持朝政,这次事件史称“壬午兵变”。


1882年,清政府共派了多少兵马保卫朝鲜,与日军对比如何?

花房义质回国后,随即将朝鲜事件报告日本外务卿,经过内阁紧急会议讨论,决定派出强大的陆海军入朝,要求朝鲜谢罪赔偿

在这大战一触即发的紧急时刻,朝鲜当局立派使者金允植前往天津面见中堂大人李鸿章,请求清廷出兵援朝,在李鸿章的左右斡旋下,清廷决定派出北洋战舰及淮军数营开赴朝鲜平定“壬午兵变”。

清廷一共派了多少兵马入朝?

1882年8月,光绪帝下旨开兵入朝,计划分两步走,第一步先派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领威远、朝勇、扬威三艘快船先行入朝打探情况,第二步决定派驻守登州的淮军吴长庆部随船东渡入朝。

当丁汝昌带领的舰队到达仁川港后,发现港口已经停有一艘日本舰船,但并未发生冲突。丁汝昌感到事态严重,随即派“威远”舰回国催促淮军开拔,留下“超勇”“扬威”舰留在朝鲜威慑日本,同时测量南阳水道为大军登陆做准备。8月18日,吴长庆发兵,据《淮军志》记载,

淮军以营为单位,每营有前后左右四哨,每哨共108人,每营432人。此外营官又有亲兵72人,每营有长夫(营务帮办、杂务、搬运等)180人,加上营官1人,淮军每营共685人。由此可知,吴长庆此次实际带兵三营,共2055人。吴长庆走后次日,其余两营兵士乘南洋水师“威靖”和“澄庆”兵舰抵朝鲜。另外马建忠《东行三录》记载:“见轮舶五艘自西来,兵弁皆相视色喜。九点二刻,首威远,次日新,次泰安,次镇东,次拱北,衔尾而至。”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泰安”、“镇东”、“拱北”为运送军械物资的商船


1882年,清政府共派了多少兵马保卫朝鲜,与日军对比如何?

由此可以得出清廷共派出由吴长庆带领的步兵两千余人,“威远”、“日新”、南洋水师的“威靖”和“澄庆”及停在朝鲜的“超勇”“扬威”共六艘战舰及“泰安”、“镇东”、“拱北”三艘商船

日本派了多少兵马入朝?

花房义质回国报告朝鲜事件情况后,日本内阁决定派熊本镇台小仓分营步兵第十三联队一大队及军舰“金刚”、“比叡”、“清辉”、“日进”四艘,并征用工部省民船“明治号”“和歌浦号”作为公使与护卫军队用船。据《袁世凯全传》记载,在“威远”舰回国调兵时,仁川港的日本兵舰已达四艘,情况实属一致。


1882年,清政府共派了多少兵马保卫朝鲜,与日军对比如何?

因此可以得出日本赴朝兵力为步兵为一个大队,约为一千余人(根据二战日军编制估计,不一定准确)及四艘军舰和两艘民船

由此可见,清廷的入朝兵力占了绝对的上风,也展现出了誓死保卫朝鲜的决心,唇亡齿寒,是中国人自古就明白的道理

可无奈的是,在后面三年时间里,清廷由于连续的决策失误,导致了朝鲜被日军占领,曾经震慑四方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