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充和为什么不喜欢林徽因而喜欢陆小曼?

MR_MJ譚傑明


可能是因为喜欢拎得清的女人吧。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的这首《断章》短短四句,似乎没写什么,却似乎什么都写了:

那窗,那桥,那柳,还有站在水边,凝视远方的人。

有人说,这个“你”,就是民国“最后的才女”——张充和。

在灿若星辰的民国传奇女子里,张充和似乎并不起眼;

但说起“十分冷淡存知已,一曲微茫度此生”这句诗,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这句诗,是张充和70大寿所写,也是对她一生的诠释。

不疾不徐,不远不近,看得开,放得下,更能拎得清。

爱情中拎得清,才能活得舒服

张充和出生在合肥名门张家,是“张家四姐妹”中最小的妹妹。

张家四姐妹,前排左一为充和

张家当时有多厉害?曾祖张树声曾任直隶、两江总督、两广总督,还积极支持洋务运动;

父亲张武龄生于清末,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推动女子教育。

张充和便在这样一个高贵又开明的家族里诞生。

她既有遗传自母亲的美貌,又有承袭于家族的书香,张充和自幼便出落地十分标致,蕙质兰心。

吾家有女初长成,十六七的充和出落得亭亭玉立,再加上古灵精怪、热情开朗的性格,令她去到那里都能招来许多追求者。

卞之琳,是其中最为深情的一个。

卞之琳

他们在沈从文的家中相识,张充和是沈从文的妻妹,而卞之琳是沈从文的好友。

“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

卞之琳写给充和的情书多达数百封,每一次见到充和的日子,都被他反复念叨,成了他自己的纪念日。

张曼仪女士编选的《中国现代作家选集·卞之琳》所附的《卞之琳年表简编》中,很多时间线都是这样的:

某年某月去苏州探望张充和;

某年某月把某本诗集送给张充和;

某年某月又前往重庆探访张充和。

满满地都是对张充和的爱。

若是普通女子,就算不爱,也会感动地接受这份感情吧。

但张充和不:“我自始至终对他都没有兴趣,就看见他在那里埋头作诗,你说我能怎么办?”

张充和在沈从文家

不爱就是不爱,就算你追求五年,十年,二十年,还是不能爱。

因为假若勉强接受这份感情,那不但委屈了自己,更是伤害了对方。

事实也证明,充和是聪慧的。

三姐张兆和便是禁不住沈从文的苦苦追求而委屈下嫁,婚姻生活没有一丝幸福可言;

名媛陆小曼也是被徐志摩的追求所感动,嫁于诗人,最终二人互生嫌隙,再没有当初的浪漫。

对于爱情,张充和拎得清。

她清楚爱情不是一时感动,飞蛾扑火,而是终身的责任,和永恒的承诺。

爱就爱了,不爱,就不给对方留一丝幻想。

拎得清爱情的女人,才能活得舒服。

婚姻中拎得清,才能过得快乐

说来也奇,卞之琳追求了张充和许多年,她都没有同意,原因是:“我喜欢古典文学,但卞写新体诗。”

但后来,喜爱汉文学的她,竟然与德国人傅汉思结为连理。

1947年,充和在北大开设昆曲和书法课,住在姐夫沈从文家里。

傅汉思是沈从文的朋友,时常到他家请教沈从文。

然而时间一长,沈从文发现,原来醉翁之意不在酒:傅汉思并非为他而来,而是看上了充和。

于是“从那以后,我(傅汉斯)到他家,他就不再多同我谈话了,马上就叫张充和,让我们单独呆在一起。”

时间长了,就连家里的孩子们都知道了他们的关系,淘气地喊“四姨傅伯伯”。

一开始,充和只是淡淡笑笑;但没过多久,她便接受了这份感情,义无反顾嫁给了傅汉思。

1948年,34岁的张充和跟比自己小三岁的傅汉思成婚。

张充和与傅汉思

为什么拒绝追求许多年的卞之琳,反而接受了相识不过短短几个月的老外?

充和是这样说的:

“汉斯这个人从来就没有什么复杂心思,人很老实,也很热情开朗,是我喜欢的,而且你欺负他,他也不知道。”

充和喜欢和简单纯粹的人在一起,亦如她自己一样。因为漂亮的皮囊千篇一律,但有趣的灵魂却万里挑一。

婚前,她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即使被人称为“老姑娘”,也不会将就地去爱一个人;

婚后,她也不会做攀附于乔木的萝丝,与丈夫相互独立,又彼此扶持。

张充和最喜爱的一张照片

这一切,都源自充和清晰的婚姻观:三观一致,彼此尊重。

与傅汉思结婚后,他们去了美国。即使生活琐事不断,充和依旧没有放弃事业。

傅汉斯入了耶鲁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张充和去了耶鲁大学讲授中国书法和昆曲。

他们的生活,就像傅汉思寄出的家书中的一句话:“我们结婚了,非常快乐。”

婚姻中拎得清的女人,过得洒脱又快乐。

生活中拎得清,才能取悦自己

爱情上,婚姻中都拎得清的张充和,对于生活更是清醒独立。

她的精神世界非常丰富,琴棋书画,几乎无一不精。而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昆曲和书法。

汪曾琪称赞她的昆曲:“唱得非常讲究,运字行腔,精微细致,真是“水磨腔”……她唱的‘受吐’,娇慵醉媚,若不胜情,难可比拟。”

张充和昆曲扮相

章士钊酷爱充和书法,将其誉为“蔡文姬”:“文姬流落干谁事,十八胡笳只自怜。”

才情如此高,相貌如此美,本能与林徽因,陆小曼一样,叱咤民国风云。

然而,她不屑于在外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才学,反而是自娱自乐为多。

昆曲,充和多是唱给自己听:“她们喜欢登台表演,面对观众;我却习惯不受打扰,做自己的事。”

文章,充和多是为抒发情感而写:“我写东西就是随地吐痰,留不住。谁碰上就拿去发表了”。

书法,充和更是沉浸于其中:“ 我可以不打扮,也可以没有金银珠宝,但笔墨纸砚是我必须要有的,也一定要用最好的。只要有空,我就不得不拿起笔练上一会。”

外表淡薄,内心却丰盈。

充和曾写过一首清雅的田园小诗,来抒发自己的心境:

当年还胜到天涯,

今日随缘遣岁华。

雅俗但求生意足,

邻翁来赏隔篱瓜。

除却浮华,回归本真,这便是张充和一生的写照。

她很清楚,所谓表演,那是演给别人看的。你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难免会有取悦他人的意思,真正的趣味就少了很多。

而她要的是生活,琴棋书画诗酒花,这些不是高高在上的镜花水月。这些,是生活。

而生活,无需取悦他人,但一定要取悦自己。

拎得清生活的女人,内心富足,心灵充盈。

拎得清,才能获得幸福

张充和这一生,在大众面前十分低调,但无论如何都掩盖不了其芳华。

她曾经得到过很多名人的评价,但最为契合的应该是这一句:

“她是真山真水之间的留白。

留白,看似无声,实为大美。

这是充和晚年的好友,美国耶鲁大学的旅美作家、批评家苏炜对其的评价。

晚年张充和

她是如此丰富,却又是如此简单。她明明可以光耀一时,去甘愿隐去自己,成为一抹留白。

然而,正如周国平所说: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丰富而安静”的张充和,从来都拎得清:她有清晰的人生道路,不着急,不盲从,静静地享受人生蜕变和自我成长。

既让自己舒服,又让别人尊重。

愿你也能成为一个拎得清的女人,在人生沉浮中,收获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十点读书


张充和,天下闻名的“合肥四姐妹”中最小的妹妹,曾以国文满分的优异成绩、数学零分的离奇分数,被北京大学破格录取。她自幼由叔祖母收养,接受了十分严格的传统文化训练,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精通,被誉为“民国最后一位才女”。

张充和在北大学习期间,因病休学,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后又恰逢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张充和加入了逃难的队伍,先后流落昆明、重庆等地。她虽没拿到毕业证,但这丝毫不影响她的才华如光芒般四溢。在重庆,张充和结识了章士钊、沈尹默、焦菊隐等名流,相互诗词唱和,不失风雅。章士钊将她比作蔡文姬,焦菊隐将她誉为李清照。

1947年,久闻其名的北大校长胡适,特聘请张充和到北大教授书法和昆曲。真是缘分,到北大后,她结识了当时在北大教书的美籍汉学家傅汉思,二人相识、相恋、相知,第二年结为了夫妻,随后,千里重洋,定居美国。

才女眼里的才女如何?对林徽因、陆小曼等同时代的才女,张充和是怎么评价的?这容易引起人的遐想和兴趣。

张充和晚年生活在美国,与旅美作家苏炜是邻居,苏炜经常上门向张充和求教,张充和偶尔谈及自己的故事和对当时人事的一些看法,苏炜后写成《天涯晚笛》一书,经张充和审阅后出版。在此书中,曾记录了张充和对林徽因和陆小曼的看法,她说:“大家都喜欢的,我未必喜欢呀,就像林徽因,大家都喜欢她。在昆明的时候,她爱说话,永远是众人的中心,只要有她在,大家就得都听她的,没有别人说话的时候……”

“不过我对陆小曼,却有不错的印象。她人很温雅,话不多,也会唱曲,一笔山水花鸟画,画得很像样子……”

张充和为什么不喜欢林徽因而喜欢陆小曼?这与她的经历和学识有关。

“合肥四姐妹”中,张充和虽然最小,却遭受过最大不公的。张充和生于合肥望族,但父母先前生下了元和、允和、兆和,三个女儿,怀上她后,迫切指望生一个儿子,但一出来,仍是“不带把的”,没实现父母的希望,自然受到轻视,还只八个月大,就被父母送给叔祖母扶养了。但恰恰是这个叔祖母,将她视如掌上明珠,悉心教养,终成一代才女。

元代冯子振《西湖梅》诗曰:“苏老堤边玉一林,六桥风月是知音。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

这首诗可以在一定层面上概括张充和的人生,尤其是她对人生的认知和取舍。张充和是一个内心淡定的人,一个内敛的人,往往不喜欢臧否人物,但一旦臧否,必客观公正,出乎内心。

正因为她的淡定,所以不喜欢女子热闹繁忙得交际花一样,她对林徽因的看法就基于此。林徽因喜欢出风头,成为男人争相追逐的对象,她自己又喜欢热闹,喜欢被追逐,享受这片虚荣的霞光,这个小虚荣,明眼人一看就明白,然而,张充和的内心对此则是不屑的。

而欣赏陆小曼,她在话语中其实已经道出了原因,温雅,话不多,还会唱曲,画得一笔好山水,这就是张充和欣赏陆小曼的原因,淡定、温雅、有才华,而又不事张扬。


帝国的脸谱


这个是出自张充和晚年好友苏炜所作《天涯晚笛:听张充和讲故事》一书,她的原话是这样的:

“大家都喜欢的,我未必喜欢呀 就像林徽因,大家都喜欢她。在昆明的时候,她爱说话,永远是众人的中心,只要有她在,大家就得都听她的,没有别人说话的时候......”

“不过我对陆小曼,却有不错的印象。记不起是什么样的场合,谁介绍我认识的她,反正是在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的时候,她人很温雅,话不多,也会唱曲,一笔山水花鸟画,画得很像样子……”

其实不仅是张充和,杨绛、冰心等人也讨厌林徽因,为什么呢? 归根结底就是,这些才女们觉得林徽因太装太出风头了。

林徽因见识丰富,能够海阔天空谈文学,谈人生,谈时事,而且还组织了“太太客厅”文艺沙龙,聚集了相当规模的文艺人士。沙龙成员萧乾就曾说过,林徽因的健谈不是已婚妇女的闲言碎语,而是有学识、有见地的学术讨论。

要知道,在那个“太太客厅”的文艺沙龙里,爱慕林徽因的男性实在太多了,这让其它才女情何以堪,能不怨恨嘛。


张充和又为什么喜欢陆小曼呢?

很多人把徐志摩之死怪在陆小曼头上,对其多有误解。却不知,那些感情纠葛,掩盖了她的才情;更不知胡适说过她是“不得不看的一道风景”,刘海粟称她为“一代才女,旷世佳人”。

林徽因、陆小曼虽同出名门,却性格各异。

林坚毅隐忍、理智早熟,陆则纯粹天真,凛冽而清澈,爱也爱得壮烈,恨也恨得彻底。

张充和比较西化,相较之下,她觉得陆小曼更真实,不做。


猛哥V


陆小曼诱惑了三个男人!

卢秀辉

他本来有大好的前程,他与美国三十四任总统艾森豪威尔是同学,可因为一个女人耽误了。

他娶她时,他28岁,她19岁。他英俊潇洒,美国西点军校毕业,刚从巴黎和会回来,他是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上校武官。她貌美如花,17岁就被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部长)顾维钧聘用兼职担任外交翻译,名闻北京社交界。

真正的郎才女貌。

千不该万不该,他招惹了一个人。

千不该万不该,她招惹了一个人。

他在巴黎和会期间,认识了梁启超,他拜他做了老师。老师又不是只有他一个学生,老师有一大把学生,其中有一个学生叫徐志摩。

认识了徐志摩的倒霉男人叫王庚,王庚的妻子叫陆小曼。

王庚想好好做出一番事业,徐志摩想好好风流快活,陆小曼想人哄、有人宠,轰轰烈烈爱一回。

王庚1922年结婚的,1924年去了哈尔滨做了警察局局长,哈尔滨、北京来回奔波。这时,徐志摩上了王庚家,认识了漂亮的嫂子,嫂子认识了风流的徐志摩。王庚常说:志摩,我忙,让嫂子陪你玩。

陪着陪着,好吃不过饺子,好玩不过嫂子。和现在的情况差不多,最后知道真相的永远是受害人。王庚知道真相的时候,陆小曼不知道肚子里的孩子是谁的。聪明女人不糊涂,她一定要堕胎。她知道堕胎对两个男人都有交代,对徐志摩表现了对爱情的坚贞;对王庚,保留了离婚前的体面。

那个年代,堕胎,是新鲜事,离婚也是新鲜事。徐志摩和陆小曼偷情的事上了报纸,徐志摩受不了压力,出国了。陆小曼闹着要离婚,王庚想想,离吧。

从道德讲,徐志摩追求陆小曼,陆小曼对原配丈夫王庚不忠,徐志摩对朋友王赓不义。

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时,请的证婚人是梁启超。梁启超想,我要为我的学生王庚讲几句话啊,所以他在讲证婚词时,严肃的批评了徐志摩和陆小曼。

“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至于离婚再娶。小曼!你要认真做人,你要尽妇道之职。你今后不可以妨害徐志摩的事业……你们两人都是过来人,离过婚又重新结婚,都是用情不专。以后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

徐志摩陆小曼结婚两年以后,就认识了翁瑞午。那个时候外界就有各种各样的流言去揣度他们的关系,翁瑞午同陆小曼的感情确实非同一般,翁瑞午坦然自若的出入徐志摩的家中,跟陆小曼一起抽大烟,奇怪的是徐志摩总是不予置喙。在他认为,夫妻是自由的,任何一方没有权利用爱的名义捆绑对方。而陆小曼抽大烟,就是翁瑞午教的。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他要于当晚参加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的讲演,飞机飞到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带时失事。从飞事上取下的徐志摩的唯一遗物,是铁盒子里装的陆小曼山水画长卷,徐志摩带到北京去,是找人题字的。

徐志摩一死,陆小曼的最后一个男人正式登堂入室了。上海中国画院保存着陆小曼刚进院时写的一份履历,里面有这样的话:“我廿九岁时志摩飞机遇害,我就一直生病。到1938年卅五岁时与翁瑞午同居”。她一直靠翁瑞午供养,养了她二十多年,供应她黑(大烟)白(米饭)之需,厮守了33年,帮她按摩了33年。翁瑞午家有贤妻和五个子女,他的开支很大,陆小曼一个人的开支就超过了他的家庭,还要供她跟贺天健学山水,他靠变卖家传书画文物维持。1953年,翁瑞午的发妻逝世,陆小曼正式成为他的续弦。

台湾陈定山《春申旧闻续篇》中说:"现代青年以为徐志摩是情圣,其实我以为做徐志摩易,做翁瑞午难。"

而陆小曼1956年4月,才被安排为上海文史馆馆员。1958年,成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

上海画院的这个画师,毁了三个男人。

王庾离婚后,终生未娶,没有子女。42岁病逝。

徐志摩,因家庭断了经济才去北京谋生的,主要是陆小曼太靡费了。

翁瑞午为她苦了妻子、家庭。








卢秀辉侃侃诗书画印


张充和先生是著名的“合肥四姐妹”的老么,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四姐妹:大姐张元和、二姐张允和、三姐张兆和、小妹张充和分别嫁给了著名昆曲演员顾传玠、语言学家周有光、文学家沈从文和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

作为晚清的名门望族,张家四姊妹可谓演绎了一段传奇。其中的张充和先生在1949年随夫君赴美后,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被誉为民国闺秀、“最后的才女”,2015年以102岁高龄去世。

张充和不喜欢林徽因到不是坊间杜撰,此事真有出处,张充和晚年好友苏炜所作《天涯晚笛:听张充和讲故事》一书中说道:

“大家都喜欢的,我未必喜欢呀 就像林徽因,大家都喜欢她。在昆明的时候,她爱说话,永远是众人的中心,只要有她在,大家就得都听她的,没有别人说话的时候......”

“不过我对陆小曼,却有不错的印象。记不起是什么样的场合,谁介绍我认识的她,反正是在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的时候,她人很温雅,话不多,也会唱曲,一笔山水花鸟画,画得很像样子……”

张充和为什么不喜欢林徽因而喜欢陆小曼就不需要日慕君多说了,人家自己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至于有没有深层次的原因,可以探究的地方就多了。

民国时期才女众多,林徽因是最耀眼的一个,也正因为如此,不喜欢林徽因的大有人在,除了张充和,冰心、杨绛也都和林大美女撕过。

在冰心看来:林徽因太爱自我表现了,组织沙龙就组织沙龙吧,非要把自己弄成焦点,不甘心做一个煮咖啡的角色,两人关系恶化以后,冰心还专门写了一篇《我们太太的客厅》挖苦林徽因。

而杨绛更是有意思,两家本是邻居,却因为各自养的猫打架导致关系恶化,杨绛老公钱钟书专门写文章为老婆出气:“在一切有名的太太里,她长相最好看,她为人最风流好爽,她客厅的陈设最讲究,她请客的次数最多,请客的菜和茶点最精致丰富,她的交游最广。并且,她的丈夫最驯良,最不碍事。”

最后一句话,简直是太狠了!!!

至于这些才女之间到底是因为不对付还是因为嫉妒导致看不顺眼,日慕乡关在此就不妄加推测了,相关资料还有很多,读者可以另行查阅!



日慕乡关


民国代有才女出,各领风骚数十年。

说到张充和,就不得不说一说民国的姐妹天团。人们都只知道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组成的“宋氏三姐妹”,其实还有一个姐妹天团也十分地让人津津乐道,那就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组成的“合肥四姐妹”。

△前排右一张元和,左一张允和,后排右一张兆和,左一张充和

合肥张家在民国时期是民们望族,“合肥四姐妹”的父亲张武龄是民国有名的教育家,而张武龄的祖父张树声更是著名的洋务运动专家,历任两广总督和直隶总督,是平息太平天国叛乱的淮军当中的第二号人物。到了张武龄这一代的时候,张家家境殷实,坐拥良田万亩又颇有投资。张武龄有四女六子,四个女儿堪称四朵奇葩,因为张家的每个女儿都有一段堪称动人的故事。

老大张元和精通昆曲,嫁给了昆曲名家顾传玠;老二张允和擅长诗书格律,嫁给了语言学家周有光;老三张兆和是著名的文学编辑,嫁给了大文学家沈从文;老四张充和精通书法,曾在耶鲁和哈佛大学执教,嫁给了著名的汉学家傅汉思。

△张充和和傅汉思

老么张充和是那种典型的大家闺秀加才女,为人低调谦和,淡迫名利。张充和一生求学,在诗词、书法和昆曲上都颇有造诣,与陈寅恪、金岳霖、胡适之、张大千、章士钊、卞之琳等人即是朋友也是学友,被誉为是张爱玲、冰心和宋美龄之后的“民国最后一位才女”。

民国是一个动乱的时期,也是一个才子佳人争鸣的美好时期。在女性当中,陆小曼和林微因是很有代表性的人物,但是她们又很不相同。张充和曾公开表示讨厌林微因而喜欢陆小曼,这又是为什么呢?

△林微因

其实不光是张充和,包括冰心和杨绛也都不喜欢林微因。很多人喜欢林是因为她集美貌和才华于一身,她出身显赫,富有见识,能够从容地在名师大家面前大谈人生理想,而又不失体面。但是她又太过于自我,事事都以自己为中心点,不愿意当配角,有点像一个被宠坏的小公主。这一点是被冰心和张充和所不喜欢的。

张充和曾今亲口说过一段往事,那是在昆明的时候,只要有林微因在,大家都只能听她说话,别人插不上嘴,她永远把自己当做众人的中心和焦点。还有人说张充和是在嫉妒林微因,我倒觉得未必,以张充和的教养的学识,虽名气不如林微因,但是她在才能上绝对不输给她,这在民国文艺圈内众人都知道的事情。

陆小曼在张充和眼中却很不一样,因为她们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相对而言,陆小曼的身世就要平淡一点,年轻时因为徐志摩插足陆小曼的婚姻而离婚,继而与徐志摩结婚,仅仅过了六年,徐志摩就因飞机失事而罹难去世。张充和晚年的时候,和她的好友苏炜合著一本书,这本书叫做《天涯晚笛:听张充和讲故事》,里面有一段话记载了张充和对于陆小曼的印象:

不过我对陆小曼,却有不错的印象。记不起是什么样的场合,谁介绍我认识的她,反正是在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的时候,她人很温雅,话不多,也会唱曲,一笔山水花鸟画,画得很像样子……

△陆小曼

陆小曼性格恬淡,人品才气都不错,她的婚姻遭遇也被张充和所同情。也许是像陆小曼这样的人比较符合张充和的审美,而林微因与张充和的性格差距实在太大了。

张充和敢于讨厌别人都喜欢的林微音,也是一种真性情的体现。不过民国佳人已逝,谁讨厌谁,谁喜欢谁都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们为我们留下的一段段传奇佳话。


围炉煮酒话春秋


我也不喜欢林微因,最不喜欢看装的人。张允和是我心中偶像,她贤慧,温和。


用户9489789927803


我很喜欢林徽因,才情相貌胸怀一样不少。张充和相对来说没那么有名,但是她能在北大和耶鲁教授昆曲书法。肯定也是很有造诣的。张充和不喜欢林,我倒也不是觉得出于妒忌,完全是她受的中国传统教育的缘故,看不惯而已。


大锦鲤小锦鲤妈妈


陆小曼是另类,林徽因是知识份子。


用户672222942415


我总喜欢拿民国时期和春秋战国时代相比较,因为这两段历史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比如说都是充满战乱的时代,却又一个大师辈出的年达。

春秋战国有孔子、老子、墨子、孟子、庄子、孙子、韩非子等人百家争鸣;民国时期有王国维、梁启超、章太炎、陈寅恪、黄侃、季羡林、钱钟书等人百花齐放。

但民国时期相比春秋战国,又别具一番韵味,因为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民国一般有如此多女性闪耀在民国的舞台上,比如说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这样的民国四大才女,比如说有合肥四姐妹和宋家三姐妹这样的姐妹花,也有林徽因、冰心、杨绛这样才气逼人的女子,还有陆小曼这样的交际花。

在这些女性当中,林徽因,算是的是非常独特的一个。在当代,林徽因受到众多人的追捧,可是在她那个时代,却有很多人不喜欢她。比如说同是才女的张充和,冰心,杨绛都对林徽因颇有微词。


张充和,合肥四姐妹中的小妹,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张武龄的小女儿,德裔美国汉学家傅汉思的妻子,有着民国闺秀、民国最后的才女之称。论出身,论才学,张充和都不输于林徽因。

但是,张充和就是不喜欢林徽因,张充和晚年好友苏炜所作《天涯晚笛:听张充和讲故事》这样写道:

大家都喜欢的,我未必喜欢呀 就像林徽因,大家都喜欢她。在昆明的时候,她爱说话,永远是众人的中心,只要有她在,大家就得都听她的,没有别人说话的时候......

当然,讨厌林徽因的倒不是只有张充和一人,杨绛和冰心也不喜欢林徽因。冰心曾写过这样一篇《我们太太的客厅》来讽刺林徽因:

我们的太太在种种集会游宴之中,和人们兴高采烈的谈论争执着,先生只在旁木然的静听,往往倦到入睡。

杨绛则更有意思,不仅自己要出来撕林徽因,更是把自己的丈夫钱钟书搬了出来,钱钟书在自己的小说集《人鬼兽》中有一篇短篇小说《猫》,里面是这么写的:


要讲这位李太太,我们非得用国语文法家所谓“最上级形容词”不可。在一切有名的太太里,她长相最好看,她为人最风流豪爽,她客厅的陈设最讲究……你马上获得结论:她是全世界文明顶古的国家里第一位高雅华贵的太太。

我们可以稍微看一下以上三段引用的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里面的女主角都是焦点人物,或者说刻意把自己变成焦点。至于这个女主角是谁,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

林徽因受过西式教育,身上有着非常明显的西式痕迹,乐于表现自己,喜欢成为众人的焦点,或者说是张扬。这和典型的东方女性不一样,东方女性,讲究的温柔内敛。

也许这就是就是张充和,冰心,杨绛这些有着中国传统特征的女性不喜欢林徽因的理由。或者说,嫉妒?正所谓同行是冤家,谁都想成为众人的焦点,谁都不愿意自己成为别人的陪衬。

张充和对于陆小曼,与对林徽因的态度却是截然相反的:

不过我对陆小曼,却有不错的印象。记不起是什么样的场合,谁介绍我认识的她,反正是在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的时候,她人很温雅,话不多,也会唱曲,一笔山水花鸟画,画得很像样子……



话不多,这三个字已经很好的概括了张充和为什么会对陆小曼有不错的印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