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離異的犧牲品嗎?該如何看待?

合輕


我認為是的,不管因為什麼原因離婚最受罪的還是孩子。有的父母雙方離婚後,各自再組合家庭,接著再有自己的孩子那麼之前的孩子真的就是小可憐了。已經沒有了父母雙方的愛,如果再得不到好的教育,前途堪憂。我婆家這邊就有一對夫妻離婚了,留下了姐弟3個,媽媽走了。我經常去她家玩,熟悉了就告訴我他們想媽媽但是媽媽從來不回來看他們,她媽媽我沒見過,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帶的,孩子爸爸跑運輸經常不在家,最大的上小學4年級,最小的還沒讀小學,天天只管吃吃喝喝,然後也沒人管學習,成績都不好。有次老二女孩跟我說,隔壁奶奶老是說她姐弟,就因為他們沒媽媽,當時我眼淚都要下來了,孩子內心太渴望母愛了,不管母愛或者父愛,殘缺一方對孩子打擊都太大了。所以不管是什麼原因導致夫妻雙方離婚,對孩子都太殘忍,所以如果夫妻雙方又實在過不到一起去了,多考慮下離婚後孩子問題怎麼樣處理對他們是最好的,離婚了不管孩子誰帶,也經常來看看他們,多給他們些呵護,多給他們些愛,不要讓他們想你們的時候真的只能想你們。


薔薇椛開tt


是的!我非常贊同這個觀點。父母離異最受傷害的就是 孩子,尤其是幼小的孩子,是父母一資錯誤的婚姻或者是一次錯誤的選擇,也或許是一次任性給孩子留下一生的傷痛!

現實生活中我曾出差北京在公交車上我看到一個母親對孩子百般的呵護,問寒問暖,我感覺並不正常,我也看到了這個母親不經意間抹掉臉上的淚痕,問著孩子這一段時間怎麼樣,後來一聲嘆息,知道了離婚後孩子跟著父親。我心裡發酸,母愛的缺失如何去彌補,再美的食物也無法營養孩子孤獨的內心。

生活中我看到很多家長帶著離異的孩子,孩子往往是躲在家長的身後,不願意多說話,眼睛裡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畏光,不象家庭正常的孩子那麼陽光,就是躲在父母身後也只是害羞但不是畏懼。

單親家庭出現問題孩子太多,由於從小心靈受到巨大的傷害,往往長大後有的會膽小怕事,有的不願意與人交流,有的自卑心理非常嚴重。單親家庭由於家長對孩子的內疚就更容易驕慣和縱容孩子,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沒有正確的引導,有的成為媽寶男,有的成為問題女等等,更有的孩子由於愛的缺失形成報復心理走上犯罪的道路!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有的賣身有的打架有的盜竊不一而足。

看著身邊的一幕幕情景,我想勸年輕的男女朋友們,對愛情對婚姻請做出慎重的選擇!你們的隨意害苦了孩子,你們可能一散夥把孩子推給另一半或者老人,你們依然瀟灑快活。但想想可憐的孩子吧,你犧牲掉的是他們的一生!


吟雪楓情12


毫無疑問,在一場失敗的婚姻中,最無辜又最受傷的,就是孩子了。所以,“孩子是父母離異的犧牲品”這一說法,非常正確。

總體上來說,對於孩子的成長,特別是性格形成、習慣養成,原生家庭是最有利的——這類家庭的氣氛,傳統習慣,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學習效仿對象,家人互動的關係等,都會影響子女日後在自己新生家庭以及社會生活中的表現。

一旦父母離異(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單親或者孤兒),大多數情況下,孩子的心裡都會有一些陰影,特備是父母離異,有特別是父母在各種糾紛後的離異。

曾經有一段時間,成都幾所知名民辦學校,不接受父母離異的孩子,引發了廣泛的爭議——不客氣地說,單純從學校教育難度的角度,這種做法無可厚非。只是,教育人的情懷和責任,會受到譴責罷了。

三水三心有一個學生,初一表現很好,學習也不錯。但到了初二,忽然出現了巨大的反差,染上了喝酒抽菸打遊戲的惡習。我原本以為是逆反期,就採取了逆反期的心理干預措施,但效果不好。後來,才知道,他的父母鬧離婚,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讓這個孩子的心理產生了嚴重的偏差。我在多篇文章中寫過這個事例——我氣匆匆跑到他們家裡,勒令他的父母不準離婚,直到現在,還會被他們取笑。

我所在的學校,曾經發生過一起學生割腕自殺事件(未遂),背後的原因,就是父母離婚。

關於完整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我國傳統教育中的“嚴父慈母”,就是一個非常經典的論斷。在家庭裡,父親的角色和母親的角色,各自分工不同,父愛如山,母愛似水,一座山,一池水,寬嚴相濟,這才是教育。父母離異之後,孩子受到的教育和影響,就必然會殘缺不全,而他的人生,也註定將缺些什麼(我們不能說一定會出問題,但幾率一定會大很多)。特別是對他將來家庭的影響,某些程度上,是致命的。

著名的婚姻專家弗里曼就這樣說:我們在原生家庭得不到家庭的滿足,就會只顧索求,沒有能力為擇偶付出。這看法雖然有點悲觀,但是我們如果勇於面對自己原生家庭的問題,就有新的動力重新去愛。

而有些父母,在離異的時候,將孩子視為包袱,都不願意撫養,試想,這個孩子的心理,會造成怎樣的影響——“我是一個多餘的人”,極有可能成為他潛意識裡的固有記憶,一生揮之不去,試想,這樣的心理,又讓他怎麼去面對自己的人生?

所以,離異家庭的孩子,缺乏安全感、自卑、孤僻、超長時期的叛逆——可以說,很多孩子,從父母離異開始,就為以後的人生,埋下了悲劇的種子!

當然,“家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作為成年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婚戀觀,也必然有迫不得已的苦衷,但既然有了孩子,還是慎重的好。

所以,奉勸那些已經為人父、為人母的人,珍惜自己的婚姻,好好經營自己的婚姻,不要貪圖一時之快,毀掉了孩子!


三水三心


現在的離婚率還是挺高的,儘管如此,對於已經有了孩子的家庭,我還是要說,不到萬不得已還是不離婚為好。

1,血緣關係無可代替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媽媽爸爸雙方的愛護培養,這樣孩子成長的得就比較順利。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管是缺了媽媽一方,還是缺了爸爸一方,對孩子的心靈都是傷害,就算有另外一個父親來替代,但是那種血緣關係的父親,是無可替代的。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缺少了父愛或者母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這個家庭成為了單親家庭。儘管媽媽或者是爸爸,再去加倍的愛她,缺乏一方的愛,是不夠圓滿的。而且媽媽和爸爸教育的風格和方法也不一樣。媽媽溫柔細膩,爸爸粗放豪爽,兩種愛和性格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孩子完整的性格,缺一不可。

2,孩子的感情上會有缺失

別看孩子,表面上也許不說什麼,他會默默的跟著父親或者跟著母親繼續生活,其實孩子的內心世界也是非常豐富的,他渴望著父親和母親在一起,她沐浴著愛的陽光。孩子不說什麼,但是你可以感受到,他對於這種完美家庭的渴望。

3,單親家庭的孩子。心裡成長有可能受到影響

這種家庭出來的孩子,往往有自卑傾向。這種情況在城市也許還好些,在偏僻些的農村缺少父親或者缺少母愛的孩子常常會受到夥伴們的欺負。他們用“這孩子沒爸爸,或者這孩子沒媽媽”這樣的話去刺激他。使單親家庭的孩子,受到傷害。

所以我認為。有了孩子,儘量不要考慮離婚。

我是寧老師,專注幼兒和青少年教育,歡迎關注我。是。


寧老師說


孩子是父母離異的犧牲品,這句話千真萬確,可謂一針見血!

一、父母離婚前的烽火狼煙讓孩子備受創傷

當父母感情破裂時,很少有人能夠理性地處理關係,心平氣和的分手,往往是戰火紛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的連孩子都不迴避,當作孩子的面拼個你死我活,鬥個天昏地暗,使孩子心靈受到創傷,心理產生陰影,導致孤僻、自閉和不自信,長期的壓抑很容易心理畸形。

二、父母離婚後的孩子缺失愛,很容易走向極端

離婚後的孩子不論由父親撫養還是母親撫養,孩子都得不到完整的愛,由於愛的缺失和不完整,往往會導致孩子走向兩個極端,由父親撫養地孩子,由於父親缺少耐心和“柔”性,甚至顧不上對孩子的管教,任其獨來獨往,導致孩子的野性、野蠻、任性,甚至有暴力傾向,極容易走上犯罪道路,而由母親撫養的孩子,由於母親缺少“剛”性,加之母親往往過度寵愛孩子,生怕孩子受到委屈,保護過度,往往導致孩子成為“巨嬰”,變得膽小、怯懦、內向、自私,沒有抗壓、抗挫能力。

三、父母再婚後的孩子,很難和新組合的家庭和諧相處

生活在重新組合家庭的孩子與繼父(母)缺少溝通,不能夠坦誠相待,要麼視為仇人,什麼事情都抱著敵視的態度,要麼視作路人,什麼都當作不存在似的,而繼父(母)也生怕處理不好關係,往往也會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試問: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怎麼能夠和諧相處,又何談天倫之樂?

四、愛是兩情相悅,每一個人都要慎重對待,千萬不能從一個錯誤走向另一個錯誤

愛是心心相印的朋友,愛是兩情相悅的交融,愛是心靈與心靈的迸發,愛是衣帶漸寬無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執著,愛是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的忠貞……愛是你我!所以,每一個人在選擇愛的時候都要慎重,千萬不能抱著不負責任的態度,甚至抱著不可告人的“私”利和目的,那樣的愛不會長久,最終又從一個錯誤走向另一個錯誤:離婚!

結束語:父母離婚後的孩子大多性格不完美,有的像一匹野馬橫衝直撞,有的像一隻小綿羊任人宰割,有的蠻橫、暴力,有的孤僻、內向,有的張狂,有的怯懦。所以,作為父母的一定要慎重的對待婚姻,彼此多理解,多體諒,多包容,多尊重,接受不能改變的,改變不能接受的,力求給孩子一個溫馨的港灣!


全民話教育10911


父母離異,最痛苦的就是孩子,因為孩子是破裂家庭的犧牲品。

父母離異了,大都原因都是各有新的情人。一離異,辦了離婚手續,父親又組成新的家庭,母親也會很快組成新的家庭,就只有原來的孩子是多全的,沒人要的,最多變成隨母或隨父的拖油瓶了,怪可憐的。


黃爺30


難道生活在湊合過日子的家庭裡孩子就不是犧牲品嗎?

每天看著父母不再相愛,每天拌嘴吵架,但為了自己湊合過日子,堅決不離婚的家庭裡,對孩子的教育就沒有影響嗎?

其實離不離婚不是重點,重點是給孩子的關愛,是否足夠的讓他健康成長


o苗兒o


不一定,但多少對孩子是有傷害的,所以要慎重決定!!


棲息穀完顏歲月


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