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泊就是現在的東平湖嗎?它最大時有多大?

科普大世界


梁山現在還存在,海拔197.9米,很難看出108位好漢聚義時,梁山能有多雄偉、多險峻。

東平湖的確是梁山水泊的遺存,現在還有六百多平方公里。那梁山水泊最大的時候能有多大呢?

《水滸傳》中關於梁山泊的是這樣描述的——寨名水滸,泊號梁山,縱橫河港一千條,四下方圓八百里。


這個八百里是多大?方也好,圓也好,這八百里是周長。也就是邊長大約二百多里的一個方形範圍,或者直徑小三百里的圓形區域,面積接近一萬平方公里,是現在東平湖的15倍,是當今洞庭湖的四倍。

實際上據地質學家考察,梁山地區在上萬年前,曾經有一個面積達兩萬平方公里的大湖,那才是梁山水泊最大的時候,比《水滸傳》時期還要大一倍。

梁山水泊形成原因

形成原因很簡單,就是黃河決堤。黃河年平均徑流量為580億立方米,一萬平方公里的梁山水泊如果平均水深三米,則儲水量為三百億立方米,約為黃河水年徑流量的一半。史書記載:北宋時期,黃河及其支流共出現泛溢154次,平均每二到四年就有一次大的決口。僅黃河干流大範圍氾濫和改道就有近80次,災害範圍波及現在的黃河下游、淮河流域、河北等很多地區。尤其是北宋末年,宋金交兵,黃河根本無力治理,完全任其自流。梁山周圍地勢低窪,靠近黃河主水道,梁山水泊不斷有黃河水流入,因此,保持了一個浩淼的水面。

梁山水泊的急劇縮小也很容易理解,隨著黃河泥水淤積,黃河的河堤修整、治理,沒有水源注入,自然就縮小了。

簡單說一下宋代黃河為什麼總決堤。

自大禹王開始,我國就有治水傳統。在東漢初年曾對黃河做過一次非常成功的治理,之後八百年基本平安無事。直至五代及宋、元時期,黃河決堤氾濫又成為常態,一個重要原因是西北地區林木砍伐,生態惡化,導致水土流失特別嚴重。黃河水達到一碗水半碗沙的程度,致使黃河河床迅速抬升,成為地上懸河。直到清代採用收窄河道、束水衝沙法,河道抬升的問題才有所緩解。


東水西原


《水滸傳》中的梁山泊,號稱方圓八百里,也就是說,以梁山為中心,東西南北都是八百里,這得多大的面積啊?明顯是誇張的說法,畢竟整個山東省,東西才1440里長,南北才870多里長了。

而現在的東平湖,總面積也就627平方公里,常年水面面積也才124.3平方公里,如果按照古代的方圓算,撐死也就方圓十幾裡地,跟《水滸傳》裡的梁山泊比,大小差得也太遠了。

就算曆史上記載的的梁山泊,也有方圓幾百裡,比現在的東平湖也大的多。

所以,現在的東平湖,嚴格來說不能算梁山泊,只能算是古代的梁山泊遺留下來沒有乾枯的一汪小水窪而已!

那麼歷史上的梁山泊,到底有多大?

要說梁山泊,必須先說說梁山的來歷。梁山在漢朝以前不叫梁山,而是叫良山,後來,漢景帝的弟弟梁孝王曾經在這裡狩獵,因此改稱為梁山。

梁山泊原來也不叫梁山泊,而是叫梁山濼,這個濼,指的是濼水,是古代流經濟南的濟水的分支,而古代黃河曾經借過古濟水的河道,因此,古濟水有時候也代指黃河下游。

從這個梁山濼我們也可以看出來,梁山泊的水源來自哪裡,就是古濟水。除了濟水,梁山泊還有一個大汶河作為水源,大汶河來源於泰山山脈,流經東平和梁山,然後匯入黃河,因此,古代梁山泊和現代的東平湖,都有大汶河注入。

古代梁山泊,如果只有濟水和大汶河這兩個水源,是不可能方圓幾百裡的。它還有另外一個水源,就是古代的大野澤,大野澤是古代特別有名的水澤,據說曾經佔有小半個山東和河南,後來它萎縮了,主要核心位於山東菏澤的鉅野縣,蚩尤墓就在這裡,著名錶演藝術家李雪健也是鉅野人。

因而,梁山泊,北有古濟水,東有大汶河,南有大野澤三個水源。可是,即便如此,梁山泊也不太可能弄到方圓幾百裡那麼大啊。

實際上,平常的梁山泊,並不是很大,也就是一個普通的湖泊,比如在唐朝以前,它一點也不顯眼。後來它之所以突然變得特別大,都是因為黃河。

五代十國時期,石敬瑭建立後晉,在石敬瑭統治的時期,開運初年,黃河決口,把汴梁濮陽菏澤聊城全都給淹了,梁山泊因為這次黃河大決口,突然變大。這場大水,連綿幾百裡,所以,梁山泊方圓幾百裡,就是這麼來的。

以此也可以知道,當時的梁山泊是橫跨河南山東兩個大省的。

到了宋朝的宋真宗鹹平五年,朝廷才開始重視梁山泊,開鑿大水渠將梁山泊的水往外引。濮陽菏澤都是平原。是糧食主產地,朝廷不可能讓這場大水一直佔著地方。況且,再往東就是大運河。

當然,這次治理梁山泊的效果不怎麼樣,濮陽菏澤地勢都比較低,你要往外引水,怎麼可能那麼容易?而且黃河還不停地決口。所以,宋神宗年間,朝廷再次下旨治理梁山泊,結果,也沒治理好,後來,宋徽宗年間,宋江就佔據了梁山,搞了梁山起義。

《水滸傳》第十回、第十一回這樣描述梁山水泊:“山東濟州管下一個水鄉,地名梁山泊,縱橫河港一千條,四下方圓八百里鵝卵石迭迭如山,苦竹槍森森如雨,深港水汊,蘆葦蕩蕩”。

由此可知,現在的東平湖,不是古代的梁山泊,只是古代梁山泊的一小部分遺留而已。

那麼,後來梁山泊的水為什麼退了呢?還是因為黃河。

古代的時候,黃河曾經佔用過古代濟水的水道,多次大決口,形成了梁山泊。到了金朝統治北方的時候,黃河突然又回到了它的故道上去了。既然水源的水變小了,那麼,天長日久,梁山泊的水位自然也就下降了,後來隨著氣候的變化,越來越萎縮,露出了陸地。因此,當時金國還號召老百姓在這裡屯田種糧。


西堤君


史載梁山泊方圓八百里,為什麼到了今天卻僅剩627平方公里?

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生動描寫了宋江等108位好漢的起義故事。其實,它的故事原型是脫胎於北宋末年真實的宋江起義,只不過當時宋江起義並沒有達到水滸傳中所說的擁軍數十萬的規模。但是,書中對梁山泊所稱道的“八百里水泊”卻是真實的。

先秦時,梁山泊的前身即是著名的上古九澤之一的大野澤(鉅野澤),當時的黃河還沒有奪濟水河道入海,濟水流經地勢低窪的梁山地區時便形成了煙波浩渺的大湖。

雖然發源於王屋山,與黃河交匯仍然能保持清澈,且被古代王朝封為“清源公”、“清源王”,享諸侯之祀、素有三伏三見的濟水有著神奇的歷史,但追根溯源它其實是黃河的一條支津。濟水既然自黃河分流而出,那麼黃河的泥沙自然也會被其攜帶。所以,當濟水流經梁山泊地區時,大量的泥沙在此沉澱、淤積,使得大野澤的湖面越來越小。但是隨著黃河的屢次改道,黃河水又一次一次地注入湖中。

當然,它所攜帶的泥沙也會同樣地沉澱在湖裡。日積月累地反覆下來,大野澤的面積便越來越小,直到被淤平。最後,五代時黃河被人為決口,洪水再次奔湧而來,便形成了早期的梁山泊。雖然最先的大野澤已經不復存在,但是脫胎於大野澤的梁山泊卻還存在著規模煞是可觀的水域面積。當然,這也引起了對圍湖造陸十分偏愛的當朝權貴的注意,他就是王安石。

“王荊公好言利,有小人諂曰:決梁山泊八百里水以為田,其利大矣。荊公喜甚,徐曰:策固善,決水何地可容?劉貢父在坐中,曰:自其旁別八百里泊,則可容矣。王荊公笑而止。”——《聞見後錄》

意思是說王安石當政時,有人建議他填平梁山泊,可得耕田八百里。王安石聽後大喜,但是隨後王安石卻發愁如何如何處理梁山泊裡的大水。當時史學家劉貢父(參與修編《資治通鑑》)幽默地說,“這事好辦,在旁邊再鑿個八百里的池子不就好了嘛!”

雖然北宋的王安石對如何處理梁山泊的大水犯了躊躇,但是後世王朝卻沒有王安石的煩惱,因為梁山泊到了明朝中後期已經慢慢淤平了。

當然,不僅是梁山泊存在淤廢的問題,任何湖泊時間久了都會變成平地。不過,這種時間的耗費,有些是以萬年為單位,有些則是數百年罷了。當然,雖然現在梁山泊已經不復存在,但是如果有遊客想要追尋遺蹟的話,面積627平方公里、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的東平湖倒是可以多少滿足下來人的好奇心。


經常用了


梁山泊比現在的東平湖大多了。

梁山泊,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梁山縣境內,由梁山、青龍山、鳳凰山、龜山四主峰和虎頭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黃山等七支脈組成,佔地面積面積3.5平方公里。據資料記載,從五代到北宋末,黃河曾經有三次大的決口,河水傾瀉到梁山腳下,形成了一望無際的大水泊,號稱“八百里梁山泊”,關於梁山泊的描述最早見於《資治通鑑》:“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4年)浚五丈渠,東過曹濟、梁山泊,以通青鄆之漕。”

據有關資料記載,從五代到北宋末,滔滔的黃河曾經有三次大的決口,滾滾河水傾瀉到梁山腳下,並與古鉅野澤連成一片,形成了一望無際的大水泊,號稱“八百里梁山泊”,即《水滸傳》中所描繪的“港汊縱橫數千條、四方周圍八百里”的梁山泊。當年梁山好漢正是憑水泊天險“嘯聚山林、築營紮寨、抗暴安良、殺富濟貧、替天行道”,演出了一幕幕驚天動地的俠義故事,一部《水滸傳》名揚天下,水滸英雄舉世聞名。800多年過去了,由於黃河多次決口分洪改道,“八百里梁山泊”泥沙沉積,於是梁山周圍湖泊變成了耕地。而且梁山縣多年來也有引黃河水再造萬畝湖泊,重現昔日“八百里梁山泊”宏偉壯觀景象的打算。

蓼兒窪——大野澤——鉅野澤——梁山泊——安山湖——東平湖


哈爾濱的哈


東平湖只能算是古代梁山泊的部分水域,歷史上梁山泊的中心水域應該就是當前梁山縣周圍,東平湖只是梁山泊的北部水域,而向南水域可達鉅野縣,東西分別可抵汶上縣和鄆城縣,只不過梁山泊因為後期的黃河淤積原址消失了。水滸傳的故事發生在宋朝,雖然內容有虛構成分,但故事發生地“梁山泊”卻是真實存在的,只不過最初的梁山泊並非有“八百里”。據資料記載,早在宋朝之前,梁山泊區域就已經存在有大型湖泊,名字叫做鉅野澤(大野澤),因地勢低窪,發源於濟源的古濟水以及發源於沂源縣的古汶水彙集於此,形成的大型湖泊,為後期梁山泊存才奠定了地理基礎。
後來黃河因為泥沙含量高,在中下游過了鄭州以後經常決口改道,宋朝之前的五代時期,黃河再一次決口,在當前的滑縣、浚縣附近決口向東泛流,經過甄城縣向東直達梁山泊,與梁山泊水域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片汪洋澤國,當時的梁山泊甚至都有可能與濟寧南部的微山湖等湖泊連在一起,不過僅僅是黃河氾濫區的淺層水,即便沒有八百里之巨,也絕對不小。後來黃河又有過幾次改道,且各個朝代對黃河河道都用不同的治理,梁山泊便在幾次氾濫與乾涸間逐漸被淤泥所覆蓋,形成了廣闊的平原肥沃土地,現如今的東平湖便是梁山泊遺留的水域。黃河的泛濫改道,甚至將梁山泊的源水濟水也變得面目全非,濟南、濟陽、濟寧等名字都出自濟水的城市,當前來看也已經看不出濟水的影子。
歡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地理有意思


歷史上,東平湖曾是梁山泊的一部分。

梁山泊,文獻中也作梁山濼,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梁山縣境內,由梁山、青龍山、鳳凰山、龜山四主峰和虎頭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黃山等七支脈組成,佔地面積3.5平方公里。古典名著《水滸傳》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梁山泊原址已經乾涸,橫跨東平、梁山、汶上三縣的東平湖和梁山縣馬營鎮的“水泊遺址”(溼地)均為古梁山泊的遺存水域。

梁山泊(讀作pō 一聲),據有關資料記載,從五代到北宋末,滔滔的黃河曾經有三次大的決口,滾滾河水傾瀉到梁山腳下,並與古鉅野澤連成一片,形成了一望無際的大水泊,號稱“八百里梁山泊”,即《水滸傳》中所描繪的“港汊縱橫數千條、四方周圍八百里”的梁山泊。當年梁山好漢正是憑水泊天險“嘯聚山林、築營紮寨、抗暴安良、殺富濟貧、替天行道”,演出了一幕幕驚天動地的俠義故事,一部《水滸傳》名揚天下,水滸英雄舉世聞名。800多年過去了,由於黃河多次決口分洪改道,“八百里梁山泊”泥沙沉積,於是梁山周圍湖泊變成了耕地。而且梁山縣多年來也有引黃河水再造萬畝湖泊,重現昔日“八百里梁山泊”宏偉壯觀景象的打算。

如今,當年號稱八百里的梁山水泊已經在其原址乾涸。水泊和連天蘆葦,早已蕩然無存。東平湖為原梁山泊的唯一自然遺存水域,梁山縣馬營鎮的“水泊遺址”(溼地)亦為古梁山泊的遺存水域。

唐宋時黃河多次潰決,形成港汊縱橫,山水交錯的八百里水泊,梁山成為湖中的孤山。《水滸傳》第十回、第十一回這樣描述梁山水泊:“山東濟州管下一個水鄉,地名梁山泊,縱橫河港一千條,四下方圓八百里……山排巨浪,水接遙天……阻當官軍,有無限斷頭港陌。遮攔盜賊,是許多絕徑林巒。鵝卵石迭迭如山,苦竹槍森森如雨,深港水汊,蘆葦蕩蕩……斷金亭上愁氣起,聚義廳前殺氣生……”

改造工程

水泊梁山“造水工程”由水面工程、供水工程、排水洩洪工程三部分組成。水面分為東、西兩個區域,西水域景點主要包括梁山碼頭,水軍指揮塔,梁山水寨門,水軍營寨和朱貴酒店,全面展現 《水滸傳》中水軍的活動場景;東水域景點主要包括石碣村、漁村及垂釣臺和水城門,並設立水上表演項目,建設觀眾臺。水面建成後,將從根本上改變水泊梁山有山無水的現狀,重現當年宋江等好漢憑藉水泊天險嘯聚山林的英姿和梁山泊水寨風光成為現實。

2012年,5月,山北水面工程中採用專業的防滲技術,水面底部鋪設了防滲膜,用於防止水的下滲。

這裡的水並不是死水,閆淑香介紹,水源來自梁山縣汙水處理廠,屬於中水回用。中水先進入古運河河道,然後通過逐級提水到達這裡。這個地段的地勢西高東低,水會順勢迴流到古運河河道。為此,在工程中,鋪設了4公里長的引水管道和排水明渠,實現引水和自動排水,同時實現了水的自動循環。

水面分為東、西兩個區域。據介紹,下一步,梁山縣還將圍繞水面興建部分景點。西水域景點主要包括梁山碼頭、水軍指揮塔、梁山水寨門、朱貴酒店等,全面展現《水滸傳》中水軍的活動場景。東水域景點主要包括水城門,並設立水上表演項目,建設觀眾臺等。


跪射俑


很多朋友都看過關於《水滸傳》的影視作品和小說,裡面的梁山好漢動不動就說800裡水泊梁山,好像那個時候的梁山泊非常大,是個面積廣大的巨大湖泊,梁山好漢們在湖岸邊安營紮寨佔山為王憑險而守,官兵們拿它們也沒辦法。

《水滸傳》描寫的是宋朝時候的事情,但是在宋朝之後,梁山泊的名字就很少再出現了,難道是它消失了嗎?不是的,現在的東平湖就是宋代梁山泊遺留下來的部分。宋朝之後,梁山泊大部分水域漸漸被黃河泥沙淤平,明朝時候絕大部分水域都已經變為平地了,如今只剩下了東平湖和梁山泊溼地。



東平湖位於今山東省東平縣,此地距離梁山也很近,如今仍然是一個面積達627平方公里的大湖,也是山東省境內的第二大湖泊(第一大湖泊是微山湖),據記載東平湖古時稱蓼兒窪、大野澤、鉅野澤、梁山泊、安山湖,到清朝咸豐年間才定名稱為東平湖,如今常年有水面積124.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5米,蓄水總量3億立方米。

梁山泊溼地則位於山東省梁山縣境內,目前只剩下6.8平方公里左右,已經建成一個溼地公園。




但是在宋朝的時候,梁山泊的面積可要比現在東平湖大多了,據歷史資料記載,從五代到北宋末年,黃河曾經有三次大的決口事件,主要在滑縣、鄆城縣、澶(屬於濮陽市)、濮(屬於濮陽市)等地多次決口,使得東平湖一帶的水域與南邊的鉅野澤連成了一片,大水直抵梁山腳下,形成了一望無際的巨大湖泊,當時大都稱之為梁山泊,湖岸方圓得有800裡,號稱“八百里水泊梁山”。《水滸傳》中稱“港汊縱橫數千條、四方周圍八百里”。




那麼梁山泊的面積最大時有多大呢?我們常說八百里洞庭,那個時候的梁山泊和洞庭湖的面積是差不多的,如今洞庭湖的面積還有2600平方公里,清朝乾隆年間是洞庭湖的面積還在6000平方公里以上,要比現在大多了,更早的時候,洞庭湖被叫做雲夢澤,面積最大時在4萬平方公里以上,西周時期面積還有2萬平方公里左右,之後就越來越小了。

根據歷史記載,從北宋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到金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的100多年前,梁山泊成為黃河河道。黃河水從澶州曹村向東匯入梁山泊,之後又自梁山泊分為兩派:一從南清河入於淮,一從北清河入於海,黃河水決口漫灌之下,造成的水域面積當然是相當巨大了,有專家估計當時的梁山泊和鉅野澤在面積最大的時候是合二為一的,水域包含了如今聊城、菏澤兩個地級市轄區的相當大一部分,另外還有濮陽和濟寧的小部分,最大時面積在1萬平方公里左右,是如今青海湖的2倍多,面積較小時梁山泊和鉅野澤分開,梁山泊的面積也在2000平方公里左右,比現在大了3倍,水面則比現在大了10倍多。




不過這並非歷史上此地水域面積最大的時候,地質和水利學家考證認為上萬年前梁山泊、鉅野澤和南面的微山湖一帶的水域都是連在一起的,就是說在如今的山東西部一帶有一個巨大的湖泊,從今濟寧南端向北直達聊城北面,向西到菏澤西部,其面積在2萬平方公里以上,堪比雲夢澤了,只是後來由於黃河帶來的泥沙不斷淤積,這片水域絕大部分都被田為平地,成了廣闊坦蕩的華北平原的一部分。


人類的方向


這個問題不大精確,應該是水泊梁山,不是梁山水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