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非要杀魏延?如果魏延不死,蜀汉会怎样?

阿斌的生活VLOG


题主问题成立的依据其实来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头上长反骨’的魏延,被诸葛亮火眼金睛给识别了出来,并且安排马岱将其斩杀。真实的历史上,魏延虽然也是死于马岱之手,严格意义上来讲,并非出自诸葛亮的安排。

首先回答一个问题,即“诸葛亮为什么非要杀魏延?”

诸葛亮并没有杀魏延,因为诸葛亮死掉了魏延都还没死,怎么能说诸葛亮要杀魏延呢?当然诸葛亮死的时候,也没有安排人去杀魏延,只是耍了个花招。

诸葛亮生下选择的继承人,是蒋琬,在诸葛亮病逝不久就被任命为了尚书令,政务一把手。但诸葛亮死在北伐途中,他交代后事的时候召开会议,没有通知魏延,撤军这样的重要决定也没有通知魏延,只是在大军撤退后,才通知魏延,让他断后。

这明显就是刻意针对魏延的安排,这个安排虽然有点阴险,但并不一定会置魏延于死地,如果魏延稍微聪明点,明哲保身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很遗憾,诸葛亮掐准了魏延的脾气,安排率领大军返回成都的总指挥是魏延的一生之敌杨仪,这就比较恶心了。

凭什么你杨仪一个幸进小人能够担此重任?我魏延一万个不服!

于是,魏延接到消息,断后的工作也不做了,直接带兵日夜兼程跑到了杨仪大军前面,这家伙比较绝,边走还边烧绝阁道,然后杨仪就上书魏延要谋反,而魏延也上表言杨仪要造反,这时候就是体现社交能力的时候了。

魏延这个人是个战将,但他从始至终都是孤臣,提拔他的是刘备,深受刘备重用,镇守汉中,独当一面,然而到了诸葛亮时代,变成了给诸葛亮打下手的,再没有进一步,这必然倒是他心里有怨气,但这还是次要的,主要问题,还是出在他自己性格方面,矜傲不逊,与同事关系极差,本身就不属于诸葛亮荆州派阵营,还到处得罪人,这样的人,谁会给他说话。

而杨仪当时是长史,妥妥的荆州派镇营,还有诸葛亮临死托付大事的“尚方宝剑”,当然占据成都朝廷的重臣们只会选择相信杨仪,而不信他魏延咯。

本来事情到了这里其实还有转换的余地,至多魏延被押回成都,解释清楚,落下个违背军令的罪名,不至于身死,但这家伙先占据南谷口,把人家杨仪大军给堵上,率军攻击。

这就是个昏到家的招数,即便他没有造反的心思,此举也等于落实了造反之心,然而更坑爹的是,他的部将们在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后,都不听魏延的命令,作鸟兽散,无奈魏延只能带着儿子们跑路到汉中,却被杨仪派去的马岱追上斩杀之。

魏延死得可惜么?笔者觉得一点都不可惜,因为愤怒冲昏了头脑,政治智商堪忧,本来魏延所掌之兵力就不多,还要跟本部主力刚正面,而诸葛亮的安排明明白白,堂堂正正,又没有真要暗害你魏延,那些个他手下的士兵无论是出于公理道义,还是敌强我弱的形式,都不会跟着魏延作死啊。

一个不深谙政治斗争的将领,是无法带领一支军队走向辉煌的,除非他的老板是个对他无限支持的好领导,不然他自己就要学着成为一个厉害的政客,就像曹老板那样,然而魏延连一个合格的政客都算不上。

当初刘备托孤之时,明确指出了让魏延镇守汉中不变,等于是确立了他在军中的位置,当时防御孙吴的是托孤二臣之一掌握军事的李严,一定程度上讲,魏延是刘备认可的今后军队的二把手。

然而在刘备死后的那些年里,他又有什么作为?李严被诸葛亮撸掉,他也没什么反应,诸葛亮北伐,他也不怎么受重视,可见他本人在军中的威望其实并不高,远远不如诸葛亮,多少年一直被压制实属正常。

最后来回答魏延不死蜀汉会怎样这个问题。其实魏延还是死掉的好,毕竟诸葛亮死后,魏延就是唯一一个刘备时代的将领了,尽管看起来威望不高,但问题资历高,加上这个人心气高不说,为人还骄傲得要死,难保不会仗着资历瞎搞,政治智商低,必定会辖搞事。

不过刘禅也不是好相与的角色,从他对魏延问题的决策上就能看出来,这个家伙借力打力的功夫很厉害啊,脏事全让杨仪一个人做了,等人家杨仪回来,又把人家高高挂起,彻底边缘化,这一手玩得真心漂亮。想来,魏延大抵是搞不过刘禅的,还想要像诸葛亮一样大权独揽,那几本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江畔初见月


不是诸葛亮非要杀魏延,而是局势所迫。因为同一代的将军,或者能压得住魏延的同一代文臣,已经凋零无几。在这种情势下,以魏延的性格和威望,新一代的文臣武将根本无法镇得住魏延。因此,在这种情势下,诸葛亮为了蜀国能安稳的发展下去,魏延只能成为其中的牺牲品。

而诸葛亮要魏延的主要原因,如下。

其一,两者的主张不同。诸葛亮一生行军打仗或为人处事,讲究的是稳,是谨慎。如果没有绝对的把握,以诸葛亮的性格,他是不会轻易的去冒险的。

而魏延不同,魏延行军打仗,讲究的是奇,是冒险。所以,在魏延的打仗风格中,可以发现,魏延这个人带兵最讲究的是剑走偏锋,只要是有一丝的可能性,他都会大胆用兵。

因此,在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魏延就提出了走子午谷道,然后会师潼关的军事策略。但是,这一策略被诸葛亮当场反驳,以至于让魏延下不了台。故而,心高气盛的魏延心中开始对诸葛亮产生了一丝的怨恨情绪。

但很不巧,魏延的这些情绪变化,都被谨慎的诸葛亮看在了眼里。但是,因为当时正是用人之际,诸葛亮只能按捺住杀魏延的心思,把他的利用价值用到最大。

其二,魏延与同僚的关系较差。蜀国地小人少,加上常年的征伐,使得蜀国的人口急剧下降。而在成都中,又有着各大世家,他们在刘备入川时,就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所以,随着蜀汉政权的建立后,这些益州的当地世家也挤进了蜀汉的政权中心。

这样一来,袁本一枝独大的荆州世家就会与益州的世家,因为利益的争夺而开始了竞争。魏延,严格来说算是荆州派的,自然也会被卷入到争斗的漩涡中。

后期的蜀汉,益州的世家在很大程度上是占据优势的。而魏延,因为心高气傲的原因,使得他不但和益州派的那些官员关系很差,还经常和荆州派系的官员产生摩擦。这种两面不讨好的人,在蜀汉集团里就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这样一来,诸葛亮就有理由去打压他。

如果魏延不死,蜀汉会变成如下情况:

其一,内部矛盾激烈。这时的诸葛亮已经逝世于五丈原了,而魏延还没有死。如果按照这种情形发展下去,魏延会继续回到他的大本营——汉中。

魏延会据守汉中,然后以清剿逆臣的口号,提兵入川,逼迫刘禅下旨杀杨仪。因为魏延就是这么一个心高气傲,而且政治领悟比较差的人。在这种受委屈的暴脾气影响下,魏延绝对有可能做出这样的举动。

而这样一来,支持杨仪那一派的人,为了保护杨仪,也会以理相据。当两者把暗地里的竞争放到台面上来时,就会发生更大的冲突。冲突的发生,会让本就不稳定的蜀汉产生更大的动乱。

其二,魏国的压境。魏国本来就窥探蜀汉的土地,如果魏延率汉中之兵入川,汉中的兵力就会空缺。再加上诸葛亮逝世对蜀汉的剧烈影响,魏国是不会放过这一次机会的。

汉中之地毗邻魏国的边境,只要有一丝风吹草动,魏国就会压境。而在这种局势下,魏延又会是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魏延对蜀汉是忠诚的,他不可能会投降曹魏;但另一方面,魏延一心想杀杨仪,而杨仪不死,魏延又不会罢兵。但是,就算魏延罢兵,蜀汉方面也不会放过他。

因此,不管怎么样,魏延到最后,似乎都免不了一死。


韶华倾梦



简单的说,魏延的表现太过强势了,除非诸葛亮在世,否则蜀汉没人能够压制住他,包括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以及后主刘禅在内。

比如说,诸葛亮的遗命让魏延撤退,魏延始终坚持自己的战略意图,坚决不肯奉命。我想当时即便是刘禅从成都发布撤军令,魏延也必定不会买账。

所以无论站在诸葛亮的角度,或者是刘禅以及诸葛亮接班人蒋琬的角度,魏延必死无疑。只有魏延死了,蒋琬才能真正意义的接替诸葛亮的位置。


魏延跟关羽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两人都是独当一面的军事帅才,是蜀汉两个不同的时期最出类拔萃的大将。

关羽早年逃亡在涿郡一带,适逢刘备在涿郡招兵买马,关羽便加入了刘备集团。之后凭借自己的才能与汗水,一步一步坐到了蜀汉第一大将的位置。魏延本为义阳人,以部曲的身份跟随刘备,也是靠着自己的才能与汗水,逐渐成长为了后蜀时期的第一大将。

早年,两人都是底层弱势群体,所以他们对普通士兵非常好,善于养兵。但是在对待官员士大夫的时候,两人并不友好,甚至常常自负看不起士大夫,喜欢搞内部矛盾。关羽因此兵败麦城身首异处。


魏延的悲惨结局,多少也受其骄于士大夫的性格所影响。蜀汉大臣杨戏在《季汉辅臣赞》中点评了蜀汉的肱股之臣。其中有一句是评价魏延的。原文如下:

文长刚粗,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不协不和,忘节言乱,疾终惜始,实惟厥性。

杨戏一语中的,究其根本,是魏延自己的性格在作怪。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他跟丞相长史杨仪的恩怨。两人彼此水火不容,常常闹得军营上下乌烟瘴气,矛盾重重。考虑到这两人都是自己的得力助手,诸葛亮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记得有一次,费祎出使东吴,吴主孙权喝醉了酒,无意说出了这么一段话:

杨仪、魏延竖牧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可想而知!魏延、杨仪两人内斗多么激烈,连远在东吴的孙权都尚有耳闻。孙权都知道诸葛亮死后,没人能够压制魏延、杨仪的争斗,会搞到蜀国大乱。诸葛亮作为千古智者,岂能毫无考虑?

诸葛亮对魏延很好,他非常依赖魏延的军事才能,每每重用魏延,将他培养成了后蜀时期的第一大将。魏延所享受的待遇,蜀汉众臣望尘莫及,刘琰与魏延不和,诸葛亮立马指责了刘琰。魏延拿刀威胁杨仪,杨仪哭告诸葛亮,诸葛亮不闻不问。

站在诸葛亮的角度,魏延是蜀汉第一大将,是蜀汉后期的支柱,他并不希望魏延死。但是正如孙权所说,自己死后,有谁能够压制住这个桀骜不驯的魏延呢?诸葛亮不得不为蜀汉的大局考虑。

诸葛亮的遗命: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参考,《三国志·魏延传》

按理说,杨仪只是丞相府的一个属官,相当于诸葛亮的幕僚。在北伐军中,杨仪是没有资格暂领指挥大权的,最有资格接替前线指挥权的只有魏延。但是,诸葛亮并不放心,为了试探魏延,他决定先由杨仪代理。让魏延做断后将军。

难道在诸葛亮的心中,魏延之才,只适合做断后将军吗?显然不是的,他是在试探魏延,在自己死后,魏延能不能够遵从军令。站在诸葛亮的角度,他当然是希望魏延遵从军令的,因为他不希望蜀汉损失掉这个第一大将。


可惜的是,魏延始终是不服气,在他脑子里浮现了一万个“凭什么”。凭什么诸葛亮选的是长史杨仪?凭什么选的是自己的仇人?凭什么让自己给仇人保驾护航?该是自己应得的东西凭什么失去了?……

带着这一万个不服气,魏延怒气冲冲的跑回了蜀中,并沿途阻击杨仪。他希望刘禅可以给自己做主。他上告了杨仪的罪行。希望得到朝廷的支持。

但是刘禅、蒋琬等人怎么会支持他呢?接管北伐军的杨仪很容易就搞定了。如果让魏延击败了杨仪,接管了北伐军。蒋琬就该看魏延的脸色行事了。所以蒋琬、董允非常坚定的站在了杨仪一边,刘禅自然是听蒋琬的了。


最终魏延被钉上了反贼的名头,不但自己身首异处,还被杨仪泄私愤夷灭了三族。魏延谋反一事,肯定是被冤枉了。如果他想要谋反,绝不会自己往虎口里送。他可以联结曹军,为自己争得政权。他也可以返回汉中,整顿军马自立为王,没必要操之过急。

在《三国志·魏延传》中,我们可以得知,魏延的冤情,最终应该是沉冤得雪了。原文如下: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陈寿只不过是做了一个整理,魏延没有反心的说法,在当世的史料中,已经是有记载的了。

如果魏延不死。对蜀汉未必是好事,首先是内斗问题。别以为只有一个杨仪跟魏延争斗。其他的蒋琬、董允等人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同样不会坐视不管,而且他们都会站在杨仪一边。即便最终魏延取得了胜利,也只会给蜀汉留下一个烂摊子。

在不内斗的情况下,魏延接替诸葛亮,蜀国只有两种可能。要么速胜,要么速亡。因为魏延的野心很大,跟诸葛亮谨慎有余的性格截然不同。这种性格有两面性。玩的好就有可能助蜀国速胜,玩的不好则是加剧蜀汉的灭亡。


爱尚文史


诸葛亮到底有没有杀魏延?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从明面上,诸葛亮没有杀魏延,杀魏延的是杨仪和马岱,至于蒋琬,费祎,姜维,有没有这个想法,这个就好不说了。

诸葛亮知道这个结果吗?个人觉得,他完全已经预料到了。所以他死前来了个会,有两套方案,没有魏延参加。

第一套,魏延断后,姜维次之。第二套,魏延不听,大军自己开拔。。

显然,魏延不听第一套,选择了第二套,原因有二,一,他和杨仪有仇,二,他觉得可以取代诸葛亮。

所以,魏延选择要留下来,让丞相府的人带着诸葛亮的棺材回去即可。他一听大军自己丢下他,回成都去了。

他做了三件错事,第一,烧大军退路,第二,攻击友军,第三,举报杨仪造反。

可是没有相信他,朝中刘禅和蒋琬不相信,北伐军其他人不相信,他手下的也不相信,一下子就溃散了。

这就是诸葛亮对魏延性格和处事准确的分析出现的结果。

我们回过来再看诸葛亮的安排,他其实把魏延和杨仪都晃了,他的目的就是,大军安然回来,朝中蒋琬接替。

至于杨仪和魏延,就看他们的表现,乖一点呢,没事,想法太多,就是死路一条。

所以说,杀魏延者,诸葛也!


历史简单说


我是长安视界,我来回答:

大家都知道,当魏延第一次出现在诸葛亮面前的时候,诸葛亮就像杀死魏延,但是刘备却把魏延留了下来。后来的事情证明,魏延还是蛮有能力的,跟随刘备东征西讨,也立下了不少的汗马功劳。但是,在北伐魏国这件事上,魏延却与诸葛亮产生了不同的意见。

虽然说,魏延的想法,遭到了诸葛亮的驳斥,但是很明显,那只是诸葛亮的一面之词。假如,诸葛亮同意魏延的意见,从另一条路出击,魏延会不会真的就失败呢?由于当时没有实际验证,现在已经无法再做判断。但是诸葛亮知道,一旦自己离世,魏延很有可能再次按照他的想法行事,这对诸葛亮来说,是决不能容忍的。

所以,诸葛亮在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排计策,让马岱杀死魏延。这一点,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当中,有着详尽的描写,在这里,虫子天下就不再一一赘述了。诸葛亮之所以要杀魏延,就是不想让魏延破坏诸葛亮在世的时候所留下的伟岸形象。

那么反过来讲,假如魏延不死,蜀汉又会怎样呢?

首先,诸葛亮去世之后,在军队的管辖权上,暂时出现了真空。虽然有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平生所学,但是在军中,姜维的地位,远不如魏延。也就是说,在当时的军队当中,绝大对数人,还是服从魏延的指挥的,姜维根本插不上手。

虽然杨仪等文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牵制魏延,但文臣必定是文臣,手无缚鸡之力,在军队已经服从魏延的指挥的情况下,杨仪、费祎等人,也只能束手无策。继而,皇帝刘禅,也会被诸葛亮控制那样,再次被魏延控制。这样一来,很难保证,魏延不会成为下一个董卓。

其次,按照诸葛亮的说法,自己的北伐魏国,属于一步一个脚印的稳扎稳打,不论打到哪里,都给一旦失败留下了足够的退却路线。但是魏延的打法,属于冒险性质的,胜利了,一切自然是皆大欢喜,但是一旦失败,连退回来的可能性都没有。

也就是说,就算魏延不死,就算魏延是忠心为国,但是他的那种冒险的打法,很有可能将蜀汉提前葬送。不能说,魏延的打法就一定会失败,但是也不能说,魏延的打法就一定会胜利。

最后,假如魏延不死,他会全盘推翻诸葛亮在世的时候所设定的一切,就像前面所说的那样,会让诸葛亮生前所做的所有努力,都付之东流。不仅如此,假如魏延真的成功了,就能证明,之前诸葛亮的各种决策,是多么的愚蠢,可以想象,一向自视清高的诸葛亮,肯定不会允许这件事的出现。

所以,不论于公还是于私,诸葛亮都不允许魏延在自己死后,再活着掌控蜀汉的直接权力。所以,诸葛亮一定要杀死魏延。而魏延假如不死,不仅会将蜀汉带入一个不可预知的境地,也会让诸葛亮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欢迎关注长安视界。更多纪录片、知识推送给您


长安视界


正史记载中,诸葛亮从来都没有发布过任何要干掉魏延的命令,甚至于从来没有表露过任何对魏延的恶感。当然,魏延的死,诸葛亮有责任,但主要原因还在于魏延自身性格问题。

《三国演义》出于文学创作人物塑造的需求,为了衬托主角诸葛丞相“多智近妖”的人物形象,把魏延彻底打成了反面人物。从脑后长“反骨”,到剧情设计魏延谋反,再到诸葛亮临死前留下锦囊让马岱杀魏延,这一系列的情节设计大多属于文学创作,并非历史本来面目的真实情景。

但话说回来,葛亮虽然没直接杀魏延,但在临死之前却也对其处处防备,针对魏延的性格特点,挖了一个他自己必然会跳下去的大坑。

魏延是诸葛亮时代,硕果仅存的曾为刘备所倚重的武将。刘备据有益州,并在与曹操的汉中争夺战中取胜之后,魏延被其授命镇守汉中,作为蜀汉防御曹魏的重要军事指挥。

魏延能够担此重任,除了自身军事素养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政治因素,那就是他是刘备一手提拔的,不属于荆州派或者益州派这样的利益集团。

刘备托孤时,以李严掌内外诸军事,镇守永安,以诸葛亮摄政事管行政,以魏延镇汉中,这个安排是极具政治深意的。

首先,在政治上试图让李严为首的益州派,能够与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势均力敌,而魏延则作为第三方势力平衡局面;

其次在军事上,李严镇永安防备东吴,魏延镇守汉中阻挡曹魏,这个安排表明魏延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很高,甚至超过李严,因为蜀汉来自于曹魏方面的军事压力,显然大于李严镇守的对象东吴。

他的安排很高明,但遗憾的是诸葛亮太感动,非要继承他的“遗志”继续北伐事业,由此李严被废,魏延失去了独守汉中的政治优势沦为配角,诸葛亮亲自挑起了北伐大旗。

说到这里,我们也能看出魏延本身是有问题的,这个问题就在于魏延的政治水平与军事素养相差甚远。

他长期镇守汉中,没有为自己捞得任何政治资本。在诸葛亮与李严的政治矛盾之间,也没有任何反应。一个人本身很有才能,至多能做一个高级打工仔,而要做一个领导者,则需要审时度势的大局观,显然魏延不具备这个能力。

除了政治眼光的局限性外,魏延的军事作风也过于冒险,与“一生唯谨慎”的诸葛亮相去甚远。因此,诸葛亮在临死前,自然是要想办法将魏延排挤出权力中心,以免蜀汉政权在魏延的影响下,走上军事冒险主义的路线。

那么诸葛亮是怎么安排的呢?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在第六次出祁山北伐途中病逝的。诸葛亮一死,北伐自然就进行不下去,只能选择撤军。这时候,诸葛亮选定的主持撤军的人选,就变得极为关键,因为谁主持撤军就意味着他是诸葛亮默定的继承者。

诸葛亮思前想后,选择了杨仪。而选杨仪在主持撤军一事上,对魏延实施的是封锁消息和先斩后奏手段,直到大军开始往汉中走的时候,才象征性地通知魏延断后,等于说整个撤军善后事宜,魏延都被排除在了核心决策层之外。

这时的魏延意识到,诸葛亮的这番安排,以及杨仪的瞒天过海,都注定他将成为蜀汉政坛的边缘人物。

魏延选择跟杨仪干到底!首先是与杨仪相继上书说对方谋反,其次是昼夜兼程赶在杨仪前面往成都跑,同时还烧毁栈道阻滞杨仪。他这么干的目的,一是杨仪的原因,二是对诸葛亮的安排不满,三是内心执掌蜀汉政局的野望。

但魏延军队还没有开战,就分崩离析了,大势已去的魏延不得不带着儿子们逃亡,最后被马岱给追上杀掉。

阴谋论一点说,诸葛亮对魏延的安排的确不怎么厚道,但也确实给他留了活路,他的取死之道,更多的是自身性格的问题。

至于魏延没死,蜀汉会怎样这个问题,想来一个在政治斗争中看不清形势,拎不清轻重的人,也担当不了执掌国政的角色。更何况,蜀汉的灭亡是综合国力的落后、人才储备的凋零等原因所造成的,非一人之能力所能改变。


剧透历史


诸葛亮非要杀魏延是出现在小说《三国演义》当中,在这里诸葛亮要杀魏延,完全是因为魏延这个人不好控制。

用诸葛亮的话来说就是魏延这个人头上有反骨,若是不杀他,日后魏延肯定是会造反的。当时刘备还在,诸葛亮就建议,让刘备杀了魏延。

但是,刘备看人比诸葛亮要准,他觉得魏延是不可多得的一个人才,就没有听诸葛亮的建议了。

诸葛亮当然不爽了,不过再后来魏延确实是有所建树的。到了刘备驾蹦,诸葛亮还可以把控住魏延,他也就没有杀魏延。

可是,到了诸葛亮快要死的时候,他就要定计策杀魏延了,因为诸葛亮料定自己死后,没有人能够管控了他。最后诸葛亮定计,让马岱把魏延的人头给斩掉了。

可是,《三国志》上诸葛亮并没有说要杀魏延。那时候诸葛亮死于北伐途中,在临死之前,他说自己死后,就让杨仪火速撤兵,不要继续北伐了。

这时候诸葛亮料定可能魏延不会撤退,所以,他就对杨仪等人说,待我死后若是魏延不撤退,你们就不用管他了,由他去就可以了。

等到诸葛亮死后,杨仪就派了费祎去问魏延,要不要撤退,魏延说丞相诸葛亮死了,我魏延还在,不能说丞相死了,仗就不能打了吧。

很显然魏延是不打算撤的,费祎回去把这个话,告诉了杨仪,杨仪知道魏延不肯撤,所以,杨仪就想带着自己的部队撤走了。

可以,费祎走了之后,魏延觉得大事不好了,他想到的是,这群人肯定回去之后,会参自己一本的。

所以,他也赶紧赶到杨仪前面阻止杨仪撤退,魏延走在前面还把桥梁破坏,减缓了杨仪等人的撤走。

杨仪写了信告诉刘禅魏延反了,同时魏延也写信说杨仪反了。刘禅让大臣们商议,到底是谁反了,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魏延。

所以,刘禅就派了人去围魏延,魏延在逃亡的时候,被马岱给杀了。

所以说正史上的诸葛亮并非是要杀死魏延的,魏延只不过是一个不怎么听话的将领,但是,他对蜀国还是忠心耿耿的。

总之,魏延就是死在了蜀国的内斗当中,诸葛亮一死,蜀国没有人能够调令这一群文臣武将了,他们为了争权夺利,只好互相残杀了。


汉史趣闻


魏延在历史上是很有争议的人物,他留给后世的悬念很多。也正因为没有足够的史料作为佐证,许多都是出于猜测。

就魏延的几个故事,豹眼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深受刘备器重。

01

魏延有反骨

魏延是刘表的部将,后以部曲的身份跟从刘备入蜀作战。

这里就有个问题,魏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如何跟随刘备的。

刘表带甲数十万、疆域数千里,但是刘表并没有经过多少大战,手下也没有多少出名的大将。如黄忠、魏延、文聘、甘宁等人都是刘表病逝后,才出人头地的。

甘宁投靠孙吴较早,在刘表活着的时候就已经离开。

黄忠是刘表的中郎将,跟从刘表侄子刘磐驻军长沙攸县。刘琮举荆州投降曹操以后,曹操任命黄忠为代理裨将军,仍驻守长沙,归属长沙太守韩玄统属。刘备占据荆州南四郡,黄忠跟随韩玄投降刘备。

文聘在刘琮投降曹操后,也就跟随投降了曹操。曹操鉴于文聘的忠义,继续任命文聘驻守江夏。

唯独这个跟随刘备后出尽风头的魏延,这段时期没有史料记载。

据《三国演义》的说法,第四十一回,刘备败退襄阳,刘琮听信蔡瑁之言不让刘备入城。魏延挺身而出,打开城门招刘备军队入城。刘备怕惊扰百姓决定不进城,魏延与文聘交战后,力孤投靠了长沙太守韩玄。

后来,关羽进攻长沙,与黄忠大战。韩玄认为黄忠作战不力要把黄忠杀掉,魏延一方面因韩玄不重用他,不得志而积怨,另方面激于义愤,便率众杀了韩玄,投降了刘备。

由此,诸葛亮判断出魏延有反骨,是不忠之人,要把他处决,幸得刘备求情方才作罢。刘备入蜀,魏延就跟从随行。

演义的说法不能作为史料,但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第一,魏延如果是刘琦的部属,刘琦归附刘备,魏延跟随,这是一个情形。

第二,类似于黄忠,被刘表任命驻守南四郡,刘琮投降,接受曹操分封。但职阶太低,没有进入曹操的法眼。

第三,如演义所说,魏延不想跟随刘琮投降,另寻出路。

第四,刘备善于挖墙脚,曾经因为在新野动静太大就引起了刘表的疑忌。刘备在刘琮投降曹操之前,就接触了魏延,暗通款曲,眉来眼去。

豹眼认为最后一种可能最大,刘备投靠公孙瓒发现了赵云,把赵云忽悠走了;投奔刘表发现了魏延,也就把魏延再忽悠走。

之所以刘备入蜀,不带关羽、张飞、赵云,只带魏延,而且得到汉中之后,委以汉中太守的重任。其中必有缘由,不是没有故事,只是不得而知罢了。

罗先生之所以安排魏延有反骨,诸葛亮要将其斩首一个桥段,是为了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杀魏延做铺垫。

02

诸葛亮并没有直接安排杀魏延。

从相关史料来看,234年秋天,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由于病情加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商议退军之事。令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听从命令,就随他的便。

杨仪派遣费祎前往揣摩魏延意图,魏延回答道:“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能因为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从这里看出,魏延也不是忠义之人。

魏延只感恩刘备一人,对刘备应该没有异心。但对诸葛亮压根里就不服气,但慑于丞相的权威,不敢有过度的想法。其实诸葛亮也清楚得很。

第一次北伐,魏延就提出了“子午谷奇谋”,尽管存有疑义,但至少说明魏延并没有真心服从诸葛亮。

诸葛亮对于蜀汉,居功至伟,他的病逝是整个蜀汉最悲痛的事情。但魏延居然说:“岂能因一人之死而废国家之事”,可见其人多么绝情。

《魏略》记载,魏延与杨仪一向有矛盾,二人势同水火,甚至有魏延数次拿刀要杀杨仪的事情;诸葛亮爱惜二人的才能,费祎也为二人时常调解,才得以勉强相处。诸葛亮一死,没有人能控制了二人。

这时候,诸葛亮安排杨仪主持撤军,明显就是要激起魏延的怨恨,杨仪忌恨魏延,也会利用这个机会除掉魏延。

尽管诸葛亮没有明确安排杀死魏延,但其意图很明确,就是要除掉二人。

杨仪杀掉魏延,带兵回到成都,不久被削职流放,最后因为诽谤朝廷被下狱处死。

这是典型的一石二鸟之计。

如果诸葛亮不想杀魏延、杨仪,他已经确定蒋琬、费祎、姜维等为接班人,直接安排费祎、姜维撤军就是,就不会安排杨仪故意激怒魏延。

诸葛亮的确是高人,没人玩的过他。

虽然诸葛亮没有明说,实际上魏延已经是非杀不可。诸葛亮一死,没有人能控制得了他。特别是在北伐战略上,魏延与诸葛亮存在根本的分歧。

魏延不死,按照他的战略,蜀汉很快就彻底玩完。

诸葛亮之所以把衣钵传授给姜维,就是因为姜维听话,坚定地遵循诸葛亮北伐的战略。不要期望能够消灭曹魏,那就是一个幌子,保持对曹魏的压力,尽力减缓蜀汉灭亡的进程,等待奇迹的出现。

而魏延却不服气,想要跟曹魏决战,岂不是找死,其结果,蜀汉灭亡的更快,没有之二。


豹眼看历史


首先,在正史里,诸葛亮并没有要杀魏延,虽然诸葛亮和魏延在有些事情上会起冲突,但是,诸葛亮对魏延其实是很好的。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组织北伐,秋天的时候,诸葛亮的病情不断加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了一些对自己死后事情的布置 :“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就是说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听话的话,那就随他的便,并没有要杀魏延的意思。

魏延的死,要怪他自己性格傲慢,谁都瞧不起,导致自己在蜀国人缘很差。诸葛亮死后,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董蒋二人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导致魏延最后人心失散,被杨仪派马岱杀死。并夷灭三族。

只有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要杀魏延。三国演义中因为魏延是斩杀其主韩玄而投靠刘备的,古代人背君弑主是罪大恶极之事,因此诸葛亮认定魏延日后必反,并多次提醒刘备,不要重用魏延魏延。然后在北伐中,魏延还踢倒了诸葛亮续命的“七星灯”,再加上魏延魏延,魏=魏国,延=延续,你一个蜀国大将叫这个名字,以上几点原因加起来,导致诸葛亮必须要杀他。


历史上真正的魏延,其实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大将。公元212年,刘备军大破刘璋军,后来派遣黄忠、魏延等分统军队平定广汉郡,数有战功,迁升为牙门将军,深受刘备信任。公元214年,魏延随刘备又攻克重镇雒城,并于雁桥之战中击败生擒刘璋麾下名将张任,并与诸葛亮、张飞等人一起包围成都。公元219年,刘备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并将魏延从牙门将军升为镇远将军。公元223年四月刘备去世,五月,刘禅登基,魏延被封为都亭侯 。公元227年,诸葛亮为预备北伐,进驻汉中,升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公元230年,曹魏三路大军进攻蜀汉汉中地区,其中两路因大雨退还,此时的魏延也率一支偏师西入羌中、攻击曹魏凉州地区,魏延率领军队行至阳溪一带,遇到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的大军,两军会战,魏延大破费瑶和郭淮。获得大胜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还假节,进封为南郑侯。


综上,魏延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大将。如果魏延在诸葛亮死后没有被杨仪杀害,蜀国靠着姜维和魏延,说不定可以多支撑一段时间,不会灭亡的太快。


庭州行者


题主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正确,诸葛亮没有想杀死魏延,事实上是他一直在保护魏延,魏延之死还是他自己太会作了。

确实,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在临死前预料到魏延会造反,所以给马岱留下了密令,让他杀死魏延。不过这仅仅是演义里的情节而已,根据《三国志》记载,因为魏延作战勇猛,所以诸葛亮不仅多次命他为先锋加以重用,还一直对他很偏袒。

魏延为人高傲看不起人,经常和同僚冲突,特别是和杨仪的关系势如水火。魏延甚至会在讨论军务时公开拔剑威胁要砍死杨仪,这种行为可以说非常恶劣,换成其他人是魏延上司,估计魏延不死也早就被免职了。

不过诸葛亮对此都予以了容忍,甚至在诸葛亮临死前预计到了魏延可能会抗命,拒绝撤退,也只是交代让魏延断后,如果他不服从命令,那么就不用管他。应该说诸葛亮这个方案是在尽可能减少蜀军损失和保全魏延之间选了一个折中点,可见他对魏延的包容。

然而魏延的举动还是超出了诸葛亮的预计,在得知诸葛亮的死讯以后,魏延要求前来通知他的费祎和他一起联名夺取军权。在夺取军权失败以后,魏延更是起兵攻打杨仪。虽然魏延本意并非是造反,但是他的这种行为已经形同造反。

所以在刘禅接到杨仪和魏延互相揭发对方造反的奏折以后,董允、蒋琬等人都支持杨仪,而魏延手下的士兵也不愿意支持他,纷纷散去,魏延因此兵败身死。

不过魏延即使不起兵,那么他的结果也不会太好,更不会对蜀汉局势起什么影响。

魏延的坏脾气不是一两天了,大家都心里有数。诸葛亮一死,其他人都没把握驾驭魏延。这种情况下即使他老老实实按照诸葛亮的安排退兵,事后不管谁掌权,都不可能像诸葛亮一样重用他,更不可能让他掌握兵权,安排一个闲职让他靠边站就是最好的结局了。

而以魏延的暴躁脾气,他多半不会安于现状,还会和原来一样口出怨言,和人冲突。不过没了诸葛亮的保护,他的这种行为就只能是取死之道,所以早晚还是一个死字。

因此即使魏延不起兵,他最好的结局也就是坐冷板凳养老,更大的可能还是死,无论那种结果都不会对蜀汉局势产生什么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