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肥胖险些丢失皇位,朱高炽如何逆袭成受臣民爱戴的好皇帝


因肥胖险些丢失皇位,朱高炽如何逆袭成受臣民爱戴的好皇帝

在史书记载中和民间传播上明朝有很多皇帝都很有名,比如万历、嘉靖、崇祯等,但是在以肥胖出名的恐怕只有明仁宗—朱高炽。因为身体太胖,行动不便,朱高炽还差点被他的父皇明成祖朱棣废掉太子之位。在这样的情况下,朱高炽是怎样一步步坐稳自己的太子之位,以至于最后坐上皇帝宝座,并且还得到大臣、百姓的爱戴,成为明朝历史上评价颇高的一位帝王呢?且听千户君详细剖析一下: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他的母亲是仁孝文皇后徐氏(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女儿),他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八月十六,自幼喜静厌动,导致体态肥胖,行动不便,甚至到了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的地步。因此军伍出身的明成祖对他这个嫡长子一直不怎么喜爱,但朱高炽的儒雅与仁爱深得明太祖朱元璋的喜爱,被钦点成为燕王世子。


因肥胖险些丢失皇位,朱高炽如何逆袭成受臣民爱戴的好皇帝

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炽第一次向世人展现了他的能力。朱高炽在父王朱棣南下“靖难”的时候,他留守北京城稳固后方。在建文帝派大将李景隆率领50万大军围攻北京城时,朱高炽仅带领1万守军便守住了北京城,保全了城中军民的性命,获得了城中军民的爱戴。

在面临兄弟朱高煦意图篡夺自己太子之位,父皇朱棣有意改立太子时,因为自己儿子朱瞻基受到宠爱和老臣解缙一句”好圣孙“才终于坐稳了太子的位置。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数次北征,期间都是朱高炽以太子身份监国,处理一应政务的同时还为北征提供后勤保障,积累了深厚的执政经验。


因肥胖险些丢失皇位,朱高炽如何逆袭成受臣民爱戴的好皇帝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六十五岁的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大臣们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机作乱,因此秘不发丧,将北征军中的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将朱棣的遗体装入棺材中,每日还是照例进餐、请安,只是皇帝的车帘再也没有掀开、皇帝也再没有说话,军中一切如常,同时,派杨荣与太监海寿进京密报,朱高炽得知后立即派儿子朱瞻基出京迎丧,由于大臣们的精心安排,总算没有爆发什么叛乱,政权得以平稳过渡。

在朱高炽当上皇帝以后,有着多年执政经验的他了解百姓想要过平稳生活的迫切希望,在登基后立刻实行一系列仁政:一是停止皇家采办,而是采用公平购买的政策;二是停止劳民伤财的郑和远洋航行的计划;三是赦免了建文帝旧臣和永乐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平反了很多冤假错案;四是改组内阁,建立正规的文官政府,赋予官员参与决策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文官的地位;五是规定科举考试中北方士子在录取的进士中一定要占四成;六是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这些政策使得当时的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时赋予文官参与政治决策的能力,缓和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使得明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也是史称"仁宣之治"的开端。因此无论是在史书记载中还是民间口碑,朱高炽都是担得上谥号”明仁宗“中的”仁“字。只可惜朱高炽仅做了9个多月皇帝便去世,不然在史书中肯定又会多一位明君。

本文仅代表千户君观点,欢迎小伙伴留言评论、关注点赞,O(∩_∩)O谢谢!

因肥胖险些丢失皇位,朱高炽如何逆袭成受臣民爱戴的好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