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為什麼這麼不堪一擊?

一隻活潑的小豬


秦國統一六國之後,建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帝國之後,它怎麼就會像煙花一樣,突然綻放在夜空,那麼璀璨,然後又迅速地歸於黑暗呢?

後代的歷史學家對於秦朝滅亡的解釋,通常集中在兩點。第一,你太殘暴(焚書坑儒);第二,你太貪婪了嘛,你把六國的資源,老百姓用於活命的最後資源全部搜刮走,大家只能造反。(建阿房宮、驪山陵墓、修馳道、修長城)這也符合我們的常識。

所以你看,著名的《阿房宮賦》裡面就寫到,“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當然這是後世儒生的理解,儒生嘛,他們的政治理想從來都是這樣,說統治者你一定要仁義,對老百姓要好,不要過度地搜刮,給老百姓留活路,所以他們得出這樣的結論並不奇怪。

但是你要知道,這樣的結論其實不太有力量。為啥?因為秦在統一全國之前,那個戰爭的烈度是多大?那個在秦國本土的動員深度其實要更大。比如說跟趙國打長平之戰的時候,一次坑殺了趙國40萬人。

可是你知道,秦國也是內傷,傷人八百,自損一千,它把河東所有的15歲以上的男子全部徵發到戰場上去,可是也沒看見有陳勝吳廣啊。為什麼在統一全國之後,大規模的戰爭已經消失之後,即使搞了很多大工程,但是卻引發了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呢?你不覺得這當中還有一層邏輯需要解釋嗎?這就是我們今天試圖要做的,給大家一個解釋。

那秦帝國是怎麼死的?它不是因為貪婪死的,它是因為太大而死的。說白了,就回到了那個著名的王熙鳳難題,叫大有大的難處,這是《紅樓夢》裡面著名的句子,大有大的難處。統一六國之後,秦帝國其實不是誰殺的,是它自個兒撐死的。你就這麼小一個胃,吃得太多,最後只能全部吐出來,而且會危及生命。秦始皇對自己的制度是充滿了自信,可是他忘了一個前提,這個制度運轉正常,是以空間比較狹小、人口比較稀少為前提的。一旦複製到全國,這麼大的人口,這麼廣闊的地域面前,這套制度玩不轉,所以就分崩離析。

秦國對自己的制度是有充分自信的,因為在秦國總部已經試點成功了,為什麼不可以推廣全國呢?秦國以前只是七國之一,現在這個國家只要按照秦國制度複製下去,總國力就變成秦國乘以七了。所以秦始皇為什麼有那麼大的信心到處修各種大工程,因為他相信,用這種方法凝結起來的國力,是足夠幹這些事情的。但問題是,秦始皇千算萬算,他漏算了好幾件事。

①第一件事,就是六國內部的複雜的人際關係,他漏算了。你看原來的六國被你幹掉了,可是很多中層官吏都是他一手帶起來的,相互之間有一份香火之情。人都是有感情的動物,六國雖然在軍事上已經被你打趴下了,那些王、那些貴族要不死了,要不給你弄到咸陽去了,但是每一個六國的原住民心裡其實想的,我是楚國人,我是齊國人。因為時間太短,他是同一代人,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你想消除掉他對原來國家的那個情感認同,太難了
當然你秦始皇有軍事實力的時候,鎮得住的時候,大家也不敢說什麼;可是整個國家萬一風吹草動,這種情感聯絡的力量就會呈現出來。

比如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陳勝起義稱王,魏國公子魏咎前往追隨。陳勝派魏國人周市帶兵奪取原魏國土地,魏地被攻佔後,大家互相商量,想要擁立周市為魏王,周市說:“天下混亂,忠臣才能顯現出來。現在天下都背叛秦國,從道義上講,一定要擁立魏王的後代才可以。”齊國、趙國各派戰車50輛,協助周市做魏王。周市辭謝不肯接受,卻到陳縣迎接魏咎。往返五次,陳勝答應把魏咎放回去立為魏王。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六月,項梁(項羽叔父)獲悉陳勝確已遇害的消息,於是召集劉邦等各路將領至薛縣(今山東滕縣)商議反秦大計。謀士范增獻策說:““陳勝的失敗是本來就應當的。秦朝滅亡六國,楚國最沒有罪過。且自從懷王到秦國後一去不返,楚國人懷念他直至今日。因此楚南公說:‘楚國即便是隻剩下三戶人家,滅亡秦國的也必定是楚國。’如今陳勝首先起事反秦,不擁立楚王的後裔而自立為王,他的勢力不能長久。現在您在江東起兵,楚地蜂擁而起的將領都爭相歸附您,正是因為您家世世代代是楚國的將領,故而能夠重新擁立楚王后代的緣故啊!”項梁採納范增的建議,在民間尋找到楚懷王的孫子羋心,熊心這時正在為人家放羊;項梁擁立他為楚懷王,以順從百姓的願望。項梁自號武信君。所以你看,這個情感力量很重要,秦始皇這股力量他沒有辦法把它幹掉。

而更要命的是,秦國親手在這個自己新組建的系統當中,培養了自己的掘墓人,誰呀?就是那些基層的公務員。因為你想,秦國總部派人來當縣官,你只能派一個人,你總不能把全縣所有吏員也派了吧,總不能把當地的那些世家大族也全換了。他們有威望、有號召力,還有一些文化和行政經驗,你只能靠他們。

可是這些人心裡想,我這個仕途上面有天花板的,我不是秦國人,我又升不上去;而且我的情感認同又是針對當地,而不是那個千里之外的咸陽。所以一旦當地豪強崛起的時候,這個就是陳勝吳廣之後的一個全國性的普遍現象,就是底層的公務員配合造反的豪強,殺秦國派來的縣官。

比如說劉邦、蕭何、曹參,曹參早年為秦朝沛縣獄掾,即管理監獄的小吏(可能為典獄長),蕭何為曹參上司(主吏),劉邦屬押解犯人之官吏(亭長),為其下屬。結果都跟隨劉邦去造秦國的反,這是秦始皇親手放出來的一個魔鬼,當地認同仍然強於全國性的認同。

②那秦始皇漏算的第二點呢?是沒搞明白原來六國的那些貴族、王族的真正作用,表面上他們很無能,因為他們發明不了一套制度,跟你秦國競爭。可是很多他們當地的那些問題,是他們在處理,而且是長久以來積累了一套低成本的處理方法。

比如說趙國和燕國,雖然打仗打不過你秦國,可是北方匈奴的邊患可是他們死死地扛住的。現在整個國家機器被你秦國接管了,你來啊,原來我處理的問題你來處理啊。你想,原來趙國的那些北方邊境的當地的老百姓還是官員,對付匈奴可是有一整套辦法的。好,現在官員沒了,趙國的那些貴族也沒了,你來處理。你處理不了,你沒有相關的知識,你只好用笨辦法、蠻力氣。所以你看,秦國原來在滅六國的時候有兩支重要的軍事力量,一個是王翦、王賁父子,一個是蒙驁、蒙恬父子。現在怎麼辦?你只好把他們和他們的直屬部隊一直派到北方去抵抗匈奴,而且加上修長城,長城本質上也是為了防範匈奴,對吧?一共加起來80萬人,這可都是秦國的主力軍。

再看南邊,

楚國原來跟南方的什麼百越、南蠻作戰,它也有一套低成本的方法。你作為一個外來人秦國人,現在歸你處理了,你處理看看。所以秦國人只好再用蠻辦法,派了50萬大軍南征。北邊80萬,南邊50萬,加起來可就是130萬的主力部隊遠在邊關。那請問,你內地的城防有什麼力量來承當呢?怎麼看得住那蠢蠢欲動的六國呢?

當然秦始皇也有自己的算計,他把六國原來府庫裡的武器全部運到了咸陽,化成了鐵水,鑄成了十二個金人,就是鐵人。秦始皇說,你沒有武器,你還跟我來什麼勁,你還打什麼仗?但是你也漏算了,民間有武器,至少老百姓一家一戶還有一把操刀吧,那玩意兒掄圓了也能上戰場。更何況,實在把老百姓逼急了,木棍削尖了也不是不能當武器。

所以後來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全國打亂,攻下秦國管轄的那些縣城,簡直就勢如破竹,動不動就攻下縣城,殺掉縣官,繼續往西打,一個多月就打到了咸陽城下。所以你想,它內地已經空虛到了什麼程度。我們覆盤的時候,清晰地能夠看到這個規律,就是當你原來那麼大的軍事力量,你用高成本去處理原來本地化的問題的時候,你的成本,你負擔不了。這也是我們講,為什麼秦國是死於大有大的難處,這是第二個原因。

③那秦始皇漏算的第三點,是你原來的那套制度,你覺得很好,很有自信。可是一旦在全國推廣,它能不能起到原來的作用,這可不一定。物理學上有一個常識,就是一個系統之內,一個參數如果大到一定程度的話,這個系統會崩潰的。秦始皇熟悉的那套制度,原來僅僅在秦國這個小地方運行它有效,比如說你徵發一個民夫到邊關戍守,在秦國那麼個小地方,從老家走到邊關,三天可能就夠了。

可是當你把這套制度推廣到全國的時候,會出問題的。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一個現象沒有,秦末農民戰爭,所有的史料記載都在強調秦國的殘暴。可是你要注意,它可沒有關於饑民的記載,就是沒有導致饑荒,沒有人說我餓的實在不行了,所以我造反。都是因為我趕不到什麼地方,我觸犯了法律要掉腦袋,所以我造反。比如說陳勝吳廣為什麼造反?因為他們是安徽的農民,你把他徵發到北京,當時的漁陽,那要走多遠的距離啊,那要走多少天?這當中的不確定性就會充分地放大。可是你原來的法律制度沒有改,你一直規定誰失期就當斬,就是按照規定的日子你沒走到,我就殺你的頭。按說這只是一個嚇唬你的法律,可是當他對這麼大的不確定性,幾乎人人都要被你殺,所以陳勝吳廣只好揭竿而起。你看,這就是制度沒有根據它的管制的市場的規模隨時變化,而產生的一個結果。

而這樣的事情可不是一個孤例,劉邦為什麼要造反?他是亭長,底層公務員,帶領一幫徵發的民夫向邊關走。沒走到,也是失期當斬,那怎麼辦?只好大家逃亡。劉邦說,你們都去吧,我一個人頂著這個雷。大家說,我們也不走,我們也沒地兒去,跟你一起當強盜吧,於是在芒碭山落草為寇,然後才有漢高祖斬白蛇起義,這後面這一大套故事。這些人是因為你制度的僵化而走到你對立面的,所以後來很多史學家批評秦朝殘暴,其實哪裡是殘暴,它就是制度不能與時俱進的一個結果。

其實回到原來秦國那個小地盤裡看,它有些制度還挺人性化的。你比如說它徵發民夫,往往是從23歲開始。按照當時人的觀念,20歲男子成丁,就是成為可以為國家負擔義務的人。但是為什麼20歲成丁,23歲才徵發他呢?因為當時有一個觀念,叫三年之耕,而有一年之蓄。什麼意思?就是一個男子耕作三年,存的餘糧可以多吃一年。所以你看,20歲你成丁,你自己種糧食,你攢糧食,攢到23歲的時候,你看,你已經有一年的餘糧,這個時候你為國家服務。你看,它考慮得挺周到啊。

再比如說,它徵發的人都是國家頒給你土地,你是中產階級,你家裡是有老婆、有孩子、有房有地的人,對吧?你為國家打仗,然後國家賞給你什麼爵位、賞賜、土地,你家裡有老婆,你肯定就不容易造反。

可是當你管理全國那麼大的地盤的時候,當你的成本支出你已經無法負擔的時候,它就要多徵發人,結果就徵發什麼人?叫閭左。閭左是什麼?就是在門口左邊住著的那些人,什麼人?窮人,無產階級。無產階級你把他搞急了,他失去的只是鎖鏈,得到的將是整個世界,他就跟你玩兒命。

所以閭左之人是不能徵發的,但是當你的地盤大到一定程度,成本負擔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就必然會走上這一步。所以秦帝國是怎麼死的?它不是因為殘暴而被害死的,它是因為自己從一個瘦子變成一個胖子,活活得把自己撐死的。

好可惜,公元前221年剛剛全國統一;到了公元前210年,前後也就11年,秦始皇就死了。那最後能夠攏得住這套制度的人撒手西歸之後,這套制度就該完蛋了。所以從第二年,就是公元前209年開始,陳勝吳廣起義,秦王朝的滅亡就拉開了序幕。

陳勝張楚政權的建立,推動了全國範圍反秦鬥爭的高潮,高高飄揚的“張楚”大旗,成了農民起義中心的標誌,顯示了巨大的號召力。各地以“張楚”軍名義都紛紛起事,懲辦當地的長官,把他們殺死,來響應陳勝的號召。農民起義的烈火已成燎原之勢。在農民革命洪流的推動下,一些六國貴族殘餘勢力也紛紛收羅舊部,起兵反秦。當時各地反秦力量的著名首領有劉邦、項梁、項羽、英布、彭越等多人。

面對日益高漲的反秦鬥爭形勢,陳勝在吳廣及其他農民政權成員的協助下,進一步確定了“主力西征,偏師略地”,最後推翻秦朝統治的總體戰略。他任命吳廣為假王(副王),率領起義軍主力西擊滎陽,取道函谷關,直搗秦都咸陽。同時“令銍人宋留將兵定南陽,入武關”,進而迂迴攻關中。隨後又任命武臣、鄧宗、周市、召平等為將軍,分別北渡黃河,進攻原趙國地區(今山西北部、河北西南部),向南攻取九江郡,深入淮南地區;進攻廣陵(今江蘇揚州市北)、魏國舊地,攻取長江下游、黃河以南大梁(今開封)等地區。一時間,反秦鬥爭的烈火燃遍了大江南北。各路起義軍勇猛作戰,所向披靡,農民革命達到了高潮。但讓陳勝沒料到的是,吳廣久攻滎陽不下,大軍西進受阻。為確保戰略意圖的實現,陳勝即決定另派周文(周章)為將軍率兵西擊秦,利用吳廣大軍牽制秦軍主力的條件,繞過滎陽,直取函谷關。

打秦國按說最難的就是函谷關。戰國時期,山東六國多次合縱,拼湊部隊,兵臨函谷關,但是從來也沒有把函谷關打下來過。但是這次不一樣,因為前面我們講到,秦國內地兵力空虛,所以周文迅速地就攻下了函谷關,然後一直打到了咸陽附近。秦二世胡亥大為震驚,和群臣商量說:“怎麼辦呢?”少府章邯說:“盜賊已經來到這裡,兵眾勢強,如今調發近處縣城的軍隊為時已晚。驪山刑徒很多,希望赦免他們,發給兵器,讓他們出擊盜賊。”於是秦二世大赦天下,派章邯為將領,受命率驪山(今陝西臨潼東南)刑徒迎擊張楚軍。

那你說這幫不是烏合之眾嗎?你小瞧了秦國,什麼叫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第一,這20萬人他在工地上也是被組織好的,所以基層的組織並不缺失。第二,你到了秦國的老家,到了咸陽附近,它武器可不缺,你陳勝那幾十萬人可能就像我前面講的,拿個木頭就上戰場了,所以從武器上你也沒法比。第三,秦國人這個時候可是主場作戰,保家衛國。一個部隊裡面什麼最寶貴?老兵最寶貴,他見過陣仗,所以心裡不慌。我們表面上看,是臨時拼湊的20萬軍隊,都是驪山上的那些囚徒、臨時徵發來的壯丁。可是秦國本土的那些男丁,人人都是老兵,都是打過大仗的人,所以這些人往部隊裡一摻,那馬上軍心就穩了,士氣就振作了。而反觀陳勝這邊的部隊呢?反而是烏合之眾。當然最重要的因素是第四點章邯本人軍事才能卓越。章邯大敗周文,周文出關,逃至曹陽,章邯追至,擊破曹陽。周文再次敗走澠池,10餘日後,章邯進擊澠池,大破周文,周文自剄。打敗了周文,章邯又向滎陽(今河南省滎陽東北)進發。又陸續攻滅義軍田臧等部於滎陽直逼陳,迫陳勝遁走。陳勝退至下城父被車伕莊賈所殺。

那按說這個故事是不是就束了呢?也確實就差不多結束了。為什麼?因為陳勝起兵之後,原來的山東六國紛紛復國。可是這個時候復國,你幾乎沒有什麼基礎嘛,對吧?所以幾乎就是殭屍般的復國,除了楚國因為有項梁、項羽,算是一支靠譜的力量。其他什麼趙國、魏國、齊國,雖然也都復國,但是這種殭屍復活是不經打的嘛,章邯滅掉了陳勝之後,當然就要接著滅剛剛復活的六國。

而且這個時候秦王朝已經緩過神來了,原來國內空虛是因為主力部隊派到了北方防守匈奴,現在趕緊回撤吧。所以由王離所率的邊防軍也加入了對反秦勢力的清剿。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九月,秦軍上將軍章邯打敗並殺死楚地反秦義軍首領項梁後,認為楚地已不足憂,於是渡過黃河,匯合前來增援的王離軍20萬(長城軍)一起攻打趙國,大敗趙軍。這時候,趙歇為王,陳餘為大將。張耳為國相,都逃進了鉅鹿城。章邯命令王離、涉間包圍了鉅鹿,自己的軍隊駐紮在鉅鹿南邊,築起兩邊有牆的甬道給他們輸送糧草。陳餘作為趙國的大將,率領幾萬名士卒駐紮在鉅鹿北邊,這就是所謂的河北軍。無奈之下趙王派使者向楚懷王以及各國諸侯求援。當時秦軍十分強大,救趙諸軍駐紮在鉅鹿城北,陳餘曾派陳澤率五千人先去試試秦軍的力量,結果是到了那裡就全軍覆沒了,自此,諸侯聯軍沒有人敢前去迎戰。

但是這個時候,舞臺上突然蹦出來一個人,如果這個人不出現,那下一幕可能就是章邯、王離這些人來表演了。這個人就是項羽,後來著名的西楚霸王。

項羽的叔父叫項梁,本來跟章邯打仗的時候,已經被幹死了,楚軍事實上證明也不行。所以你就可以從這個細節看得出去,項羽的重要作用,這真是以一人之力扭轉整個歷史的乾坤。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著名的成語典故,叫破釜沉舟。

項羽先派人截斷秦軍的糧道,然後再親自領軍渡過黃河。過河後,下令燒燬軍營,破釜沉舟,每人只帶三日糧,以示誓死決戰的決心。項羽身先士卒,率楚軍連續進攻,九戰九捷。楚軍大破秦軍,解鉅鹿之圍。諸侯共尊項羽為上將軍。

這就是歷史的戲劇性所在,原來那個總體的優勢是牢牢掌握在秦王朝手裡的,可是就因為鉅鹿之戰,這局部一敗,結果滿盤皆輸,秦王朝算是把家底都給賠進去了,再也沒有後備力量了。

可能你還記得,前面我們講過,秦軍還有一部分主力,50萬人不是南征去了嗎?這幫人為什麼不回來救駕啊?它回不來了嘛,路途太遙遠了,所以後來這幫人乾脆在南邊就割據稱王,建立了一個叫南越國,不再摻和你中原的事情了。所以秦朝的皇帝在咸陽就剩下一個孤家寡人,這是第三任皇帝,叫子嬰。

所以推翻這最後一張多米諾骨牌的人就成了劉邦,劉邦沒有實力,參加不了鉅鹿大戰,但是他可以大搖大擺,輕輕鬆鬆地從南邊進入了關中,正好子嬰一看大勢已去,出城投降,所以秦朝至此滅亡。


蕭立誌


秦帝國的脆弱至少有三個深層次原因:

第一,秦帝國的法治存在漏洞,那就是最高權力始皇帝的黑洞,他一旦去世,就立即形成了可怕的真空,沒有規範的機制承接延續,這也就給了趙高等人可乘之機。

第二,就是丞相李斯以及身邊近臣趙高的不忠。在始皇帝的統領下,大家齊心協力統一六國;但是始皇帝一離開,他們人性當中不安分的因子就出現了,最終攪得帝國崩潰。

第三,就是忠於始皇帝的太子扶蘇和將軍蒙恬等人,沒有鼓起勇氣選擇抵抗,而是比較愚蠢的以“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為理由,接受了叛亂者的意志。






百舸爭流莫等閒


堡壘往往都是從內部被攻破的。這句話形容大秦帝國的敗亡再適合不過了。如果秦始皇沒有早逝,會有天下大亂嗎?並不會。如果扶蘇正常繼位會有天下大亂嗎?也並不會。秦朝真的不堪一擊嗎?當然不是了,否則又如何會平滅六國呢?一切都是從秦王朝統治階層的內部出現動盪,而導致的大規模農民起義,這才引發了秦朝的滅亡。歸根結底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所在全都聚集一人之身。這個人身負嬴姓趙氏的血統,並且還是一個平常很不起眼的小人物。他就是趙高。

從秦朝衰敗到滅亡,你可以發現,有一個人起到了貫穿始終的作用,正是因為他的存在才導致秦朝快速的滅亡。這個人就是中車府令趙高。秦朝的滅亡就好像一塊多米諾骨牌,趙高就是第一個下手推到它的人。整個秦朝的滅亡都是帶有連鎖反應的。首先就是趙高私自截留了秦始皇傳喚扶蘇回來奔喪繼位的詔書,之後又暗中聯繫丞相李斯,假傳聖旨立胡亥為新帝。除此之外趙高還假傳聖旨殺害了公子扶蘇和大將軍蒙恬。趙高此舉一方面把秦朝和胡亥推到了風口浪尖。另一方面又徹底激怒了駐守北方抵禦匈奴的秦朝大軍。他們深知扶蘇和蒙恬的為人。冤殺二人導致北方大軍和中央開始離心離德。

趙高掌權後開始在朝廷內部扶持黨羽清除異己,一心為公的臣子死傷無數,上位的都是趙高黨羽,這就導致秦朝中央想辦實事的少,溜鬚拍馬的多。唆使胡亥屠殺兄弟姐妹導致胡亥沒有了宗室的幫助,更加使得趙高開始肆意妄為起來的。而趙高實行的殘暴統治終於也激起了民憤。隨著陳勝吳廣起義後,六國舊貴族也爆發了復國運動。彷彿一夜之間秦朝就成為了風雨飄搖之中的一葉扁舟。隨時都有覆滅的可能。而造成這一切的就是趙高。

本身如果趙高不搗亂的話,以秦朝的實力是完全有能力鎮壓叛亂的。但趙高對於農民起義和六國舊貴族起義絲毫不關心。他更關係的是自己的權利。他擔心秦朝的將領會在掌權之後推翻自己,重新確立胡亥的統治地位。所以趙高一直在打壓秦朝各路將領。這就導致平叛的將軍不僅得對付起義軍。還得考慮來自內部趙高的攻擊。在後勤補給和兵員補給上,趙高也是設置了重重障礙,在這種條件下秦朝焉能不敗?

秦朝大軍多分佈在南北兩方。北方可用之兵不多,畢竟還需要防禦匈奴。南方由於趙高的殘暴統治,導致趙佗有了自立的打算,根本不管秦朝的死活。秦朝最後一位名將章邯,他在奉命平叛的時候無兵可用,只能以勞役和囚徒作為軍隊攻打起義軍。但即使如此章邯也是連敗起義軍,一度有了徹底平息叛亂的跡象。但趙高一看這還得了,如果章邯打敗了起義軍在對付我怎能辦。所以趙高暗中給章邯下絆子,甚至想要除掉章邯,最終在鉅鹿之戰中,毫無援助的章邯敗給了項羽。章邯一敗,也標誌著秦朝滅亡已成定局。

此時的趙高還想著殺掉胡亥,把所有的責任推給胡亥,然後自立割地為王呢。但貪婪無度的趙高最終被所有人所拋棄,他的叛逆之舉終究沒能成功。而他自己也命喪子嬰之手。趙高的瘋狂一生算是終結了,但他也成功的把秦朝這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拖下了水。歷史上禍國殃民的太監,無人能出趙高之左右。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非常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大秦帝國並不是不堪一擊,最後它其實是衰弱了 ,沒有了當初秦王掃六合的力量了,最後導致了滅亡。

大秦帝國為什麼會衰弱

大秦帝國滅亡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還是自身的政策出現了問題,以前大秦帝國用商鞅變法,來鑄造了一支戰必勝的銳士,

大秦滅亡六國後,這時候要做應該是立即改變嚴厲的酷法,施以仁政,是那些六國的遺民,得以快速加入到秦國統治中,

秦始皇則是讓蒙恬率30萬秦軍抗擊匈奴,又開始修建始皇陵,長城,阿房宮等建築,這些工程耗資巨大,還要徵用巨大的人力,

這些六國遺民本身就是剛剛進入秦國的統治,秦國便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壓力,他們自然是不願意的

“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過秦論》

秦始皇活著的時候,憑藉威望可以震懾天下,到了秦二世的時候,他更加的奢靡,這時候便是《陳涉世家》中的一句話“天下苦秦久矣”,這時候便爆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

這些還沒有結束,秦國內部也爆發了派系之爭,也導致最後秦國滅亡了,所以秦之所以會被滅亡(不堪一擊)

“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過秦論》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嘴痕


我是情義無價,分享問題看法。

序言:

秦國統一,在秦始皇死了以後,只有短短十餘年的時間,就走向了滅亡。背後的問題,值得我們分析和研究。

一、連年征戰,徭役賦稅不堪重負。

在秦始皇的強權政治和強大軍事下,齊楚燕韓趙魏等六國,在20多年時間內,逐漸被一一消滅,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大一統。

與此同時,北部的匈奴,南部的百越等也經常騷擾邊境。秦始皇在北方派蒙恬率30萬大軍抵禦匈奴的同時,還安排了20萬苦力把長城進行了連接。

在南方派屠睢率領50大軍,征討百越、南嶺等勢力,以穩固帝國政權。

這樣戰爭的背後,都是強大的勞動力和賦稅在作為支撐。

二、人民負擔更加嚴重,百姓被逼上絕路。

秦始皇時期就已經開始的長城、阿房宮、驪山墓、靈渠和直道等大型工程,胡亥登基後還在加大力度推進,這些工程使用的勞動力總數不低於200萬人。

秦朝,在秦二世胡亥繼位以來,由於他只是一個趙高的傀儡,每天醉生夢死,追逐奢靡享樂,修建亭臺樓閣,搜刮全國各地的奇石花鳥。不但沒有降低徭役賦稅,還變本加厲地增加,更進一步地把百姓們逼上了絕路。

老百姓就是水,朝廷就是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你不給老百姓留活路,老百姓自然不會再維護你的統治。只是,憤怒的火山,在等待一個爆發的機會而已。

三、排除異己,人心惶惶,離心離德。

趙高憑藉胡亥的信任和放權,也為了自己篡奪皇位,更加地肆意妄為,在朝堂上打擊異己。不但滅了胡亥的兄弟姐妹,也殺了蒙恬、蒙毅、馮去疾等忠臣良將,連一個戰壕的丞相李斯也被誅殺九族,搞得京城烏煙瘴氣、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終日。這裡,也使國家失去了穩定的脊樑。

同時,趙高到處安插自己的親信,使整個朝廷的主要人員都成了他的人馬,貪汙腐敗、欺壓殘害百姓,無惡不作,這些不僅破壞了政治結構,更加大了老百姓的不滿情緒。

四、楚國等落寞貴族不甘心失敗,捲土重來。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對齊楚燕韓趙魏等六國的貴族,並沒有進行政治和經濟拉攏,給予他們一定的社會地位,而把他們的權利、地位剝奪得一乾二淨。

這些人都是各個地方的豪強大族,在當地擁有廣泛的、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和凝聚力。他們享受了數百年的好處,說沒就沒了,自然是心有不甘。自然,也會時刻準備著,打一個翻身仗。

胡亥登基後的驕奢淫慾,趙高的亂政行為,不斷加大普通老百姓的痛苦,就給予了他們帶頭反抗的藉口和機會。一呼百應,自然很快就能號召起龐大的起義軍隊伍。

再加上,漂亮的政治口號,給老百姓們一個生活希望,誰會不造反!

結語:

秦末時候,的確有百萬軍隊,但他們的內心思想都是為了統一國家、抵禦外部侵略,讓自己的親人過上好日子的。在看到自己的父母兄弟等親人,都被黑暗的朝廷逼得,一個個走上了絕路,他們能還會願意去抗擊起義軍呢!

大秦帝國的短暫滅亡,核心問題是經年累月的嚴重徭役賦稅,嚴酷刑罰,離心離德,使老百姓失去了生存希望,不得不造反,朝廷上奸臣當道禍害百姓,加劇了老百姓的反抗情緒。

一句話,你不給他生路,他就給你死路。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他們只是最低要求的生存,都不能滿足。造反會死,不造反也是死,橫豎是死,他們造反還會有一線活下去的希望。對他們來說,只有選擇造反才有活的希望。

所以,面對洶湧澎湃的農民起義,大秦帝國自然很快就走上滅亡的終點。

情義無價,真誠分享。歡迎關注點評,感謝有您。


情義無價品歷史


原因有二:一是統治集團內部的原因,秦帝國經歷了三位皇帝:始皇嬴政~二世胡亥~三世子嬰執政15年,嬴政雄才大略建立強大的秦帝國,但用人很失敗,重用奸臣趙高、李斯等人,使公子扶蘇沒有順利繼位,含冤自殺。大將軍蒙毅、蒙恬被害,使秦帝國元氣大傷。

胡亥即位以後,實施暴政,在趙高等人的教唆下,大肆撲殺包括扶蘇在內的兄弟姐妹,幾乎滅族。殺害包括蒙恬在內的文臣武將,使秦帝國無人可用,李斯包括胡亥本人也被趙高所殺。

三世子嬰即位,秦帝國已千瘡百孔,難以慰籍。子嬰又把趙高誅殺,雖然報了仇,但秦帝國已完全無人可用,滅亡在所難免。

二是統治集團外部原因,秦帝國曆代帝王都實行暴政,使得民不聊生,爆發陳勝吳廣起義。是滅亡的導火索。

同時楚王項羽,漢王劉邦勢力不斷壯大,替代秦帝國的條件已經成熟。

個人觀點,請高人指教!




天道酬勤66


大秦帝國統一六國,建立大一統的國家之後,秦始皇做了一個偉大的決定,將秦國的主力軍隊都派到了邊疆,一部有蒙恬率領開往北方茂邊,並修建了長城,而另外一部則由趙佗代領前往嶺南開拓疆土,這兩人帶走了當時全國的大多數軍隊,使得秦朝內部軍力空虛,而逢戰事之時無兵可用,反叛的勢力乘機越做越大。

當時,蒙恬問秦始皇,我們都被派往了邊疆,萬一秦國國都有難,我們能否來救?秦始皇回道,他日秦國有難,你不可班師回朝。蒙恬跪倒,流著淚說,如果這樣,我豈不是秦國的千古罪人?秦始皇說了一句話,保住了華夏族群,護住了中國版圖,秦國可以滅,但是華夏族群不能!

這就是為什麼劉邦項羽兩萬人的雜牌軍,就可以攻破咸陽!你可知道當年秦國百萬大軍,橫掃六國,所向披靡,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秦始皇乃中華民族第一英雄也!



笨小孩情感


讀史閱世常會頓生疑竇,以秦國七代君王宵衣旰食,秦始皇也堪稱雄才大略,何以千秋帝國的大夢剛開了個頭,就二世而斬,只活了十四年。

當時的很多問題都超出常識,拼死命去挖一座動用七十萬民力連修三十餘年都無法完工的陵墓,修墳修到把國家摺進去,秦始皇屬於頭一份。這絕對不正常,不是一個理性人的行為。

當然也可以說秦始皇氣魄大,但氣魄再大,他關起門來也要跟趙高、李斯算經濟賬。秦陵的問題其實跟法老造金字塔是一回事,唯一的解釋是不得已,秦始皇肯定是遇上了一個大麻煩,正是這個大麻煩催生出的秦代這一系列超級工程。道理要從老贏家發家說起。

秦國崛起靠的是併購

1

秦國是從西陲貧瘠之地崛起的爭霸新星,並顯示出了超越一切對手的進取心。“從公元前356年(商鞅變法之年)到公元前221年(秦滅齊完成統一),秦國在96場有大國捲入的戰爭中發動了52場戰爭(佔54%),並取得了其中的48場勝利(佔92%)。”

這種超乎尋常的進取心,根本原因在於窮。秦國窮得相當有境界,甚至超越了階級。不但老百姓一窮二白,貴族乃至君主也是窮困潦倒。

當時的情況,對於秦國來說,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數百年的貧困把秦國拖入通縮的深淵,政府喪失了向這塊土地上辛勤勞作的人們兌付財富的能力,不管是金屬貨幣還是糧食、食鹽。貧困如癌症一般四處蔓延,甚至侵襲到王室,不變革的結果就是上上下下組團殭屍化,社會崩潰。

窮則變,變則通。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為左庶長,相當於分管經濟的副總理,拉開了秦國變法大幕。新官上任先要立威,於是找托兒在國都南門演了一出徙木立信的話劇。實際上,商鞅搞根木頭就立信,這是針對通縮開出的“緊財政、寬信用”藥方。

緊財政就要勒緊褲腰帶、例行八項規定。而寬信用就是寬貨幣,彼時全世界都尚處於貨幣剛性兌付的年代,寬貨幣的形式不多,能搞的只有存量博弈。

簡單說就是把“低端”的人口手裡的錢搶給“高端”人口用,因為“高端”人口擁有更好的產業效率,所以資源傾斜於“高端”人口,是寄希望於效率的改進可以拯救這個國家。

既然需要存量博弈,以命相博。商鞅的方案是鍋往東邊甩,發動群眾斗六國。商君軍功爵制規定,官爵之遷與斬首之功相稱,“斬一首者爵一級,欲為官者為五十石之官;斬二首者爵二級,欲為官者為百石之官。”簡單說就是要想富,交頭顱。頭顱越多,錢就越多。政府與官兵兩家,你幫我打仗,我與你分賬。

在這個背景下,一切社會產業、國家政策都轉而以供養及擴充軍隊為目的,能否滿足軍隊建設是檢驗產業有無必要存在的唯一標準。

秦國的戰鬥分成經濟

但戰國時代的生產力畢竟有限,當時環境下要維持一支20萬人的常備軍,需要400萬人當後勤,這比早期秦國總人口規模還要大。

也就是說,秦國要想擁有一支成規模的戰鬥部隊,意味著全體國民都必須圍繞著這支軍隊打轉。男人要去修路、架橋、開礦、冶煉,女人要養蠶、繅絲、耕種、紡織。不如此,軍隊就不會有足夠的鎧甲、武器、戰袍和糧食。

於是在“打戰—發財—擴軍—再打戰”這個正反饋循環下,全體秦國人民或被迫或自願都坐上了全面奔向小康的敞篷車。對於秦國中央政府而言,劫掠與滅國則成為充實政府利潤表,擴大國家總資產的不二法寶。

貧困的秦國算是抓到了救命稻草,但是秦國政府壟斷產業,國內產業效率奇低,缺乏產業支撐的秦國自然收穫不到戰爭利潤帶來甜蜜的果實,只能走上以戰養戰的流動性之路。流動性模式同時受制於流動性資產的量與價,任何一個參數落於閾值之外,等待玩家的只有崩盤。

秦國在戰爭機器正反饋鏈的自我驅使下,先掠河東,再並韓滅趙,實際上,就是把非常規的併購經營活動,當成了國家發展的常規路線。捨棄了自身對於盈利產出的要求,而用外部流動性掩蓋巨大的資產負債不匹配的風險。

隨著併購生意的持續深入,秦國軍隊產業開始不滿足吞噬一域一地所得的營收與利潤。嗜血慾望呈指數式增長,需求從一城變為一域,再由一域升格為一國。此時的秦王政,正得心應手地驅動著這頭效率怪獸,他的目標已經從滅國變成了一統天下。

始皇帝的大麻煩

2

公元前221年,秦軍兵不血刃,攻破臨淄。東方六國中曾經首屈一指的大國齊國,就此滅亡。此時的秦王政尚沉醉在勝利聲中,萬萬想不到一個大麻煩已浮出水面。

天下一統對於秦始皇自己當然是不世之功,可天下一統後沒戰可打了,你讓那些指著軍功爵制發財致富的軍民同胞兄弟們怎麼辦?

這個遊戲玩到滅國的層面,已經玩無可玩。齊王建斷氣的那一剎那,數十萬軍力以及背後支持軍隊的數百萬勞動力突然無事可幹,誰是秦始皇,都一定慌神。滅齊時才五月份,今年接下來的GDP怎麼辦?

六王畢,四海一

秦國崩潰的開始

秦帝國的就業人口、國家營收、產業利潤、政府稅收絕大部分都從這支軍隊處來,靠的是養羊薅羊毛。現在一把玩High殺羊吃肉,羊肉雖美,但羊毛卻沒得薅了。後面最少三大風險:綁架就業、產能過剩與流動性危機。

政府找不到事情給軍隊幹,軍隊效率就會驅使著自己找事幹,更何況是秦國軍隊的效率。關於秦軍的效率,有一個例子:

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了一份秦國家書。兩個在淮陽打戰的弟弟黑夫和驚,給在老家安陸侍奉母親的哥哥寫了封信。信裡說,我們在前線打戰,讓媽媽趕快幫我們做夏天的衣服送到前線。但做之前,先比較下價錢。安陸的絲布便宜,就在安陸做好了送來。如果淮陽的比較便宜,乾脆直接寄錢給我們在淮陽自己做。

這表達出的意思是,當時秦國軍隊的運轉效率已經遠遠高於秦國的商業效率。軍隊的運轉效率分攤了運輸成本,加上馳道、直道的修建,進一步壓低物流費用。一件絲布做的夏衣,可以從家鄉幾百公里送過來,跟現在上網買衣服也差不多。賴於全國性高等級道路網絡運輸體系的支撐和高效率的物流產業,運費完全在可接受範圍內。

另外,在這封家書裡,兩個弟弟請哥哥確認,他們為家裡面爭得的爵位有沒有得到落實,這是全家主要收入來源。正是由於前線出了人,後方分錢的時候,黑夫和驚的家裡才有了一份。

軍隊運行綁架了整個國家以及全體國民的命運走向,是秦國自己形成130年的路徑依賴。上至君王,下到蟻民,都在這個正反饋鏈中獲益頗豐。對於秦國人來說,幾代人的奮鬥,總算是殺出了一條血路。

但問題隨之而來,其實就是軍工產能尾大不掉。耍猴耍成齊天大聖,就耍不下去了,接下來是他耍你的問題。怎麼辦?

本質在於解決政府對於軍隊產業(軍工產能)的兌付問題。軍工產能作為債主,它要向皇室收債。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帝國的大業就能永續。解決不好,那軍工產能就要重置政府。

這個過程中,秦帝國第一代領導集體面臨的最大困難是貨幣剛性兌付屬性,剛兌極大地擠壓了政府騰挪的空間,給以始皇帝為核心的帝國中央政府空前壓力。

從後面施政的情況看,也體現出了這一點。秦帝國幾乎在完成統一的同時,就開啟了若干超級工程。包括但不限於壘長城、挖陵墓、修馳道、建靈渠、築阿房、北卻匈奴、南平嶺南,每一項都是這個星球上的頂級體量,其中尤以秦陵與長城為標誌。

這個地球上,再沒有比秦陵更大的墳頭,比長城更長的圍牆。這也從反面雄辯地證明了兼併六國的秦國軍隊已經具備了當時世界上的頂級戰力,因為只有化解頂級戰力,才會催生出頂級工程,這是相匹配而毋庸置疑的。

脩金字塔也就是這個原因,經過長期發展,法老工程隊已經被鍛鍊得無比強大,宮殿神廟滿足不了過剩產能(效率),只能死磕金字塔。秦國要不想上馬超級工程,理論上,只能去迦太基搞定漢尼拔。

帝國資產負債表的崩潰與重建

3

秦始皇的那些大手筆作為,當然是驕奢淫逸、好大喜功,但同時進行如此多的大動作,比戰爭頻繁的戰國時代還要折騰得多,則還有其他的原因在內。

秦始皇有利用超級工程這個相對平和的方式出清人口產能、化解軍工產能(減速)的意圖,這樣就可以解除產業集中度風險,以維持政權的基本穩定,為國民經濟恢復贏得時間(換軌)。但這種不人道的方式,也只有高度集權的秦制能夠辦到。

一言以蔽之,對軍工產能實行供給側改革,以時間換空間推動縮表,完成國家主要矛盾的戰略切換。

此計要成需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軍工產業吸納的人口分流要有序,二是軍工產能的效率要軟著陸。

對於第一個問題,秦始皇選擇大力發展國防與基礎設施建設。范文瀾計算過戰爭結束後軍隊分流情況,“徵發造宮室墳墓共一百五十萬人,守五嶺五十萬人,蒙恬所率防匈奴兵三十萬人,築長城假定五十萬人,再加上其他雜役總數不下三百萬人。”

這種處置方案的著眼點有二,一是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有計劃地吸納並逐步減少壯年人口規模(儘可能的弄死一部分),來降低效率。通俗說,就是修橋補路無屍骸;二是把作戰部隊的建制進行拆分,南北遠調,利用組織架構的去中心化,壓制軍隊效率。

修阿房宮——靠虐殺青壯年來解決問題

第二個問題的處理,要求管理結構與生產效率相匹配。從關係上說,產業效率決定了管理體制,互聯網企業的組織架構為什麼與傳統企業架構大相徑庭,原因就在這裡。

現在問題是,秦國的軍隊運行效率遠高於行政管理體制,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出現了明顯的脫節。因此,壓制軍工產能效率的同時,需要提升行政體制運行效率並儘快培養其他產業獨立承接就業人口和產能需求。確保戰略切換,做到同速換軌,才能把風險降到最低。

全國統一後,秦政府快速建立皇帝制度,強推郡縣制而拒絕選擇與六國貴族和解穩定政局,並實施了以“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為標誌的制度標準化改革,目的都是為了儘可能快的實現行政體制效率提升。超級工程是一箭雙鵰,既為效率革命提供物質基礎,又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完成對軍工產能人口的出清。

只不過生死有命、漏算人壽,秦始皇只活了49歲。缺乏雄主的帝國,根本無法壓制軍工產業,超級工程也只能被捨棄。

秦朝最終沒能有效出清軍工產能,產業無處轉移,政權組織又無法消化,效率於是硬著陸。軍隊效率沖垮了官僚體系與國家組織形態,秦政府縮表計劃失敗,國家資產負債表崩潰,政權從內坍塌。

帝國的崩潰釋放了制度牢籠裡的效率怪獸,戰爭被再次推向全國。楚漢內戰一打四年,中國人口折損近半,一千萬人歸於塵土,其中大部分是精壯勞動力。輸贏不再重要,戰爭本身解決了出清問題,這讓後起的王朝立穩了腳跟。

勞動力的消失讓國家對於軍工產能及國民勞動的兌付責任一筆勾銷,楚漢戰爭的本質就是通過戰爭消滅債主,從而顯著降低國家負債率,幫助國家逃脫債務追索。

漢承秦制,雖然換了皇帝,但西漢皇室選擇與貴族相妥協,相當於承認帝國老人們的既得統治利益。又取巧地繼承了郡縣制,為新進人馬劃定權力場。所謂中華第一帝國,從內核看,秦漢一體,並無本質上的不同。但換了個馬甲,完成了資產負債表的清洗。

從這個意義出發,陸賈進諫劉邦那套“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乎?”的大道理並沒有說到要點。西漢帝國能活下來,是有人埋了單。不管是劉邦還是項羽,最後之所以能去敲鐘,是因為他們拿到的是淨殼。


破乞


大秦帝國為什麼不堪一擊?要搞清當時幾個方面的狀況:

第一秦統一六國後,對六國的遺留下的貴族一般採取給點土地和人,然後圈起來,很少殺戮他們,這為以後埋下了禍根,後來暴動參與者楚地項燕,齊地齊王等都是六國後裔。

第二秦始皇為了邊境安全,不受外族侵入,讓蒙田帶兵修長城,兵力達30萬,一說40萬,另為鞏固南方,在雲南境內駐紮

兵力20萬,當反秦風暴席捲全國的時侯,這兩處兵力從未動過。這50萬兵力幾乎相當當時大秦二分之一的兵力。

第三大秦當年的法律嚴酷,賦稅加重,,百姓怨聲載道,生產積極性下降,加上秦王大興土木,國庫嚴重空虛!

第四當年陳勝吳廣大澤鄉振臂一呼由幾百人迅速擴張幾十萬人,造反的人如過江之鯽,成群結隊,幾乎動搖了秦國三分之一的根基。

第五以楚地項氏族的起義,再次打擊了秦的主力,秦二世沒有辦法只得徵二十萬囚徒給章邯,可見秦己末路了!

第六各地反王再次風起雲湧,在項羽的號召下,嚴勵打擊了秦王朝,經過一波又一波捱打,秦巨人倒下了!


狐羊樹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帝國。這樣如此龐大強勁的帝國,為何會覆滅的如此之快呢?我將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百姓的疾苦

大家都知道,為了抵禦匈奴的騷擾,秦始皇在修建長城這件事情上花了不少的人力物力,為此保障中原的生產生活。

雖然在抵禦匈奴上取得成效,但那時的民間卻流傳出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可見在當時給百姓帶來了極大的痛苦。

之後的時間為了修建秦始皇陵墓,又花費了不少的人力物力,我想這對原本生活就不好過百姓無疑是雪上加霜。



朝廷的腐敗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遊的途中突然去世,當時這件事情並沒有傳出去,只有極少數人知曉此事。其中就有趙高和胡亥,他們一行人回到咸陽之後,胡亥登上王位,成為秦二世。

趙高為了清除異己,假傳命令殺害了扶蘇,蒙恬等人。

胡亥在趙高手上就是一個傀儡皇帝。朝廷政治的黑暗變故,引起了大臣們的恐慌。這使得原本就在風雨中的大秦帝國變的更加搖搖欲墜。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拉開了反秦的大幕,全國各地紛紛開始行動。

此時秦國的實力並沒有這麼薄弱,秦國還有最後一名大將章邯。

章邯擊敗了許多反秦將領,但當時趙高在朝廷已經隻手遮天,想要的援兵趙高遲遲不給,擔心自己也被趙高迫害。鉅鹿之戰後,被項羽擊敗隨後歸降。

鉅鹿之戰秦軍主力精銳被消滅,秦朝名存實亡。

另一邊的劉邦軍進入咸陽,而後子嬰投降秦朝滅亡。






秦朝失去了民心加上朝綱的黑暗,想必滅亡也是遲早的事。


誰能想到秦始皇嬴政和之前秦國君王的努力,多少年的汗水換來的統一,卻只在短短時間裡付之一炬。

以上就是我的答案,希望能幫到你。一家之言,有不妥的地方望大家指教,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