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瑁投降曹操时,荆州尚有25万精兵,为何轻易地就投降了?

像林书豪一样去战斗


荆州当时没有二十五万,荆州有十万左右的军队。当时刘琮投降曹操的有七八万,刘备有一万人刘琦在江夏有一万人。公元208年八月曹操率十五万左右人马征荆州,九月以蔡瑁蒯越等为代表的荆州豪强劝胁刘琮投降曹操。我认为投降原因:



第一卖主求荣

他们在刘表刘琮手下不过是太守的官职,就算保住荆州他们也封无可封。因为刘琮只是荆州牧而已(自立),所能封的官职有限。投降却能得到想要的。何况曹操善待投降者。张绣降曹又叛曹,还害死了曹操的儿子。公元200年张绣投降后,曹操还跟张绣结为儿女亲家。每次封赏,张绣都远多过其他将领。有张绣做榜样,他们为啥不愿意投降?所以蔡瑁蒯越韩嵩傅巽等人投降。

何况蔡瑁还跟曹操从小玩到大。曹操到了荆州一口气封了十五人为侯,还任用荆州名士。三国志: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三国志刘表传:蒯越等侯者十五人。越(蒯越)为光禄勋;韩嵩,大鸿胪;羲(邓羲),侍中;先(刘先),尚书令;其馀多至大官。曹操把他们都加官进爵了,多少人一辈子都封不了侯。曹操虽然跟蔡瑁从小的玩伴,不过内心还是对他投降行为不耻的。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就把蔡瑁张允写成曹操中周瑜反间计杀。



第二曹操代表中央,声威势大

公元196年曹操迎接汉献帝,奉天子以令不臣。在刘备孙权眼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这时的曹操对待汉献帝还是很恭敬的。大汉必竟四百年,很多士人还是心系汉室。曹操汉献帝后河南关中纷纷归附。天下士人纷纷来许昌。据后汉书:许都新建,贤士大夫四方来集。避乱荆州的荀攸、杜袭(曹操跟刘备争汉中,就是他建议迁走人口)、赵俨等。还有董昭郭嘉等,就连孔融都来了。诸葛亮的好友孟公威、石广元、崔州平等人都去曹操那里了。这时的曹操在士人眼里还是比较好的。公元190年十八路诸侯天天宴会,只有曹操率军追击董卓救汉帝。公元196年谁都没有去迎汉献帝,只有他去。

从曹操起兵近二十年来:东禽吕布、西取眭固、南讨袁术、北征袁绍、斩袁谭之首,平朔土之众、逾越险塞、荡定乌丸,震威辽东、以枭袁尚。袁绍袁术吕布等都让曹操灭了。现在统一北方,天下十三州已据九州。三分天下有其二。赵巽劝刘琮投降:逆顺有大体,强弱有定势。以人臣而拒人主,逆也;以新造之楚而御国家,其势弗当也;以刘备而敌曹公,又弗当也。三者皆短,欲以抗王兵之锋,必亡之道也。

第三荆州内部予盾

荆州分为投降派和抗战派,这个矛盾在刘备来荆州之前就有了。投降派以蒯越韩嵩等人为代表,抗战派刘备刘琦为代表。刘表死时鲁肃就跟孙权讲如果刘备跟他们(指蒯越他们)齐心合力,我们就联合抗曹操。如果他们不齐心,再作别打算。现在让我去吊刘表丧,了解下。

公元208年八月曹操征荆州时,刘琮就讲:你们就不能跟我一起守卫先父的基业。他们问:将军你认为才能跟刘备相比咋样?刘琮讲我比不上。他们又说:既然比不上刘备。如果刘备挡不住曹操,那荆州也是保不住的。如果刘备能挡住曹操,那刘备还会听你的吗?于是刘琮决定投降。

荆州投降派里又有卖主派和择主派。蔡瑁就是卖主派。择主派是认为刘表不能成大业。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时蒯越跟韩嵩就劝刘表降曹操。当时袁绍强曹操弱,他们肯定是认为曹操会胜利。还有一些就不愿意在刘表手下做官。像刘巴,刘表多次征召他做官,他都不去。曹操一来马上去投曹操。(诸葛亮评论:运筹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刘表在世时裴潜私下对人讲:刘牧州不是霸王之才,又以周文王自居。荆州很快就保不住了。曹操来了他就投降了。



刘表自公元190年到荆州,不久就依靠蒯越蔡瑁撑控了荆州。而这时曹操袁绍不过是一郡太守。曹操评价:我攻吕布,表不为寇,官渡之役,不救袁绍,此自守之贼也,宜为后图。就是说刘表只会守着荆州,等我统一北方后再灭了他。反正不会在背后搞动作。公元207年曹操远征乌丸时,刘备就建议偷袭许昌。当时曹操这边都谏言不要去打乌丸,刘备会劝刘表偷袭许昌的。郭嘉讲刘表坐谈客,不会听刘备的。正是由于刘表无他志,一些荆州豪强对刘表感到失望。于是纷纷投靠天下枭雄的刘备。三国志:荆州豪杰先主日益多。(刘表暗地里防范)刘琮决定投降时,一些不愿意投降的荆州豪杰纷纷跟随刘备南下。三国志: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先主奔江南,荆、楚群士从之如云。

如果曹操没有来刘琮蔡瑁也怕刘琦刘备联合一些荆州豪强发难。


小鸿哥


三国蔡瑁是只会拍马的无耻小人?明哲保家的豪门领袖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三国小人物志0021:明哲保家的豪门领袖——蔡瑁

蔡瑁,是《三国演义》中的著名丑角,也是一个邀功献媚的反面人物。从出场开始,蔡瑁就没干过一件不缺德的事:先是暗害刘备不成,又作反诗嫁祸于刘备;到后来趁刘表病重,他勾结张允、蔡夫人等伪造刘表遗书,将刘琮立为继承者,并杀掉进忠言的李珪;再到后来为了荣华富贵,力劝刘琮投降,将荆州拱手献给曹操,并摇身一变,成为老曹手下的水军大都督……

只不过,卖主求荣的蔡瑁也没能得意多久,在赤壁大战前夕,曹操中了周瑜的反间计,轻信了蒋干带回的错误情报,误以为蔡张二人意图谋反,盛怒之下将二人斩首。此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且报应来得如此之快,令读者们大呼称快……

其实,历史上真实的蔡瑁,和演义中有很大差异。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蔡瑁并没有参加过赤壁之战,所谓“群英传蒋干中计”等桥段也是虚构。蔡瑁投降曹操之后,并没有被曹操斩杀,而是在曹操手下为官,并历任从事中郎、司马、长水校尉,最终封爵为汉阳亭侯,得以善终……

今天,就让我们剥开《三国演义》的渲染,尤其是摒弃掉小说中“拥刘反曹”的写作立场,根据史书上的记载,来客观分析一下蔡瑁这个人物。

蔡瑁在史书上的记录不多,陈寿也没有为他单独立传,但我们可以从《三国志》中其它传记中的零散记载里,结合《襄阳耆旧记》等地方史料,去寻找蔡瑁历史踪迹,并尽可能给他一个客观的历史评价。

蔡瑁字德珪,是荆州家族蔡家的代表人物,也是荆州的实权派人物,和张允一起掌握着荆州的军权。蔡家历来就是荆州地界的大豪门,和另外两家张家和蒯家,在荆襄八郡呈三足鼎立之势。而且,蔡家的势力和名望在这三大家族中居首,蔡瑁的父亲蔡讽是东汉末年的名仕,他的姑母还是东汉太尉张温之妻,后台不可小觑。不仅如此,蔡瑁少年时代就和曹操相识,据说二人私人关系还挺不错。

当初,刘表初来荆州,代替王睿为荆州牧,也是得到了荆州各大家族的支持。安定内政,讨伐宗贼,抵抗袁术,远交袁绍,威慑江东……在刘表治理荆州的一系列作为中,蔡瑁作为本土大家族的代表,也对刘表起到了充分的协助作用。而且,蔡瑁还担任过江夏、南郡、章陵等诸郡太守。在刘表被朝廷封为镇南将军的时候,蔡瑁也一并受封,位居“军师”的要务……

看得出,蔡瑁这个人确实有相当的本事,文武两方面都有建树,绝不是那种豪门望族的纨绔败家子弟。荆襄八郡能够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远离战火,独享十年太平,蔡瑁在这其中也是出了不少的力。

然而,太平的日子并不长久,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荆州地界看似安宁的表象掩盖下,几股暗流在开始涌动着。

其一是刘表的继承人问题。

刘表年纪已老,年近60的他,已经接近那个时代的寿命极限。刘表一死,荆州群龙无首,需要一位新的人物,来继承荆州之主。而这位继承人的选择,可能会影响到荆襄八郡之后的形势。

其二是天下大势的变化。

在遥远的北方中原,以往是袁曹两家争霸,都无暇对南方用兵。而官渡一战,曹操逆袭打败袁绍,已呈一家独大之势。在彻底消灭掉袁绍残余势力过后,曹操随时都可能出兵南下,给荆州带来猛然陡增的军事压力。

其三是刘备的喧宾夺主。

刘备集团本来是刘表迎来,为了制衡本地军方势力的。然而,刘备外表仁义道德,实则老奸巨猾且狠辣腹黑,是个比刘表更难对付的家伙。在荆州的几年时间里,刘备已经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控制了很大一部分人心,隐隐有和刘表抗衡之势……

………………

在这种形势微妙的时刻,蔡瑁作为荆州本土大家族的代表人物,该何去何从呢?

蔡瑁一方面先架空了病床上的刘表,拥立刘表的幼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子刘琮上位,同时还打压刘表的长子刘琦。对于支持刘琦的刘备,蔡瑁除了尽可能将其排挤出权力核心之外,还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和陷害。另一方面,蔡瑁作为荆州本土军方的实权派人物,代表着荆州几大家族,向曹操表达了归顺之意……

蔡瑁这么做是错误的吗?站在《三国演义》的写作立场上,这自然是错误的,因为这与刘备的利益完全不符。按照作者的意愿,蔡瑁应该是支持刘琦上位,并充分信任刘备,将整个荆州的军队指挥权都交给刘备,而自己作为刘备的马仔,全力和“名托汉相、实为汉贼”的曹操作战。

不过,既然是要客观讨论历史,那就必须先抛开小说的写作立场。其实,站在公正的历史角度上来看,蔡瑁不过是站在家族利益的立场上,作出了对自己有利的选择而已。一句话,政治上的事情没有对错和好坏,只有敌我和利弊。蔡瑁作为荆州豪门的代表,自然要维护大家族们的利益,并且要对自己的家族,以及别的家族负责,他的做法并没有过错。

不管是蔡家,还是张家,蒯家等,目的都是想保住自身利益,并置身战事之外,避免战乱的波及。在这样的目的前提下,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个强有力的靠山,表示效忠,并以荆州之地为筹码,来换取自己的安宁。说白了,荆州由谁来管理并不重要,刘表也好,刘备也好,曹操也好,只要能有效维护他们的利益就行。

而现在的天下形势,是曹操一家独大,而且按照老曹一向的惯例,每打下一处地方,都会尽可能安抚地方豪门,保留他们的地位,维护他们的产业,以促进地方和平。而刘备呢?刘备是曹操的敌人,选择了刘备,就等于是把几大家族的身家性命,都绑架到刘备的战车上,和大半个天下对抗,这能有几分胜算?

说白了,要是选择投靠刘备,那就是在投机,用几大家族的身家性命来下注,去赌一场几乎不可能有胜算的赌局。赌赢了自然一切好说,但要是赌输了,只怕几大家族都逃不开家破人亡的命运……

蔡瑁不是傻子,更何况就连傻子都知道“选强者而依附”的道理。既然要找靠山,那就得找一座靠得住的大山,怎么可能没事找事,选择去投靠刘备?这等于是放着现成的阳关大道不走,却去选择一条极为冒险,而且失败率极高的偏径小路。

为了几大家族的利益,也保持今后的地位,蔡瑁作为荆州豪门的代表,自然而然选择了更为稳妥的路。他的选择带来的是几大家族的安宁,也从此为他们避免了战火的袭扰。不过,选择终归是有代价的,那就是蔡瑁必须要交出手中的兵权,以表示自己永无反叛之心。

曹操的政策是,对征服之地的豪门大户采取怀柔政策,保留其产业和资产,以笼络其人心,好稳定地方局势。但是,老曹一般也不会允许这些地方家族势力染指军队,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他们今后反叛的可能。所以,荆州的军队,除了一部分被刘备和刘琦带走以外,其它都落入了曹操的掌控,而蔡瑁张允等人都只能净身出户。

相比于之前在荆襄地界的威风八面,统领十万大军的叱咤风云,蔡瑁现在只能担任事中郎、司马等有名无实的职位,一直到去世,都没能再掌兵权。在之后的史书记录上,蔡瑁和他所在的蔡家,也从此再没有了记录……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蔡瑁,他不是演义里那个卖主求荣,恶有恶报的丑陋角色,只是一个事事都站在自己家族利益上,为家族作出了正确选择的大家之长……只由于他的家族利益和刘备相冲,所以才在小说中渲染成坏人,并被罗贯中虚构上了一个罪有应得的结局。其实,历史上的蔡瑁虽算不上英雄,却也是一个优秀的家族领袖。他顺应天下大势,为自己,为自己的家族,也为荆州地界的其它大家族,选择了一条退而自保的路,也因此保全了大家的身家性命和既得利益。这是乱世中的明哲保身,或者说是明哲保家之道,站在这个立场上,他可以算是家族的英雄……

PS:在历史演义小说(不仅是《三国演义》)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为了迎合其主题思想和故事情节,往往将其中许多历史人物的事迹都篡改或扭曲。尽管小说只是艺术加工,可以理解其写作立场,但是由于其流传太广,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给历史真相的探索,造成了障碍。

我们想要客观评价一个历史上的人物,就必须要先抛开小说作者的观点立场影响,从真实的史料记载出发,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去分析和评判,才能得出离历史真相最近的答案


萨沙


刘琮、蔡瑁的迅速投降,既因其内部严重分裂的局面,也因为荀彧“间接路线”战略的成功,两者缺一不可。有这两个因素,即使刘表在,恐怕情况未必会有多大改变。

刘琮的内部处境:兵少且分裂

首先,更正题目中的25万大军之说。刘表集团当时的兵力,应为10万左右。刘琮投降曹操时,带了7万余投降。未投降的刘备、刘琦各有兵力万余,如果算上长坂坡战斗中刘备损失的兵力(大约几千),总计10万出头。

10万大军,如果兵力防守,那可不是没有一战可能的。可是,此时刘表集团早已发生分裂。(在刘表去世前,就已分裂)

“上屋抽梯”,说明刘表在时,二位公子已各拉外援,分裂对坑了。


当时,刘表集团中的实力派分别支持了刘表的两个儿子。刘备,支持刘琦;蔡、蒯等本地士族,支持刘琮。

虽然从掌握的兵力上看,刘琮应该占据优势,可是,不代表刘琮的军力更强。刘琦所在的江夏,是当时刘表防御孙权的前线,刘备所在的樊城,是抵御曹操的前线。有理由认为,拥护刘琦的势力战力不弱于刘琮。事实上,刘琦在得知刘琮接班时,就曾经计划借奔丧为名讨伐刘琮;诸葛亮在得知刘琮投降时,也曾建议刘备袭取襄阳。

事实上,刘表去世后,刘琮本人是希望打下去的。傅巽在说服刘琮时,就了一大堆,刨去地方对抗中央之类冠冕堂皇的道理外,关键点就是:刘备如果能打败曹操,刘备回头就会干掉你;刘备如果打不过曹操,曹操就会干掉你。

可见,刘琮最后投降,可不仅仅是畏惧曹操,对“自己人”的畏惧,才是最终促使其下定投降决心的关键。

群雄的猎物

而荆州,此时正是群雄的猎物。

孙权方面:计划抢在曹操之前占据荆州

早在200年冬季,孙权刚上位时,鲁肃就建议孙权保有江东,进去荆州,但当时孙权位置未稳,没有行动。

到了208年,甘宁再次要抢在曹操之前讨灭荆州,这次,孙权采纳。并在同年大战,大败荆州军,斩杀黄祖。

刘备方面:


《隆中对》已将取荆州纳入刘备的战略步骤。

刘备正在结交荆州士族,积极扩大在荆州的影响力,疑似计划在荆州进行“和平演变”。

蔡瑁等士族早就想挟刘琮投降的说法有待商榷

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蔡瑁等士族早就想投降曹操。

事实上,士族集团确实是相对容易放弃抵抗,服从强者的。毕竟,战火对既得利益集团的伤害是他们所不希望的。

如曹操攻略不得当,荊州的“投降派”可能也会像东吴“主降派”一样,先坚持坚持看看。



但是,纵观汉末三国时期的各个军阀。他们都是在战争的最后阶段才开始组织“投降大业”。像刘琮集团这样“打都不打”就投降的却极少。

以蔡瑁为例,他在荆州,是土皇帝下面的实权人物,手握重兵,这比后来在曹操手下,做职位更高的虚职士族要有利多了。

因此,要想让他们迅速放弃抵抗,还需要讨伐方采取正确的策略。否则,这些荆州士族,很可能和赤壁之战前怂恿孙权投降的士族们一样,继续支持割据。

做一个手握重兵,威风凛凛的士皇帝,正是历史上所有支持割据的士族支持割据的理由。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想放弃。


曹操能迅速“迫降”刘琮、蔡瑁,得益于他正确的攻略。

曹操间接路线策略得当

促使刘琮迅速投降的,还是曹操正确的策略。

当时,曹操虽然实力强大,但荆州毕竟河网纵横之地,以力抗衡,未必曹操啃得动。后来不论是关羽,还是孙权,在荆州地区配置的实力都不如刘表集团。但曹魏在该地区发动的攻势却都效果不佳,可见,此时刘表军绝非因实力差距而不能战。

此时,荀彧的建议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荀彧建议:“华夏已平,南土知困”大张旗鼓在宛、叶之间行动,造成依然是局部战役的假象。主力却“间道”进入荆州,直接威慑“南土”的统治集团。该建议被曹操采纳。

这是一次战略突袭的策略。

如果曹操军采取直接的进军路线,刘表军很可能节节抵抗,获得充分的动员时间。而集团内部各派系也可能“急则相济”,暂时抱成一团。

但“间道”进入荆州,以其突袭效果避开在敌军预定战场的纠缠,直接把战火烧到荆州利益集团既得利益附近区域,震慑刘表集团内的投降势力,极可能分化、瓦解刘表(刘琮)集团的抵抗意志。



战火已烧入士族们自家利益所在附近区域,好筑屋置田的蔡家等士族,即使刘表尚在,他们又怎会在这种情况下与曹操开战?


二战初期,德军也正是利用英法的惯性思维,造成继续执行“施里芬计划”的假象,装甲精锐却取道阿登森林,进入法国,直接切断英法盟军,造成法国“投降派”心理崩溃,迫降法国。

可惜的是,这似乎是荀彧最后一次给曹操出“奇策”了。郭嘉已去,荀彧不言,曹操失其智囊,最终赤壁败北,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实在可惜。

因此,尚有战力的刘琮、蔡瑁之所以迅速投降,既因为自身混乱的形势,也因为曹操正确的攻略。两者缺一不可。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首先,要纠正一下题主,荆州可没有那么多兵,据后来周瑜跟孙权所言,曹操此次南征所率兵马不过十五六万;而荆州有带甲十万。所以双方兵力差距并不大,荆州又有汉水长江之险、襄阳坚城之固,其实也不一定会输给曹操。

图:曹操荆襄之战示意图


只是,在这个关键时刻,荆州牧刘表突然病死了,享年67岁。只留下两个茫然无措的儿子。刘表是个“好疑无决”之人,临死还没确定接班人,结果便让荆州豪强蔡瑁蒯越等人趁他病重赶走其长子刘琦,拥立其幼子刘琮继位。

如此一来,蔡瑁就从荆州牧刘表的妻舅(蔡瑁妹妹嫁给刘表),变成了新任荆州牧刘琮的岳父(蔡瑁之女嫁给了刘琮),从而也就可以顺利将荆州拱手送给曹操了。

原来,蔡瑁父亲蔡讽、姑父张温都与曹家是世交,而蔡瑁和曹操在年轻时就是兄弟,有通家之好,当年举孝廉后,还曾一起在洛阳跑官。所以从始至终,蔡瑁都不敢,也不想和曹操对抗。后来曹操到襄阳,也直接到蔡瑁家中,跟他妻儿打招呼,与他拉家常,谈往事;我们后人受《三国演义》影响,总以为蔡瑁投降曹操的行为非常可耻,但在他看来这是再理所当然不过的事情。

另外,据《襄阳耆旧记》载,“汉末,诸蔡最盛”蔡家在襄阳是头号大地主、大豪强。在城外有一片巨大而奢华的庄园,称“蔡洲”,别墅多达五十多座,房子盖得相当精美奢华,围墙都是用青石砌成,光使唤的奴婢就有数百人。这巨大的产业,一旦遭遇兵燹,他可就亏大了。所以,蔡瑁其实很早就开始在荆州士大夫中发展“降曹派”了,至今已形成了一个十余人的小圈子,其中包括章陵太守蒯越、东曹掾傅巽、从事中郎韩嵩、别驾刘先、治中邓羲,以及名士宋忠、王粲等人。

所以,等刘表一死,蔡瑁等人就迫不及待开始执行自己的计划,让大家轮番劝刘琮投降。刘琮荆州牧的屁股都没坐热,当然不舍得投降,便道:“今与诸君据全楚之地,守先君之基业,以观天下之变,有何不可?”

东曹掾傅巽却表示:“山雨欲来,全楚基业也泡汤。抗王兵之锋,乃必亡之道!将军自料何如刘备?若刘备亦不足御曹公,则将军必不能自存也;若刘备足御曹公,则刘备必再不为将军之下也。”刘琮这才发现自己已经被荆州豪门大族们给抛弃了,再坚持也是枉然。可怜刘琮,机关算尽也只当了一天领导,只开了一场会,还是讨论自己投降的事情。

而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荆州虽拥有十万大军,且人才济济,却普遍认为只有客将刘备才能跟曹操斗一斗。而他们自己连抵抗一下的勇气都没有,真是丢人到了极点。

但是没办法,刘琮身边都是投降派,他也只能随波逐流。于是,这帮投降派封锁了荆州已降的消息,然而派使者北上,前去迎降曹军,曹军诸将还不信,怀疑有诈,只有南阳人娄圭大笑,说这刘琮连荆州牧的符节都送来了咱有啥好不信的,曹操脑中也浮现出了蔡瑁那副软骨头,心想这刘琮要是投降了刘备岂不是被卖了吗?好机会啊!于是命大军加快速度南下,要赶在刘备发现之前攻到樊城,那么刘备可就插翅难逃了!


千古名将英雄梦


刘琮投降曹操的选择,早是刘表应该采取方针路线。他托延不办。使刘琦与刘琮无论谁当家作主。都会被刘表的地方势力所有左右。部下都为荆州都要荆州归附曹操军事集团。是归顺朝廷,是荆州和平安定找出路。

因为刘表无想进取,立意自守,己经到再无能力独立于四方之志,刘表虽有刘家的宗室名士之威望。自己姿貌温厚之伟壮,成八俊于世之大名,恩威并著之厉害,招诱有方之方略,使荆州万里肃清,群民乐服。在东汉未年,成为一方乐土相对长期平安之地,他采纳荆州名士,任用奇土蒯氏兄弟,高人蔡瑁为辅,开经立学,爱民养士,从原先还能从容自保。

从曹操统一北方后,灭了吕布,袁术,袁绍,联合孙策。降张绣,带兵百万,统一北方,成有席卷荆州势不可挡之势。

刘表已经没有远络袁绍,近依张绣的影响。根本无援助势力,荆州孤立,危在旦夕形势之下。他的部下韩嵩,刘先,蒯越,都指出。豪杰并争,两雄相持,天下之所重,只在于将军。将军若是希望于乱世有所作为,便应乘天下方乱而起事,如若不然。则应选择一个能够领导天下的人而相从。刘表不听,颇为多疑。

曹操岂能容纳荆州长期和自己捣乱。在平定河北,远征乌桓胜利之后,荆州必定成为进攻目标,不是刘琦,刘琮有力量抗衡的强大势力。代表荆州地方势力著名人物,如蔡瑁,蒯越,蒯良,张允,韩嵩,付巽都共同游说。迫使刘琮要降伏曹操。

刘琮仍想反抗说,今天与你们诸位,据守荆州,守父亲的基业,观望天下转变,不可以吗?。但他们那些人都说,逆顺有大体,强弱有定势。我们臣下抵抗朝廷,是叛逆之道,以新建的荆州去对抗中原。必定是危险之事,似刘备那样抵抗曹操,是不适当的。政治,经济,军事都是显得不足。想用扺抗中央集权朝廷的军队,是必亡之道。将军和刘备相比如何?刘琮说,我不如刘备。刘备都放弃了抵抗曹操使荆州更孤立。不能自存。刘备能抵抗曹操,还会是你的臣下吗?

刘琮决定投降曹操,曹操派以虎豹骑早就到襄阳后,城内刘琮举荆州请降曹操,曹操请刘琮为青州刺史,封为列侯。《魏武故事》讲。荆刺史琮,心高志洁,智深虑广,轻荣重义,薄利厚德,蔑万里之业,忽三军之众,笃中正之体,教令名之誉,上耀先君之遗生,下图不朽之余祚,鲍永之异并州,窦融之离离五郡,未足以喻也。虽封列侯一州之位,犹恨此宠未副其人,而比有笺求还州,监史虽尊,秩禄未优。今听所执,表琮为谏议大夫。参同军事。刘琮并不是三国罗贯中创作的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老豚犬耳!的被杀结果。曹操对他顺应历史潮流归附朝廷的行动给了很高评价。也不是走到青州路上杀了。更不是张允蔡瑁都被杀了。



ww3721王建文


我们以蔡瑁的角度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大致可以推断他的决策依据。

从大势看,曹操当时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加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成为东汉末年势力最强的一支力量。曹操确实有龙骧虎视,震荡宇内的能力和气势,荆州的实力无法与之相抗衡。

荆州外部环境不安全。北边有曹操的压力,东南有孙权的压力,西南的益州刘璋虽然不会窥伺荆州,但也只求自保,不会给荆州任何支援。如果荆州开始全力与曹操开战,谁也不能保证孙权是否会趁机在背后捅上一刀。

外部环境恶劣还不是最要命的,荆州的内部才是最大隐患。刘琦与刘琮因继承权明争暗斗,分属两个公子派阵营的大臣勾心斗角,刘琮当然有外戚撑腰,但刘琦背后也有地方势力做后盾。刘表死后,刘琦如果起兵发难,荆州可能陷入分裂的局面。

更可怕的是,潜龙在渊的刘备也在伺机而动。刘表在的时候刘备无法动手,当刘表去世以后,新野的刘备集团随时可以找借口夺取荆州。

刘表是荆州各方势力的共主,刘表在,各方势力还能维持现状;刘表一旦去世,平衡瞬间就被打破,荆州政治动荡已无可避免。与其等到荆州四分五裂后,蔡氏家族被赶出荆州,成为可怜的丧家之犬,还不如趁着有资本可用的时候,投降曹操,换得蔡氏家族维持既得利益,这才是蔡瑁的最优选择。


谢峰聊影视


其实当时荆州并没有25万大军,无论是从哪个版本来说,就算是《三国演义》里面,荆州也是33万大军,也有些不明白这25万大军是从哪里来的?

根据正史上的记载,曹操率领的大军南下的数量应该是15万左右,而到达荆州接受的祥军应该是8万人左右,这也就是我们所通常说的赤壁之战曹操拥兵23万,这个数量的由来。

对于蔡瑁来讲,刘表的进入,事实上只不过是一次壮大自己家族影响力的一个机会,因为对于这些荆州的本土派,刘表只不过是一个名义上面临时推举的一个带头人。

历史上面第一个在东汉末年掌控荆州的是袁术,当时的袁术作为袁绍的弟弟可以说是志得意满,不仅掌控着荆州,而且还拿下了半个扬州,结果刘表自己一个人骑着一匹马,单骑上任,刘表和刘焉虽然在演义里面显得有些糊涂,在正史上面这两个都是狠人啊,两个人都是单枪匹马进入所辖之地,然后白手起家,成就了自己的一番基业。

但是刘表是白手起家,一个人,一匹马进入荆州的,他哪儿来的力量还不是靠这些荆州的本土派和氏族大家给他凑的钱,军队还有粮草,所以说刘表对于这些荆州世族大家并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一种合作关系,这就有点像刘邦和张良之间的关系一样。刘邦是自己白手起家的一支起义军首领,张良是韩国贵族,只不过后来韩国贵族被项羽给杀了,张良无处可去,才一直待在刘邦的手底下。

对于这些人来讲,刘表是面对朝廷的一个象征物,要不然刘备的那个刘皇叔的身份也不会这么值钱,但是刘表一死,那问题就大了,来了一个更强的叫做大汉丞相,而且得到大汉皇帝的亲自认可过来征讨你了。

刘琮是刘表的孩子,身体里面流淌着一半来自于荆州市族的血液,而且这个人如果得不到大汉皇帝的认可,那他所谓刘氏宗亲身份的地位就会得到挑战,如果说这个时候荆州士族站出来说我们要抵抗曹操率领的大汉王朝,中央政府派遣的部队,你这是什么叛变谋反,那都算轻的了。

投降曹操,一方面给自己弄一个大汉皇家认可的一个身份,自己实力,只要自己实力还在自己手里面,那么接下来就能够继续掌控荆州。荆州还是我说了算。

不过对于曹操来讲,他心里也有另外一个算盘,要不然蔡瑁张允是怎么死的?别告诉我说他在那里斯通周瑜最后被曹操发现,然后死的这一点,打死我都不行,(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曹操也不会相信这种小把戏,但为什么这俩货就是死了呢?

解除掉当地政权的武装力量,是曹操进入任何一个地区所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保证中央化以及曹魏政权对于这些地方的影响力是曹操一直坚定推行的一个政策,这也就是为什么曹操一直在任命寒门子弟。都是我提拔起来的人,你们不听我曹操的听谁的?


漩涡鸣人yy


真实历史上,荆州并没这么多士兵。

荆州在刘表治理下,好空谈,士兵战斗力非常羸弱,而且士兵员额大约只有15万左右。

曹操南下时,刘琦控制的半个江夏郡最多也就一万多人,荆州南部四郡大体也就两三万,其余主力都在南郡和襄樊地区。这些士兵大体追随刘琮投降曹操。

为什么不抵抗?

因为控制荆州行政的蒯家、控制荆州军政的蔡家不愿反抗曹操。蔡瑁本是曹操旧交,而为了刘表儿子刘琮(哪怕刘琮还是自己的女婿)的政权与战无不胜的曹操作战,损伤的都是蒯蔡两大家族的力量,凭什么啊?


四川達州


应该说,蔡瑁这个人,是个利己主义者,在这一点上,他一直很一贯。


首先说说题主提到的兵力,这个25万怎么来的,我很好奇,我查到的资料是《三国志》中的带甲兵十余万,至于蔡瑁投降时荆州是不是也有这么多的兵力,不好说。


至于蔡瑁为什么投降,其实蔡瑁这人捍卫的,从来都不是刘表集团的利益,而是蔡家作为荆州名门望族的家族利益。当初他跟着刘表混,是出于家族利益的考虑,后来跟着曹操混,也是为了在老领导离世后换一个合乎利益取向的新老板继续混。


所谓形式不一,但主旨从未变过。


蔡氏一门,在东汉末年就已经是荆州一带的望族了,他们跟刘表的关系很特殊,名为君臣,实为盟友,蔡瑁站在台前,其实更像是家族利益的代言人。


当初荆州刺史王叡被孙坚所杀,董卓上表派刘表继任,然而当地正处于村龙无首,宗贼横行的混乱状态,导致刘表无法继任。后来,他匿名独自一人混入荆州,才得以继任。一到任,就和蒯氏兄弟以及蔡瑁合计如何平定荆州的叛乱,靠着兄弟二人的计策,得以诱杀了宗贼,并很快平定了除南阳郡以外的另外荆州七郡,荆州的形势得以稳定下来。


蒯良蒯越兄弟,尽管演义中名气并不大,但在荆州当地亦是望族之一,蒯越更是家族的代表人物,颇具声望。与之类似的还有蔡瑁,蔡氏家族在荆州根基很深,他的姑妈嫁给了当时的太尉张温,大姐嫁给了襄阳名士黄承彦,二姐嫁给了刘表,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蔡夫人,蔡瑁于是成了刘表的小舅子。


不仅如此,大家都知道刘表手下有员大将黄祖,游戏中一般也就他和蔡瑁的统帅在刘表势力中拿的出手(不考虑甘宁和黄忠),他是江夏地区的大族出身。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想想刘表的处境,就很微妙了。


刘表自己是未带一兵一卒进入的荆州地界,为了生存,他就必须拉拢本地的豪族与士人,这在东汉末年极为常见,不同于刘备、曹操和孙权,刘表是极度缺乏自己的私人部署的,他的任何政策都必须顾及到荆州本地豪族的利益,而本地的豪族将他推上前台,其实也是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在荆襄地区的势力,双方互相抬庄,达成战略合作关系。


终刘表一代,蔡瑁都是刘表集团的要员,历任江夏、南郡、章陵等地太守,还曾任刘表的军师。可以想见,刘表并未亏待这位小舅子,不仅是因为他是有功的老人,更需要考虑到蔡瑁背后的家族势力,在本地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而到了刘表死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尽管这帮元老贵族成功排挤走了刘表长子刘琦,改让次子刘琮继承了刘表的位子,但当时的天下大势已经非常明显,那就是曹操一家独大,大有一统天下之势,和东面的孙家势力无时不刻不想染指荆州,而寄居在此的刘备也不是善茬,荆州豪族集团必须审时度势,做出旨在延续家族势力的重要决策。


简言之,无非就是是战是降两条路,言战,谈何容易,曹军此时刚刚战胜袁绍没多久,士气正盛且曹营猛将众多,荆州的将军们,和孙家鏖战多年便已相当吃力,何况黄祖早在此前就被孙权歼灭了,以现在的资本,同时抗衡曹孙两家,是不可能的。


所以,投降就成了保全荆州豪族利益的最佳选择,反正刘表时代他们也是打工仔,只要领导不砸了自己的饭碗,给谁打工不是混日子呢,那还不如早点主动点来投降。


至于说刘备,尽管刘备的军师诸葛亮是荆襄士人集团的成员,但奈何蔡瑁始终很痛恨刘备,以至于到了一度想在酒席间做掉刘备的程度,将刘琦彻底屏蔽出荆州核心圈子以外,也是变向排挤打压刘备的做法。


鉴于此,蔡瑁投降曹操,无非是为了保全自己和家族,实现利益最大化而已。何况,蔡瑁和曹操私交不错,曹操拿下荆州后还曾前往襄阳的蔡瑁家中,拜访他的妻子儿女,说自己和蔡瑁有旧,可见关系应该不差。


蔡瑁最终在曹操手下算是善终,不过官阶不高,最后只升到了个汉阳亭侯,何况他也没想到,孙权手下竟然能出现像周瑜这样的猛人,硬是靠赤壁之战扭转了战局,使得孙吴开始在荆州地区与曹魏势力分庭抗礼。


不过,那也与他无关了,凡事不都是有得有失吗。


大葱侃侃侃


蔡瑁自知非曹操敌手,邀刘备共御曹操,又非其所愿。

小人从来都是以自身利益为计,别看平时姐姐外甥叫得那么亲密,那是有利用价值。没有利用价值了,必是拿来献功的。

以劝刘琮投降做为向曹操献媚邀宠的本钱,就和吕布杀丁原献董卓、谯周劝刘璋刘禅投降一样,都是小人所必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