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之盟的「若有无功非上所置而侯者」,「侯」具体是什么官

白马之盟的「若有无功非上所置而侯者」,「侯」具体是什么官


非刘氏而王,若有无功非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击之。

刘邦在登基后,与群臣有”白马之盟“,里面提到了“王”和“侯”两种不同的爵位,“王、侯”代表的是汉初统治阶级的核心阶层,也代表着完全不同的两类人群。

在之前的文章里,曾详细论述过“异姓王”和“同姓王”,在此我们谈谈“侯”具体是什么。

提到汉初的“侯”,就必须先介绍汉初的“二十等爵制”。

二十等爵制

“二十等爵制”最初起源于秦朝时期的商鞅变法,是鼓励人们建立事功、军功的爵制,刘邦在此基础上有所变革,但本质没有区别,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几乎所有律法、制度都依据“二十等爵制”划分的阶级展开,包括刑法、田宅、劳役、养老等涉及社会民生的各个层面。

可以肯定地说“二十等爵制”是一种身份秩序,不仅保证了军功功臣的集团利益,也是朝廷正常运转甚至当时阶级社会得以有序、稳定的的核心制度。

“二十等爵制”明确制定了由低到高的二十种不同等级的爵位,其中只有第十九级爵和最高的第二十级爵属于“侯”爵,分别是关内侯和列侯。

根据史料记载,在汉初的军功功臣集团中,拥有侯爵的人数共计不到二百人,其中列侯者更是稀少,以汉初“十八侯”为代表,这些人代表着军功功臣集团最顶层、最核心的一小撮,这部分军功功臣集团的代表与诸侯王集团,是汉初除皇权外最大的两股政治力量,他们共同组成了掌控政权的统治族群。

白马之盟的「若有无功非上所置而侯者」,「侯」具体是什么官


汉初侯爵的政治地位

汉初受封列侯、关内侯者,都是刘邦的亲信及高级将领,在刘邦统一天下后,自然成为了国家的统治阶级。这些功臣在汉初的政治地位显赫,足以支配政权,尤其是侯爵中的军功功臣,更是主导政治的群体。汉初甚至有“列侯政治”的说法,可见其政治地位之高。

从本质上讲,侯爵阶级隶属于汉朝中央皇权,其利益与皇朝之安危不可分割,所以其必然会捍卫皇朝安全,是守护汉朝皇室的关键力量。

所以无论是周勃、陈平,还是景帝时期的周亚夫,这些侯爵阶级的代表,都有救汉于危难的功劳也就不足为奇了。

白马之盟的「若有无功非上所置而侯者」,「侯」具体是什么官


列侯与关内侯的区别

虽然同属侯爵,但关内侯又与列侯有着明显的差距,在侯爵中,只有达到最高的列侯,才有资格拥有封国,但与诸侯王不同,中央会派“相”去治理封国,说明列侯并不完全拥有其封国的统治权。

而关内侯,虽无封国,但其食邑也是非常高的。

以《二年律令》中记载为例,关内侯所授的田地为九十五顷,宅地为九十五宅,足可见其食邑保障之高。

列侯的官印与丞相、太尉一样,都是金印紫绶,既黄金印章配系印的紫色绶带,代表其身份的尊贵,但比诸侯王略低,诸侯王印为金玺,皇帝为玉玺。由此可见,汉初在政治上是从皇帝、诸侯王、列侯依次排列的。

正因为列侯的政治地位极高,为了给予其保障,刘邦才会在白马之盟说:“非刘氏而王,若有无功非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击之。”,显然,这里的侯是指列侯,而不包括关内侯。

白马之盟的「若有无功非上所置而侯者」,「侯」具体是什么官


爵位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之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并不是所有的爵位都可以继承,在“二十等爵制”中,几乎都是采用降级继承的方式,因此一般的爵位,在经历一到五代之后,就会完全失去。

但是,侯爵是唯一的例外,无论是关内侯还是列侯,都拥有无限不降级继承权,也就是说,如果不出现重大失误,侯爵爵位将一直得以传承下去。

由此也能看出,虽然关内侯与列侯不同,不能拥有自己的封国,政治地位也低于列侯,但是朝廷对其同样极其看重,因此才会与列侯一样同属于侯爵。

汉初的军功功臣,享有着数不胜数的特权,比如田宅、减刑赎罪、缩减徭役等等,这些特权都是伴随着对应的爵位而来,并且在汉初的爵位继承直到文帝时期改变爵制前,这种特权没有丝毫的变化。

列侯、关内侯作为爵制的顶层存在,在汉初一直处于政治的高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制度终究还是要改变,因为根本原因在于:爵位本身是其自身在战场上取得的功绩所换,而其子孙并无半点功劳,如果还是原爵继承下去,并不符合爵位制的根本精神。另外长期存在的数量庞大的特权阶级,对于国家的政令推行和中央集权,都是极其不利的。

而且随着外戚侯和皇子侯的大量出现,原有军功功臣侯爵者的政治空间逐渐被压缩、动摇,再加上其子孙后代自身的不争气,最终导致了汉初侯爵后代们的逐渐没落。


白马之盟的「若有无功非上所置而侯者」,「侯」具体是什么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