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之盟的「若有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侯」具體是什麼官

白馬之盟的「若有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侯」具體是什麼官


非劉氏而王,若有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擊之。

劉邦在登基後,與群臣有”白馬之盟“,裡面提到了“王”和“侯”兩種不同的爵位,“王、侯”代表的是漢初統治階級的核心階層,也代表著完全不同的兩類人群。

在之前的文章裡,曾詳細論述過“異姓王”和“同姓王”,在此我們談談“侯”具體是什麼。

提到漢初的“侯”,就必須先介紹漢初的“二十等爵制”。

二十等爵制

“二十等爵制”最初起源於秦朝時期的商鞅變法,是鼓勵人們建立事功、軍功的爵制,劉邦在此基礎上有所變革,但本質沒有區別,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幾乎所有律法、制度都依據“二十等爵制”劃分的階級展開,包括刑法、田宅、勞役、養老等涉及社會民生的各個層面。

可以肯定地說“二十等爵制”是一種身份秩序,不僅保證了軍功功臣的集團利益,也是朝廷正常運轉甚至當時階級社會得以有序、穩定的的核心制度。

“二十等爵制”明確制定了由低到高的二十種不同等級的爵位,其中只有第十九級爵和最高的第二十級爵屬於“侯”爵,分別是關內侯和列侯。

根據史料記載,在漢初的軍功功臣集團中,擁有侯爵的人數共計不到二百人,其中列侯者更是稀少,以漢初“十八侯”為代表,這些人代表著軍功功臣集團最頂層、最核心的一小撮,這部分軍功功臣集團的代表與諸侯王集團,是漢初除皇權外最大的兩股政治力量,他們共同組成了掌控政權的統治族群。

白馬之盟的「若有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侯」具體是什麼官


漢初侯爵的政治地位

漢初受封列侯、關內侯者,都是劉邦的親信及高級將領,在劉邦統一天下後,自然成為了國家的統治階級。這些功臣在漢初的政治地位顯赫,足以支配政權,尤其是侯爵中的軍功功臣,更是主導政治的群體。漢初甚至有“列侯政治”的說法,可見其政治地位之高。

從本質上講,侯爵階級隸屬於漢朝中央皇權,其利益與皇朝之安危不可分割,所以其必然會捍衛皇朝安全,是守護漢朝皇室的關鍵力量。

所以無論是周勃、陳平,還是景帝時期的周亞夫,這些侯爵階級的代表,都有救漢於危難的功勞也就不足為奇了。

白馬之盟的「若有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侯」具體是什麼官


列侯與關內侯的區別

雖然同屬侯爵,但關內侯又與列侯有著明顯的差距,在侯爵中,只有達到最高的列侯,才有資格擁有封國,但與諸侯王不同,中央會派“相”去治理封國,說明列侯並不完全擁有其封國的統治權。

而關內侯,雖無封國,但其食邑也是非常高的。

以《二年律令》中記載為例,關內侯所授的田地為九十五頃,宅地為九十五宅,足可見其食邑保障之高。

列侯的官印與丞相、太尉一樣,都是金印紫綬,既黃金印章配系印的紫色綬帶,代表其身份的尊貴,但比諸侯王略低,諸侯王印為金璽,皇帝為玉璽。由此可見,漢初在政治上是從皇帝、諸侯王、列侯依次排列的。

正因為列侯的政治地位極高,為了給予其保障,劉邦才會在白馬之盟說:“非劉氏而王,若有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擊之。”,顯然,這裡的侯是指列侯,而不包括關內侯。

白馬之盟的「若有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侯」具體是什麼官


爵位對於那個時代的人之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並不是所有的爵位都可以繼承,在“二十等爵制”中,幾乎都是採用降級繼承的方式,因此一般的爵位,在經歷一到五代之後,就會完全失去。

但是,侯爵是唯一的例外,無論是關內侯還是列侯,都擁有無限不降級繼承權,也就是說,如果不出現重大失誤,侯爵爵位將一直得以傳承下去。

由此也能看出,雖然關內侯與列侯不同,不能擁有自己的封國,政治地位也低於列侯,但是朝廷對其同樣極其看重,因此才會與列侯一樣同屬於侯爵。

漢初的軍功功臣,享有著數不勝數的特權,比如田宅、減刑贖罪、縮減徭役等等,這些特權都是伴隨著對應的爵位而來,並且在漢初的爵位繼承直到文帝時期改變爵制前,這種特權沒有絲毫的變化。

列侯、關內侯作為爵制的頂層存在,在漢初一直處於政治的高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制度終究還是要改變,因為根本原因在於:爵位本身是其自身在戰場上取得的功績所換,而其子孫並無半點功勞,如果還是原爵繼承下去,並不符合爵位制的根本精神。另外長期存在的數量龐大的特權階級,對於國家的政令推行和中央集權,都是極其不利的。

而且隨著外戚侯和皇子侯的大量出現,原有軍功功臣侯爵者的政治空間逐漸被壓縮、動搖,再加上其子孫後代自身的不爭氣,最終導致了漢初侯爵後代們的逐漸沒落。


白馬之盟的「若有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侯」具體是什麼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