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九洲江長駁船運

1939年,廣東省設立“粵西鹽務管理局南路辦事處石角運輸總站”,下設良垌、吉水,安鋪分站,專門負責鹽運工作。大批海鹽通過長駁船裝運,溯九洲江而上直達石角或陸川大橋轉運西南各省。長駁船的主要航線有:


1、安鋪至石角。上行貨物以鹽為最大宗,糖、油、鹹魚、鐵砂次之。每月有2--8航次,每航次船隻多則70至80艘,少則10多艘。逢農曆一、四、七石角圩期,裝載山貨、大米、鐵鍋、陶器、草紙等返航。

2、安鋪至吉水。每逢一、四、七吉水圩期,6至7艘長駁,人貨混載,早上開往吉水,下午裝載大米返航。

3、安鋪至龍灣和廉江至龍灣。每天有8艘長駁定期航行,是人貨混載的圩渡。



4、安鋪至合浦縣山口鎮。逢山口圩期,有9艘長駁裝載紗布等百貨及隨貨客商抵達。返航貨物以三鳥、山貨為主。

5、安鋪至遂溪縣楊柑。每天有固定長駁3艘,定期往返,是人貨混載的圩渡。

九洲江的長駁船運業,上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初是鼎盛時期。從上世紀40年代中期開始走下坡路,船隻逐漸減少,到上世紀90年代初期已經絕跡。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幾點:



1、興修水利,原航道多數變淺、變小。新中國成立後,大搞水利建設。1958年,九洲江被攔腰截斷,上游修建了鶴地水庫後,下游水淺,加上幹流建有木嶺、高墩兩座閘水壩,主要支流建有長青、武陵、江頭三座中型水庫,導致河床淤積,原來航線基本不能通航。

2、對長駁進行技術改造。浩瀚的鶴地水庫,水深浪大。為適應水庫航線的安全航行,提高運輸效率,淘汰了原來船型與運輸方式,逐步實現輪木結合(拖輪拖帶木駁),貨船拖帶化。



3、因運輸效率低而被汽車取代。內河長駁船運距離短、環節多、週轉慢、效率低。這是落後運輸工具無法克服的弱點。所以,原來的長駁船營運,自興建公路通車後逐漸被汽車取代。

4、進入上世紀80年代以後,公路汽車運輸迅速發展,原來拖駁船裝運的貨物,全部由汽車直運海南,運河航線因而停航,長駁船從此銷聲匿跡。



九洲江長駁船被淘汰,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現代交通運輸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而今廉江市公路四通八達,各種車輛川流不息。公路等級不斷提高,公路網逐步實現。鐵路、公路、水路運輸的新格局逐漸形成。長駁船運已成為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