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滅蜀偷渡的陰平是現在的哪裡?地勢到底有多險要?

餘夕陽


中國古代軍史上,有漢初韓信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唐朝李愬懸軍奇襲的“雪夜入蔡州”;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因為諸葛亮的反對成了鳥的空鳴,這些都被後世津津樂道。

而鄧艾的“偷渡陰平”滅蜀,也是一戰封神的操作。

“陰平”,說的就是從陰平這個地方奇兵入蜀,後來我們所講的“陰平小道”,講得就是從“陰平”到四川腹地的這條奇路。

(陰平古道)

其實在三國時期是沒有這條路的,它只是在理論上能到成都的“徑”,所以鄧艾也說這是“邪徑”。但是鄧艾走“陰平小道”,取的就是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的兵家思想。

鄧艾的這一次行軍路線,陰平——“陰平小道”——涪城——棉竹——成都。即今天甘肅的隴南文縣的鵠衣壩,途徑文縣縣城,翻越青川縣境的摩天嶺,經唐家河、陰平山、馬轉關、靖軍山,到達平武縣的江油關(今南壩鎮)。


(入蜀示意圖)

陰平道之艱險,一是險在七百餘里無人煙,現在有人測量過是256公里,史書上說七百華里沒有錯,確實行軍比較遠。二是山高谷深,運糧艱難。三是行於死地,一旦被敵人發覺,必然全軍覆沒,就算沒有被發覺,走迷了路,或者走不出來,糧食斷絕,那也玩完。

最難走的就是位於今四川盆地西北邊緣的青川摩天嶺。當時,鄧艾選擇的突破口就是位於青川摩天嶺南麓的一座山嶺,這一座山嶺懸崖峭壁,當年鄧艾“以氈以裹,推轉而下”,這已經算是拼了命了。

想不通,以前當兵的,不知為誰為戰,為何而戰,也不知道他們為什麼那麼拼命?

(景點)

現如今這一條陰平古道,已經成了國家級別的自然保護區了,而“落衣溝”,傳說是鄧大將軍行軍時衣服掉落的地方,因此而得名。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剛日讀史


首先,偷渡陰平,是指從一個叫陰平的地方以奇兵入蜀,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並不是指偷渡到陰平。

都說偷渡陰平難,其實難點就在於地處四川盆地西北邊緣的青川摩天嶺,它東接米倉山,米倉山東接大巴山,把蜀地裹得嚴嚴實實的。(看到我圈起來的三個大字摩天嶺了嗎)

放大來看就是這樣(紅線就是摩天嶺山脈大致範圍):

而鄧艾選擇的突破口,則是位於摩天嶺南麓的一座山嶺,海拔大約2227米。這座山嶺嶺北西坡度較緩,南面則是峭壁懸崖,無路可走。 當年鄧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的地點就是摩天嶺南麓的南側。青川摩天嶺現在已經被國家規劃為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的一部分,我找了張地圖,大概知道它的範圍和地形(畫了紅圈的地方就是摩天嶺,豎向的那條路是陰平古道的一部分):

(圖的下方有個很有意思的景點落衣溝,是說當年鄧艾翻越山嶺途中不小心掉下去的衣服,哈哈)

這兩張圖結合,就有了更直觀的認識了,從落衣溝離開了青川摩天嶺的範圍,還要再翻越陰平山,跨過岷江,經過馬轉關,江油關就在眼前了。

鄧艾行軍的起點,也就是古時的陰平(距今甘肅文縣5公里處),其地處摩天嶺之北,是三國陰平郡治地所在地,也是現在由隴入蜀的道路。但在三國時,這裡是沒有路的,鄧艾也說“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里,去成都三百餘裡”,稱陰平道為“邪徑”。翻越險山後,映入眼簾的江油關其實是個彈丸之地,雖為天險,但相比劍閣就差遠了。而突破了江油關,便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地帶。

我在地圖上標了大概的路線,各位可以看看:

放大一點

陰平古道全長265公里,換算成三國時的計算方式,也即七百里。

從江油關到入主蜀都的故事我就不講了,下面跟大家說說路途的兇險。

如今在古宕昌境內的陰平古道上,宕昌縣官亭鄉花石峽口的岷江上,還保存著鄧艾父子修築的“鄧鄧橋”遺蹟。據《三國志注》載:

(鄧艾)到宕昌境內順岷江而下行至鄧橋時,但見兩山峙立,高聳入雲,中間只有一道天然石峽,滔滔岷江從峽谷底湍湍急流,濤聲如雷,軍不能過。面對眼前障礙,鄧艾父子沒有繞道,而是下令在此安營紮寨,讓一部分人開鑿山崖,一部分人上山砍伐林木,經兩萬多士兵數日晝夜奮戰,修成了至化馬的棧道達30多里,使大軍順利南下。此棧道因鄧艾父子所修,便名為“鄧鄧橋”。

這是跨越岷江時的兇險,至於翻越摩天嶺就更是艱險了,山高谷深,稍不留神就會失足跌落萬丈深淵。據《三國志 鄧艾傳》的記載:“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由於奇襲需要效率,很多地方也無法停下來慢慢修棧道,可是神奇的是,最終鄧艾率領抵達綿陽的大軍竟然有一萬以上(絕不是三國演義中的二千人)。但其實路途中最險的地方也就數摩天嶺南側那一段了,對於習慣長期作戰的士兵來說,摩天嶺都過來了,還有什麼過不去的山呢。蜀國大意主要還是大意在無人在陰平山的這段路上把守,被鄧艾巧妙地繞了過去,不得不說鄧艾真的是個軍事奇才。

這是現代的陰平古道旅遊景點,上山要拐30個彎。

最後再附一張劍門關的圖讓大家感受一下(圖源來自@馬伯庸):

很可惜的是,攻下蜀國後,老實的鄧艾體會不到司馬家族對他的殺機,不明白功高蓋主帶來的危害,最終落下了客死異鄉的下場。


新奇角度看歷史


鄧艾偷襲成都走的陰平道至今都還在,陰平是現在甘肅省隴南市文縣的一個地名,這個地方非常險要,也是整個鄧艾大軍能夠偷襲成功的關鍵。

魏發動滅蜀大戰,兵分了三路,其中最重要的兩路就是鄧艾和鍾會兩路人馬,鍾會和鄧艾都是魏國後期著名的軍事將領,能力非常強,但是兩人卻極其不合。

性格合不來,打仗自然不配合,既然不配合,那我們就各打各的,於是鍾會就走傳統攻蜀路線,正面與姜維大軍在劍閣硬剛。鄧艾只能另闢蹊徑,不走尋常路。

鄧艾的選擇非常冒險,就是從現在的天水出發,繞道現在甘肅隴南,進入白水江流域,翻山越嶺,走現在的文縣(離九寨溝非常近),過摩天嶺,翻陰平大山,繞過劍閣,直撲江油,然後一馬平川殺到了現在的綿陽,幹掉諸葛瞻父子,趁勝攻入成都,迫使蜀漢後主劉禪投降,蜀國滅亡。

說起來很簡單,無非就是鄧艾率領三萬大軍繞過了劍閣,打了個蜀漢一個措手不及,既然有偷襲的道路,為什麼姜維不在這條道路上部署軍隊防禦呢?

因為陰平道太險,不需要,姜維壓根沒有想過魏軍能夠從那麼險要的地方過來,按照當時的交通和行軍方式,那裡幾乎就是天險,過不來。

我有幸走過鄧艾偷襲的陰平道的很多地方,雖然現在都是現代的公路,但其險要程度至今都讓人膽戰心驚,而且這一路都留下了很多鄧艾行軍的遺蹟,比如鄧艾走過的摩天嶺,就在甘肅岷縣與臨洮的交界處,摩天嶺高聳入雲,非常陡峭,在山谷中至今都還留存著鄧艾進軍時修築棧道留下的遺蹟。

至今還有摩天嶺下面有個鄧艾村和鄧艾橋,這些都是鄧艾行軍遺留的痕跡,至於著名的陰平,沒有現在去過,它是隴南文縣的一處非常高的山,與現在著名的勾摟山平行而立,勾樓山有多麼的險要,去過文縣的朋友就能知道。

既然這麼險要,而且姜維都沒有派兵駐守,鄧艾為什麼會選擇這條路,而且還安全的通過了呢?這與當時的局勢有相當大的關係。

(鄧艾橋及棧道)

此時的鐘會與姜維對峙了很長時間,雙方誰也不退,誰也退不了,鄧艾有充足的時間一路遇山開路,遇水架橋,甚至連棧道都修建了,相當於鄧艾自己修建了一條通往陰平的路出來,要不怎麼會留有鄧艾橋、鄧艾村。

而鄧艾選擇的這條路雖然屬於益州,人煙稀少,大部分是氐、羌、藏族的聚居地,也就是通過的全是少數民族地區,鄧艾的偷襲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密。

鄧艾的難度在陰平,通過當時的武都郡(今天隴南市武都區),保密就已經不重要了,鄧艾的行軍已經暴露,但是從武都要把鄧艾偷襲的消息傳遞出去,同樣需要時間,這個時候鄧艾就需要趕在姜維得到消息前翻過陰平。

這也是鄧艾為什麼沒有在陰平慢悠悠的修建棧道,直接進行冒險性的人馬裹氈毯滾下山,當鄧艾渡過了陰平後,其實蜀軍已經知道了消息,但是完全來不及阻擋,蜀軍諸葛緒率軍前來還是晚了一天。

鄧艾偷襲陰平是非常冒險的軍事戰略,需要相當大的勇氣和運氣,不過,他成功了。


沉墨I方之城


劉備入川后,苦心經營蜀國幾十年,知人善任,在諸葛亮平衡荊州舊部、劉璋舊部、益州土著士族的三方利益中,作了大量工作,整合三方人才資源,打造出了自己的智囊團隊;以百戰之經歷,培養了一批有戰鬥力的軍隊。但是,一旦他們病故戰死,蜀國的人才儲備和軍事戰鬥力就無法䃼給。

諸葛亮雖然“一生唯謹慎“,也只有不斷地北伐實力強大的曹魏,以攻代守。諸葛亮去世後,這個可怕的局面果然出現,“蜀中無大將 廖化作先鋒”。獨挽狂瀾的姜維北伐中原也只能是讓蜀國苟延殘喘罷了。

後起之秀司馬昭豈能讓“九里三分”的“花重錦官城“仍然“絲竹管絃聲聲慢”,他下令伐蜀!“我就是要讓路人皆知統一之心”,具體作戰方針如下,洛陽“伐蜀總指揮部”的作戰室中,司馬昭對魏國新秀鄧艾、鍾會說:“絆姜維於沓中,使不得東顧;直指駱谷,出其空虛之地以襲漢中。”

休息片刻後他接著用一枝樹杆指著羊皮繪製的地圖說:“以(成都)劉禪之暗,而邊城外破,士女內震(士族和宮廷女嬪妃們),其亡可知也。”(《資治通鑑.魏記十》)

司馬昭果然比他父親司馬懿兇,他統一中國的套路仍然襲用當年秦國滅蜀,然後順勢而為收拾楚吳。

蜀景耀四年(公元261年)司馬昭令鎮西將軍鍾會率兵十八萬從長安出發,兵分三路,分別從駱谷(陝西洋縣)、斜谷(陝西眉縣)和子午嶺直取漢中,另一個新秀鄧艾率領三萬兵馬出狄道進攻沓中,牽制姜維,截斷姜維與其它蜀軍的相互呼應。那鄧艾將軍,平時說話是個大結巴,這次卻乾脆利落的躬身合拳大吼一聲:“遵命”!另由雍州刺史諸葛緒領兵三萬,由岐山進駐武關(今成縣西),看準機會立即佔領陰平橋頭。

陰平橋頭是姜維通往蜀中的必經之路,陰平橋下萬丈深淵,橋頭上則是城樓鎮守,堪稱入蜀之“劍門關第二”。

諸葛緒佔領此地,等於切斷了姜維大軍的歸路,其高明的程度,足見司馬集團的利害。

曹魏景元四年,蜀漢炎興元年(公元263年)秋八月,兩國的生死戰打響,九月,中路的諸葛緒佔領了橋頭,姜維回撤之路堵死,鄧艾在正面派遣天水太守王頎攻擊姜維大營,隴西太守牽弘在前面攔擊,金城太守楊欣從後面攻擊,姜維頓時四面楚歌。

這時,漢中的關城告急,姜維撤軍回救,雙方在陰平西北之強川口大戰,姜維戰敗,撤至陰平,見到前來的老將也是新秀廖化,合兵一處準備援助關城,退到川甘交界處之白水河見到益州本土大將張翼、董厥等,雙方退守入川的最後屏障劍閣,據險固守以拒會

至此,漢中、武都、陰平全部淪陷。

陰平是現在哪裡?

關於鄧艾佔領陰平後由此伐蜀,共有十六種權威入蜀具體路線,足見陰平至江油這段路程的複雜。

不管怎樣,從陰平出發是肯定的。

陰平雖然地處偏僻,其名稱卻頗為複雜。

陰平:(一)《辭海》:A.古縣名。西漢置。名陰平道,治所在今甘肅文縣西北,為廣漢屬國北部都尉治所。三國時去“道”字。為陰平郡治所。B.郡名。東漢建安未曹操置。後屬蜀漢。(二)《前漢書.地理志》:“陰平道屬廣漢郡。”(三)《後漢書.地理志》“陰平道屬廣漢屬國都尉。“(四)《華陽國志.漢中志》:陰平縣,郡治,漢曰陰平道也”。劉琳注:“西漢置,東漢因,三國晉稱縣。故城在今甘肅文縣西北四里。”

因此可以結論問題答案一一是現在的甘肅省文縣。

至於有多險呢?《三國志》和《三國演義》都有描述。

但是,我要指出的是,陰平縣並不險要,它不如四川劍門關兩山之間的關隘險峻。

險要的是“陰平古道“。我的最終結論是鄧艾沒有翻越所謂“摩天嶺”而是沿青川河谷即“由陰平道景谷步道懸車束馬入蜀”的。

什麼叫“步道”?所謂步道,就是不能行車的道路,寬二尺五(今60釐米),上鋪石板。

什麼叫“懸車束馬”?巜辭源》解釋:“懸車,掛車,即停車。”“束馬“,用棕麻棞扎馬腳,掛牢車子,以防跌滑,形容險隘難行。”

時至2000年初,由陰平(今文縣)至四川南坪縣、白水河、雁門關,仍然是崎嶇山道,山高谷深,路況複雜,一般來說只有老司機才能大膽往前走,新手重載時還是很緊張的,當然,現在應該不存在這些問題了。


良人執戟2


其實鄧艾父子偷渡的陰平就是現在從甘肅隴南進入廣元的路線,但是要向成都進發,就必須穿越劍門關,而劍門關易守難攻,又有姜維助陣,魏軍已經在那裡吃了不少苦頭僵持不下了。

這種情況下軍事天才鄧艾走了一條邪路,進入青川后直接翻越摩天嶺,強渡岷江,直下江油,進入綿陽後就是一馬平川了。具體路線為從陰平都出發,即今甘肅文縣的鵠衣壩(文縣老城所在地),陰平古道途徑文縣縣城,翻越青川縣境的摩天嶺,經唐家河、陰平山、馬轉關、靖軍山,到達平武縣的江油關(今南壩鄉),全長265公里。

這個路線雖然異常艱難,但是可以繞開北部入川雄關劍門關,而且一旦走完陰平邪徑,到達江油進入綿陽就是一馬平川,所以司馬昭最後同意了鄧艾的奇襲方案(看起來司馬氏用人的胸懷還是超過諸葛亮的,當年魏延抄小路奇襲長安的計劃似乎比這個路線還簡單一些,諸葛亮卻一口否決,不給任何討論的餘地)。

但是鄧艾以五千精銳作為前鋒,見山開路,遇水架橋,披荊斬棘,歷盡艱險,終於完成了奇襲計劃。期間的艱難曲折,難以一一贅述。即便是現在,那條路也要拐三十個彎道。那條路線現在有個落衣溝據說是鄧艾衣服掉下去未能撈起來而得名。

所以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蜀國亡就亡在自上而下沒有危機感、無心。連自保都難,天天還在想著北伐。在設防的時候就沒有在天險上駐軍,加一道保險,讓鄧艾這個有心人趁虛而入。


謝金澎


公元263年,魏國權臣司馬昭派鍾會、鄧艾、諸葛緒等人大舉進攻蜀漢,試圖一舉平定西南地區。不過,魏軍主將鍾會雖然擊破姜維,佔領了蜀國門戶漢中郡,但卻被蜀軍阻擋在險要的劍閣之外,動彈不得。

隨後,西路魏軍的主將鄧艾卻巧妙地繞過了劍閣,通過西北的陰平道,長途奔襲700餘里,成功突入到成都平原的腹地。魏軍突然在蜀國腹地出現,使得蜀軍首尾不能相顧、陣腳大亂,最終全線崩潰。而嚇破了膽的蜀後主劉禪前驅至雒城投降,建國42年的蜀漢政權就此滅亡,這就是歷史上的“偷渡陰平”作戰。

歷史上的“陰平古道”起於蜀國西北的陰平郡,止於蜀國北部的江油關。其位置大致在今天的甘肅省文縣鴣衣壩到四川省平武縣南壩鄉一帶,以崇山峻嶺而聞名。在三國時代,這裡雖然是氐族和羌族等少數民族的分佈區,但由於道路崎嶇、人跡罕至,所以並不出名。



當初,蜀軍認為陰平古道十分險要,有的地方僅能通過一人,並不利於大規模行軍,所以沒有在此設防。結果魏將鄧艾巧妙地通過了陰平古道,突然出現在蜀國的江油關,讓蜀軍措手不及。這等於是避開了最險要的劍閣(正北),從薄弱的西北攻入蜀國腹地。


《三國志·鄧艾傳》記載:魏將鄧艾從陰平道出發後,深入無人之地七百餘里,成功到達了江油關,並收降了江油關的守將馬邈。失去了江油後,蜀國的衛將軍諸葛瞻只好放棄涪城,退到綿竹關防禦鄧艾。隨後,魏軍接連攻下涪城、綿竹,斬諸葛瞻、黃崇等人,並逼近成都。由於遠在劍閣的姜維無法及時救援成都,所以膽戰心驚的劉禪最終舉國而降,蜀漢就此滅亡。不得不說,鄧艾的偷襲陰平計劃是魏國能夠滅蜀的最關鍵的一步。而由於這一戰,名不見經傳的陰平古道也變得聲名鵲起。


世界人文通史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方鼎立,蜀國恃天險與兵力固守一方,但最終卻為曹魏所滅,後主劉禪也被俘虜。縱觀蜀國兵力,此時尚有姜維廖化張翼等人在,況且還有羅憲霍弋及諸葛亮之子亦在,仍未能抵擋曹魏大軍,其中原由,實有天時地利人和之緣故。

時年,攻打蜀國的曹魏大軍,兵分三路,西路鄧艾主攻姜維,中路諸葛緒切斷漢中,東路鍾會主攻漢中。在與鄧艾大戰之後,姜維大軍主力從沓中撤至劍閣,與鍾會相遇,僵持不下。而此時的鄧艾卻另闢蹊徑,從陰平直入,取了江油,攻佔涪城,逼近成都。

鄧艾這條進攻線路,是滅蜀的必然所在,如果沒有鄧艾的陰平攻佔線路,亡蜀可能還要等上些年頭。而陰平,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戰事關頭,剛好位於這場戰役中的關鍵地位。鄧艾經陰平取涪城,姜維大軍便進退兩難,後退保涪城,則劍閣易失守於鍾會,不保涪城,成都危矣。而且姜維也萬萬想不到鄧艾會從陰平取道,直攻江油。因為陰平根本就沒有路,鄧艾是率軍從荒莽的山嶺中開闢出來一條路。

陰平小道,史書記載700裡,起於陰平古郡(甘肅隴南文縣),終於江油關(南壩鎮)。途經文縣縣城,青川縣摩天嶺,唐家河,陰平山,馬轉關,靖軍山。陰平古道古已有之,實為坎坷崎嶇之山路,日常少有行人,除了當地居民以外,恐怕也只有飛鳥走獸出沒。“山高谷深,糧運艱難,七百餘里渺無人煙。”而鄧艾這個方案,其實是隻能進不能退,而且萬一蜀軍有埋伏,必然全軍覆沒。事實上蜀漢連年北伐早已兵力空虛,外加後主聽信宦官,早已不是當日的蜀國了。

陰平小道險要非常,其中的摩天嶺,北面尚有坡道緩行,南面則是懸崖峭壁。雖然如今已經開闢了曲折小道,而當年的鄧艾大軍,相必是沒有小道可行的。據傳鄧艾大軍為取道此地,面對著懸崖無法行軍,用毛氈裹在身上,滾下山坡,攀折樹木,落地行軍。沒有路,鑿山開道,遇水架橋,崇山峻嶺之中溝壑萬千,也只有戰事之要,才會讓人用此方法了。其實這條路在當時不能稱作路,只能說是另闢蹊徑,鄧艾用兵之奇,就在此了。前方姜維還在與鍾會僵持於劍閣,全然未曾想到鄧艾會出此奇招。

鄧艾大軍到了江油,守城的馬邈不戰而敗,棄城投降。其實鄧艾取道陰平只是少數部隊,並非幾萬大軍,況且行軍艱難體力不支,如果蜀軍奮力大戰還不定勝負落誰家呢。而蜀軍並未抵抗,就輕鬆降魏,其腐敗與昏聵可見一斑。

諸葛亮取下陰平和武都的時候,曾經說過,“全蜀之防,當在陰平”,足以見得陰平對於蜀中來說多重要。雖然陰平小道屬於蜀漢腹地,但是因其地勢險要和關鍵的地理位置,諸葛亮長期安排了兵馬駐守。可是劉禪最後卻將駐守的兵馬給撤了,他沒有意識到陰平對於江油和成都這一條線路的安全性所在,也忽略了諸葛亮當時說過的話,以至於姜維曾經上書張翼和廖化分護陽安關口和陰平小道也被劉禪置之不理。

如果陰平小道有蜀軍把手,即便是鄧艾大軍一路披荊斬棘到了關口,面對險阻和守軍,自然也是無法直入的。只是後人只能憑空揣測一番,事實已成定局,多方原因最終導致了鄧艾攻破江油,直擊涪城,成都失守。


實說歷史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劉備父子憑藉此地險要,進可攻,退可守。即使曹操、司馬懿,也沒能完成對於蜀國的攻滅。可這一壯舉,被鄧艾完成了。

鄧艾有賭徒的性格。是司馬懿的得意門生。但司馬懿用兵從來是謹慎的。而鄧艾卻打出了一個教科書級別的用險兵取勝的案例。而鄧艾竟然翻山越嶺的,殺到了蜀國的心臟。幾千人,背水一戰,沒有援軍,沒有後勤保障,前面是成都成裡的數萬軍隊。這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當時,魏國大軍攻蜀。鍾會的十萬大軍,被姜維擋在了劍門關。進攻持續了一個月,沒有進展。鍾會已經有了退兵的打算。這時候,鄧艾說,可以走陰平道。鄧艾曾經有過攻蜀的經驗,本身又有兩個優點:善於觀察地形和善於揣度敵意。

所以,走陰平道,也有讓姜維分兵的意圖。

於是,鄧艾就帶著幾千人,走進了陰平道。可陰平道只是理論上的一條道路,實際上,很多地方都不通,崇山峻嶺。一旦有蜀軍在把守陰平道。鄧艾的幾千人馬,必然被包了餃子。進退不得,困死在陰平道中。

陰平道屬於甘肅與四川相連的地區,古代稱為陰平郡。起點在今天屬於甘肅隴南文縣的鵠衣壩,經過文縣縣城,過青川縣的摩天嶺,就能直達四川的江油。全長五百里。按照古代的算法就是七百里。是一條很狹窄崎嶇的山間小路。鄧艾率軍,逢山開道遇水搭橋。但其中最難的地方海拔將近3000米的摩天嶺,還是把眾人難住了。當初鄧艾率軍到此,一時停住。還是鄧艾帶頭,用氈子裹住,直接從嶺上滾下去。當時鄧艾將近七十歲,身先士卒。

但蜀國因為此地險要,根本沒人把守。於是,鄧艾的幾千兵卒,就像神兵天降一般,直達江油關下。守關將領,直接投降了。


參習處


公元263年,曹魏晉公司馬昭以鍾會、鄧艾為大將兵分三路大舉伐蜀。結果鍾會十萬大軍被姜維阻攔在劍閣,鄧艾的三萬軍隊卻偷渡陰平小道得手,最終率先抵達成都城下,後主劉禪抬棺自縛出降,蜀漢滅亡。


魏景耀六年(263年),魏國大將軍、晉公司馬昭發動滅蜀之戰,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起兵18萬,三路大軍攻蜀。



當時,因為宦官黃皓得後主寵信,專擅朝政。姜維進言勸後主殺了黃皓,不納,姜維為避禍遂屯田沓中。魏軍三路大軍兵發成都,面對的最大對手就是姜維,為此戰前做了周密的部署:西路鄧艾主攻屯田沓中的姜維,東路鍾會主攻成都的主要屏障漢中諸城池,中路諸葛緒負責切斷漢中後路。三路大軍,各個擊破,最後會師成都,完成對成都的全面包圍。十八萬大軍,鍾會率主力十餘萬正面攻打漢中,鄧艾和諸葛緒各率三萬餘人協同作戰。

姜維在沓中與鄧艾交戰後,甩掉欲切斷他後路的諸葛緒,與張翼、董厥等北上救援的蜀將會合,並放棄漢中大部分據點全力回防。鍾會大軍抵達劍閣外時,蜀軍據險堅守不戰,兩軍主力就此膠著於此,相持不下。



此時,徵西將軍鄧艾採用以迂為直的謀略,率領手下3萬多精兵繞道陰平(今文縣西北),越過700餘里荒無人煙的地區,身先士卒,開山鑿路,猶如神兵天降,奇襲江油,深入蜀境,在綿竹大破堅守於此的諸葛亮之子諸葛瞻,諸葛瞻與長子諸葛尚全部戰死,魏軍攻佔涪城,進逼成都,後主劉禪因鄧艾兵臨城下,君臣人心惶惶,最終率領群臣,自縛抬棺出城投降,蜀漢滅亡。

這條千古奇策是曹魏能一戰而滅蜀漢的關鍵,此計的關鍵之處在於:魏軍從陰平繞小道攻涪,這樣姜維若分身從劍閣來援,則劍閣勢孤易破,鍾會大軍即可突破劍閣直入蜀境;若蜀軍不援涪,魏軍破涪,切斷姜維後路,並可直指成都。可見陰平小道的關鍵,那麼陰平小道在現在的哪裡,地勢有多險要呢?



陰平小道起於古陰平郡,即今甘肅隴南文縣的鵠衣壩(文縣老城所在地),途徑文縣縣城,翻越青川縣境的摩天嶺,經唐家河、陰平山、馬轉關、靖軍山,到達平武縣的江油關(今南壩鎮),全長265公里。長度與《三國志》記載完全一致,地名稱呼也與該書記載較為吻合,當是歷史上著名的陰平小道。

陰平小道有多險,《三國志》有一段讀起來讓人毛骨悚然的描述:

:“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先登至江油,蜀守將馬邈降。”



這在古代是一個七百里無人煙,連路都找不到的小道。以至於鄧艾偷渡陰平,在糧草不濟,將士絕望的情況下,自己身先士卒,以毛氈裹身,從高處推轉而下,將士們紛紛效仿,不幸者粉身碎骨,但是大部分的將士都得以幸運的闖過鬼門關,成為曹魏滅蜀的急先鋒。正是因為陰平古道的險,是甘肅進入四川的捷徑,歷代除了當地農夫行走之外,就只有必要的戰爭才利用此道。而陰平小道的險要崎嶇,草密危巖,多懸崖絕壁的地理特點,也讓很多人望而生畏,鄧艾、鄧忠父子獨闢蹊蹺,實際上也是做生死之嘗試。


大國布衣


三國魏、蜀、吳中,最先滅亡的便是國力最為弱小的蜀漢。不過,蜀漢的滅亡是非常帶有偶然性的。在魏國伐蜀大軍難以前進的關頭,鄧艾另闢蹊徑,從滿是懸崖峭壁的陰平道偷渡,來到了成都平原腹地,隨後直取蜀漢的都城成都,劉禪開城投降。

那麼,鄧艾滅蜀偷渡的陰平道是現在的哪裡?它的地勢到底有多險要呢?

魏景元四年(263),鍾會領十幾萬軍隊,鄧艾、諸葛緒各領三萬餘人,共計約二十萬大軍殺向蜀漢,但鄧艾的主力部隊在摧枯拉朽般攻下了許多城池後,被姜維阻擋於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的劍閣,無法前進。

於是,鄧艾向主將鍾會上書道:"今賊摧折,宜遂乘之,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餘裡,奇兵衝其腹心……軍志有之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

鄧艾建議,直接從陰平的小徑繞道到劍閣西部百里處,那裡離成都大約三百多里,可以派遣奇兵直接闖進蜀漢的腹地。作為主將的鐘會雖然覺得這一計謀實現機會非常渺茫,但反正不會傷害他手下的主力軍隊,何況,鄧艾要是在這一行動中喪命,對他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於是,鄧艾便著手實行這個計劃,"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裡,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從《三國志》裡陳壽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一計劃實現的難度之大,陰平道地勢之險要。

鄧艾先是從陰平道出發,行走了七百餘里,這七百餘里都是"無人之地",也就是說,陰平道方圓幾乎是一片原始森林。要不是地勢險要、不宜居住,如此大的一片林子是很難存在的。在行走過程中,鄧艾軍"鑿山通道,造作橋閣。"面對沒有別人踏足過的陰平古道,軍隊只有當場開鑿,搭建橋樑才能通過。

到了最後,面對眼前的萬丈懸崖,鄧艾用毛氈裹住身子,從上方翻滾而下,將士們也沿著懸崖攀爬,才得以通過陰平道。

可喜的是,將士們從山道里出來,便發現已經到達了江油,蜀漢的守將馬邈投降。於是鄧艾軍先是輕易佔領了江油,然後又拿下綿竹,進逼成都,滅亡了蜀漢。

根據考察,陰平道的起點在陰平郡,位於今天甘肅省隴南文縣的鵠衣壩,從這裡出發,先要翻越青川縣境內一處叫做"摩天嶺"的山嶺。這裡顧名思義,高可摩天,相傳鄧艾正是在這裡"以氈自裹,推轉而下。"隨後,再經過唐家河、陰平山、馬轉關、靖軍山等地,一直到達平武縣的江油關為止。

鄧艾為了滅蜀,不惜以身犯險,從嚴峻的陰平道偷渡到蜀漢腹地,滅蜀之戰他居功至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