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灭蜀偷渡的阴平是现在的哪里?地势到底有多险要?

余夕阳


中国古代军史上,有汉初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唐朝李愬悬军奇袭的“雪夜入蔡州”;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因为诸葛亮的反对成了鸟的空鸣,这些都被后世津津乐道。

而邓艾的“偷渡阴平”灭蜀,也是一战封神的操作。

“阴平”,说的就是从阴平这个地方奇兵入蜀,后来我们所讲的“阴平小道”,讲得就是从“阴平”到四川腹地的这条奇路。

(阴平古道)

其实在三国时期是没有这条路的,它只是在理论上能到成都的“径”,所以邓艾也说这是“邪径”。但是邓艾走“阴平小道”,取的就是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兵家思想。

邓艾的这一次行军路线,阴平——“阴平小道”——涪城——棉竹——成都。即今天甘肃的陇南文县的鹄衣坝,途径文县县城,翻越青川县境的摩天岭,经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到达平武县的江油关(今南坝镇)。


(入蜀示意图)

阴平道之艰险,一是险在七百余里无人烟,现在有人测量过是256公里,史书上说七百华里没有错,确实行军比较远。二是山高谷深,运粮艰难。三是行于死地,一旦被敌人发觉,必然全军覆没,就算没有被发觉,走迷了路,或者走不出来,粮食断绝,那也玩完。

最难走的就是位于今四川盆地西北边缘的青川摩天岭。当时,邓艾选择的突破口就是位于青川摩天岭南麓的一座山岭,这一座山岭悬崖峭壁,当年邓艾“以毡以裹,推转而下”,这已经算是拼了命了。

想不通,以前当兵的,不知为谁为战,为何而战,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么拼命?

(景点)

现如今这一条阴平古道,已经成了国家级别的自然保护区了,而“落衣沟”,传说是邓大将军行军时衣服掉落的地方,因此而得名。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刚日读史


首先,偷渡阴平,是指从一个叫阴平的地方以奇兵入蜀,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并不是指偷渡到阴平。

都说偷渡阴平难,其实难点就在于地处四川盆地西北边缘的青川摩天岭,它东接米仓山,米仓山东接大巴山,把蜀地裹得严严实实的。(看到我圈起来的三个大字摩天岭了吗)

放大来看就是这样(红线就是摩天岭山脉大致范围):

而邓艾选择的突破口,则是位于摩天岭南麓的一座山岭,海拔大约2227米。这座山岭岭北西坡度较缓,南面则是峭壁悬崖,无路可走。 当年邓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的地点就是摩天岭南麓的南侧。青川摩天岭现在已经被国家规划为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一部分,我找了张地图,大概知道它的范围和地形(画了红圈的地方就是摩天岭,竖向的那条路是阴平古道的一部分):

(图的下方有个很有意思的景点落衣沟,是说当年邓艾翻越山岭途中不小心掉下去的衣服,哈哈)

这两张图结合,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了,从落衣沟离开了青川摩天岭的范围,还要再翻越阴平山,跨过岷江,经过马转关,江油关就在眼前了。

邓艾行军的起点,也就是古时的阴平(距今甘肃文县5公里处),其地处摩天岭之北,是三国阴平郡治地所在地,也是现在由陇入蜀的道路。但在三国时,这里是没有路的,邓艾也说“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里,去成都三百馀里”,称阴平道为“邪径”。翻越险山后,映入眼帘的江油关其实是个弹丸之地,虽为天险,但相比剑阁就差远了。而突破了江油关,便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地带。

我在地图上标了大概的路线,各位可以看看:

放大一点

阴平古道全长265公里,换算成三国时的计算方式,也即七百里。

从江油关到入主蜀都的故事我就不讲了,下面跟大家说说路途的凶险。

如今在古宕昌境内的阴平古道上,宕昌县官亭乡花石峡口的岷江上,还保存着邓艾父子修筑的“邓邓桥”遗迹。据《三国志注》载:

(邓艾)到宕昌境内顺岷江而下行至邓桥时,但见两山峙立,高耸入云,中间只有一道天然石峡,滔滔岷江从峡谷底湍湍急流,涛声如雷,军不能过。面对眼前障碍,邓艾父子没有绕道,而是下令在此安营扎寨,让一部分人开凿山崖,一部分人上山砍伐林木,经两万多士兵数日昼夜奋战,修成了至化马的栈道达30多里,使大军顺利南下。此栈道因邓艾父子所修,便名为“邓邓桥”。

这是跨越岷江时的凶险,至于翻越摩天岭就更是艰险了,山高谷深,稍不留神就会失足跌落万丈深渊。据《三国志 邓艾传》的记载:“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由于奇袭需要效率,很多地方也无法停下来慢慢修栈道,可是神奇的是,最终邓艾率领抵达绵阳的大军竟然有一万以上(绝不是三国演义中的二千人)。但其实路途中最险的地方也就数摩天岭南侧那一段了,对于习惯长期作战的士兵来说,摩天岭都过来了,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山呢。蜀国大意主要还是大意在无人在阴平山的这段路上把守,被邓艾巧妙地绕了过去,不得不说邓艾真的是个军事奇才。

这是现代的阴平古道旅游景点,上山要拐30个弯。

最后再附一张剑门关的图让大家感受一下(图源来自@马伯庸):

很可惜的是,攻下蜀国后,老实的邓艾体会不到司马家族对他的杀机,不明白功高盖主带来的危害,最终落下了客死异乡的下场。


新奇角度看历史


邓艾偷袭成都走的阴平道至今都还在,阴平是现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的一个地名,这个地方非常险要,也是整个邓艾大军能够偷袭成功的关键。

魏发动灭蜀大战,兵分了三路,其中最重要的两路就是邓艾和钟会两路人马,钟会和邓艾都是魏国后期著名的军事将领,能力非常强,但是两人却极其不合。

性格合不来,打仗自然不配合,既然不配合,那我们就各打各的,于是钟会就走传统攻蜀路线,正面与姜维大军在剑阁硬刚。邓艾只能另辟蹊径,不走寻常路。

邓艾的选择非常冒险,就是从现在的天水出发,绕道现在甘肃陇南,进入白水江流域,翻山越岭,走现在的文县(离九寨沟非常近),过摩天岭,翻阴平大山,绕过剑阁,直扑江油,然后一马平川杀到了现在的绵阳,干掉诸葛瞻父子,趁胜攻入成都,迫使蜀汉后主刘禅投降,蜀国灭亡。

说起来很简单,无非就是邓艾率领三万大军绕过了剑阁,打了个蜀汉一个措手不及,既然有偷袭的道路,为什么姜维不在这条道路上部署军队防御呢?

因为阴平道太险,不需要,姜维压根没有想过魏军能够从那么险要的地方过来,按照当时的交通和行军方式,那里几乎就是天险,过不来。

我有幸走过邓艾偷袭的阴平道的很多地方,虽然现在都是现代的公路,但其险要程度至今都让人胆战心惊,而且这一路都留下了很多邓艾行军的遗迹,比如邓艾走过的摩天岭,就在甘肃岷县与临洮的交界处,摩天岭高耸入云,非常陡峭,在山谷中至今都还留存着邓艾进军时修筑栈道留下的遗迹。

至今还有摩天岭下面有个邓艾村和邓艾桥,这些都是邓艾行军遗留的痕迹,至于著名的阴平,没有现在去过,它是陇南文县的一处非常高的山,与现在著名的勾搂山平行而立,勾楼山有多么的险要,去过文县的朋友就能知道。

既然这么险要,而且姜维都没有派兵驻守,邓艾为什么会选择这条路,而且还安全的通过了呢?这与当时的局势有相当大的关系。

(邓艾桥及栈道)

此时的钟会与姜维对峙了很长时间,双方谁也不退,谁也退不了,邓艾有充足的时间一路遇山开路,遇水架桥,甚至连栈道都修建了,相当于邓艾自己修建了一条通往阴平的路出来,要不怎么会留有邓艾桥、邓艾村。

而邓艾选择的这条路虽然属于益州,人烟稀少,大部分是氐、羌、藏族的聚居地,也就是通过的全是少数民族地区,邓艾的偷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密。

邓艾的难度在阴平,通过当时的武都郡(今天陇南市武都区),保密就已经不重要了,邓艾的行军已经暴露,但是从武都要把邓艾偷袭的消息传递出去,同样需要时间,这个时候邓艾就需要赶在姜维得到消息前翻过阴平。

这也是邓艾为什么没有在阴平慢悠悠的修建栈道,直接进行冒险性的人马裹毡毯滚下山,当邓艾渡过了阴平后,其实蜀军已经知道了消息,但是完全来不及阻挡,蜀军诸葛绪率军前来还是晚了一天。

邓艾偷袭阴平是非常冒险的军事战略,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和运气,不过,他成功了。


沉墨I方之城


刘备入川后,苦心经营蜀国几十年,知人善任,在诸葛亮平衡荆州旧部、刘璋旧部、益州土著士族的三方利益中,作了大量工作,整合三方人才资源,打造出了自己的智囊团队;以百战之经历,培养了一批有战斗力的军队。但是,一旦他们病故战死,蜀国的人才储备和军事战斗力就无法䃼给。

诸葛亮虽然“一生唯谨慎“,也只有不断地北伐实力强大的曹魏,以攻代守。诸葛亮去世后,这个可怕的局面果然出现,“蜀中无大将 廖化作先锋”。独挽狂澜的姜维北伐中原也只能是让蜀国苟延残喘罢了。

后起之秀司马昭岂能让“九里三分”的“花重锦官城“仍然“丝竹管弦声声慢”,他下令伐蜀!“我就是要让路人皆知统一之心”,具体作战方针如下,洛阳“伐蜀总指挥部”的作战室中,司马昭对魏国新秀邓艾、钟会说:“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

休息片刻后他接着用一枝树杆指着羊皮绘制的地图说:“以(成都)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士族和宫廷女嫔妃们),其亡可知也。”(《资治通鉴.魏记十》)

司马昭果然比他父亲司马懿凶,他统一中国的套路仍然袭用当年秦国灭蜀,然后顺势而为收拾楚吴。

蜀景耀四年(公元261年)司马昭令镇西将军钟会率兵十八万从长安出发,兵分三路,分别从骆谷(陕西洋县)、斜谷(陕西眉县)和子午岭直取汉中,另一个新秀邓艾率领三万兵马出狄道进攻沓中,牵制姜维,截断姜维与其它蜀军的相互呼应。那邓艾将军,平时说话是个大结巴,这次却干脆利落的躬身合拳大吼一声:“遵命”!另由雍州刺史诸葛绪领兵三万,由岐山进驻武关(今成县西),看准机会立即占领阴平桥头。

阴平桥头是姜维通往蜀中的必经之路,阴平桥下万丈深渊,桥头上则是城楼镇守,堪称入蜀之“剑门关第二”。

诸葛绪占领此地,等于切断了姜维大军的归路,其高明的程度,足见司马集团的利害。

曹魏景元四年,蜀汉炎兴元年(公元263年)秋八月,两国的生死战打响,九月,中路的诸葛绪占领了桥头,姜维回撤之路堵死,邓艾在正面派遣天水太守王颀攻击姜维大营,陇西太守牵弘在前面拦击,金城太守杨欣从后面攻击,姜维顿时四面楚歌。

这时,汉中的关城告急,姜维撤军回救,双方在阴平西北之强川口大战,姜维战败,撤至阴平,见到前来的老将也是新秀廖化,合兵一处准备援助关城,退到川甘交界处之白水河见到益州本土大将张翼、董厥等,双方退守入川的最后屏障剑阁,据险固守以拒会

至此,汉中、武都、阴平全部沦陷。

阴平是现在哪里?

关于邓艾占领阴平后由此伐蜀,共有十六种权威入蜀具体路线,足见阴平至江油这段路程的复杂。

不管怎样,从阴平出发是肯定的。

阴平虽然地处偏僻,其名称却颇为复杂。

阴平:(一)《辞海》:A.古县名。西汉置。名阴平道,治所在今甘肃文县西北,为广汉属国北部都尉治所。三国时去“道”字。为阴平郡治所。B.郡名。东汉建安未曹操置。后属蜀汉。(二)《前汉书.地理志》:“阴平道属广汉郡。”(三)《后汉书.地理志》“阴平道属广汉属国都尉。“(四)《华阳国志.汉中志》:阴平县,郡治,汉曰阴平道也”。刘琳注:“西汉置,东汉因,三国晋称县。故城在今甘肃文县西北四里。”

因此可以结论问题答案一一是现在的甘肃省文县。

至于有多险呢?《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都有描述。

但是,我要指出的是,阴平县并不险要,它不如四川剑门关两山之间的关隘险峻。

险要的是“阴平古道“。我的最终结论是邓艾没有翻越所谓“摩天岭”而是沿青川河谷即“由阴平道景谷步道悬车束马入蜀”的。

什么叫“步道”?所谓步道,就是不能行车的道路,宽二尺五(今60厘米),上铺石板。

什么叫“悬车束马”?巜辞源》解释:“悬车,挂车,即停车。”“束马“,用棕麻棞扎马脚,挂牢车子,以防跌滑,形容险隘难行。”

时至2000年初,由阴平(今文县)至四川南坪县、白水河、雁门关,仍然是崎岖山道,山高谷深,路况复杂,一般来说只有老司机才能大胆往前走,新手重载时还是很紧张的,当然,现在应该不存在这些问题了。


良人执戟2


其实邓艾父子偷渡的阴平就是现在从甘肃陇南进入广元的路线,但是要向成都进发,就必须穿越剑门关,而剑门关易守难攻,又有姜维助阵,魏军已经在那里吃了不少苦头僵持不下了。

这种情况下军事天才邓艾走了一条邪路,进入青川后直接翻越摩天岭,强渡岷江,直下江油,进入绵阳后就是一马平川了。具体路线为从阴平都出发,即今甘肃文县的鹄衣坝(文县老城所在地),阴平古道途径文县县城,翻越青川县境的摩天岭,经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到达平武县的江油关(今南坝乡),全长265公里。

这个路线虽然异常艰难,但是可以绕开北部入川雄关剑门关,而且一旦走完阴平邪径,到达江油进入绵阳就是一马平川,所以司马昭最后同意了邓艾的奇袭方案(看起来司马氏用人的胸怀还是超过诸葛亮的,当年魏延抄小路奇袭长安的计划似乎比这个路线还简单一些,诸葛亮却一口否决,不给任何讨论的余地)。

但是邓艾以五千精锐作为前锋,见山开路,遇水架桥,披荆斩棘,历尽艰险,终于完成了奇袭计划。期间的艰难曲折,难以一一赘述。即便是现在,那条路也要拐三十个弯道。那条路线现在有个落衣沟据说是邓艾衣服掉下去未能捞起来而得名。

所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蜀国亡就亡在自上而下没有危机感、无心。连自保都难,天天还在想着北伐。在设防的时候就没有在天险上驻军,加一道保险,让邓艾这个有心人趁虚而入。


谢金澎


公元263年,魏国权臣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等人大举进攻蜀汉,试图一举平定西南地区。不过,魏军主将钟会虽然击破姜维,占领了蜀国门户汉中郡,但却被蜀军阻挡在险要的剑阁之外,动弹不得。

随后,西路魏军的主将邓艾却巧妙地绕过了剑阁,通过西北的阴平道,长途奔袭700余里,成功突入到成都平原的腹地。魏军突然在蜀国腹地出现,使得蜀军首尾不能相顾、阵脚大乱,最终全线崩溃。而吓破了胆的蜀后主刘禅前驱至雒城投降,建国42年的蜀汉政权就此灭亡,这就是历史上的“偷渡阴平”作战。

历史上的“阴平古道”起于蜀国西北的阴平郡,止于蜀国北部的江油关。其位置大致在今天的甘肃省文县鸪衣坝到四川省平武县南坝乡一带,以崇山峻岭而闻名。在三国时代,这里虽然是氐族和羌族等少数民族的分布区,但由于道路崎岖、人迹罕至,所以并不出名。



当初,蜀军认为阴平古道十分险要,有的地方仅能通过一人,并不利于大规模行军,所以没有在此设防。结果魏将邓艾巧妙地通过了阴平古道,突然出现在蜀国的江油关,让蜀军措手不及。这等于是避开了最险要的剑阁(正北),从薄弱的西北攻入蜀国腹地。


《三国志·邓艾传》记载:魏将邓艾从阴平道出发后,深入无人之地七百余里,成功到达了江油关,并收降了江油关的守将马邈。失去了江油后,蜀国的卫将军诸葛瞻只好放弃涪城,退到绵竹关防御邓艾。随后,魏军接连攻下涪城、绵竹,斩诸葛瞻、黄崇等人,并逼近成都。由于远在剑阁的姜维无法及时救援成都,所以胆战心惊的刘禅最终举国而降,蜀汉就此灭亡。不得不说,邓艾的偷袭阴平计划是魏国能够灭蜀的最关键的一步。而由于这一战,名不见经传的阴平古道也变得声名鹊起。


世界人文通史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方鼎立,蜀国恃天险与兵力固守一方,但最终却为曹魏所灭,后主刘禅也被俘虏。纵观蜀国兵力,此时尚有姜维廖化张翼等人在,况且还有罗宪霍弋及诸葛亮之子亦在,仍未能抵挡曹魏大军,其中原由,实有天时地利人和之缘故。

时年,攻打蜀国的曹魏大军,兵分三路,西路邓艾主攻姜维,中路诸葛绪切断汉中,东路钟会主攻汉中。在与邓艾大战之后,姜维大军主力从沓中撤至剑阁,与钟会相遇,僵持不下。而此时的邓艾却另辟蹊径,从阴平直入,取了江油,攻占涪城,逼近成都。

邓艾这条进攻线路,是灭蜀的必然所在,如果没有邓艾的阴平攻占线路,亡蜀可能还要等上些年头。而阴平,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战事关头,刚好位于这场战役中的关键地位。邓艾经阴平取涪城,姜维大军便进退两难,后退保涪城,则剑阁易失守于钟会,不保涪城,成都危矣。而且姜维也万万想不到邓艾会从阴平取道,直攻江油。因为阴平根本就没有路,邓艾是率军从荒莽的山岭中开辟出来一条路。

阴平小道,史书记载700里,起于阴平古郡(甘肃陇南文县),终于江油关(南坝镇)。途经文县县城,青川县摩天岭,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阴平古道古已有之,实为坎坷崎岖之山路,日常少有行人,除了当地居民以外,恐怕也只有飞鸟走兽出没。“山高谷深,粮运艰难,七百余里渺无人烟。”而邓艾这个方案,其实是只能进不能退,而且万一蜀军有埋伏,必然全军覆没。事实上蜀汉连年北伐早已兵力空虚,外加后主听信宦官,早已不是当日的蜀国了。

阴平小道险要非常,其中的摩天岭,北面尚有坡道缓行,南面则是悬崖峭壁。虽然如今已经开辟了曲折小道,而当年的邓艾大军,相必是没有小道可行的。据传邓艾大军为取道此地,面对着悬崖无法行军,用毛毡裹在身上,滚下山坡,攀折树木,落地行军。没有路,凿山开道,遇水架桥,崇山峻岭之中沟壑万千,也只有战事之要,才会让人用此方法了。其实这条路在当时不能称作路,只能说是另辟蹊径,邓艾用兵之奇,就在此了。前方姜维还在与钟会僵持于剑阁,全然未曾想到邓艾会出此奇招。

邓艾大军到了江油,守城的马邈不战而败,弃城投降。其实邓艾取道阴平只是少数部队,并非几万大军,况且行军艰难体力不支,如果蜀军奋力大战还不定胜负落谁家呢。而蜀军并未抵抗,就轻松降魏,其腐败与昏聩可见一斑。

诸葛亮取下阴平和武都的时候,曾经说过,“全蜀之防,当在阴平”,足以见得阴平对于蜀中来说多重要。虽然阴平小道属于蜀汉腹地,但是因其地势险要和关键的地理位置,诸葛亮长期安排了兵马驻守。可是刘禅最后却将驻守的兵马给撤了,他没有意识到阴平对于江油和成都这一条线路的安全性所在,也忽略了诸葛亮当时说过的话,以至于姜维曾经上书张翼和廖化分护阳安关口和阴平小道也被刘禅置之不理。

如果阴平小道有蜀军把手,即便是邓艾大军一路披荆斩棘到了关口,面对险阻和守军,自然也是无法直入的。只是后人只能凭空揣测一番,事实已成定局,多方原因最终导致了邓艾攻破江油,直击涪城,成都失守。


实说历史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刘备父子凭借此地险要,进可攻,退可守。即使曹操、司马懿,也没能完成对于蜀国的攻灭。可这一壮举,被邓艾完成了。

邓艾有赌徒的性格。是司马懿的得意门生。但司马懿用兵从来是谨慎的。而邓艾却打出了一个教科书级别的用险兵取胜的案例。而邓艾竟然翻山越岭的,杀到了蜀国的心脏。几千人,背水一战,没有援军,没有后勤保障,前面是成都成里的数万军队。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时,魏国大军攻蜀。钟会的十万大军,被姜维挡在了剑门关。进攻持续了一个月,没有进展。钟会已经有了退兵的打算。这时候,邓艾说,可以走阴平道。邓艾曾经有过攻蜀的经验,本身又有两个优点:善于观察地形和善于揣度敌意。

所以,走阴平道,也有让姜维分兵的意图。

于是,邓艾就带着几千人,走进了阴平道。可阴平道只是理论上的一条道路,实际上,很多地方都不通,崇山峻岭。一旦有蜀军在把守阴平道。邓艾的几千人马,必然被包了饺子。进退不得,困死在阴平道中。

阴平道属于甘肃与四川相连的地区,古代称为阴平郡。起点在今天属于甘肃陇南文县的鹄衣坝,经过文县县城,过青川县的摩天岭,就能直达四川的江油。全长五百里。按照古代的算法就是七百里。是一条很狭窄崎岖的山间小路。邓艾率军,逢山开道遇水搭桥。但其中最难的地方海拔将近3000米的摩天岭,还是把众人难住了。当初邓艾率军到此,一时停住。还是邓艾带头,用毡子裹住,直接从岭上滚下去。当时邓艾将近七十岁,身先士卒。

但蜀国因为此地险要,根本没人把守。于是,邓艾的几千兵卒,就像神兵天降一般,直达江油关下。守关将领,直接投降了。


参习处


公元263年,曹魏晋公司马昭以钟会、邓艾为大将兵分三路大举伐蜀。结果钟会十万大军被姜维阻拦在剑阁,邓艾的三万军队却偷渡阴平小道得手,最终率先抵达成都城下,后主刘禅抬棺自缚出降,蜀汉灭亡。


魏景耀六年(263年),魏国大将军、晋公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起兵18万,三路大军攻蜀。



当时,因为宦官黄皓得后主宠信,专擅朝政。姜维进言劝后主杀了黄皓,不纳,姜维为避祸遂屯田沓中。魏军三路大军兵发成都,面对的最大对手就是姜维,为此战前做了周密的部署:西路邓艾主攻屯田沓中的姜维,东路钟会主攻成都的主要屏障汉中诸城池,中路诸葛绪负责切断汉中后路。三路大军,各个击破,最后会师成都,完成对成都的全面包围。十八万大军,钟会率主力十余万正面攻打汉中,邓艾和诸葛绪各率三万余人协同作战。

姜维在沓中与邓艾交战后,甩掉欲切断他后路的诸葛绪,与张翼、董厥等北上救援的蜀将会合,并放弃汉中大部分据点全力回防。钟会大军抵达剑阁外时,蜀军据险坚守不战,两军主力就此胶着于此,相持不下。



此时,征西将军邓艾采用以迂为直的谋略,率领手下3万多精兵绕道阴平(今文县西北),越过700余里荒无人烟的地区,身先士卒,开山凿路,犹如神兵天降,奇袭江油,深入蜀境,在绵竹大破坚守于此的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诸葛瞻与长子诸葛尚全部战死,魏军攻占涪城,进逼成都,后主刘禅因邓艾兵临城下,君臣人心惶惶,最终率领群臣,自缚抬棺出城投降,蜀汉灭亡。

这条千古奇策是曹魏能一战而灭蜀汉的关键,此计的关键之处在于:魏军从阴平绕小道攻涪,这样姜维若分身从剑阁来援,则剑阁势孤易破,钟会大军即可突破剑阁直入蜀境;若蜀军不援涪,魏军破涪,切断姜维后路,并可直指成都。可见阴平小道的关键,那么阴平小道在现在的哪里,地势有多险要呢?



阴平小道起于古阴平郡,即今甘肃陇南文县的鹄衣坝(文县老城所在地),途径文县县城,翻越青川县境的摩天岭,经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到达平武县的江油关(今南坝镇),全长265公里。长度与《三国志》记载完全一致,地名称呼也与该书记载较为吻合,当是历史上著名的阴平小道。

阴平小道有多险,《三国志》有一段读起来让人毛骨悚然的描述: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蜀守将马邈降。”



这在古代是一个七百里无人烟,连路都找不到的小道。以至于邓艾偷渡阴平,在粮草不济,将士绝望的情况下,自己身先士卒,以毛毡裹身,从高处推转而下,将士们纷纷效仿,不幸者粉身碎骨,但是大部分的将士都得以幸运的闯过鬼门关,成为曹魏灭蜀的急先锋。正是因为阴平古道的险,是甘肃进入四川的捷径,历代除了当地农夫行走之外,就只有必要的战争才利用此道。而阴平小道的险要崎岖,草密危岩,多悬崖绝壁的地理特点,也让很多人望而生畏,邓艾、邓忠父子独辟蹊跷,实际上也是做生死之尝试。


大国布衣


三国魏、蜀、吴中,最先灭亡的便是国力最为弱小的蜀汉。不过,蜀汉的灭亡是非常带有偶然性的。在魏国伐蜀大军难以前进的关头,邓艾另辟蹊径,从满是悬崖峭壁的阴平道偷渡,来到了成都平原腹地,随后直取蜀汉的都城成都,刘禅开城投降。

那么,邓艾灭蜀偷渡的阴平道是现在的哪里?它的地势到底有多险要呢?

魏景元四年(263),钟会领十几万军队,邓艾、诸葛绪各领三万余人,共计约二十万大军杀向蜀汉,但邓艾的主力部队在摧枯拉朽般攻下了许多城池后,被姜维阻挡于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的剑阁,无法前进。

于是,邓艾向主将钟会上书道:"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邓艾建议,直接从阴平的小径绕道到剑阁西部百里处,那里离成都大约三百多里,可以派遣奇兵直接闯进蜀汉的腹地。作为主将的钟会虽然觉得这一计谋实现机会非常渺茫,但反正不会伤害他手下的主力军队,何况,邓艾要是在这一行动中丧命,对他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于是,邓艾便着手实行这个计划,"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从《三国志》里陈寿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计划实现的难度之大,阴平道地势之险要。

邓艾先是从阴平道出发,行走了七百余里,这七百余里都是"无人之地",也就是说,阴平道方圆几乎是一片原始森林。要不是地势险要、不宜居住,如此大的一片林子是很难存在的。在行走过程中,邓艾军"凿山通道,造作桥阁。"面对没有别人踏足过的阴平古道,军队只有当场开凿,搭建桥梁才能通过。

到了最后,面对眼前的万丈悬崖,邓艾用毛毡裹住身子,从上方翻滚而下,将士们也沿着悬崖攀爬,才得以通过阴平道。

可喜的是,将士们从山道里出来,便发现已经到达了江油,蜀汉的守将马邈投降。于是邓艾军先是轻易占领了江油,然后又拿下绵竹,进逼成都,灭亡了蜀汉。

根据考察,阴平道的起点在阴平郡,位于今天甘肃省陇南文县的鹄衣坝,从这里出发,先要翻越青川县境内一处叫做"摩天岭"的山岭。这里顾名思义,高可摩天,相传邓艾正是在这里"以毡自裹,推转而下。"随后,再经过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等地,一直到达平武县的江油关为止。

邓艾为了灭蜀,不惜以身犯险,从严峻的阴平道偷渡到蜀汉腹地,灭蜀之战他居功至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