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輝:“孔融讓梨”的道德悖論

新說“孔融讓梨”

我努力使人們看見那些僅因其一目瞭然而不為所見的東西。

——福柯[法]

真正的公平不在於結果是否公平,而在於分配的規則和方法是否得到人們的認同,是否足夠尊重他人,即公正的結果蘊涵在公正的方法之中。


孔融讓梨的故事千古流傳,一直以來,這則小故事都作為謙恭禮讓的道德典範,與我國正統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道德標準相兼容,這種謙讓不僅是道德常識,也屬於意識形態,從而讓人們很容易接受。

道德是一種鼓勵人們積極向上的力量,促使人們之間友善相處、和諧融洽、互相尊重、禮尚往來、互相幫助。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們由道德約束變為習以為常,並融於日常生活當中。

道德教育與法律教育具有一定的關聯性,這是因為道德是法律的基礎,道德水平提高了,相應的法律規則意識也將水漲船高,任何不懂法的人能夠依靠自己的道德判斷選擇自己的行為方式不至於觸犯法律,道德的底線是不損人,恰恰法律要求的也是不損人,兩者不謀而合。

孔融的父親讓孔融分梨給其兄弟們,孔融先挑選了最小的一個梨,然後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哥哥弟弟們,孔融這種分法的理由是自己年紀小應該吃小的,弟弟比我小,應該吃大的,哥哥年齡比我大也應該吃大的。

故事中,孔融實際上奉行了“先人後己”的分配原則,這種精神值得稱讚。但是孔融的分梨具有極大的隨意性,沒有公平的分配方法,既不照顧弟弟想法,又不考慮哥哥的感受。

如果按照長幼順序分,年齡小吃小的,年齡大吃大的,但孔融的弟弟比他小,為什麼可以拿到大的,孔融說弟弟小我應該讓著他,孔融的哥哥是否也應該讓給弟弟;對於弟弟來講,年齡小吃小的,但小的被孔融捷足先登了,孔融的分梨不僅在邏輯上存在矛盾,而且“先人後己”分配規則並不具有合理性。

對於孔融來講,在孔融兄弟中,自己就是自己,弟弟是弟弟,哥哥是哥哥,與此同時,孔融在哥哥弟弟眼中是他人,在哥哥弟弟眼中的孔融也是他人,而按照先人而後己的原則,應用於孔融自己時,孔融先讓著哥哥弟弟,應用於哥哥時,哥哥就應該讓著孔融和弟弟,應用於弟弟時,哥哥和孔融就先於弟弟。最終到底是孔融先於哥哥,還是哥哥先於弟弟,如此循壞,就陷入了矛盾之中。

另一個角度看孔融讓梨的故事,還會得出稱讚孔融道德品質高的時候,哥哥弟弟的道德素質就低孔融一等的結論。一旦先人後己的原則適用於全社會,或者用孔融讓梨的道德故事培養人們道德素質時,在培養某個特定人的道德高尚時,必然會培養出“先己後人”的道德低下的人,否則無法彰顯先人後己道德高度的人。

孔融的哥哥和弟弟兩人分梨,哥哥拿的大的,弟弟就會不幹,就會說哥哥自私,哥哥就讓弟弟先選,弟弟覺得拿大的是自私,就選了小的,結果哥哥就說我剛才的拿法完全符合的你的意願啊。

假如孔融的哥哥向孔融學習,孔融和哥哥兩人分梨,有一個大梨和一個小梨,孔融肯定先拿小的,哥哥肯定不幹,哥哥也要拿小的,兩人爭論不休,孔融和哥哥都想吃虧,都想讓對方得利,結果就爭論不休。

如果孔融和哥哥都想吃大梨,但只有一個大梨,怎麼辦?其實分梨就是“分利”,那麼孔融和哥哥可以通過競爭或者交換做到利益的均衡,比如哥哥和孔融通過競爭某一項目勝者拿大的,或哥哥拿大的同時補償給孔融一塊糖果。

道德是一個很個人化的實踐,孔融讓梨的瞬間是符合道德的,值得大家學習,但讓梨者道德高尚,被讓梨者必然沒有發揚道德的機會,如果把這種機會視作一種利,那麼讓梨者剝奪他人的這種利,也應看作是自私的,不符合道德的。

與孔融分梨故事相似的,西方有一則分蛋糕的經典故事,兩個人分一塊蛋糕,為了公平起見,一個切蛋糕,另一個人先挑選蛋糕,這樣切蛋糕的人基於自利或者找到一個利益均衡點,把蛋糕平分切掉,這樣兩人得到的蛋糕一樣大,很公平。

如果孔融父親讓孔融分蛋糕,綜上有兩種方法,第一,按照孔融分梨的方法,孔融切蛋糕,切分大小不一,自己吃最小的,哥哥吃大的,弟弟次之;第二孔融切分蛋糕大小均等,然後每個人吃到大小一樣的蛋糕。其實這兩種方法均不能做到公正的結果,真正的公平不在於結果是否公平,而在於分配的規則和方法是否得到人們的認同,是否尊重他人,也就是說公正的結果蘊涵在公正的方法之中。

在道德水平判斷中,任何人應受到基本的尊重和平等對待。在孔融分梨中,孔融的弟弟和哥哥未受到基本尊重,孔融也未顧及他人感受,且在邏輯上存在矛盾,雖然禮讓是值得讚揚的道德素養,但孔融讓梨的故事的道德教育意義,不值得推崇。


李耀輝:“孔融讓梨”的道德悖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