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在晚年时为何亲自为顺治最痛恨的多尔衮“洗白”?

linjiayan9103


1650年底,睿亲王多尔衮因坠马伤重去世,次年初被顺治褫夺封号、掘墓毁棺。一百二十七年后,乾隆认为多尔衮“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遂为其平反,恢复封号,补入玉牒。乾隆为何要这么做?

清顺治七年十二月(1650年),在塞北狩猎的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因意外坠马受伤死在了喀喇城(河北滦平),年仅三十九岁。随后,顺治为多尔衮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追封其为清成宗,将多尔衮放在了帝王之列。

顺治给了多尔衮无尚的荣耀,将他的地位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并列。另外,顺治还将豫亲王多铎的儿子多尔博过继给多尔衮为子,解决了其后继无人的问题。多尔衮生前的功勋,配得上顺治给他死后的所有殊荣。

多尔衮的地位在去世后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然而盖棺定论一个月后,多尔衮的身后命运急转直下。顺治八年二月(1651年),议政大臣苏克萨哈等人,率先揭发多尔衮生前的诸多罪行,最致命的罪状是意图谋反。

苏克萨哈等人认为,多尔衮“欲以两固山驻永平,谋篡大位”,就是说多尔衮准备在离京城很近的永平府屯驻兵力,此举就是为了谋篡地位而要做的准备。紧接着,原多尔衮的部属见势不妙,纷纷倒戈参与揭发。

多尔衮专权且自称皇父摄政王,害死肃亲王豪格且强娶其妻,追封自己母亲为皇后且将其牌位放入太庙等等不法行为逐个被揭发。最终,多尔衮被定罪十四条,褫夺其所有封号,开除族籍,查抄王府,掘墓毁棺。

仅仅一个月时间,多尔衮从被追封的清成宗,跌落到清皇室十恶不赦的罪人,可谓是一落千丈。多铎之子多尔博也重归豫亲王序列,多尔衮母亲也未能幸免。十三岁的顺治借着清算大潮,将其不满情绪得以释放。

一百二十二年后,也就是乾隆三十八年,谁也不会想到,乾隆竟然要推翻曾祖父顺治对多尔衮的定罪,决定并为其平反。当然,乾隆既然敢挑战曾祖父对多尔衮的定论,自然是有他的理由的,且是能服众的理由。

乾隆研判了顺治初年的史料后,认为“睿亲王摄政有年,威福自专。第念定鼎之初,王实统众入关,肃清京辇,檄定中原,前劳未可尽泯。”是说多尔衮当年是有些作威作福的行为,但他的功劳也不应被人们遗忘。

五年后(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再次表彰多尔衮的功勋,认为顺治当年“尚在冲龄,未尝亲政,经诸王定罪除封。”是说顺治当年在追责时,年龄太小且未亲政,多尔衮的罪责都是议政大臣所指,并非顺治所为。

乾隆轻松的将曾祖父顺治剥离出来,为多尔衮平凡扫清了障碍。那么,乾隆为何要处心积虑的为多尔衮平反?在乾隆看来,多尔衮执掌大权长达七年,且手握重兵,如果他想要谋反,没有必要等到八年后再动手。

乾隆曾说:“朕念王果萌异志,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表达的就是此意。乾隆对史料中记载的多尔衮的一句话非常认可,即“昔太宗升遐,嗣君未立,英王、豫王跪请予即尊,予曰:若果如此言,予即当自刎。”

这段话讲的是,当初皇太极驾崩时,并未指定继承人,多尔衮的两个跪地请求让他来继位,多尔衮威胁道,如再说此话,他将以死谢罪。乾隆将这个的目的,就是要表明多尔衮没有谋反篡位之意,否则早成矣。

基于以上理由,乾隆就此断定,多尔衮之所以得到凄惨的下场,就是因为当时的朝中形势对他不利,最终才被人落井下石。最终,乾隆下诏恢复多尔衮的爵位,将其牌位重新放进太庙,将多尔博一支划给多尔衮。

其实这也是雍正晚年的一个心愿,他将为多尔衮平反一事交给乾隆去做。乾隆之所以愿意去做这些事情,主要还是乾隆中后期稳定、繁荣的社会局面,这样做能进一步稳定内部宗室,化解历史矛盾,迈向全面盛世。

综上,乾隆并非是为多尔衮洗白,只是普通的平反而已。乾隆能作出这样的判断,足以说明乾隆时期的盛世是全面的。


野史也是史


这个问题要分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多尔衮对大清有功,他配得上乾隆替他翻案。

多尔衮对清朝有“统众入关,肃清京辇,檄定中原”之功。要是没有他的统筹调度,清朝入主中原,恐怕没那么顺利。

当然了,清朝入主中原,大家都有出力,功劳也不是多尔衮一个人的。

但是即便不考虑“檄定中原”之功,多尔衮的功劳也是很大的,配得上乾隆为他翻案。

什么功劳呢?就是他拥立顺治帝登基。


清朝前期,很多制度没有形成规范,皇储继承制度也一样。通常来说,老皇帝死了,新皇帝由谁来做,就是看谁的拳头硬。谁拳头硬,谁继位。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拳头硬”,所以他继位。

皇太极暴毙后,当时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的拳头最硬。他们两个才是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至于顺治嘛,小屁孩而已,没人拿他当根葱。

他继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几乎等于零。

然而,正是由于多尔衮和豪格之争,皇位最终幸运的落到了顺治头上。

顺治死后,皇位传给儿子康熙;康熙死后又传给儿子雍正;雍正死后再传给乾隆。

所以,乾隆能当皇帝,他还真得感谢多尔衮对自己太爷爷顺治帝的拥立之功。如不然乾隆估计也就是个享受四品虚衔、食四品俸禄的闲散宗室罢了。


虽然后来多尔衮摄政期间嚣张跋扈,不把顺治帝放在眼里。但功是功,过是过,多尔衮的拥立之功,客观存在,不论顺治如何讨厌他,都是不能抹去的。

所以,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为多尔衮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为“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这并不能称之为“洗白”。乾隆只是给多尔衮“正名”了而已。这是多尔衮应得的待遇。

这里注意,乾隆只是推翻了顺治皇帝给多尔衮的“欲加之罪”。多尔衮本身的罪过,比如他打击同僚,害死豪格等劣迹,乾隆并没有给他平反。

这一点从乾隆给多尔衮、多铎平反,但却不给阿济格平反就看得出来。

因为在乾隆看来,阿济格尽管也有功,但他在多尔衮死后竟然敢谋划造反,意图继续操控顺治帝,功不抵过,不予平反。(乾隆给阿济格的子孙后代全部恢复宗籍,但阿济格的亲王爵位不予恢复)

功是功,过是过,应该给谁平反,不该给谁平反,乾隆心里面很清楚。



再说第二方面。为什么偏偏是乾隆给多尔衮平反,康熙、雍正不给多尔衮平反呢?

其实,这个就是乾隆性格上的问题了。

换句话说,乾隆的性格注定了,他在晚年一定会搞点大动作。比如给“奸臣”平反。

乾隆是一个自视甚高又自信满满的人。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觉得太爷爷做的不对。在一些历史问题上,有自己的看法。

用他的话说——“朕若不言,后世子孙,亦无敢言者”。(我要是不给那些人平反,只怕以后的人更不敢平反了)

这就跟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一些好事之徒一样,对什么事情都喜欢插一脚。

顺带一说,乾隆给多尔衮平反后,又给自己的八叔胤禩平反昭雪。理由和平反多尔衮一样。也是乾隆认为雍正整胤禩不对,他要给胤禩“正名”。

当然了,乾隆是政治家。他给胤禩、多尔衮翻案,也吃饱了饭没事干,一样有其政治目的。比如他这么干,可以名留青史,彰显他的能力。(连太爷爷和老爹定的铁案都敢翻,朕牛比否?)

还比如可以收买人心,让后世子孙都歌颂他的英明神武(仿效明宪宗为于谦平反,受到后世好评)。

所以总的来说,乾隆替多尔衮翻案,一方面是多尔衮确实有功,功大于过,他有被平反昭雪的资格;另一方面,乾隆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翻前朝定的铁案,不仅可以在他的文治武功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还很贴合乾隆喜欢“搞事情”的性格。

此乃一举多得之事,乾隆给多尔衮平反,也就很好理解了。


Mer86


睿亲王多尔衮,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位敢自称皇父摄政王的人,顺治七年十二月去世,由于多尔衮只有一个女儿,顺治帝特意将豫亲王多铎的儿子多尔博过继给他,让其继承睿亲王爵位。

在多尔衮刚死的时候,顺治皇帝其实是很痛苦的,他虽然年幼,但也知道多尔衮为满清入主中原所建立的汗马功劳,加之多尔衮也是力保顺治继位的人员之一,顺治对他还是很感恩的。


顺治不但追封多尔衮为皇帝,还把多尔博过继给他,其俸禄更是超越了一般亲王的三倍,让多尔衮配享太庙:

上闻之,震悼。丧还,率王大臣缟服迎奠东直门外。诏追尊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皇帝,庙号成宗。明年正月,尊妃为义皇后,祔太庙。王无子,以豫亲王子多尔博为后,袭亲王,俸视诸王三倍。

可是不久后,一场由苏克萨哈带头,郑亲王济尔哈朗、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及满朝文武为主力的“算账风波”正式展开。要知道当时的顺治皇帝才不过十四岁,开始亲政不久,他需要这些王公大臣的支持,可现在众人的矛头都指向了多尔衮,即使顺治是皇帝,也是无可奈何了:

诏削爵,撤庙享,并罢孝烈武皇后谥号庙享,黜宗室,籍财产入官,多尔博归宗。

更有甚者,据一些传教士的记载,多尔衮的陵墓还被顺治派人破坏,挖出其尸骨挫骨扬灰了。不过这事我认为还是道听途说的比较多,因为在顺治十二年,吏部官员彭长庚等人还上书要恢复多尔衮爵号,可被议政王会议否决了,有份上表的人本来应该处死,可顺治却把他们都流放到了宁古塔,而此后一百年间,再无人敢议论多尔衮之事了。

彭长庚等人的上书很有可能是受到了顺治帝本人的授意,可当时把握着清廷最高权力的是议政王大臣,顺治有任何决定都得和他们商量着来,议政王们不同意,顺治也就不敢再提了。所以顺治或许恨多尔衮擅权专政,可也不会一概抹清其功劳,只是局势不由人,顺治也不能太过张扬,以免引起济尔哈朗等人的不适。


顺治无力为多尔衮平反,康熙、雍正也没做,多尔衮之事直到乾隆三十八年才逐渐平反

乾隆为什么敢做前三代帝王都不敢做的事,为多尔衮平反呢?

  1. 多尔衮确实有功而且没有反迹;
  2. 乾隆自认为天下大定,要追随爷爷康熙的脚步。

以乾隆那自以为是的性格,在他前面的几位帝王都有过政敌,皇太极时期的多尔衮、康熙时期的鳌拜、雍正时期的胤禩等,但除了康熙在晚年为鳌拜平反外,其余皇帝都没有为其政敌平反。

乾隆四十三年,自诩为十全老人的乾隆认为天下已经大治,内忧外患再也没有了,这时候的乾隆就需要一本较好的家谱来提高爱新觉罗家族在世人心中的地位,不能像明朝一样,一片乱哄哄地。所以在当年,乾隆一口气恢复了多尔衮、多铎、豪格、岳讬、济尔哈朗、代善的爵位,让他们配享太庙。

就连父亲雍正的政敌、已经改名并废为庶人的胤禩、胤禟等人也恢复了原名,连同子孙收入玉牒,还释放了囚禁着的胤誐、胤禵等人,给世人看一下自己的“仁德之风”,更超仁皇帝康熙。

正如乾隆自己所说:

朕今临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

乾隆这无处安放的自信跃然纸上了。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多尔衮的一生可谓一波三折。崇德八年(1643)皇太极突然病逝,他与大阿哥豪格争夺皇位,最终相互妥协,拥立年仅6岁的福临为帝,多尔衮为摄政王。次年,多尔衮带领清军入山海关,紧接直驱北京,赶走李自成,定鼎中原,他先后封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权势煊赫。然而顺治七年冬(1650年12月31日),他突然于狩猎途中逝世,被追尊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死后仅两个月,他竟被顺治帝追夺一切封典并毁墓掘尸。此后朝野上下皆将他定义为篡位逆贼。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帝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为他平反昭雪,修复坟茔,又复其封号,追谥曰忠,补入玉牒。纵观多尔衮大起大落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顺治帝福临对多尔衮恨之入骨,而乾隆帝必然也知晓,那他为何要替多尔衮平反呢?

首先清朝能称霸中原,多尔衮功不可没。这点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尽管当年顺治帝极力删除关于多尔衮的功绩,但这一点无论如何也删除不了。《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云:“念我朝定鼎之初,睿亲王实先统众入关,肃清京辇,檄定中原,前劳未可尽泯。”由此可见,乾隆也很清楚多尔衮在清朝初期所起作用。

其次乾隆认为多尔衮虽功高震主、擅权越位,但其并无谋反篡位之意。他曾在为多尔衮翻案时说道:“夫睿王果有异志,则方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又进一步解释说:“摄政幼年, 威福不无专擅,诸王大臣未免畏而忌之”,就是说谋反肯定不存在,但专擅不排除。这个理由前半段说得在理,后半段乃刻意为之。

当年多尔衮与豪格夺权,最终双方妥协立福临,多尔衮当摄政王。说是妥协,实则是豪格争权失败。他先是被削爵、幽禁,后又死于狱中。他一败,整个朝堂没有一个人能与多尔衮相抗衡。而且多尔衮手握兵权,若他真想当皇帝没有人能拦住,更没必要等福临长大再密谋。

至于乾隆说顺治帝当年年岁尚小、受大臣摆布,只不过是为顺治帝的报复行为找了个借口。实际上顺治帝与明朝万历帝别无两样,他们皆因幼年不自由而产生报复心理。所以多尔衮与张居正一样,功大于过。对此,不仅玩转权术数十载的乾隆看得明明白白,就连他的父皇雍正也看得透彻。实际上雍正早有替多尔衮翻案的意向,只可惜他在位时长太短,一切皆来不及。

尽管乾隆为多尔衮翻案存在其对多尔衮的认可,但究其根本是因为乾隆统治中后期,政治全面稳定,经济繁荣昌盛,而一心追求“十全盛世”的乾隆力争对所有具有争议的事情进行全面评估,以增强宗室团结。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乾隆在这一年翻案最多,力度最大且成本极低的主要原因。


邓海春


多尔衮生前权倾天下,死后却只能成为其他人的利用对象。顺治把自己的皇父摄政王挖坟掘墓,乾隆时隔百年之后再为多尔衮翻案,都是出于政治考量而已。不过能使乾隆有勇气推翻祖宗的决定,可见满清贵族中同情多尔衮的人,应该不在少数。


多尔衮是满清入主中原的第一功臣,这是史有定论的事,他也在这个过程中,由摄政王而摇身一变成为皇父摄政王,成了顺治皇帝名义上的老爸,更是大清江山实际上的操盘手。这样的多尔衮,对于孝庄皇太后和顺治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孤儿寡母朝不保夕是必然的事。

多尔衮的权势之大,我们能从一件事上窥其一斑:他把顺治的皇帝印玺等物都搬到了自己的府邸,说是为了方便调兵遣将,这是对皇权赤裸裸的蔑视。用正常思维去推想,多尔衮必然是顺治心头扎得最深的刺,可惜多尔衮年轻力壮兵权在手,顺治也只能忍气吞声度日。


多尔衮在1650年从马上摔下来伤重不治,顺治在他去世后依然给足了多尔衮面子,亲自出城迎接遗体,又给上了庙号“成宗”,但这一切不过是为了稳定多尔衮一系人马,使他们失去戒心而已。等局势稍微稳定,顺治就对多尔衮下手,将他从神坛打落凡间。顺治认为多尔衮罪大恶极,不听从皇帝的旨意、擅自任用私人、居然把自己的府邸当成了朝廷,狂悖不法之处不胜枚举。

结果在多尔衮死去两个月后,这位“皇父摄政王”就被挖坟掘墓砍头鞭尸。顺治忍耐了多年,终于出了胸中一口恶气。可是在一般人看来,毕竟顺治是在多尔衮的拥戴之下才坐上了皇位,而且多尔衮对大清定鼎中原居功甚伟,又并未实际上真正篡位,顺治如此对待多尔衮,怎么说都有些过份。

但顺治不是一般人,他是按照帝王的思路在行事,将多尔衮连根拔起,是情理之中的事。

多尔衮虽然身死政息,但其毕竟在满洲贵族之中有曾有巨大的影响力,而且难免也有人为其遭遇而鸣不平,更会有人对于皇权产生疑问:如此对待有功这人,还有谁能尽心办事?



而实际上,在多尔衮被刨坟掘墓之后,也的确有人为其鸣不平。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当时的吏部官员彭长庚、一等子爵许尔安等人就上书皇帝,希望能公正评价多尔衮的功绩。但当时多尔衮的政敌济尔哈朗当政,将两人流放宁古塔充军。

使用铁腕手段,的确可以让人闭嘴,但却不能抚平人心。乾隆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才为多尔衮平反,但为了不伤害祖宗的脸面,他在这个问题上也是分了两步走。

首先是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下旨肯定了多尔衮的定鼎之功,并表示看到多尔衮连后嗣都断绝了,而且坟茔荒芜无人祭扫,心中感觉十分不忍,让内务府去给多尔衮修葺坟茔,并让其近支王公等按时祭扫。

这里透漏出一个重要信息,多尔衮虽已不在,但其近支王公后裔仍有不少,他们如果心存怨念,必然成为政局不稳定的因素。乾隆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才发出了上面的旨意。

到了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再次下旨,这次更加深入地谈了多尔衮的问题。乾隆认为多尔衮是不可能造反的,首先,顺治年幼之时,多尔衮手握兵权,想要造反就是在一念之间,但他没有造反;其次多尔衮曾召集众亲王贝子,让他们对皇帝保持尊敬,这也不是想造反之人所为。所以康熙说多尔衮“深明君臣大义,尤为史册所罕见”,更指出多尔衮一案是小人作祟的冤案,给多尔衮恢复了睿亲王的爵位。

乾隆此举可谓一石数鸟,既抚慰了功臣,又收买了人心,更显示了自己的公正无私。同时把责任都推到了小人身上,他老祖宗顺治就是个失察而已,何乐而不为呢?


李飞叨


算不上洗白,不过是把被顺治泼给多尔衮的脏水给洗干净了而已。

可以这么说,多尔衮这辈子,帮着皇太极制衡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实力派,又和亲嫂子孝端文皇后合谋把侄子顺治扶上了皇位,之后又是辅佐顺治,替顺治把脏活都给干了,可以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那么顺治为何会在多尔衮身后严厉清算多尔衮?这主要是清初两代领导人观念上的差异导致的。

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其实能看的很明显,因为多尔衮还是按照皇太极的套路来的,就是军事贵族共议国政的思路;而顺治受儒家思想影响,走的是君主专制的路线,所以自然不能接受维持满洲贵族共和传统的多尔衮。所以,表面上看顺治是以把持朝政染指皇权为借口清算多尔衮,但实际上顺治是在向满洲贵族示威,让他们不要想着还能像以前一样以满洲传统来同皇权抗争。

其实多尔衮并非反王,他对顺治也是忠诚的。否则以多尔衮的权势和地位早就可以取而代之了,根本没必要陪顺治玩。因为顺治当皇帝是毫无悬念的,因为顺治是科尔沁的女人生的儿子,而清初科尔沁同清朝是同盟关系,所以科尔沁的外甥当皇帝是体现清朝同科尔沁联盟关系,因为清初通过科尔沁对蒙古施加影响力。而且,顺治前后两个皇后都来自科尔沁,所以顺治当皇帝是顺理成章的。

而且,多尔衮也非常疼爱这个侄子,一心要把顺治教成满洲勇士,让顺治当一个满洲大汗而非汉人皇帝。而这是不可能的,清朝入关就必须要走君主专制的道,因此满洲贵族就成了君主专制的绊脚石。而多尔衮就是满洲贵族的代表,所以,顺治清算多尔衮也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说白了就是杀鸡骇猴,做给满洲贵族看的。

实际上,康熙朝的鳌拜也是因为没看清自己的位置走了多尔衮的老路,只不过康熙没有严厉清算鳌拜罢了。而且,鳌拜的后人还为清朝禁了忠,雍正朝战死与和通泊。

到了乾隆朝,清朝达到了全盛,所以前朝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也被翻了出来,也就是乾隆要给多尔衮拨乱反正了。而乾隆也有目的,就是给汉化过头的满洲人踩踩刹车,强调一下过去的苦难辉煌,让满洲人不忘初心,别忘了过去打天下多么不易。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其实多尔衮所谓的龙袍、圈地驻兵、谋反,这些事情乾隆皇帝自己心里清楚的很,毕竟彼时的乾隆皇帝已然从政几十年了,这些他看得透也看的明白。其次也算不上是为多尔衮“洗白”,只是把一些不该属于多尔衮的“脏水”抹干净而已。


顺治七年,多尔衮病逝于喀喇城,灵柩被运回京城,顺治皇帝亲自出城相迎,并在次年一月追封皇父摄政王多尔衮为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但没过多久在顺治的授意下众人弹劾已经去世的多尔衮“谋逆”,顺治皇帝便剥夺其称号、爵位、封地、开除宗室、毁其陵墓、戮其尸首。



我们不难看出顺治帝对多尔衮有多么的痛恨,那么作为顺治帝曾孙的乾隆又为何要为多尔衮“洗白”呢?

其实理由很简单,乾隆是一个喜欢“标新立异”的一个人,他一生中“洗白”的不仅仅多尔衮一个,对他来说无非就是一句话的事情而已!而且“洗白”多尔衮还有一个重大的意义那就是:“巩固大臣们的'忠诚'意识”。


乾隆为多尔衮“洗白”之时,正是其统治的鼎盛之时。统治鼎盛、国泰民安,那么需要抓的就是意识形态或者说就是“忠诚”意识的培育。

多尔衮难道不能做皇帝么?其实他要做皇帝很容易,但他至始而终都没有越过这个坎。这个便是乾隆皇帝需要的“忠”。

于是乾隆皇帝,便先后两次下旨为多尔衮昭雪。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再下旨为多尔衮修缮了陵墓。

据《清高宗实录》记载:“念我朝定鼎之初,睿亲王实先统众入关,肃清京辇,檄定中原,前劳未可尽泯。”

我们从乾隆的大家看到的应该都是乾隆在感念多尔衮不世功勋,这是他为多尔衮“洗白”的原因,但其实更深层的意义是因为多尔衮符合乾隆对“忠诚”的定义,乾隆要的也是对多尔衮忠诚为模板的塑造。


像素说


谢谢悟空小蜜妖精(邀请)。

欢迎大家分享【地丁老师讲神话故事】,真实的观点和经验吧!

其实,乾隆晚年并没有给顺治最痛恨的多尔衮“洗白”。只是把多尔衮重新评价了一下。

大家从看过的影视作品中,还有一些清朝的历史书籍中,比如,《清史稿》、《请史通俗演义》等等书籍中,可以看出来,乾是一个放荡不羁、淫意过度的皇帝。

他一生中,除了吃喝玩乐,游山玩水,迷恋女人,再也没有干过几件正了八经的人营生。从他怂恿和珅贪赃枉法,就能看出他是一个成事不足败事不多的皇帝,真的没有什么做为!

所以,我敢肯定的说,他真的给多尔衮平反招雪的事,也能够做出来。因为,他年轻时都不怎么聪明,老了以后就更糊涂了!

本人的观点不一定正确,望朋友们批评指正。谢谢。


地丁老师讲神话故事


乾隆之所以在晚年时亲自为顺治最痛恨的多尔衮“洗白”是因为多尔衮为满清入主中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多尔衮领兵入山海关,入主中原。

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以身殉国,大明王朝基本宣告灭亡。

李自成占领北京后,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勾结满清,打开山海关,使得满清能够入主中原。

领导满清进入山海关的是多尔衮,满清能够入主中原首功当归于多尔衮,所以乾隆晚年会为其“洗白”。


多尔衮为摄政王,权倾朝野,为顺治所痛恨。

满清入主中原之时,顺治年纪幼小,多尔衮为摄政王,是当时满清实际的掌控者。

多尔衮当了当年的摄政王,权倾朝野,而且因为顺治的母亲即后来的孝庄太后与多尔衮有“太后下嫁”的丑闻,所以顺治对多尔衮深恶痛绝。

虽然顺治痛恨多尔衮,但不可因此否定多尔衮对满清的巨大贡献,所以乾隆晚年为其“洗白”。


花开花落缓行客


睿亲王多尔衮,是清军入关,定鼎中原、定都北京的主要实施者。他和自己的亲弟弟阿济格、多铎,掌管了八旗中的正白旗和镶白旗,力排众议拥立福临为帝。为什么顺治帝痛恨多尔衮呐。

一、控制顺治帝,做了皇父摄政王,威胁未成年顺治。

二、杀侄子豪格,豪格是多尔衮的哥哥代善的儿子,战功卓著,豪格也是和顺治帝抢皇位的,多尔衮拥立福临后,将豪格幽禁而死,并抢了自己的侄媳妇回府邸。

其实最重要的是打击了很多八旗的政敌。

多尔衮同母亲兄弟三人,多铎死于1649年,多尔衮死于1650年,阿济格死于1651年。三兄弟死后,多尔衮政敌纷纷弹劾,最终将多尔衮,掘墓、鞭尸、斩首。部署势力纷纷瓦解,牵连很多。多尔衮没有儿子,过继多铎的儿子为后代。

乾隆晚年给好多亲王级别的人平反,事情已经过了100多年,政局早就稳定。为了缓和满族内部矛盾,博取“十全老人”的名声,同时也圆了“雍正皇帝”的嘱托。

1778年通过修改史书的方法,以最省力的办法解决了平反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