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壁借光”的匡衡,小時候偷光,老時候貪田

“鑿壁借光”的匡衡,小時候偷光,老時候貪田


匡衡,字稚圭,東海郡承縣(今山東蘭陵)人,和很多成功人士一樣,匡衡出生在一個世代務農的家庭,先祖們每日面朝黃土背朝天,勉強能混上一個溫飽。

光說匡衡,可能大家不知道,但發生在他身上“鑿壁借光‘的歷史故事家喻戶曉,記得小時候老師常常拿來教育學生的勵志案例,比喻人勤奮好學,讀書上進。每每老師講這個故事的時候,只講了匡衡人生的開始,一般都不講他人生的末尾,這是為什麼的呢?

先從頭說起,匡衡父親是一個農民,沒啥大本事,掙不來錢,生活比較艱苦,甚至連一日三餐都成了問題,家裡這種情況,想正兒八經的讀書想都別想,但匡衡從小便顯出勤奮好學的秉性,由於家中貧寒買不起書,他年紀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幫人做工,賺取點微薄的工資用來讀書。匡衡白天他要幫地主家做工,晚上才有時間讀書,但天一黑因為點不起油燈就沒辦法看書了,這讓他十分焦急。

“鑿壁借光”的匡衡,小時候偷光,老時候貪田


天無絕人之路,有一天匡衡發現自家牆壁上有一道微弱的光,那是鄰居家投射過來的,於是他拿起工具把牆壁鑿大了一些,透過來的光正好能看清書。就這樣匡衡每晚藉著鄰居家的光線用功苦讀。

不久之後,他的這一行為被鄰居發現,鄰居是有錢的大戶人家,見匡衡勤奮好學,便免費開放自家的藏書,並讓他跟自己的兒子一起讀書,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一年年過去了,匡衡成長很快,在當地成了享有盛名的才子。

匡衡雖然有好的才華,但才華與考試不能劃等號,他的仕途並不平坦,他曾參加九次考試,成績不怎麼好,只中了丙科(最高為甲科),僅補授"文學卒史"最低等的職務。

幸運的是,匡衡的才華猶如黑暗中的螢火蟲,亮的鮮明,亮的出眾,即便是一時困頓也遮掩不住他才華的光芒,特別是他對《詩經》的理解之深,得到了當世大儒的一致推崇,當時崇尚儒學治國的漢元帝劉奭也看中精通經學的匡衡,便破例遷任他為博士,改授權力很大的加官"給事中"之職。因此匡衡的成功跟他個人的知識和漢元帝的器重是分不開的。

“鑿壁借光”的匡衡,小時候偷光,老時候貪田


在漢元帝的重用下,匡衡每每上朝,便在朝堂上積極發言,與大臣們縱論政務。不久,漢元帝又晉升他為御史大夫。

由於匡衡深得皇帝的重器,就連他兒子匡昌酒後殺人一事,他都沒有受到牽連。丞相韋玄成在公元前36年病故後,又被漢元帝授予他代行丞相之職,封為樂安侯,賞地三十一萬畝,但是底下人劃地時,多劃出了四萬畝地給他。面對如此情況,匡衡明明知道自己屬於貪汙腐敗的行為,而知情不報,將錯就錯。這也為以後的悲劇留下了伏筆。

就這樣,匡衡從一介寒士,靠著自己的打拼,官居宰輔,位極人臣。若此時匡衡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將是大漢之福,也會在勵志的大道上更加耀眼。遺憾的是,入仕後的匡衡,隨著職務的升遷,在迎合上意中漸漸變質,最終淪為一代弄臣和鉅貪,可悲可嘆!

匡衡代行丞相之職後,便與中書令宦官石顯勾結在一起,看誰不順眼就聯手整治誰。提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功臣陳湯打敗匈奴,凱旋歸來。匡衡與石顯二人一合計陳湯可能得到封賞後可能位居他們之上,便聯名上了一道奏摺,彈劾陳湯有"父喪不歸;打了勝仗目中無人,假傳聖者,貪功冒進,擊殺的郅支單于是假的"等等不忠不孝不義的情節。

漢元帝看了奏摺非常憤怒,就這樣戰功赫赫的名將陳湯,在這道"殺人不見血"的奏摺裡失去隆恩。還算幸運的是,朝中有正直的大臣冒著生命危險力挺陳湯功勳卓著,若不賞則會令天下人寒心,偏信匡、石二人的漢元帝只好給了陳湯一個鼓勵性質的獎勵,封食邑只有三百戶關內侯。由於陳湯得到的食邑低於匡衡,匡衡才肯罷休。

漢元帝在位時,中書令石顯依仗皇帝對他的寵幸,肆意加增賦稅,盤剝百姓,魚肉鄉里。匡衡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還稱讚石顯有魄力,是當朝第一能臣。

待漢元帝駕崩、漢成帝繼位後,匡衡得知漢成帝不喜歡石顯,便見風使舵,落井下石,開始整治他的"盟友"奸佞石顯,他聯合御史大夫張潭奏了石顯一本,說石顯如何如何使壞,把他們幾個一起幹的壞事都算在石顯頭上。漢成帝大喜,便不加查證,迅速處置了石顯,將其貶為庶人,趕回老家。石顯氣憤不過,在回家的途中絕食而死。

石顯死後不久,張潭也獲罪免職,便告發了匡衡,匡衡悽慘的下場也隨之到來。因為上文說到他在自己的封地上底下人做了手腳,多佔了4萬多畝田土,張潭告發他時,匡衡狡辯說是郡圖之錯。

“鑿壁借光”的匡衡,小時候偷光,老時候貪田


漢成帝早就對匡衡這幾個前朝重臣看不慣,欲棄之而後快,如今有了張潭的供述,根本不等匡衡便解,就旋及一紙詔令,革除了他的官職,貶為庶人,趕回老家。沒過幾年,“鑿壁借光”的匡衡就在老家孤獨地死去。

“鑿壁借光”的匡衡,小時候偷光,老時候貪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