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山文脈:中華文化中的古陰山 足跡》正式出版

  

《大青山文脈:中華文化中的古陰山 足跡》正式出版

  作者:趙子陽 出版社: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2019年12月

  一部全景式呈現大青山厚重文化底蘊的通俗讀物——《大青山文脈:中華文化中的古陰山足跡》,近日由內蒙古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

  大青山屬於陰山山脈中段,古稱陰山、祁連山、天山、黑山、秦山、大斤山、青山、夾山、達蘭哈喇、達蘭特哩袞、庫庫哈紹等,地理座標為東經109°47′~112°17′,北緯40°34′~41°14′,海拔在1800~2000米,東起大黑河上游谷地,西至昆都侖河,幾乎橫貫呼和浩特東西全境,並坐擁包頭、烏蘭察布部分地境。

  在現今中國的山嶽家族中,大青山寂寂無聞、悄無聲息,其名氣被泰山、華山等要甩出好幾條街。但鮮為人知的是,大青山有著異常厚重的文化底蘊和極為高貴的文化身份,是遠遠未被我們全面認知的文化寶藏。呼和浩特的建城與大青山息息相關,內蒙古的很多文脈濃縮在大青山中。與北京周口店人同期的大窯文化,是內蒙古遠古人類活動的源頭。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中國最早的長城,內蒙古最早的人和最早的城……都在大青山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斑斑痕跡。中國歷史上有三十餘位帝王和七十餘位文臣武將更與這座神奇的山脈結下了不解之緣。

  處於中國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交匯處的大青山,歷來就是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交融地,葷粥、土方、獫狁、林胡、匈奴、鮮卑、敕勒、柔然、突厥、汪古、蒙古等遊牧民族都曾駐牧、生活、繁衍於此;這裡也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秦漢與匈奴,北魏與柔然,隋唐與突厥,都以此為主舞臺,演出了跌宕起伏的恢宏歷史活劇。周穆王伐犬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昭君出塞、文姬歸漢、漢擊匈奴、唐敗突厥等重大歷史事件在此發生或與此有關。王勃《滕王閣序》“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和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等典故涉及的史實與陰山腳下的平川曠野有關。下馬威、不寒而慄、一箭雙鵰等成語典故,均出自大青山地域。蒙恬造筆、木蘭從軍、孟姜女哭長城、楊六郎三箭定邊關等民間傳說,在此流傳甚廣。司馬遷、酈道元、李白、杜甫、白居易、岑參、元稹、趙延壽、耶律楚材、納蘭性德、秦始皇、漢武帝、北魏太祖、唐太宗、清聖祖等史學巨擘、詩壇大家乃至帝王將相,有的不辭千里數次巡遊,流傳至今的詩詞曲賦有400餘篇。其中《敕勒歌》《木蘭辭》《胡笳十八拍》《出塞》等膾炙人口的作品,歷經千餘年仍傳唱不衰,成為內蒙古最亮麗的文化名片。呼和浩特大黑河畔的青冢(昭君墓)也是由詩仙、詩聖的吟詠而聲名鵲起、名揚天下……如果把大青山比作一本書,那麼他絕對是一部融地理、人文、歷史、神奇為一體,貫通古今、深藏千萬年的史詩般恢弘鉅著。

  近年來,大青山實施了史無前例的生態建設工程,區域環境發生了歷史性鉅變,“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壯美歷史畫卷再次在中國北疆精彩呈現。在全力守護好大青山這片碧綠、這方蔚藍的基礎上,深入挖掘研究保護傳承大青山獨特厚重的文化內涵,進而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促進生態保護與旅遊、文化等產業深度融合,把來之不易的“綠水青山”轉化為引領發展的“金山銀山”,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重大課題。

  本書分甲、乙兩輯,以大青山厚重文脈為主線,以歷史人物、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為著力點,堅持客觀性、系統性、故事性、通俗性、趣味性並重,以獨特的視角,用近五十萬字、近五百幅圖,對上迄史前70萬年前的大窯文化,下至近現代的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漫長曆史長河中有關大青山的標誌性人、物、事,進行深入、深刻、生動的梳理呈現。每篇文章既是獨立的單元,又與前後形成統一的整體,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全景式展現大青山的清晰歷史脈絡、厚重文化內涵以及在中華文化中的光耀足跡,讓讀者穿梭於不同時代,感受著這座並非馳譽中外、偏處北疆的“普通山嶽”的非同尋常。

  本書踐行黃仁宇先生的“大歷史觀”,將大青山置於整個中華文化當中,認真梳理有史可尋的、在此發生或有可能發生的重要人和事,同時廣泛蒐集整理流傳在民間的一個個生動故事,這也是大青山厚重文脈的重要傳承。書中所列考證觀點不限於一家之言,而是兼取諸家之說,有的也提出作者的芻蕘之見,繪事後素,椎輪大輅,對大青山文脈有了一個初步認識:

  中國農耕和遊牧文化的牽手處

  內蒙古遠古人類的搖籃

  北方遊牧民族繁衍生息的樂土

  北方遊牧民族進入中原的“跳板”

  兵家必爭之地

  各民族交往交融的橋樑和紐帶

  神奇的帝王之鄉

  北魏王朝的龍興之地

  隋唐王朝從這裡走出

  敕勒歌的故鄉

  關隴集團的發源地

  全國十九個抗日根據地之一

  大青山在中華文化中留下的這些光耀足跡,是作者多年潛心研究、廣泛查閱歷史典籍、實地探訪古蹟、虛心求教專家學者、尋訪各方故老所取得的重要認識和成果,提升了大眾的以往認知,也為大青山文旅融合奠定了基礎。這些文化內涵,讓大青山不再僅僅是一座自然意義上的山脈,而成為一段暫時封存卻未被遺忘的記憶,一張最能代表內蒙古文化和氣息的地域名片,一本高度濃縮了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恢宏鉅製。

  ------------------------------------------------------------------------------------------------------------------------

  作者簡介:趙子陽:男,1982年生於大青山南麓盛樂,民革黨員。碩士研究生學歷。先後在中學、高校及行政機關工作。現任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民委副主任、民革新城區總支副主委,新城區政協委員。近年來業餘時間致力於中華馬文化和陰山(大青山)地域文化研究,出版《馬•詩賦——馬文化詩詞曲賦箋釋》(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9年)、《大青山文脈:中華文化中的古陰山足跡探究》(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19年),在內蒙古日報、呼和浩特日報等媒體發表《大青山賦》《“大青山”名稱流變考》等文章20餘篇。

  新城區政府辦公室 供稿

  ------------------------------------------------------------------------------------------------------------------------

《大青山文脈:中華文化中的古陰山足跡探究》序   

  去年冬,我接受黨委宣傳部編輯馬文化叢書任務,以叢書各卷作者人選商之同道。至《馬. 詩賦》卷,有同仁提出請青年學者趙子陽任其事。相詢之下,知子陽系內蒙古師大文學院碩士畢業,現任職於行政單位。儘管同仁說子陽一心向學,素有根底,且傾心研究本土文化,於茲有年,然以此叢書時間緊,任務重,內心終存疑慮。於是乃相約與子陽座談。一見之下,覺子陽低調謙和,簡括朗練,言辭娓娓,中和切要,且腹笥頗豐,識見亦有不同於常人處。心頗奇之,乃竟以《馬詩賦》編撰事付託。

  今春叢書統稿會,獲觀子陽《馬.詩賦》初稿。稿40萬言,材料蒐羅全備,註釋精當,箋說頗得體,亦時有發明。因詢及子陽近期所為文章事。子陽乃出《大青山文脈:中華文化中的古陰山足跡探究》綱目相示,且以此書能否列入我們正在籌劃編寫的《多彩北疆》叢書之一為請。我仔細翻閱,發現此綱目於大青山歷史地理,風物人情,掌故逸聞,至於野老傳說,鄉曲舊事,均有所包含涉獵。於是允其所請,並對此書充滿期待。

  八月,子陽以《大青山文脈:中華文化中的古陰山足跡探究》成稿見示。持讀一過,齒頰留香,甚愜吾懷。竊以為子陽此書通篇為大青山立言,為大青山正名,為大青山數家珍、說故典、展高懷、發奇彩,眼界寬,立意高,收羅富,見事真,深究始末,窮研底裡,既廣博又精到,既嚴謹又活潑,言真理到,和而不流,真大青山之功臣也。又以此書從大青山入手著眼而不囿於大青山,橫放傑出,上下古今,縱談內蒙古文化、祖國北疆文化,故亦內蒙古文化研究傳播、祖國北疆文化研究傳播之功臣也。

  九月,子陽攜其子禕帆過訪,並囑我為《大青山文脈:中華文化中的古陰山足跡探究》寫幾句話。禕帆年在沖齡,玲瓏快樂,應對便捷,自信滿滿,頗有父風,因相與言笑甚歡。至戲問禕帆與其父相比誰最聰明,回答則出人意外,竟然是“我爸爸最傻了”。詢其所以,回答亦大有趣味,大略是:爸爸平日一有空就看書寫文章,熬夜過度,生活事多不關心,雙休日節假日往往是到山上去,到田野去,“傻”到不辭勞苦,無止無休地步。大笑之餘,子陽乃為詳言其所以。幾年來,為了熟悉大青山,瞭解大青山,研究大青山,為大青山闡幽發微,喝彩引喤,子陽與二三同道,不斷探討考鑑,梳理琢磨,且經常行曲徑,入深山,問風俗,訪遺蹟,甚至涉危臨險,無遠弗屆。宜乎禕帆及家人因憐其辛苦而以“傻”稱之也。亦惟其如此,方有子陽今日之大著出。

  至於子陽探討大青山與撰作此書緣起,據子陽言,亦與禕帆有關。數年前,禕帆方將解事,子陽為其指點大青山,禕帆突然發問,大青山怎麼不青?子陽一時語塞。因發心立願,研究大青山,給禕帆一個回答,從此一發而不可收,至於此書之成,而子陽之研究仍向深向遠,不能稍止,以其研究探討興趣正濃故也。

  此書回答了禕帆的大青山之問,應該也回答了好多想深入瞭解大青山、瞭解內蒙古、瞭解祖國北部邊疆的人們的好多問題,是一部非常好的內蒙古文化傳播著作。正是諸多這樣的著作,讓人們認知熟悉進而熱愛草原文化,為我們建設守護各民族共有的美好的精神家園提供著素材,樹立著信心,積聚起力量。

  子陽是一位認真、努力、有成就且可望大成的青年學者,《大青山文脈:中華文化中的古陰山足跡探究》是一本難得的好書。謂予不信,請諸君展卷讀之。(鄭福田2019年10月於三益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