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评师地位最高的年代,高官宁坐牢也不敢得罪,否则前程不保



我们都知道,古代封建社会的皇帝代表的是天命,是真龙天子,因此也就是皇帝的权力是至上的。


差评师地位最高的年代,高官宁坐牢也不敢得罪,否则前程不保

有丞相的时候丞相可以微弱的约束,没了后还有内阁大臣这种,但是董仲舒有一个理论叫天人感应,这个东西既可以约束皇帝,也能被皇帝利用。而除此之外,它还可以被用来营造舆论。舆论在一些时代,也可以对皇帝有一定的制约。

有一个朝代,舆论影响很大,关系到一个人的名声与地位,包括整个社会存在拥有的一切财产,如果出现舆论问题,后果不堪设想。这个朝代就是东汉。

差评师地位最高的年代,高官宁坐牢也不敢得罪,否则前程不保

我们举一个例子。

东汉末年有一个昏庸的皇帝,是汉灵帝,这个人作为皇帝很贪财,想要金银财宝,但是当时汉朝境况不太好,这人就想歪主意。

什么值钱呢?

这人想出来了,有的人有钱,但是没权啊。那就卖官鬻爵吧。所以汉灵帝时期从三公到郡守,全部明码实价。这也带来了政局和人才流动的混乱不堪。比如说。像曹操的父亲曹嵩就花上亿的钱买了一个太尉的三公,自此正式有了名声和地位。

曹嵩怎么这么有钱?因为他是当时的大司农,管着国家的财政,再加上他的出身一般,所以就交了更多钱。因为相比当时的崔烈五百万买了一个司徒,曹嵩就很亏。但是实际上当时的崔烈是名门,是世家大族,而且中国历史上崔这个姓往往都是豪强大族。

差评师地位最高的年代,高官宁坐牢也不敢得罪,否则前程不保

怎么扯到舆论呢?

说是本来崔烈是延尉,管司法的但是买了官爵司徒后,他就很担心自己被人嫉恨调侃,就开始私下打听自己的舆论情况。

他儿子说:“大人少有英称,历位卿守,论者不谓不当为三公,而今登其位,天下失望。”他儿子也很实诚,告诉他本来你年轻时候大家都很看好你觉得你可以当三公,但是大家现在都不这么想了,很失望。

我想不用问为什么吧?否则崔烈自己也不需要担心了。

论者嫌其铜臭。

差评师地位最高的年代,高官宁坐牢也不敢得罪,否则前程不保

当时卖官后,汉灵帝还觉得卖得便宜了,汉灵帝母亲说,崔烈是天下名士,他买这官是我暗地撮合的。意思就是崔烈本来也没打算买,但是受了蛊惑。不过实际上作为三公,他没必要考虑那么多,但是他还是很忧心忡忡。为什么?

是汉朝以来重视儒家的关系,以儒治国。而同时汉代的察举制度选拔官吏是举孝廉,也就是看你的名声。所以说舆论对当时人的影响很大,社会上都喜欢针砭时宜,批评人物。

东汉末年许邵的月旦评就是这个原理兴起的,被评论的人立刻就会出名,瞬间成为风云人物。曹操就厚着脸皮要了个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的美称。有点像是武林小说对高手的排名。

差评师地位最高的年代,高官宁坐牢也不敢得罪,否则前程不保

就算是朝廷内部,也不敢小觑舆论力量。

有一年皇帝下诏:“诏公卿以谣言举刺史、二千石为民蠹害者。时太尉许戫、司空张济承望内官,受取货赂,其宦者子弟宾客,虽贪污秽浊,皆不敢问,而虚纠边远小郡清修有惠化者二十六人。吏人诣阙陈述,陈耽与议郎曹操上言:“公卿所举,率党其私,所谓放鸱枭而囚鸾凤。”

差评师地位最高的年代,高官宁坐牢也不敢得罪,否则前程不保

让中央官员去各地调查有没有出现地方民谣嘲讽侮辱地方官员的情况。我们都知道古代人闲的没事种完田喜欢编小曲,还喜欢骂娘,特别是劣迹斑斑的官员,无可奈何,就只能骂一骂。但是皇帝根据这个来考察官员,有一点真实性的疑问,但是无风不起浪。

因为太监干政,一些太监在地方收到恶评,而他们会私自隐匿真相。曹操有一句评价很著名:放鸱枭而囚鸾凤。也就是如果信息被屏蔽,那真正的人才就会埋没,恶人会兴风作浪。

舆论威力强大也导致了一个行业的出现,那就是东汉出现了许多评论家,比如刚才说的许邵,包括有一位叫陈寔的:“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他还有个孙子叫陈群。

差评师地位最高的年代,高官宁坐牢也不敢得罪,否则前程不保

什么意思呢?

挨打坐牢都无所谓,别让他批评你一句不是,否则你下半辈子就毁了。 他孙子再接再厉,陈群的九品中正制之后,舆论更加可怕。

顾炎武说过一句话:“降及魏晋而九品中正之设,虽多失实,遗意未亡。凡被纠弹付清议者,即废弃终身,同之禁锢。”


差评师地位最高的年代,高官宁坐牢也不敢得罪,否则前程不保

被舆论伤及一次,就很难翻身了。所以说这个问题就出现了,有些被冤枉的人就会埋没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