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名將馬燧對魏博田悅洹水大戰為什麼極可能是唐軍戰敗?

接上期《三十九、中唐四鎮之亂之徐州大戰》

本文是中唐藩鎮戰史系列的第四十篇了。本文關於這次正史中記載的是勝利的洹水之戰,細讀之下提出了諸多疑點,加上對當地地理的參考,可能有點繞,需要細心閱讀,方知正史的記載可能是為名將諱,而將敗仗寫成了勝仗。一家之言,進攻同好者參考。


中唐名將馬燧對魏博田悅洹水大戰為什麼極可能是唐軍戰敗?


臨洺關之戰後,馬燧的軍隊駐紮在鄴城。與田悅、李惟嶽、李納的三家叛軍對峙在洹水河畔。

在當時,恰恰是鄴城是在漳水的邊上的。因為當時的漳水是向北流動的。

據《舊唐書地理志》:

鄴 漢縣,屬魏郡。後魏於此置相州,東魏改為司州。周平齊,復為相州。周大象二年,隋文輔政,相州刺史尉遲迥舉兵不順,楊堅令韋孝寬討迥,平之,乃焚燒鄴城,徙其居人,南遷四十五里。以安陽城為相州理所,仍為鄴縣。煬帝初,於鄴故都大慈寺置鄴縣。貞觀八年,始築今治所小城。

這說明,馬燧所在的這個鄴,地理位置就是之前的曹魏時期的鄴都。遺址範圍包括今河北臨漳縣西(鄴北城、鄴南城遺址等)。臨漳縣城西南20公里處的漳河岸畔,南距安陽市18公里,北距邯鄲市40餘公里。

可是怎麼又有個臨漳呢?《舊唐書地理志》:

臨漳 後周建德六年,分鄴縣置。

也就是說這個臨漳並不是真的臨“漳”,只是因為從鄴縣劃分出來,用了舊的臨漳的名字。因為,鄴縣早先叫臨漳——西晉為避愍帝司馬鄴諱,將鄴城易名“臨漳”,因北臨漳河而得名。邯鄲到魏縣這一地帶,地理規劃的變革及其頻繁,甚至是有些瑣碎。所以如此,就是因為這裡太重要了。

在馬燧向朝廷請調的河陽節度使李芃合兵後。將軍隊往前挪動了一點,到了臨漳,縣治在今杜村集鄉小莊。李芃(péng,722年-785年10月3日 [1] ),字茂初,趙郡人。

中唐名將馬燧對魏博田悅洹水大戰為什麼極可能是唐軍戰敗?

馬燧四次駐軍地點參考圖


中唐名將馬燧對魏博田悅洹水大戰為什麼極可能是唐軍戰敗?

唐宋時期臨漳城大體位置


中唐名將馬燧對魏博田悅洹水大戰為什麼極可能是唐軍戰敗?

鄴城和臨漳兩次駐軍地點參考圖


中唐名將馬燧對魏博田悅洹水大戰為什麼極可能是唐軍戰敗?

兩地相距16.7公里,這是現在的公交路程


兩地相距16.7公里,這是現在的公交路程,如果是直線肯定更近了。

因為洹水西岸是成德節度使的軍隊,所以這就等於直接來到近前,兩軍相對了。兩軍相對了。

田悅派王光進為將帶兵鎮守長橋。同時,築月城以強化防禦,唐軍不得渡。即甕城。城外所築的半圓形的小城,作掩護城門,加強防禦之用。《新唐書·李光弼傳》:“賊憚 光弼 ,未敢犯宮闕,頓 白馬祠 ,治壍溝,築月城以守。”《舊五代史·周書·世宗紀四》:“丙午,日南至,從臣拜賀於月城之上。” 宋 陸游 《廬帥田侯生祠記》:“於是增陴浚濠,大設樓櫓。又有月城,亦得地利。” 這就是在橋頭構築了個橋頭堡。當然這個位置在今天是肯定勾畫不出了,因為現在這裡沒有洹水了。這裡地理條件的變化古今還是非常大。

但是,這種固守的辦法,很快就被攻破了。馬燧於河的下流用數百輛車子,估計上運糧的車,將這些車子用鐵鏈聯繫起來,橫陳在河中央,然後在車上填滿土袋子,雖然沒有完全末過水麵,但是水已經很淺了,這樣,一方面不影響水流動,一方面又可以順利過河了。

洹水西岸的叛軍不攻自破。另外需要提及的是馬燧渡河的這裡不是成德軍在駐守,而就是魏博軍。

從記載看,馬燧過了洹水後,再次面臨魏博軍大營,並沒有直接來到魏州城下。雖然上面地圖中標有洹水城可是也沒有在史籍中提到。《舊唐書地理志》:

洹水 漢長樂縣地,屬魏郡。周建德六年,分臨漳東北界置洹水縣。

治今河北省魏縣西南舊魏縣。舊魏縣原來是一個大村,位於漳河河套和北岸屬於河北省邯鄲市魏縣北皋鎮管轄。北皋鎮位於魏縣西南部,距縣城15公里,鎮政府駐北街村。


中唐名將馬燧對魏博田悅洹水大戰為什麼極可能是唐軍戰敗?

北皋鎮


中唐名將馬燧對魏博田悅洹水大戰為什麼極可能是唐軍戰敗?

北皋鎮,唐代洹水縣城


面對如此勇猛的唐軍,田悅採取的辦法就是深壁高壘,免戰高懸,因為他知道唐軍的糧食不多,具體來說是馬燧的軍糧不多。

在堅持對峙一段時間後,馬燧看到無法接戰,對自己大為不利,遂之再次調動兵馬:令諸軍帶十日糧,來到倉口。與田悅再次夾洹水而對峙。

這一帶本身就是大運河的重要節點,附近有貨倉、糧倉不新鮮。但是具體這個倉口是在哪裡,則不清楚。今天魏縣有東倉口村,可是從地圖看。不應該是這裡。因為在今天的魏縣東,這對應歷史地圖,就不會形成夾洹水而軍的局面了。所以這個地方應該是靠著唐代的洹水的邊上。

中唐名將馬燧對魏博田悅洹水大戰為什麼極可能是唐軍戰敗?

馬燧四次駐軍參考圖


既然他過了洹水,卻又說進次倉口,說明軍隊是往東開拔的,也就是靠近魏州州治方向。可是又與田悅夾洹水而軍,那麼,最大的可能是這次馬燧的軍隊到了我標註的地方,己洹水縣城東御河北岸這樣就可以和田悅夾水而軍。從地圖看,州治貴鄉是在大運河的南岸,同時,後面成德軍東撤歸於田悅從路線看最合理的就是田悅的軍隊是在御河的南岸,類似在魏縣的邊上那裡為宜。這就為馬燧再次偷襲,直逼魏州創造了空間條件。這只是我的猜測,具體地點也只能存疑。我圖中標註的似個位置是馬燧駐軍逐漸移動的四個位置。僅供參考了。

面對馬燧這種“持十日糧,進次倉口,與悅夾洹水而軍”的做法,軍內是有疑慮的,首先是李抱真就不大理解。有意思的是古人的記載,這位李大將軍不問馬燧本人,卻去問來的河陽節度使李芃:“糧少而深入,何也?”

馬燧曰:"糧少利速戰,兵法善於致人,不致於人。今田悅與淄青、恆三軍為首尾,計欲不戰,以老我師;若分軍擊其左右,兵少未可必破,悅且來救,是前後受敵也。兵法所謂攻其必救,彼固當戰也,燧為諸軍合而破之。"

馬燧首先提出糧少利於速戰的前提。這點不用解釋。其次就是提出兵法“兵法善於致人,不致於人。”提出要打主動仗,而不是被動仗。因為田悅等不跟你打,這才是目前唐軍最可怕的了。所以,目的是必須得讓他跟你打,只要對方跟你打,就好辦了。這是馬燧的目的。

那麼,怎麼做到讓田悅必須出兵呢?那就是唐軍分開兩隻兵馬攻打田悅的左右,分別是成德軍和緇青軍。這三家軍隊的特點是互為首尾。似乎是一個圓圈陣,但是田悅的部隊正當著馬燧等唐軍。既然是圓圈陣,收尾連借,你攻擊他的兩個側翼,他的主力部分必然會過來救助的。《孫子兵法-九地第十一》明確寫道:“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可以說田悅正是用了這個常山之蛇的陣法。但是,馬燧卻是要反其道而行之。這裡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常山之蛇陣的使用是有條件的,孫子在前面的句子後指出了這種陣法的軍事因素背後的條件:

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而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齊勇如一,政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這個條件是彼此配合的部分必須行動一致,而行動一致的背後當然是利益一致。如果我們往深瞭解讀,那麼馬燧這就是看到魏博、緇青軍、成德軍是一個生死共同體的核心特點。命運共同體的特點,是馬燧對魏博等三家藩鎮的基本的也是深刻的認識,這是政治認識,不是一般的軍事認識。也正是看到了這點,馬燧才敢於反用常山之蛇的陣法來調動對方和自己開打。

但是這裡需要提及的是李抱真的態度。作為資深的軍事將領未嘗不能明白這種用意,何以會問呢?而問也未嘗不可,可是關鍵是為什麼不去直接問馬燧呢?《舊唐書馬燧傳》記載的是李抱真問李芃,回答的卻是馬燧。這小氣氛多少是有些微妙啊。用現在的話說這個微表情無疑是告訴我們李抱真此時和馬燧的心理距離有些遠啊!正是這個細微的細節——真不知道當初這則材料是如何進入史館而被史官所收錄的,當初的記錄這個細節的人又是誰。《舊唐書》相對來說寫的粗糙些,不大可能是史官們潤色的結果。——透露了李、馬不和,最終導致了最後對魏博軍事行動的草草收場,功虧一簣。

按照《資治通鑑》和《舊唐書》的記載,接下來就給馬燧行動了,他搭建了三座浮橋,再次渡過洹水攻打田悅,但是人家田悅依然不為所動,堅守不出。在馬燧和李抱真三人上討了戰略之後,馬燧又用一計。這個計有點蔣幹盜書的味道,是反間計。資料來自於胡三省註釋中還引錄了一段一本叫《燕南記》的文字。

大意如下:

之前唐軍大勝,當然會抓有不少的魏博方面的俘虜。馬燧就叫手下人帶領著魏博的俘虜幾十人立於帳外。馬燧自己和他手下的兵馬使等高級將領在軍帳中議事。這個議事,當然就是設局了。馬燧故意大聲對手下說:“我等昨日大破田悅兵馬,不過是偶然之事,原本沒有料到會勝利。看田悅雖敗,可是其將領卻很勇猛,皆能死戰,可謂天下之強敵。今天更得李納兵助,其勢力不小。我方雖然屢次戰勝,可是利則有鈍。他日如在與田悅交戰,各位大將必須更加仔細小心,見機行事,切不可莽撞,如果看到田悅奮勇直進,則要設法避開,不可當面硬戰,避其鋒芒才是。”馬燧的這番話,帳外的田悅的兵卒大多都聽到了。過了一會,就聽到大帳裡面又傳出話來道:“將昨日陣上俘獲的田悅的將領逐個帶入帳中!”這分明是要問話的意思。有田悅的將領入帳,就聽馬燧大罵道“田悅小賊,菽(今天我們稱之為豆子的總稱)麥未分,就猖狂放肆,敢起兵造反。你們有何本領來應對朝廷大軍,與我為敵?你們這些奴隸一樣的人都是身不自由的才被驅趕入陣,又有什麼罪過呢?放你們回去罷了。”一干兵將自是非常感激,連忙拜謝而去。回去就將馬燧的話告訴給了田悅。這麼多人都眾口一詞,田悅不由不信,大喜道:“馬燧在人背後透露出怕我的心態,可是當著我們的人又罵我,著分明是給自己鼓氣,表面咋呼,實際膽怯的意思。由此可知,來日再戰,一定能夠打敗他。”

如果細細想來,馬燧的話多少有些不合邏輯。前面罵田悅,何以突然就說你們這些俘虜是被強迫來作戰的呢?最為關鍵的是在這之前,很長一段時間,雙方並沒有直接發生戰事,因為田悅一直採取的是退避不戰的打法。所以,文中提到昨天才抓到的戰俘這件事就說不通了。而且讓戰俘立在大帥的帳外,這種事情真是隻有評書聯播才敢這麼講啊。所以,胡三省才說資治通鑑沒有錄取這麼精彩的段落。但是我們為了豐富對古人的認識,作為參考也列在其中,是否合適,就是讀者自己的事情了。

燕南記的思路也是馬燧故意讓田悅知道自己的底細放心跟自己搏殺,《舊唐書》的著眼點則是放在了成德軍的弱小上。馬燧連日挑戰,田悅自己不出戰,可是成德軍卻因自己勢小力單,不敢直面馬燧的挑戰,最終全部都和田悅的軍隊合兵到一起了。

這樣,實際上就在戰線上露出一個大的缺口來了。

就在這個晚上,雙方都有了動作。

田悅這班是因為加入了成德軍,力量大增,根據以前的經驗,他覺得第二天馬燧還會來挑戰,在半路上伏兵萬人,準備偷襲馬燧。

可是馬燧更賊,他下令軍隊白夜吃飯,到了雞鳴之前再古交吹號,而後偷偷渡過洹水直接來道魏州城下,下令:“聞賊至,則停止前進立刻列隊為陣迎敵。”

等到馬燧軍隊出發完畢,就讓他們停止打鼓吹號角,偷偷藏到浮橋附近,而後讓他們在抱著一堆乾柴,手拿火把,偷偷等待田悅的軍隊也渡過洹水,就把橋燒了。

這是原書的記載,我基本是照書白話下來。可是這就有了新問題,這個田悅的軍隊究竟是在洹水的哪邊?這裡算是一個比較大的漏洞。這點《資治通鑑》也沒有指出來,胡三省的註釋也沒有說明。如果是在御溝以北或者是以西,就不會和馬燧夾水而軍,但是如果是夾水而軍,此處何必在燒浮橋呢?難道是怕田悅去偷襲空營嗎?此處燒斷橋當然是為了斷其歸路,讓他背水而戰,與前面馬燧軍隊合擊,必然大敗。

據《燕南記》記載:馬燧和田悅兩軍的距離是三十多里。可是我們在前面計算過,到了馬燧到倉口後,與田悅的軍隊對峙絕不可能有三十里這麼大空間距離!所以,田悅想半路伏擊,也是比較難,何況這裡還有大運河,兩邊都是富庶的地方,其實這裡已經是魏州的郊區了。

我們假設第四次的倉口在大約目前今天魏縣縣城的位置,那麼到當時的魏州州治,今天的大名縣城東北,其距離也就是20公里。合計是四十里。雙方如果是加水而軍,如果田悅在御河的南岸的話,是怎麼也勻不出這三十里的空檔做戰場的,很快,馬燧的軍隊還要從田悅的軍隊側面偷渡過洹水(這段大運河御溝)來道魏州城下。


中唐名將馬燧對魏博田悅洹水大戰為什麼極可能是唐軍戰敗?

漳河特大橋的位置非常具有參考性,從這裡到大名縣東北,大約16公里


其中,漳河特大橋的位置非常具有參考性,從這裡到大名縣東北,大約16公里。因為現在的漳河的位置,大體是唐代洹水入大運河的河段。所以這裡很有參考性。當然只是參考。還需要跟多的調研和資料證明。

如果對照地圖來看,這段歷史資料,不論是《舊唐書》還是《燕南記》、《資治通鑑》的記錄都是有問題的,和這裡的空間距離對不上。

我們也只能存疑。

中唐名將馬燧對魏博田悅洹水大戰為什麼極可能是唐軍戰敗?

漳河特大橋到大名縣城大體距離


總之吧,無論如何,當馬燧的軍隊渡過洹水向大名府開拔有十數里,,田悅的軍隊才發現,而後匆忙帶領淄清兵、成德軍公雞四萬人從後面掩殺過來,而且是乘風縱火,鼓譟而進,這就是喊殺連天,急速追來。按照之前的軍令,馬燧馬上命令軍隊停止前進,而且將陣前的榛棘荒草除掉,開闢出廣百步的空間作為戰場。這其實也是個疑點。我們前面說過這附近是大運河岸邊,靠近魏州郊區,都是平原沃野,而且魏州對經濟抓的很近,老百姓都要種地,怎麼回有這麼大面積的榛棘?有荒草可是可以理解的。可是要打掃出一塊可以作為打仗用的戰場來,這就意味面積不小。這大面積的榛棘從何而來?而且敵人馬上就來了,有時間嗎?

之後馬燧又募集得力勇士五千人作為敢死隊。列隊相迎敵人的到來。等田悅的追兵到來,放的那些火也快燒光了,力氣也少了,跑了十多里,肯定也累了,此時,馬燧以逸待勞,縱兵突擊,田悅兵馬大敗。

河朔三鎮的兵是相當有戰鬥力的。這十多里其實也就是我們現在十公里長跑的一半稍多些,難道就力氣乏了?就沒有戰鬥力了?要知道田悅開始帶著四萬人呢?馬燧這裡勇士不過5千!十則圍之,肯定是將馬燧的人馬保衛在當間了。注意,此處只有馬燧的兵馬動了,李抱真和李芃的軍隊以及朝廷的神策軍都沒有提到。我們說過魏博等藩鎮的軍隊戰鬥力是非常強的。馬燧這五千何以就能大敗人家?在說,人家魏州城裡的都沒有出來夾擊,此時的貝州還有部隊作為預備隊沒有動呢。

接著《舊唐書馬燧傳》記載是神策、昭義軍,河陽軍,也開始動了。

時神策、昭義、河陽軍小卻,河東軍既勝,諸軍還鬥,合擊又大破之。迫洹水,悅軍走橋,橋已焚矣。悅軍亂,赴水,斬首二萬餘級,殺大將孫晉卿、安墨啜,生獲三千餘人,溺死者不可勝紀。

神策軍是朝廷的禁衛軍,是最為有戰鬥力的,在當時。加上昭義,河陽軍三股力量,而且是在有馬燧五千勇士基礎上,居然讓人家四萬人馬給殺得“少卻”,真是丟人!足見藩鎮戰鬥力是多麼厲害了。從文字看,這裡分明是神策等三軍和馬燧的軍隊將田悅的軍隊給夾在當間的意思。也就是田悅追馬燧,神策軍等追田悅。前面介紹過,單是馬燧和李抱真的軍隊就是八萬人。在加上神策軍,和河陽軍,估計至少是十萬人,對田悅的四萬人。

此時田悅軍大亂,紛紛往水裡跑了。自然死傷無數。可是奇怪的是,此時如果是神策軍從後面而來,田悅的軍隊怎麼能跑到水邊去?也就是跳到大運河裡面去?田悅的軍隊已經渡過洹水了,而且追了一陣子了。從前面看,神策三軍也是過河而來的,必然是和馬燧形成前後夾擊之局面,所以,此時的田悅的人馬已經離開御河邊上了,這樣就是想跳水也不行啊!

還有一點非常奇怪,就是為什麼魏州城裡的人不出來裡外合擊?面對這麼多軍隊,田悅為什麼不動用貝州的人馬?從局面看,就是貝州的人馬作為總預備隊不動那麼魏州城裡的人馬也該出來從背後兜殺馬燧,對馬燧形成威脅!這是非常令我不解的。

這讓人感到這個取得巨大勝利的洹水之戰是疑竇重重!

這個洹水之戰,唐軍究竟是勝利與否,是個疑點!上面諸多記錄讓人想不通。特別是地理條件,怎麼解釋都是一大堆問題。

最大的可能是洹水之戰,唐軍可能沒有勝利,這就與後面為什麼馬燧和李抱真面對魏州而不進兵最後功敗垂成相一致了。強調,這是我的假設!

在說田悅收敗卒千餘人走魏州,至門,州將李長春閉門不納。這個細節也很有意思。李長春如果是真的想歸順唐軍,什麼不提前去聯絡?即使沒有提前聯絡,那麼為什麼不在田悅突然進來的時候殺了他?既然能夠閉門不納,說明已經控制了魏州,按道理,田悅入城,立馬射殺,完全可以。從後來藩鎮交接班發生的屢次慘劇來看,都是在某一個時候於城內大開殺戒,殺死前任領導人的勢力而後篡權的。這是當時的常態。可是李長春也沒有如此。所以,我覺得李長春並沒有真正控制魏州。而且晚上不開門,也有道理,畢竟看不清城樓下是誰,如果你是詐城呢?那麼魏州就很快丟失了。在田悅前線作戰的時候,守城的一定是心腹,最放心的人!

中唐名將馬燧對魏博田悅洹水大戰為什麼極可能是唐軍戰敗?

大名縣衛星圖


中唐名將馬燧對魏博田悅洹水大戰為什麼極可能是唐軍戰敗?

大名縣地形圖


當田悅入城之後,卻立刻殺了李長春。說明李長春完全沒有控制力。田悅殺他,我想最大可能是誤殺!畢竟,讓他在城外呆了半夜或者說是小半夜。

之後田悅嬰城自守。不再出戰。數日,李再春以博州降,悅兄昂以洺州降,王光進以長橋降。一時間,魏博勢力大損!

具體大戰之後,田悅如何恢復生氣,如何控制魏州,如何恢復威望,凝聚人心,我們下次再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